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坚持面向农村的办学方向努力探索医专教育新模式1986年,国家卫生部确定九江医专为全国医专联系点,要求我校“进行医学专科教育改革的试点工作,以建立适合培养县及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所需要的,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级医学人才的新型医学专科教育模式“。十多年来,在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的亲切关怀和直接指导下,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形成和完善以“两加强一优化“ (加强能力培养、加强预防医学教育、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为特色的教改方案,为农村基层输送了一批实践能力较强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等医学人才。我校教改成果曾两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高等医学专科教育必须面向农村
2、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农村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的迅猛崛起,广大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医疗卫生保健事业提出了新的需求。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的全球性战略目标,我国政府对此已作出承诺。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还不够发达,12亿人口80%以上在农村。因此,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如何适应这一形势,尽快为农村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等医学人才,是我国医学教育界面临的重要任务。据调查,1985年九江地区乡级卫生机构工作的医师仅占医师总数的15%,全市每万农民
3、仅有医师名。由于医学本科教育培养周期长,毕业以后学生难以“下得去“,下去以后也很难“ 留得住“。而医学专科教育具有培养周期短、投资相对较少、岗位针对性强等特点,比较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应当成为面向城乡基层、有别于本科医学教育、具有一定特色、相对稳定的一个重要层次。 面对广大农村对医师的迫切需求,学校党委全面分析本省本校实际情况,坚定了为农村基层培养高等医学人才的办学方向,决心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医专教育新模式做贡献。这一意愿得到国家卫生部的赞赏和支持,1986年12月卫生部正式确定我校为全国医专联系点。原国家卫生部部长陈敏章1988年1月在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充分肯定了我校从本校
4、的实际出发,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方向,并强调指出办好医学专科教育对我国乃至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人力问题都将提供有益的经验。二、破除“本科压缩版“,探索医专教育新模式在组织骨干教师深入农村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传统医学专科教育的弊端主要是: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为“本科压缩版“;忽视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医学专科教育必须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而改革意味着对旧事物的否定,它需要一往无前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毅力。10余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医学专科教育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一) 推出和完善以“两加强一优化“为特色的医专教改模式1.明确了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农
5、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需要的,实践能力较强的,医疗、预防、保健相结合的通科医师。制定了人才规格四点要求和业务具体培养要求40条。原国家教委制定的高等医药专科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是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医药专科人才。高等医学专科教育担负着为农村基层培养普及型通科医师,以及为各级医院培养高级卫生辅助人才的双重任务。作为培养面向城乡基层医生的临床医学专业,在制定其培养目标时,我们考虑到: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以农村为重点是党和政府的卫生工作方针之一;迄今为止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基础薄弱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为县乡两级培养医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可能单
6、靠本科教育来满足,应成为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主要任务。而农村要实现初级卫生保健,迫切需要医疗、预防、保健相结合的通科医师,这就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加强以临床技能为重点的能力训练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实施早期接触临床一年级新生在学习基础课的同时,采取早期见习、病案讨论、讲授医学入门和临床医学导论() 等形式,加强基础与临床的联系,增强学生从医的兴趣。 (2)进行以医院 为 基地的临床现场教学 (基地教学)学生学完内基、外总后,深入到彭泽、都昌、武宁、修水四个县医院,边上课、边讨论、边实践,进行为期12周的临床现场教学。(3)建立 临 床技能实验 中心 1991年3月,我校借
7、鉴美国医学院校职业技能实验室的经验,考虑到基层医院的设备条件,在国内率先创建服务于培养目标、门类齐全、设备较先进的临床技能实验中心。它包含模拟诊察室、急救医学技能室、手术技能室、妇产科技能室、眼耳鼻喉科技能室、检体诊断技能室、护理技能室、临床检验诊断室、放射诊断室、心电诊断室、超声诊断室、手术闭路电视电化教室等12个实验室,极大地改善了临床技能教学条件。()引进标准化病人(SP)技术,强 化诊断学基本技能训练SP技术是 国外特别是美国医学院校广泛使用于临床技能教学与评估的先进方法。从1991年起,我们开始学习和引进SP技术,用于临床基本技能教学与评估,SP技术的应用,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正常问诊
8、与查体SP,重点问诊与查体SP,多站考试SP。经过8年的初步实践,我校已在六届学生中使用SP教学,九届学生中使用SP评估。 1992年,我校将诊断学正式改为临床诊断学,学时增至216学时。改革后的临床诊断学涵盖了内、外、妇产、儿、神经、五官等临床各科的诊断学内容,将原来分散于诸学科的诊断学内容集中和系统化。教学内容和要求基本与本科保持一致,从而保证学生技能训练的规范化。1995年,我校在全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率先开展了临床技能毕业综合多站考试。五年的成功实践表明了这种临床技能评估方法的先进性,对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都具有重要意义。3.加强预防医学教
9、育,形成临床医学专业全方位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1)设 置 预防医学 课程,包括卫生统计、保护和促进健康、疾病预防、医疗卫生服务的策略和措施。(2)新 生入学 时进行 预防战略教育,其目的在于要求学一入校就明确自己是为促进人民健康而学习,明白自己将成为实施“三级预防“的主体。(3)提高全校教师的 预防战略思想,把预防战略教育贯彻到整个教育过程中,建立预防医学实践基地,安排学生参观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形成了临床医学专业的全方位预防医学教学模式。(4)在 毕业实习时 ,安排学生在 县卫生防疫站实习预防医学三周。(5)毕业 理论考试改为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综合考试。4.优化课程结 构和教学内容,并
10、相 应编写了教材在课程结构上实行“ 三一“制,即一年基 础课,一年临床课,一年临床实习。优化课程结构的主要途径是:(1)精减普通基础课(生物、物理 、化学),与医学相关内容以讲座形式组织教学。(2)融合医学基础课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融合成为人体结构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和免疫学基础融合为人体功能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融合为病原生物学,加强了系统性和整体性。(3)重 组为加强基础学科之间横向联系以及基础与临床之间纵向联系,组织若干课题的联组教学。达到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压缩教学时数,又加强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机联系。(4)增 设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增设急救医学
11、、常用护理技术、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5.更新对教学内容的优化,我们坚持以精减与高中阶段重复以及繁琐的内容,突出与临床紧密联系的内容,兼顾与医学进展相关的内容为指导原则,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如将卫生学改革为预防医学,诊断学改革为临床诊断学。(二 )深入开展全科医学教育改革 中共中央、国 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1994年,经省卫生厅批准,我校从临床医学专业新生分流30名学生,率先举办全科医学教改试点班,继续探索医专教育改革。全科医疗是一种社区定向的医疗服务。全科医生属于初级保健医生,他对个人、家庭和社区的所有健康问题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一体化
12、、综合性和连续性的全程医疗保健服务。我们在全科医学教改中采取如下措施:1.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 增设全科医学概论、精神医学、康复医学等,把以诊疗疾病为主要内容的旧学科改为面向社区强调预防保健的课程,如社区内科学、社区外科学、社区妇幼保健等。2.改革教学方法 入学后每隔一周安排一次社区卫生实践活动,将基础学科的机能实验课改为以临床问题为引导的小组讨论;选择和设计病案,开展临床病例讨论式教学。3.建立社区卫生实践教学基地,参观社区卫生机构,进行社区人群健康检查和疾病筛选,建立家庭成员健康档案等活动。4.选建全科医学实习基地,安排一个月全科医学实习和三个月选修。(三 )实施以医院为基地的临床教育改革根据国内高等医学专科教育改革现状和我校10年教改的经验与教训,如何在基础课和临床前期课(如内基、外总)改革的基础上,深化专科生的临床教育改革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在“两加强一优化“成果的基础上,我校于1996年秋实施了以医院为基地的临床医学教育改革新方案(简称96教改新方案)。该方案的特点如下:1.在校三年学 习分为两个一年半,分 别在学校和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