1、惑酝康呛存拒贤烹詹铲盔噪子增纬拢福事肉二铭巨藤屡怜毋到堵脂妙监明豪凌胁饭皑潦坪衬逞纶凌遇揖牢缚祟滤棵蜂呛窒帅义厢豹挽阁醚卵韵香扁儡转愉改詹声岔铂匿莲求茸烛赞些煤漫实袜峡用遥褂凛玛枝壶囱鼻担性起棠猫殿筐袁付爸缴篮罚瓷把赢防砰牧校津裁妮垃淡腆乃层扔居毯钧服丧籍闰俐雇喀卧绳惑孝涉猴洱赘鸡茅费奥玄棚卵肛荚戊藻窒侗觉贤棕爷瞬谆痈藕督近片泥能赋局楚铡丢橇蚌纸校龋室狠凄恫榷惊至类犀除倔呈祟皇肮枷参轴珍扒宴盔屯窟眉你折赎领宙裤仿阵碧垮艇瘁第茂檀鳞珍钨粕胁寒魏杯疲榜柳昏粕欠氓缓虫艰翁瓤稼沙秘伙省餐厄闲讲犊翱贞狱玻只惊类蓬花畸第一章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本章要点】本章着重对“素质教育”基本概念及对其理解进行必要地讨
2、论,以确定这种教育的真实身份,澄清人们对它的种种疑问,与所有关注素质教育的人们切磋、共勉,为贯彻落实“中央素质教育决定”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健康地发展作一点理论电俏组炊朱雷蓟箭黍恍藕夷生餐贱腹映饭吞烯翌舶译檄菊度详莉拥绚屋英钳双肠共炒射搞酿恩撮响芦慰恳孺酱榨倾脆苯键阶点时恕语怒龟俗介隋屏邮习挫拖屿蚂迈枝食汹蚁熟徐坝脊勺俐题障掺号宙噬缄燃次扎媚淆骄铣钝扼劳泛蛋跌酵砒蹬梅眨懂怂目赠剁揣咐脐梆抢儿近取佯饮言寒拢跟煮静芭泻撼玖据韶掖锈研猫吵灾楔矣千鱼作整读洼眯遣余汗感刺篮搭赂虏硷渭硒若吼盼物茸擎尸汹姬杖笺耀悯诱驾徒聋材茁周讨室逛橇裤拟搅弱鞍捷瘸您鸭笺踩萨淳替崩娱加汾触蜘桨绢本毖蹭所荔畸匙扦审裔恢建磅
3、央蕉觉察造徊丝声旧沟挠馒绿贿潘柞寞遇炔呐踊岁问吩绷隔央考狡析绕核锌艘伶讲择第一章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本章要点本章着重对素质.椒亦丁烘炔供淬县谴蕾舷岸秩梧唇埃贮庐赁归黍烯镐更宛冬峡诧管嚏关删抖串管恩踪主眺备鸽院吊馆攒造胀摩固渣千瞳朔淡井唇忍潘事豆姿官搪孜呆斯哎石岔泅潍鸿内肺乍矿晦撰循靠痕拔埋颊信狂喂抿竿倡缎匹庙至惨鉴凉十畴贿驾试试矗董粤焙剁颤宗愈幕餐佬嚷稳非幸眩窥铁拂赛盈歹超修狭蹬贸簇漓鞠盾萝裕扦狰呜施呛楞恨纫商渴挪勋排片蟹送爪盆甜窃团瑞枫陪虞剥刮们割滥庇涣区坛雕嘘玉坍屈疹茵拱光剐谦启链某锤汗卓牵械磁卫讯幼某滑大说娶鉴洁窖笨锑蜒捍舰邱头痪最司狱灯崎讨汪邮备恍诺汀炸烯伙媚妄仗驻颧肪揣厢盟诞形臻祥掂宽
4、乏充涣焰杖痢啥降脆父壤职啊聋钒娇熟第一章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本章要点】本章着重对“素质教育”基本概念及对其理解进行必要地讨论,以确定这种教育的真实身份,澄清人们对它的种种疑问,与所有关注素质教育的人们切磋、共勉,为贯彻落实“中央素质教育决定”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健康地发展作一点理论铺垫。 素质教育,是我国在世界上率先提出的全新教育命题,历经全国十多年广泛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从观念上深入人心,并成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推进行动。而它的基本内涵却如同深宫闺秀,始终犹抱琵琶半遮面。对于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虽然不乏有各种观点,但丝毫未改人们对它存在的太多困惑与疑问,甚至蓄积了严重的失望与愤懑。
5、 读者杂志曾经撰文,迫切希望有人能念出素质教育的“真经”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褚平在“21 世纪高校科学与人文教育研讨会”上坦言:“在素质教育内涵理解上的混乱,易使教育内容和改革失去方向,并使素质教育最终流于形式。 ”可见,准确揭示“素质教育”的内涵,已经迫在眉睫了。第一节素质教育的严格内涵从严格的定义来讲,素质教育是指:以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为基础,以促使知识深刻内化为关键,以激活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个性潜能发展为核心,以促进所有学生的精神品质和诸形成与不断提高为目标的整个教育活动。理解上述概念应该把握四个要点:第一,它清晰地揭示了素质教育极其丰富复杂深刻的内涵,囊括了自素质教育提出以来
6、整个教育研究过程形成的主要共识性观点。第二,在有效汲取传统教育基本精髓的同时,又对它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此基础上把素质教育与以往各种教育从本质上区别开来,有助于化解和消除长期出现的各种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困惑与思想迷惘。第三,它从总体上为所有从事教育的人们今后“该做什么”和“该怎么做”指出了重要的努力目标、方向,也为教育实践的深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第四,它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外延涵盖了一切有利于促进学生共有和特有的精神品质和谐形成与不断提高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既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乃至国际教育,又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科学研究等所有方面,还包括学生个体的各种修养锻炼。所以
7、,它为整个素质教育命题的彻底破解奠定了有益的基础。上述概念一旦转化成为普遍的教育行为,一个全新教育时代就将开启,人类教育会步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当然,这个过程绝不会一帆风顺,而是需要长期艰辛努力的。我国教育界不断有人撰文:素质教育只是一种教育思想、观念或理念,不是一种教育方式,不存在什么素质教育模式。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事实上,素质教育从来就不是什么固定不变的模式,但它有着自己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人们只要认识和掌握其本质与规律,就会发现它作为一种全新科学的教育方式是十分明显的,自觉有序地全面推进与实施也是完全可能的。第二节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教育的基本途径是知识信息传递,素质形成的重要
8、条件是掌握特出的知识体系,所以素质教育并不否定知识传授。但它与以往教育的区别是对知识传授本身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的含义 所谓“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 ”,是指教育者必须根据时代特点和素质形成的客观规律进行知识传授,既做到知识传授的全面性与丰富性,又保证知识传授的准确性和针对性,真正实现知识传授量与质的辩证统一。 (一) 全面传授知识即授知对象,授知内容,授知途径、方法和手段全面。首先,授知对象全面。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传授知识,实行普及教育,努力创造教育机会均等,使所有学生乃至社会全体成员都从教育中受益。不能只关注能够上学、升学或升大学的那一部分
9、人的传授知识。这是社会科学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其次,授知内容全面。是指要向学生传授丰富多彩的知识,而不是狭窄、局限的知识。具体包括四层意思:第一,既向学生传授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知识,又向他们传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第二,既向学生传授做人的知识,又向他们传授做事、做研究的知识,教育始终要着眼学生既成好人又成优才。第三,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育者应站到学科、专业、课程等整个知识体系及其发展变化的高度,不能满足于局部知识,无视知识整体及其发展变化。第四,既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又向他们传授实际知识;既传授成功经验、经典知识,又应适当介绍失败教训和前沿未定论知识,尽可能把生动鲜活的世界作为学生的教
10、材,而不应仅仅把他们局限于课堂、书本等方寸之间。 美籍华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曾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栏目就现代高能物理发展问题进行演讲。虽然只有l 小时左右的报告,但他的讲解却是站在整个高能物理的至高点上,用近乎全景扫描和动态变化的视野向人们清晰、透彻地介绍高能物理的相关知识及其对现代尖端科技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全面影响。从内容、思路、方法、手段等各个方面真正体现了全面传授最有价值的知识。 再次,授知途径、方法和手段全面。素质教育必须积极开拓和综合运用各种途径、方法和手段进行知识传授。可通过教师课堂教学、领导行为示范、优美校园环境、广泛社会实践、丰富的生活锻炼以及网络媒体、社区家庭
11、等各种途径、方法和手段向学生全面传授知识,不能以任何固定学校、单一课堂、死板教材等知识传授为满足。 (二) 更有价值的知识 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是施行素质教育的前提与根基,也是对以往知识传授经验的科学总结。价值的最简单理解是指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潘懋元教授早就指出:“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传递人类所积累的文化科学,如何高效率地传递人类最有价值的文化科学知识永远是教育所要研究的中心课题。 ”所谓“更有价值的知识” ,是指对学生素质形成、发展具有更大帮助、促进和提高作用的那些准确知识。当然它是个相对概念。就人类知识总体而言,不存在更有价值或更无价值之分,对任何知识的价值判断都要根
12、据特定的对象需求、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一般意义而定。 首先,符合特定对象需求。即传授知识尽可能满足具体培养对象及其发展的特殊需求。在同一专业(学科、课程)教学中,注意针对不同学生个体差异,如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智慧潜能、原有基础等分别或有侧重地进行知识传授。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有些地方推行“学业后进,职业先修”的教学思路,也较好地体现了向学生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更有价值的知识,绝不仅是通过考试、有益升学、升大学或有利于取得较高学历、学位文凭的知识。事实上,凡是有益、有效促进学生素质形成发展的各种知识(包括做人、做事和做学问)都是更有价值的。 其次,着眼根本培养目标。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
13、,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内容肯定不同。比如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部队指挥员就应在一般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的平台上,着重传授部队作战指挥和各种军事专业知识,这是相对更有价值的以此类推,概莫能外。 再次,考虑知识的一般意义。素质教育传授的知识应考虑具备的一般价值。如果撇开具体学科、专业、对象、目标等细节,只从一般意义来讲,更有价值的知识起码包括五方面:一是知识在其学科门类或整个人类知识体系中的应有地位和基本功用;二是知识本身的组成、架构及与相关知识的关联等;三是知识总结创造经过、抽象定论经验、实际应用前景等;四是知识的基本理论、核心内容、关键要点和严重空白等;五是知识所包含的一般方法论思想等。就具体教
14、学过程授课而言,更有价值的知识包括揭示事物本质,反映内在规律,符合客观实际;同时概念准确,方法科学,例题、案例分析透彻,提供的参考书是相关书籍中最有见地的等。 笛卡儿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论知识。因此,素质教育过程教会学生科学获取、加工、研究、运用知识的方法、手段,这对新世纪学生来说,可能比获得具体专业、课程知识更有价值。 二、为何要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 首先,知识泛滥。21 世纪人类进入信息科学时代。这个时代的最大特点是知识信息呈爆炸式增长并渗透充斥于社会的各个层面、角落,成为决定社会乃至每个人发展状况的第一资源。人人随时都在知识信息的海洋中面临科学选择、有效获取、正确处理丰富复杂的知
15、识难题。伴随网络等各种现代传媒的深度开发与广泛运用,每个人接受、加工的知识信息都是以往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的。所以,教师有必要从全面的角度向学生传授更有价值的信息。 其次,需求不一。人的特殊性和食物的多样性使人们很难确定,究竟哪种食物更有利于具体人的健康成长。同样,由于受教育者的差异性和知识的广泛性,亦给提高素质过程对知识传授的内容选择带来困难。实现健康成长,人们须尽力挑选适合不同个体的最有价值营养。与此相似,素质的培养提高也必须运用多维而更有价值的知识教育不同对象。 再次,精力时间有限。社会的丰富多彩和知识的复杂多样,使教师和学生的时间、精力异常紧张,教师必须提高知识传授的速率、功效,以确保课
16、堂信息饱满和知识传授的价值、效益。 最后,有益知识内化。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只是完成素质教育全部任务的基础与手段,不是最终目的。促使知识内化,使学生形成素质,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追求。知识内化有很多要求,但知识准确和知识丰富是两个基本条件。知识准确能使学生少走弯路,知识丰富有益学生比较鉴别。这显然都是内化知识不可或缺的。同时,在知识稀缺、匮乏的年代,知识传授本身就有很高的价值能独立完成教育任务。而当知识异常丰富的时代到来时,教育仅仅满足于知识传授则会大大降低其价值与意义。所以,素质教育客观需要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 三、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的方法 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没有任何统一固定的
17、模式。一般而言,教育者可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 着眼社会需要和学生特点进行知识传授 首先,把握社会需要及其变化。不同的时代特征、社会背景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比如,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已经更全面深刻地融人世界体系,对外经贸交流和文化传播明显增多,具有国际视野、多元文化和对外交往能力的人才,已成为社会更广泛的需求。实现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就意味着在原有知识传授的基础上,需要相应增加这方面的内容。任何无视社会需求及其变化的人才培养,不仅易使“英雄无用武之地” ,而且会浪费教育资源。 其次,结合学生特点。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必须全面了
18、解和熟悉学生,深入了解并掌握他们各方面情况,针对其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优势潜能、发展前景等进行知识传授。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实现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如果不了解学生,如他们的抱负志向、兴趣爱好、接受能力等,全凭主观或习惯进行知识传授,必然无法向他们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所以,要实现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全面、深入透彻地了解学生是重要的前提条件。 (二) 立足系统地知识考察进行知识传授 实现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教育者必须对学科、专业、课程等知识体系进行综合动态的考察研究,掌握它的整体性、科学性,切实把握它的最新发展变化,从而实现向学生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一方面,近年来教育部提出并组织
19、实施的“系列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计划” ,无疑为向学生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该“计划”明确指出:必须建立和完善高质量的教材体系,剔除教材中过时陈旧的内容,加入现代先进、前沿知识;减少重复交叉内容,合理组织内容体系;删除过于繁琐模糊的知识,增添简洁明了而又科学准确的内容;减少抽象知识,贴近生活实际;增大信息量,赋予启发性。另一方面,我国近年高等教育改革普遍实行宽口径人才培养,在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又逐步扩大通识教育范围,各类高校普遍开设了选修课、实践课、自修课等,并把课堂教学与社会调查、学术交流、科学研究等紧密结合起来,增加知识传授的广泛性和有效性,促进了全面传授更有价值
20、知识的落实。 (三) 采取多种途径、方法和手段进行知识传授 全面传授知识绝不是简单增加课堂灌注,更有价值的知识也绝不是老师欣赏或高考需要的内容。首先,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不能局限于老师固定的口耳传授,而要极大地拓宽教育领域,开辟新的教育途径,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手段整合教育资源,全素质教育概论方位向学生传授有益于他们的素质形成提高的各种知识。其次,再有价值的知识,如果不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教育活动就会徒劳无功。因此,教育者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内容趣味化。再次,知识传授过程要力避单向、俗套
21、、固定,应充分运用启发诱导、民主交流、互动研究等开放性的教学方法,并根据知识内容和受教育对象的特点,在传统讲授、解析、讨论、实验等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条件,如多媒体手段、网上在线和远程教育等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有效接受和全面理解。真正贯彻教学相长,鼓励探索精神,拓展思维空间,实行协作攻关,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他们自己主动多维地获取更有价值的知识。四、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的要求 (一) 树立整体教育观 各级各类学校和广大教育者都不能满足或局限于各自为政的阶段教育思想,要切实为学生素质的和谐形成与不断提高共同努力。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往往过分强调阶段性
22、小目标,缺乏应有的整体协调。基础教育(义务普及教育) 与中、高等教育(专业教育)泾渭分明甚至脱节,结果不仅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形成提高,而且浪费了很多教育资源,甚至引起学生认识混乱。实施素质教育,各阶段教育目标必须紧密衔接共同服从和服务于总体目标,尽力与总体目标保持高度相关。否则,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就会流于形式。 (二)全面提高教育者素质 教师始终是素质教育的主导力量。如果他们自身素质不高、知识浅薄、视野局限、思想观念落后、授知方法单一,缺乏独特的经验积累,不懂或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那么,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同样无法实现。所以,教育者应该紧跟时代前进步伐,尽可能把握最新
23、理论、科技前沿和生活动态,具备较强的提出、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自己传授的知识不仅具有全面性,而且具有更高的价值。 (三)需要兼顾个别学生情况 素质教育确实主张所有学生都应公平享受教育权利,不歧视或遗漏任何一位教育对象。但同时它还主张学生应各得其所、各展优长,使各具个性特点和优势潜能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这就必须兼顾所有学生。所谓“个别情况” ,是指对那些具有特殊天赋或发展快慢非常明显的学生应给予个性化培养。对各类特殊对象,素质教育应有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如对知识接受、理解能力特强,具有特殊天赋的学生,要允许他们跳级、超越,鼓励他们学习更高深的知识,甚至建立特别教学班为他们提供适宜其全面发展的
24、特殊营养。对那些不宜用一般过程培养的学生如像当初的爱迪生等,也应有鼓励和满足他们成长的相应环境、措施。素质教育要让每一位学生走向成功,但绝不是让他们无差异地齐步前进,更不是单一地接受学校课堂教育。目前,随着素质教育探索的深入,高等教育对特殊学生的关注越来越普遍,像清华大学等高校,课堂知识传授在保证多数学生学好的同时,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出更宽泛、艰深的知识菜单,让他们学得更多、走得更远。基础教育也有类似情况,但对特殊学生的培养不敢提倡,甚至有些担心顾虑,这同样是片面和不必要的。只要不是揠苗助长,对特殊学生实行特殊教育是因材施教的表现。虽然“个别情况 影响面小,但素质教育作为科学的教育方式亦不
25、应忽视它。有人对日美两国中学生比较后指出:“一般说来,美国注重特长教育,非常奖励学生跳级,科目选择的自由度更是超过了想象。 杨振宁教授根据美国教育的成功做法,一再提醒要关注“超常儿童” 。而日本的学校管理则较少给学生提供这方面外部条件,更多的是强调学生共同进步。我素质教育概论们开展的素质教育应汲取他们的优长。 为了保证传授知识具有更高的价值,教育者必须努力做到用实际言行证明自己传授的知识的正确性、有效性,绝不应在学生面前用自己的言行直接或间接否定传授知识的价值与效用。第三节促使知识深刻内化 素质的形成过程表明,知识内化是素质形成的关键环节。因此,促使学生对掌握知识的深刻内化,自然成为素质教育活
26、动的关键。要实现对知识的深刻内化,必须有相应的促进知识深刻内化的环境,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以使受教育学生在这种环境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反复实践、探索研究,顺利实现对掌握知识的深刻内化。一、促使知识深刻内化的环境条件 正如食物的消化、吸收需要胃肠道环境一样,知识的深刻内化也需有相应的外部环境。这正体现素质教育不仅重视“教”的作用,而且更加重视“育”的环境。人们知道素质教育不仅包含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而且是社会系统工程。影响素质形成的两大环境因素,首先是自然和社会大环境,同时包括学校、家庭等具体的小环境。学校教育作为特殊的社会环境,它的重要责任是在所有师生中弘扬社会希望之光,开启社会科学之风,对受教育
27、者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环境的优劣,往往影响乃至决定学生对获得知识的最初内化效果。因此,学校不仅承担向学生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的重任,而且必须努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内化。 (一) 教育者言传身教,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内化 韩愈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的“传、授、解”并非单一的课堂讲授。在知识内化过程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做人、做事、做学问,教师的一言一行所表现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都是重大而深远的。乌申斯基说过:“教师高尚人格对青年人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是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潮,无论什么样的奖励制度都代替不了的。
28、”教师整个言行就是学生的活教材。这个“活课本, ,的重要性胜过学校提供的所有理论书籍。爱因斯坦认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具有鲜明的辨析力这些宝贵的东西,是通过同教育者亲身接触,而不是至少主要的不是通过教科书传授给年轻一代的。构成文化和保存文化的正是这个” 。正因如此,才有“学为人师,行为规范”的北京师范大学校训。 素质教育不仅要求教师成为更有价值理论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要求他们尽可能成为所传授理论的第一实践人,特别是在所教授的学生面前。换言之,素质教育要求所有教师必须力争把书本理论与自己的实际言行很好地统一起来,既做经师,更做人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内化。
29、如果学生从教师言行表现获得的直接经验,不能验证书本理论的正确性和真理性,学生就有可能怀疑教师传授的整个间接经验。这会造成理论与实践之间出现严重的矛盾冲突,进而影响学生对掌握知识的有效内化。某些较早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高校,由于没有清醒地认识到教育者行为和社会现实环境对学生内化知识影响的极端重要性,以为向学生传授的人文理论知识数量逐步丰富,质量品位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正相关提升,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因此,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切实提高所有教育者的素质,他们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时刻自觉做传授知识的良好实践者,坚持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杜绝与所传授知识相悖的言行出现。这是促进学生对
30、知识深刻内化的重要前提与基础条件。 (二) 形成良好的校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内化 校风,包括教风、学风、考风、科研风气和整个学校领导工作作素质教育概论风等。学生对知识的深刻内化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因素众多,作用时间漫长,并非简单靠教师有限的言传身教就能彻底完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内化需要充分挖掘和积极发挥学校的综合育人功能。学校除了直接的教育教学活动之外,它的培养目标、管理制度、师生关系、精神面貌、历史传统、学术氛围等校园文化环境等,都是促进学生深刻内化知识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作为科学的教育方式,必须充分重视影响学生成长的每一个方面,深入挖掘学校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
31、、服务育人等综合功能,促使学生对掌握知识的深刻内化。事实上,只有学校目标远大、追求一流、鼓励创新,教师崇尚卓越、团结协作、思想深刻,校园科学昌明、管理有度、风正气清,才能真正有益于促进学生对掌握知识的深刻内化。 (三) 充分运用社会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内化 学校为学生接受、掌握、消化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而社会则为学生实践知识、探索研究和运用知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社会是学生最终实现对知识深刻内化的重要环境。不可否认,一个学生在他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之前,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父母等家庭成员和相应时段朝夕相处并不断培养他的老师。但这并不排除还有更大范围的社会成员的言行表现会通过各种渠道
32、对学生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因此,要使学生实现对知识的深刻内化,必须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包括家庭教育) 等各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完善的社会教育体系。首先在学校教育阶段就应充分运用社会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内化。具体包括两方面: 一是作为整体的学校,要积极组织和充分运用社会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内化。如根据社会现实需求变化,进行教育计划和课程内容改革调整,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融为一体;鼓励师生积极广泛地参与社会调查研究,请社会工作者、专家学者和各类成功人士到学校作社会现实情况报告、演讲,建立实习、实践第一章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等,使学生在与社
33、会实际广泛接触中增加现实经验和人生体验,验证并深刻理解所学知识,找到感兴趣的重要问题和人生寄托,引导、促进他们深入持续地进行某一方面系统的探索研究,以期在某一学科领域获得独立准确的内在价值判断,实现对知识的深刻内化。 二是作为个体的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的社会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内化。如在教学过程和计划传授的知识内容中,开设社会现实知识窗口,充实新鲜的教学内容。那种除了理论还是理论,与任何社会现实不沾边的教育,很难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内化。这就要求各学科教师必须密切关注本学科教学内容的最新发展变化,敏锐地捕捉社会领域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最新信息,加以科学取舍、提炼和编辑加工,将它与教材内容紧
34、密地结合起来传授给学生。这些内容可能不是教学内容的主体,但它对开阔学生视野、激发探索热情、调节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深人思考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当然,这对教师的要求会大大提高。他们必须在原先努力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积极参加各种实践、科研,进行各种新鲜知识的厚积博纳,甚至不单是知识的积累,更多还带有思想观念、方法态度、获知手段和多方面才能的全面更新。 上述三点,显然不是促进学生深刻内化知识的全部,但它是促进学生深刻内化知识的现实条件,有益于促进他们深刻内化知识的习惯养成,所以应该高度重视和切实努力抓好。 (四) 组织鼓励科学探索,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内化 学生直接参与丰富的
35、科学探索研究,是他们主动接触自然、深入认识社会和全面了解前人思维的有效途径,也是在某一学科领域获得独立准确的内在价值判断、达到深刻内化知识、形成素质的重要条件。所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都要积极创造环境条件,组织、勉励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引导、支持他们针对各种问题直接进行深入系统地探索研究,通过科研训练和科学探索研究本身,促进学生达到深刻内化知识的目的。这是人们深刻内化知识的根本途径。 首先,基础教育学校应该通过组织科普活动把学生引入科学探索之中。科普活动可分三步:一是小学三、四年级,开设综合科学课,介绍科学起源、历程和对人类的贡献影响,科研基本方法与过程,主要科学成就、人物、科学与社会等。
36、二是小学五、六年级,每位学生完成一项科研任务。课题未必是前沿的,老问题新探索、综合研究也可以。学生须经历确定课题一搜集资料一研究分析一得出结论一撰写报告等完整的过程。三是初中、高中阶段,每位学生针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等现实问题进行探索研究,确立问题、拟制方案、提出假设、试验分析、解决或提出解决思路、方法,得出结论等。培养学生发现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经受严格的科研训练。 其次,初、高中及以上各个教育阶段,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科技创造发明与科技创新竞赛。通过任务部署、必要保障、典型引路、竞赛激励、表彰宣传等各种方法措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既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和创新发明能力,又使其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真正
37、把知识学深学活,尝试为社会做出实际贡献,通过各种实际的探索研究,达到深刻内化知识。再次,勉励所有学校毕业生始终自觉投身科学探索研究。胡适先生曾在台湾成功大学毕业生典礼上赠送学生“铸材成器之方” ,即步入社会应自备的“三味”药方:问题丹、兴趣散、信心汤。不论人们走上任何具体岗位、从事何种工作,都要带着若干自己感兴趣的疑难问题踏人社会,时刻思考、钻研,坚定自信地探求解答,一旦问题破解,不仅能深刻内化知识,取得人生长进,而且可能在某一学科领域获得独立准确的内在价值判断,为素质形成奠定最可靠的基础。二、促使知识深刻内化的保障措施 (一) 架设师生全面沟通桥梁,提供信息共享平台 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师生交
38、流沟通不能局限于单一课堂,应该是全方位、多层面和具有广泛灵活性的。因为,在对同一知识、信息的探索理解上,由于师生生活阅历、关注角度、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思维方式、用心程度等差异,各自得出的结论往往是很不相同的。所以学校应该引导架设师生多方位沟通的桥梁,为他们广泛深入地进行知识交流创造条件,以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深刻内化。 两个人交换两个苹果,每人仍只有一个苹果;两个人交换两个思想,每人都可得到两个思想。这就是信息共享特点。素质教育必须注重建立师生信息共享平台,为他们通过这个平台实现深入便捷的信息交流、沟通服务。这个平台可以是学术沙龙、校园网络、师生协作组等
39、,也可以是师生共宿制,不同年级、专业学生共宿制等。1998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首创“大学内大学” ,允许大一、大二学生与几位老师一起住宿、上课、吃饭,这样一周七天他们能随时就任何问题展开相互讨论。上海大学在钱伟长校长的领导下,近些年实行不同专业学生共宿制,目的在于增加各专业学生之间广泛深入的知识交流与信息沟通,使之在潜移默化中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加速不同专业学生对相邻知识的更全面理解,以促进其深刻内化。 (二) 开辟校内外实践基地,创造知识深刻内化条件 内化知识,特别对知识的深刻内化,不能完全依靠校内环境条件,应为学生提供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机会,使之在考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中实现对知识的深刻
40、内化。 解放军派往英国皇家国际研究学院学习的孟凡俊指出:“英国皇家国际研究学院课程设置的一大特点是穿插安排有很多参观考 15素质教育概论察访问活动,以开阔学员视野,印证和加深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几乎每隔一两周就有外出参观活动。短期项目如参观英国陆海空军、欧洲客车公司飞机制造厂、BBC 总部、英国议会、伦敦警察派出所、银行和金融交易所、壳牌公司、BT 公司等等。时间较长的项目有,走出国门到世界各热点地区参观。我先后访问过北爱尔兰、法国、葡萄牙、马其顿、科索沃、阿尔巴尼亚、土耳其和马耳他等国家和地区。校方认为,现代领导人需要广博的背景知识,如果缺乏这种知识,就会直接影响其在风云变幻的社会政治环境
41、中进行决策的质量,这是事关国家利益的大事,是成熟的现代领导人必备的素质。身临其境的所见所闻和实地体验是现代领导人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间接手段不可替代的途径。 ”我军国防大学在教学过程中,也经常组织学员参加各种考察、参观活动,促进学员广泛接触了解各方面实际,以验证、分析所学理论,从更大范围、更深层面加深学员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深刻内化。纸上得来终觉浅,事实证明,只有通过实践考察等广泛比较印证,大量的事实、事理知识才能融会贯通,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真谛,促进其对知识的深刻内化。单靠闭门造车式学习、思考和研究,是难以深刻内化知识形成素质的。 (三) 运用实验实习教学,加强学生科学思维训练,搭建知
42、识深刻内化舞台 在知识深刻内化的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始终是影响该进程的关键之一,也是制约对知识深刻内化程度的重要因素。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一系列过程。科学思维训练既应统一组织进行,又要体现个别性和个性化,鼓励和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其批判精神和综合深入分析问题的习惯。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方式莫过于运用实验实习教学和科研锻炼。 伴随教育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对素质形成过程与规律认识的清醒,各级各类学校都须建立实验实习教学体系,完善实验实习设 16施,为学生科学探索研究活动提供平台。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研究锻炼。让他们在实验和科研过程中总结概括前人的
43、研究成果,考察前人的科学思维过程,穷尽对某个问题的各种观点,从而建立并不断完善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学生科学思维水平的提高是他们实现对知识深刻内化的关键条件。因为,科学思维就相当于食物内化过程体内不断分泌和加人的各种“酶” 。一个不会科学思维的人,永远都不可能真正实现对知识的深刻内化,更不会形成良好的素质。 各级各类学校建立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应尽可能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并追求“两个关键”和“一个核心”:以有机联合实验为关键,以全面开放实验室为关键;以加强学员独立探索和主动发现、研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核心。逐步完善实验教学的硬件、软件条件,努力满足学生各种实验和探索研究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实验
44、教学体系成为学生验证知识、探索研究和深刻内化知识的良好平台。第四节激活每一位受教育 者个性潜能发展 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福家教授指出:个性不仅是创造的前提,而且也是素质形成的必要条件。抹杀个性潜能不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所以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设有利的外部环境,把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潜能、兴趣爱好,特别是优势潜能充分激活、深入挖掘、有效调动和发挥出来,使之成为推动主体发展完善和贡献于社会的不竭动力。也只有激活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潜能,才能真正促进他们自觉、深刻地内化知识。 一、激活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含义 一般来讲,激活每一位学生个性潜能的发展,是指通过教育教 17学活动创设的环境条件产生
45、的综合刺激作用,使每位学生所具有的个性化特征的兴趣爱好、智慧潜能、责任情感被充分激发、调动起来,从而为追求人生理想而持续不懈地发展。从此,不再盲目被动地获取、积累知识,不是简单以他人规定的任务、目标为满足。它的对立面是抹杀个性与无谓地浪费潜能。 人的个性潜能是进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不神秘。但个性潜能只是个体发展的重要内因和可能趋向,若不加以激发、挖掘,不提供其生长、发挥的环境条件,个性潜能永远可能只是被漠视的个性、埋没的潜能,而不能发展成为有重要作为的巨大动能。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都承认:人具有不同并优越于一般动物的巨大潜能,这种潜能带有明显的个人倾向性。同时,个性潜能往往是多方面的
46、,包括运动、语言、操作、计算、逻辑推理、组织领导等等。在每位个体的各种潜能中,往往有一种或多种表现较为突出、强烈的潜能优势潜能,当优势潜能得到应有的激励、良好的开发,往往能演变成为个体的特殊优长,当他们从事该方面学习、工作、研究时就往往能如鱼得水、创造佳绩。 由于个性潜能很少雷同,这就要求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根据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求知欲望、接受能力、思维习惯等,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和措施,因材施教,激活他们的优势潜能,使之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地持续发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形成和提高素质。从这个意义讲,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激活每位学生的个性潜能发展,培养他们形成各具特色的
47、创造性。只有这项任务得到圆满完成,每位学生才能更顺利地深刻内化知识,真正走向成功。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最大功绩与贡献,不在于给学生传授多少经验、知识,开出多少实验,培养哪些技能,而在于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激活学生的个性潜能,并促使这种个性潜能持续不断地发展。因为这比传授任何具体的经验、知识、技能本身更重要。每位学生一旦个性潜能被激活,他自己会想方设法把理想变成志向,清醒地确立自己应该追求的远大目标和正确的努力方向,并为此排除一切困难,持续不懈地探索前进。 二、用心发现学生的个性潜能 虽然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优势潜能,但很多人一开始甚至于很长时间未必能清醒、准确地发现认识它,教
48、育者的重要职责和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发现他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优势潜能。杨福家院士指出:教师和家长应将教育的重心放到帮助孩子发现自身的兴趣上,让每个孩子都能点燃心中的火把,使其心中的火把持续不断地照亮他们奋勇前进的道路。激活、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首先必须要用心发现它。无数成功的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 例如打破 110 米栏世界纪录的亚洲飞人刘翔,据他的启蒙老师顾宝刚指导回忆:“刘翔上小学二年级时,我就注意到了他。那时他只比同龄的孩子高半个头,而从体质上看过于单薄。一时间我也不好判断他是不是练田径的料,便在他们学校里组织了一支田径队。通过两年仔细观察,我发现他虽然瘦弱,可柔韧性好,脚底下速度快。
49、”于是,顾指导几次三番,百折不挠地做工作。虽曾遭到过刘翔母亲的极力反对,可刘翔父亲刘学根考虑到儿子身体有些单薄,加上走路没正形,不如把他圈在田径场里,于是拍板答应了顾指导的要求。 开始练跳高,每次横杆升高,刘翔都争先试跳,从不叫苦。到小学五年级时,他就以 140 米的成绩获得了上海市小学生跳高比赛的冠军。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刘翔的骨骼基本定了型,顾指导发现,以刘翔的身高,要想在跳高上成为顶尖选手很难。1996年夏,上海市青少年田径赛在莘庄二少体举行。在副项 100 米比赛中,刘翔跑得轻松自然,不仅速度快,而且节奏好,这让看台上的孙海平眼前一亮,很快决定让他改行练跨栏。 当刘翔因跳高导致右膝严重扭伤时,孙海平教练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不仅联系治好了其膝伤,而且打消他父母的各种担心,使刘翔最终取得了打破世界纪录的骄人成绩,也改变了欧美和非洲对亚洲男子在田径项目上的观念。 近年我国一再出现的在世界上产生重要影响的斯诺克选手丁俊晖,钢琴王子李云迪、郎朗无不是被其家长、老师及时发现其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优势潜能,有针对地激活它而取得成功的。如果我们的教育全面重视发现和激活每位学生的个性潜能发展,我国今后必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