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微博时代如何说话-人民论坛.doc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3160100 上传时间:2018-10-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博时代如何说话-人民论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微博时代如何说话-人民论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微博时代如何说话-人民论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微博时代如何说话-人民论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微博时代如何说话-人民论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微博时代如何说话唐维红2011 年08 月 02日 00:00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突发事件的信息往往来自微博,最多的大众评论出自微博微博从一问世,就因其拥有的便捷性、自主性、互动性等优势,将互联网 WEB2.0 的特性展露无疑。140 字的低门槛,让每一个“小我”都有了发声的平台,为世界带来了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能被关注的时代。在 2010年,微博在中国还只是自己的“元年”。从这一年起,各大网站争相开通微博,用户数字不断刷新。随时随地发布信息、自主选择关注对象、几何级的传播范围面对微博热潮,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观望,而是选择加入其中,这其中,不乏各级党政机构

2、和领导干部的身影。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党政机构和领导干部的微博已覆盖从中央到地方多个行政层级以及众多职能部门。这些微博在畅通干群对话渠道、塑造政府机构亲民形象方面收效显著。有的领导干部在两会期间开通实名微博,不回避敏感问题,坦诚而自信。有的领导则是微博达人,电脑、手机,随时发布更新,粉丝甚众。至今年 1 月底,全国公安系统微博已达800 余个,不仅在信息发布、警情通报、安全常识等方面服务百姓,更在突发事件中表现抢眼。微博平台被称为“将平民和莎士比亚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拥有特殊的、草根化的话语环境,与一些党政干部习惯了的话语体系有不小的差距,也使一些官员“重新学会说话”。“不讲

3、官话大话而讲白话百姓听懂的话,否则谁听你的?”在微博上,不说套话、不说假话成为发言的第一准则。140 字的容量,使你不得不字斟句酌;不说官话,不说套话,才能让你的微博有实情、有真意;几何级的传播范围,直达受众的传播方式,令说假话、说错话的后果“很严重”。平等对话、真诚对话,则是微博发言的基本原则。平等、分享,是互联网的精神内涵,也是互联网的魅力所在。网上没有主席台,人人都有麦克风,“只要大家互相交心,坦诚相见,最终都能够赢得信任”。及时发言、准确发言,乃是领导干部和机构微博的力量所在。无论承认与否,领导干部和党政机构的微博与普通网民的微博相比,具有特殊性。掌握更多的权威信息,对党和国家的方针、

4、政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这是网友关注的原因所在。通过微博这一平台,及时、准确地回应网友的关切,才能达到这些微博开通的最终目的知民情、解民忧。微博时代学会说话,何尝不是一种作风转变?一些领导干部在网上、在微博中表现出的坦然、从容,往往就来自于对工作的自信,对百姓的真诚。另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不敢、不愿、不会说话,不敢、不愿回应热点。细究原因,大抵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觉得没必要说,另一种可能是不知道该怎么说。热点也是工作的重点甚至难点,没思路,没举措,没成效,自然就无话可说。驾驭网络的能力,体现的是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我们期待网络上、微博里,会说话、受追捧的领导干部越来越多,更期盼现实中解民情、办实事

5、的领导干部越来越多。常思做人 为政 用权“七一”重要讲话启示姜赟2011 年07 月 22日 00:00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将会面临更多的诱惑和挑战。如何做人、如何为政、如何用权是最为直接和具体的考验,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始终是最为根本的问题。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各级干部都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这里面讲的不忘做人之本、不移公仆之心、不谋一己之私,值得深长思之。

6、为什么立身要不忘做人之本?在群众心目中,领导不仅是一种管理的权力,更是一种示范和榜样。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领导干部应以高尚的品德影响人,以模范的行动带动人。有德才有威,有威群众才信得过;有德才有为,有为才能凝聚人心和力量。对领导干部来说,如何立身,如何做人,不仅是个人的修养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风气的导向和引领。领导干部以德为先,其意义就在于,忘记做人之本不仅贻害自己,更会贻害党的事业。我们要记住,领导干部来自老百姓,但不能等同于普通老百姓,必须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为什么为政要不移公仆之心?邓小平同志说“领导就是服务”,道出了领导干部

7、这个岗位的真谛。“吏者,人役也”,古代官吏尚且懂得为官是清苦之事,早起晚睡,夙夜为公,不敢有须臾懈怠。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应该比封建官吏有更高的精神境界,强调共产党员必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优秀领导干部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杨善洲等,他们经历不同、岗位不同、风格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以公仆之心对待人民,对待工作,始终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自己工作和事业的出发点与归宿。民谚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话虽朴实,道理却很深刻。为什么用权要不谋一己之私?权力是天下公器,不是哪个人赋予的,也不是自己生来就有的。用

8、权不为公众服务,这样的权力迟早会被剥夺。应该看到,权力具有两重性,为老百姓做事,就会造福一方;为一己之私谋利,就会为害一片。最近伏法的贪官许迈永、姜人杰,即是明证。贪腐不是天生的,所谓“温水煮青蛙”,一旦不能正确看待权力,不能正确处理私利,就会闻不到马屁的臭味,看不见诱饵的祸心,听不进良言的规劝。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为谁用权,如何用好权,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对领导干部来说,是个不可逾越的红线。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该经常想一想,参加革命为了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留下什么。想清楚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始终保持警醒,自觉把人生坐标定位于服务

9、人民群众,把个人追求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当“宝盒”比“宝珠”更炫目朱 磊2011 年05 月 17日 00:00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书里放入黄金,原本几十元的图书,一下子被炒到几千甚至几万元的高价;某本新书上缠满了某某荐书、获某某奖、某某人物最爱等各种“封腰”;标价动辄上千上万的精装本图书摆上书店柜台就在我们为豪华月饼、天价烟酒等物质产品“过度包装”忧心的时候,文化产品的“过度包装”问题同样难以忽视。有社会学者指出:过度包装已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且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环顾四周,从图书市场到影视剧,从综艺节目到各类“文化节”,这些距离大众最近的文

10、化“水源”,“过度包装”之风已起,或多或少地出现了重形式、轻内容,重明星、轻剧本,重宣传、轻内涵等问题,有的还愈演愈烈。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文化需求越来越旺盛,也越来越多元,多一些搭配与装饰,多一些看点和卖点,原本无可厚非,但无论外在形式、包装样式怎样变化翻新,总离不开这样两个前提:一是内容要过得硬,这样包装才能有所附着;二是包装要恰到好处,才能与内容这个“主角”配合默契,相得益彰。文化产品的“过度包装”,正是在利益驱动下,脱离了这些基本前提,让外观、噱头等来唱“主角”甚至是“独角戏”,忽视了文化产品对现实的开掘、对艺术的创造,犹如空心之木、无源之水。这种做法一旦习染成风,最终伤害的是文化原创力

11、。就像再华美的袍子,也难以掩盖虚弱的身体,精美装帧、豪华阵容、强大造势,固然可以带来一时的关注,吸引大众的眼球,有的还能赚个盆满钵满,但那些远离现实、内涵空洞、思想贫瘠的作品,昙花一现,自毁口碑,终究难逃被受众否定、市场淘汰的结局。在曲终人散之际、繁华落尽之时,它们到底在文化发展历程中、在人们心灵世界里留下了怎样的痕迹?如果物质产品的“过度包装”带来了资源的浪费、奢靡风气的滋长,那么文化产品“过度包装”给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则提醒人们,过于厚重、极不合体的“华衣”,不但给文化发展套上了沉重“枷锁”,也在人们亲近文化的路途上砌起了道道经济的和心理的“围墙”。美学家别林斯基曾经说过:纯朴是艺术作品

12、必不可少的条件,就其本质而言,它排斥任何外在的装饰和雕琢。在今天的文化生态下重新理解这句话,不是要走从“繁冗”到“简陋”的极端,而是在经历了种种“甜得化不开、绕得搞不懂、炫得看不清”的熏染和浮躁后,人们更加珍视艺术的本质,更加渴求本真的呈现。正因如此,当杨丽萍演绎“云南印象”的时候,人们惊叹于西南少数民族舞蹈别样的原始美;当央视青歌赛“原生态”唱响舞台的时候,观众备觉清新动人;当“旭日阳刚”在春晚舞台上以失了些音准的嗓门唱春天里的时候,人们依然为这种命运的放歌而感动古人曾有“买椟还珠”的寓言,这个故事一方面说明“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考验客观存在,另一方面也凸显了理性选择的重要性。今天,不管是物质

13、消费还是文化消费领域,都存在“过度包装”现象,这让我们不由得要思考:当“宝盒”比“宝珠”更炫目,你该如何选择?“天花板”与“人往高处走”乐 其2011 年05 月 16日 00:00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人往高处走”,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老话。但何为“高处”,却因人们认识上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境界、不同的人生态度。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相对于士兵而言,将军是居于“高处”的,可统领千军万马。但人人都去当将军,手下却无兵卒可指挥,他还能成为将军吗?于是,一位共和国士兵讲出了一句同样振聋发聩的话:“这一生我可能成不了将军,但我乐意成为将军手中的一把利剑。”“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

14、以高翔”。一个人想求取政治上的进步、职务上的提升,本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有些人简单地把职务提升与人生“高处”划等号,认为只有职务上去了才算进步,才是成功精彩的人生。殊不知,干部队伍的结构总是“宝塔型”的,越往“高处”走,位置越少,进步的空间越有限,每一个干部都可能会在职务进步上遇到“天花板”。这就需要我们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认真思考什么叫“高处”?如何追求进步?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早已用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雷锋、沈浩、许振超、郭明义、阿里木、何祥美这些英雄模范,都不是身居高位的人,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干着平凡的事情,却以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勤奋学习、努力工作、默默奉献。他们或以业务技术

15、水平超群在同行中脱颖而出,或以奉献爱心的义举温暖他人,或以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受人尊重,或以超越自我的人生境界为人楷模他们的成功同样令人羡慕,他们的人生同样精彩绝伦。条条大路通罗马。走向人生“高处”的路,并非只有仕途一条。在本职岗位默默奉献,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乐于相助,在世俗考验面前选择与高尚同行,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都反映了人们向上发展、追求成功的愿望。从某种意义上说,事业的成功、人生境界的提升,才是登临人生“高处”的潇洒,才是最具本质意义的进步,才是值得我们矢志追求的人生目标。要立志做大事,而不要立志做大官。这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追求。有了这种人生态度,就会多一份超然、一份清醒、一份执著,“无

16、意功名利禄,不肯屈节随俗”,以平常的心态对待职级待遇,以进取的精神对待工作和事业,而渐入“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人生境界。反之,就会陷入人生的误区,把人生的价值押在职务升迁上,无意于干事创业,却汲汲于仕途,结果不仅与真正意义上的进步相距甚远,甚至可能会为“官本位”思想所累,陷入“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的人生悲剧。一个人可以没有丰厚的财富,但不能没有美好的心灵;可以没有显赫的职位,但不能没有向上的追求;可以没有理想的工作,但不能没有敬业的精神。只有心里装着一个美好的目标,不停下走向“高处”的脚步,用行动诠释奉献,体验崇高,收获快乐,才能以事业成功和境界提升书写人

17、生的华美乐章,达致常人难以企及的人生高度。领导干部应有“大气象”李小三2011 年05 月 12日 08:20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何谓气象?气象是一种形象、一种态势,体现在看待问题的眼界、面对问题的胸襟、处理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这源于与生俱来的气质,更源于后天的积累和涵养。而大气象,则是升腾于表面之上的超脱精神、豁达气度和宽容心胸。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谋大计、抓根本、顾大局,善于从大局看问题,善于多角度审视矛盾。党的这些要求,正需要领导干部涵养出大气象。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的气象却令人担忧:有的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一心想着用三招两式就能一炮打响;有的阳奉

18、阴违,言行不一,经常把“为人民服务”挂在嘴上,却汲汲于一己私利;有的意志消退、精神萎靡、情趣低俗,热衷于灯红酒绿,沉湎于声色犬马。对工作而言,领导干部是组织者和实施者,涵养出大气象,有了坚定的政治信念、开阔的眼界胸襟、卓越的能力和优良的作风,才能领导好科学发展。对群众而言,每一位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都是党的形象代表。领导干部如果气象不正,不仅难有作为,而且损害党的形象,产生不良效果,影响社会风气。更何况,当前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发展关键期,经济社会深刻变化,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如何统筹内与外两个大局,如何把握变和不变的辩证关系,如何摆正个人与岗位两个身份、两种利益,都需要领导干部有超越一

19、事一策的眼光、超拔一人一己的气度、超脱一时一地的精神,才能在这大有可为的时代,成就一番大事业。涵养大气象,并非易事。观、想、行、学,四字可从。观,是“仰望星空”。星空,比喻信仰的高峰、理想的高度。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领导干部大气象的根本所在。焦裕禄、任长霞、杨善洲先进典型就像星空中的璀璨群星,只有始终以他们为榜样,保持崇高的精神追求,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升华思想境界,才能不囿于眼前纷争和一己私利,看到本质、守住根本。想,是“心怀民生”。对于领导干部,每一项决策之后,都可能预示着灿烂未来、宏伟蓝图;每一个数字之后,都可能有着万家忧乐、民生冷暖。只有时时系念于此,才能更周全地调研、更大胆地决策

20、、更谨慎地执行;也只有时时心怀民生,才有看全局、抓整体的眼界,才有重实干、讲实效的作风。行,是“脚踏实地”。大气象并不是虚无的“高蹈”,而要落实到每一项具体工作。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领导责任,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大气象才能化为切实的行动,助推事业的发展,赢得群众的信赖。学,是“志存高远”。邓小平同志曾说:“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一些领导干部正是在不学无术、浑浑噩噩中沦为只会左右应酬、只会阿谀钻营的庸官俗吏。把学习变成一种生活需要,以知识充实自己,以思想陶冶自己,追求就会远大,气象就会高迈。涵养大气象,不是一时一事的暴风骤

21、雨,而是时时事事的细水长流。把涵养的功夫,化为工作的底色、思考的底蕴,大气象必然会随之而生、因之而成。 走进学习的春天里张保振2011 年05 月 06日 00:00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正是春光烂漫时。看春雨滋润大地,看万物蓬勃生长,看百花争奇斗艳,其中的汲取与滋养,积累与绽放,不也正好比学习对于我们的价值吗?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欲进学习之门,必须学会思考,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对学习本身的思考。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事事有知识。即便是“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你咋着”,照样也是一种学习。可以说,人若不学习,不仅遇事则懵,碰难难进,而且如鱼缺水,难以存活。毕竟,时代

22、发展太快了。不学习,即便口利,言之难爽;即便眼尖,见之若无;即便耳灵,闻之如聋。惟有处处留心,事事学习,方可口言善、眼见远、耳闻言,与时代同步,与环境友善。学习的这种生活,在身边、在言谈、在民间。而身边无沿、言谈无边、民间无限。因而,只要让学习走入生活,使生活学习化,学习生活化,就能天天洞达乐观,年年春色近人。学习也是成长。成长有生理、心理之分。生理的成长,先天注定,过了一年长一岁,越过越衰老;心理的成长,后天学定,越学神越爽,越过越年轻。生理的成长,在身体;心理的成长,在精神。身体有极限,精神无封顶。一个人,只要常学习、会学习,就会如入芝兰之室,身香而不闻其香,浑身上下散发出一种书香味、书卷

23、气。这种书香味、书卷气,因诗书在腹、志向在胸,视,可通万里;思,会接千载;气,不言自华;品,日见其高。即便是浮躁声声催人急,照样会从容淡定不随从;哪怕是浮飘风高卷瓦走,照样会我自巍然如泰山。更不会有一字之得而自夸、一事之见而自鸣、一时之光而自醉。学习的这种成长,在精神、在品位、在文明。而精神无边、品位无顶、文明无涯。因而,学习从来只有“入学”时,没有“毕业”时。惟有活到老,学到老,方是人间正道。学习更是创造。创造,总是在前人或同代人的成果上进行的。要创造,就离不开向前人或同代人学习。这就叫:欲当先生,先当学生;要想超刘翔,先要学刘翔。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是创造,并且是创造链条上一个必不

24、可少的关键环节。这个环节,说到底,就是“知彼”。惟有“知彼”,才有可能少走弯路、少做无效劳动,才有可能站在前人或同代人的肩膀上,高起点思考问题、高起点开拓奋进,进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孙子谋攻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彼”,就是学为第一。要想在激烈竞争中能“百战不殆”,只有“知彼知己”。否则,“不知彼而知己”,很可能只是“一胜一负”。做事要先学习、再创造,学习就是创造的内在要求。学习的这种创造,在知彼、在知向、在知力。而“知”,不仅是知道了、晓得了,更是对一种道理或规律的认识,是知其所以然。实践告诉我们,一旦对事物知其所以然,思路就会豁然开朗,创造也会分外给力,走进“草色青青

25、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的春天里,也就不远了。:“键对键”取代不了“面对面”廖小言2011 年05 月 03日 00:00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面对面,是一种司空见惯的交际和工作方式。面对面的交流,有助于双方坦诚、直接、充分地交换思想,有效沟通,增进感情。俗话说,“当面锣、对面鼓”,“人怕见面,树怕扒皮”,就是这个道理。面对面,更是我们党开展群众工作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我们党能够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善于做“面对面”的群众工作。今天,应对复杂的形势和挑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说到底还是做人的工作,更需要提倡“面对面”。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

26、的碰撞,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说的是心里话,看到的是实际问题,听到的是群众心声,收获的是真知灼见,有利于科学决策、化解矛盾、赢得民心。当然,面对面,不是我们工作的唯一方式,但却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我们能不能很好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试金石。然而,一些地方、一些领导干部,却忽视甚至丢弃了“面对面”的传统,把和群众面对面当成一种负担,群众感觉他们“电视报纸常露面,日常工作难见面,关键时候不出面”,只管自说自话,不听群众说话。这样做,疏远了党群、干群关系,影响了工作开展、事业发展。一些地方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往往最初问题并不严重,常常因为一些干部对群众不理不睬、对群众

27、合理诉求不管不顾,导致小问题升级、小矛盾复杂化。有的决策,群众意见已经不小了,却缺少表达渠道和机会,往往就导致决策失误。想不想、敢不敢、会不会和群众“面对面”,绝不是一件小事,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工作方式。有的人借口工作忙任务重,有的人说要抓大事、议大事,有的人强调现代社会科技发达,尤其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随着“键对键”电脑办公的普及,工作方式也应该创新。这些都是站不住脚的。孰轻孰重?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群众利益无小事,最大的事情就在人民群众之中。孰“旧”孰“新”?工作方式可以现代化,技术手段可以多样化,但都是为了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键对键”更不是扔下“面对面”的理由。一位领导同志说得好:“

28、当今时代,信息手段十分发达,利用信息工具了解和掌握情况,也是一种方式,而且是越来越重要的方式。但不管通信手段多么发达,不管有多少了解情况的其他渠道,都不能替代亲自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 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首先就要经常和群众“面对面”,使之制度化,成为一种常态。在新形势下,既应处理好“键对键”与“面对面”的关系,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更要切实提高“面对面”的能力,锻炼直接和群众打交道的本领,掌握不同阶层、不同人群更能接受的话语、交流方式,不仅要更好地创造“面对面”的机会,还要更好地珍惜和利用“面对面”的机会,在交流沟通中把群众工作落到实处,让“面对面”最终成为“心贴心”、“心连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往来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