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 3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2.表现:(1)近代Error!(2)新中国成立后至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特征: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表现: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3)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末特征:服饰的样式和颜色趋于单调。表现:“干部服”和军装盛行。Error!(4)改 革 开 放 后二、饮食与居室建筑的演进Error!1.饮 食 文 化Error!2.居 室 建 筑三、习俗风尚的变革1.影响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
2、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2.主要表现(1)婚俗Error!(2)丧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由土葬向火葬改革。(3)其他Error!四、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更新1.交通工具的更新(1)概况Error!(2)新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发展速度快。多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并行应用。2.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邮政通信Error!(2)电信事业Error!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大众报业Error!(2)广播影视Error!4.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1)出现:1993 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2)影响Error!思维导图 大众传媒的变迁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 饰变革,但并没有
3、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与中式服饰并行发展,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2.中国近现代,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人们的社会生活近代化程度较高,但在偏远农村和内陆地区却变化不大。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受西方外来文明影响深刻,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3.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虽然主 张“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 ”,但并没有推行到全国。大规模推行“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是在中华民国成立后。4.清朝末年,清政府就允许臣民自愿剪 发, 这与民国政府不同,民国政府是强行剪发。5.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6.1881 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 铁路唐山胥各庄铁路通车
4、。1909 年,中国人自行设计的京张铁路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7.近代交通与通信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 变了人们 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人 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8.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 报刊;点石 斋画报开中国新闻画报之先河。9.定军山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主题一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1.重点讲解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四大因素(1)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习俗。(2)在被迫开放的通
5、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出现,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增多,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3)新思想的不断传入,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使得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不断传播,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4)中国政府推行的各种改革,如晚清政府的“新政” 、南京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措施等,都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2.归纳概括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四个突出特征(1)受西方影响明显。(2)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3)发展不均衡,如在空间范围上,在开放口岸、都市变化快且大,广大农
6、村、偏远落后地区变化慢且小。从主体上看,市民阶层接受新事物较快,农民阶层接受较慢。 “不平衡”还包括近代习俗变化的不平衡。(4)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文化交融,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3.史料探究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趋势及推动因素(2015全国高考)史料 19502008 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年份法定假日天数节假日1950 1995 2000 2008元旦 1 1 1 1春节 3 3 3 3劳动节 1 1 3 1国庆节 2 2 3 3星期日 1 1 1 1星期六 1 1 1清明节 1端午节 1中秋节 1探究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
7、历史原因。答案 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主题二 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1.重点讲解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和影响(1)原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了中国社会发展。列强侵华的需要。为了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列强积极在中国抢夺路权。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2)特点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
8、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交通业地域发展的不平衡。(3)影响: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2.归纳总结中国近代通信事业发展的原因(1)从根本上讲,受到西方工业革命的冲击,随着中国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自然也随之而来。(2)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3)中国政府的政策转变及其引导。(4)外国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而兴建。主题三
9、大众传媒的更新1.史料探史报刊与近代民主革命史料 至于乙末之岁,东京革命党创办民报 ,树六大主义,而发挥民族革命、民权革命、民生革命之理,其思想之伟大,议论之精密,不第同志之士所推,即反对者亦为之倾服。自客观言,可号为中国文从来未有之杂志;自主观言,亦可谓革命党发表最高意思之机关。杨光辉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探究 据史料说明辛亥革命期间留学生在国外创办民报的目的和作用如何?答案 目的是宣传“民族” “民权” “民生”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2.重点讲解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鸦片战争后,
10、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2)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3)对夺取近代民主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了一系列的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4)娱乐大众、传播新知。以休闲娱乐为特征的通俗性报刊,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高考题组1.(2014全国高考)20 世纪 20 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
11、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 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 51 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答案 C解析 材料不涉及中外电影制作水平,排除 A 项;仅从外国片与国产片的放映比例,无法判断出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的态度和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排除 B、D 两项。2.(2014安徽高考)1912 年 4 月 22 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
12、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 ”这表明(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答案 D解析 报纸中既描述了一部分中国人在社会生活上过分仿效西方,同时也表明作者的态度“金钱浪掷轻利权” ,即不赞成这种时尚。A 项表述片面,予以排除;B 项着西装主要在城市中,并不是普遍现象,故予以排除;C 项表述太过绝对。正确答案选 D 项。3.(2013天津高考)据中国报学史 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 100 多家迅速发展到 500 多家,总销量达到 4200 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
13、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答案 A解析 武昌起义后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使人们关心中国社会的出路,并希望了解世界,从世界的变化中寻找中国的出路。 临时约法在 1912 年 3 月颁布,虽然有影响,但时间较短,影响不大,排除 B;提倡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时间不对,排除 C;D 项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模拟题组4.有学者认为,中国服饰逐渐丧失民族特点并趋于洋化的重大转型时期是在清末民初。造成这种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 )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B.西式服装的传入和流行C.国内政治形势
14、的巨大变化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答案 C解析 A 项,形容清末可以,民初不太适合,故排除 A 项; B 项只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C项符合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特点,清王朝的覆灭、中华民国的建立为中国服饰变化提供了契机和内因;D 项与题干关联不大。5.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 。 “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 ”促使春节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答案 B解析 注意时间“民国建立前一两年” ,A 、C、D 三项都是民
15、国建立后。6.1912 年 6 月 1 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喜用外货,亦不足异。无如政界中人,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 ”这从根本上说明了( )A.盲目效法成为当时报界的笑话B.辛亥革命推动了西装革履的流行C.西装革履成为革命与否的重要标志D.政治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嬗变答案 D解析 材料“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体现了人们服饰的变化,反映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即政治运动(辛亥革命) 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嬗变。考点训练1.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服装五花八门,有西服,有粗布大衫,有旗
16、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依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材料反映出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是( )A.欧风美雨 B.西学东渐C.洋为中用 D.中西合璧答案 D解析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方面的衣、食、住、行、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出中西合璧的特征,故 D 项为正确选项。 “欧风美雨” “西学东渐” “洋为中用”主要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和思想领域,无法体现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排除A、B、C 三项。2.龚祥瑞在自传盲人奥里翁中记载:“辛亥革命那一年,在我出生的那一天(旧历六月初八),父亲头上留了四十多年的辫子竟被守城门的乡勇给剪去了。 ”这一材料说明( )
17、A.清末已出现市民的辫子被乡勇强迫剪掉的现象B.清末新军和军官学堂的学生剪辫子之风已形成C.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巨大变化D.清朝末年乡勇自作主张强迫市民剪掉辫子成风答案 A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辛亥革命斗争的对象是清王朝,剪辫子是反清的表现,故 A 项正确;“剪辫子之风已形成” “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巨大变化”是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移风易俗措施的影响下出现的,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那一年” ,故 B、C 两项错误;D 项不能反映材料内容,排除。3.据学者统计,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婚俗在教育发达地区已改变很大,如集体婚礼、西式婚礼等,但即便在大城市,丧葬旧俗依然盛行,如丧事披麻戴孝,期
18、内不洗脸、不洗衣服等,南北各地均如此。究其原因主要是( )A.传统忠孝礼节观念根深蒂固B.年轻人与年长者观念不一C.资本主义经济不够发达D.西方教育影响的地域差异答案 A解析 据题干可知, “即便在大城市,丧葬旧俗依然盛行” ,传统丧俗沿袭,当然受到年龄层次、城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但根本原因还在于中国经历了 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即使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传统忠孝礼节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故 A 项正确,B、C 、D 三项错误。4.有学者认为,20 世纪初期“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 。该学者旨在说明( )A.随着西方文化的
19、侵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冲击B.随着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的民俗风情发生巨大变化C.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D.随着中国半殖民地状态改变,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答案 B解析 “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说明人们的思想状况、行为方式发生新的变化,故B 项正确;A 项内容题干有所反映,但不是作者旨在强调的内容,排除;C 项内容同题干所述不符;D 项情况发生于新中国成立后,排除。5.“1912 年史量才接办了申报 ,实行西方管理模式,并从美国购进新式印刷机投入生产。1920 年,他被推选为世界报业大会副会长,多次与欧美报业进行交流。之后他又在申报增设文艺、儿童等栏目。九一八事
20、变后,他在申报发表文章力挺抗日活动。 ”以下用不同史观解读该材料不准确的是( )A.从社会史观看,史量才的 申报丰富了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B.从全球史观看,史量才担任世界报业大会副会长推动了世界报业交流C.从现代化史观看,史量才的申报实行机器印刷、企业化管理D.从文明史观看,史量才在 申报力挺抗日活动具有反帝爱国性质答案 D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D 项是从革命史观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的,而不是文明史观。故D 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所以应选 D 项。6.下表为民国时期各类报纸的部分纪事。根据该纪事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报纸 纪事申报 1918 年该报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中
21、央日报 1932 年多次发表“赤化祸害论”的社论新民日报 1939 年,社址所在的县城沦陷,不得不宣布停刊救亡情报 其发刊词说“抗战救亡”是全国人民的呼声A.近代科技的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B.民国时期的报纸都以客观公允作为报道原则C.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直接摧残了中国的新闻事业D.民国时期的各类报纸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价值答案 B解析 分析可知, “1932 年多次发表赤化祸害论的社论”说明报道存在明显的主观性,故 B 项符合题意。 “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说明近代科技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A 项说法正确,排除;“1939 年,社址所在的县城沦
22、陷,不得不宣布停刊”说明日本侵华对中国报业的摧残,C 项说法正确,排除;“报纸是活化的历史” ,对研究历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D 项说法正确,排除。7.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习惯,它有利也有弊。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欲从各个方面调查互联网对社会和中学生的影响。他们所拟定的调查报告的题目最贴切的是( )A.互联网给人类带来巨大挑战B.中学生上网利弊谈C.互联网促进教育发展D.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发展的机遇答案 B解析 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有利也有弊” ,可知报告的主题应该是“中学生上网利弊谈” 。8.服装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
23、变迁。探究一 服装与古代政治乾天在上,衣象,衣上阖而圆,有阳奇象。坤在地下,裳象,裳下两股,有阳偶象。上衣下裳,不可颠倒,使人知尊卑上下,不可乱,则民志定,天下治也。探究二 服装与民国社会生活1912 年登出民国新服制草案:“国务院现已将民国服制议定,大别为三:(一) 西式礼服,(二)公服,(三) 常服。礼服纯仿美制;公服专以仿西式制用”1912 年 10 月 3 日, “男女礼服服制”公布第十二条,关于大礼服及常礼服之用料,如本国有相当之毛织品时,得适用之。孙中山的临时政府制订了一系列服制。这些服制除了少数几个还留有一点封建等级主义的遗毒之外,大多数服制都以职业分工作为制定的标准。探究三 服
24、装与新中国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 50 周年服装发展简表时间服装的主要颜色和用料主要服装 特点变化温馨的50 年代蓝、灰、黑,土布 列宁装、布拉吉革命的60 年代绿、卡其布 军装初醒的70 年代颜色搭配有对比,棉布、条绒军装、喇叭裤开始流行以加工布料为主的衣着消费开放后的80 年代多种颜色搭配多种布料旗袍、西装、两用衫、裙子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的衣着消费五彩缤纷的 90 年代颜色可以任意搭配各种高档服装面料服装种类繁多个性化、成衣化、高档化的衣着消费(1)依据材料概括古代穿着服装的主要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样穿着服装的作用。(2)阅读材料,概括民国时期服装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5、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3)服装是社会变迁的一种特殊载体。阅读下表,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个阶段,概括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从新中国建国 50 年服装的发展变化中你得出了哪些认识?答案 (1)史实:穿着服装不可颠倒,要遵守制度;有强烈的等级观念。作用:规定社会成员之间的君臣庶民、尊卑长幼的关系;巩固统治。(任意一点)(2)特点:采用西式;要用国产衣料;要打破封建等级制度。原因: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服饰改革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的影响;爱国主义精神的驱使。(任意三点)(3)基本情况:50 年代,经济恢复和发展,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60 年代,经济建设有成功有失误。70 年代,经济总体出现衰退,但也有所发展。80 年代,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90 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任意一点)认识:政治从原始到极权、到宽松、再到开明。经济从恢复到停滞、到调整、再到快速发展。中西文化从隔绝到交流、再到融合。中国科技从落后到片面发展、到全面进步、再到与国际竞争。中国人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过程(任意三点,言之有理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