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文言文高分策略-,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考纲解读:浅显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一是侧重于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以考查对文言词语的掌握情况。实词的考查范围以中学学过的为主,虚词的考查范围为考试大纲列出的虚词。二是侧重于文言句子的翻译,以考查对文言句意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三是侧重于文言文内容的归纳、中心思想和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以考查对全文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文言实词”是指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指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只是考查文言实词知识,还要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
2、际问题的能力。,一、答题步骤第一步:审题。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第二步:对有把握的词语迅速作出判断。第三步:借助方法,主攻难点。,二、文言实词常用的推断方法(一)依形推义法 (二) 语境分析法 (三)语法分析法 (四)妙用结构求义法 (五)成语印证法 (六)课文求义法 (七)代入检验法 (八)邻字借推法 (九)音训求义法 (十)借助文化常识推断词义,3、“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ku)之?”“馈”的意义可由它的“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军队吃的东西,即“军饷”,这里活用作动词,“发放军饷”。翻译:(假如)边境突然告急,几千百万的士兵,国家拿什么给他们发放粮饷? 4、“拔剑切
3、而啖之。” “啖”根据“口”字旁,就可知其是“吃”的意思。5、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饷”是 “饣”为偏旁,前有“不”字,再对应后面的“食”字,可知是动词,并可以推断出“饷”的意思是“给饭吃”。“饥岁”荒年;“穰”指庄稼成熟。6、“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砺”根据“石”字旁,可推知“磨刀石”。,7、(2011年上海卷)“晋侯觞客于柳溪。”“觞”从字形分析,“角”旁多与器物有关,多是盛酒的器具,而这里应活用为动词“以酒款待”。 8、“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引”动词,端起;“眄”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9、(08年重庆卷)“
4、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ni),死背相望。”“馁”在现代汉语中多指“气馁”,因为它的形旁是食字旁,可推断为“饥饿”。译为:用尽财物不能够完成赋税,费尽体力不能够完成劳役,老百姓饥寒交迫,冻饿而死的尸体到处都是。,(二) 语境分析法一个文言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唯一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1、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多”有五个义项:数量多;重要,重视;赞美;多数,大都;实足,只。根据这句话的语境来推断,原文说“何远离开东阳回到家乡后,数年不谈荣誉耻辱之事,士大
5、夫们更因为这样而赞赏他”,由此可以判定所给义项解释为“称赞”是正确的。,2、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由该句语境可看出,“南迫洛阳”本句是交代“河内”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释为“逼近”更符合上下文意,但因为“逼迫”的对象应为“人”,而该句中“迫”的对象是“物”(洛阳),故此处解释为“接近”。翻译:现在河内地区有黄河环绕作为坚固的防线,人口众多,北边通往上党,南面接近洛阳。 3、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字的含义,从这一段的上下文来看是说那些富人不拥有“田籍”却要向百姓收税,由此看来“质”与“质问”之间显然没有什么关系,而应理解为“抵押”。,4、郦道元之所见闻,
6、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这句中“言”为“叙述”之意。 5、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联系全篇及背景看,渔工水师虽知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文化水平低,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因此这句中的“言”可以理解为“记载”,而不能理解为“说”。 6、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解为“优待”,“遇”在句中处于谓语的位置,“优待”虽为动词,但从语境来看是译不通的,只能是“对待”。翻译:担心祸及自身,每每用尽礼节对待别人 。,(三)语法分析法就是用语法分析句子结构来推断词义的方法。按语法结构,找出句子主干和修饰成分,主、宾语多
7、由名、代词充当,谓语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由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由结构推断词性,进而推断词义。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在虚词的用法判断和文言文的翻译中。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并处在谓语位置,可推断它是动词“游泳”之意。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渔樵”作句子的谓语,而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故“渔樵”应释为动词“捕鱼砍柴”。,3、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通过分析发现该句主语是“昌期”,后边有宾语是“吏事”,根据语法可以推断“闲”该是动词,由此初步推断“空闲”这种解释有误,这里应理解为通假字,通“娴”,是熟悉的意思。 4、(2006年高考
8、题)自放驴,取樵饮爨(cun) 。把“樵”解为“打柴”,看上下文“樵”字之前有动词“取”,其后又有动词“饮爨”,整体意思为取柴做饭,因此“樵”字应是名词,当解为“木柴”而非“打柴”。 5、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使”是动词,是由“人”发出的而不是“隶” 。这样“隶”只能作状语来修饰“使”,是“像奴隶那样”的意思。,6、侯生见其客朱亥,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故”作动词“立”的状语,而状语一般由副词或形容词充当,据此可推“故”作副词“故意”讲。 7、徒立故琅琊王泽为燕王。“故”作名词“琅琊王”的定语,而定语相当部分由形容词充当,因此可释为“旧有的、原来的”。 8、吏误收访,
9、访奋击收者。应为“抓获、扣留、收监”,既然官吏错误地“收访”,若是“收留”,周访不用奋力反抗了。根据语境可得知理解错误。,9、“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中,“微”作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藏匿”; “微行入古寺” 中, “微”作状语,修饰“行”,释为“暗暗地、隐蔽地”; “微风鼓浪”中, “微”作定语,修饰“风”,释为“微小、微弱”。 10、(09年北京卷)“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考生误译成“天下像管仲这样贤明的人不多”,关键是对“多”解释有误。从句法看,“管仲之贤”是名词性的偏正短语,整个句子的谓语只能由“多”担当,“多”只能是动词, “多”为“称赞、赞美”,以此代入本句中刚好
10、相符。翻译为: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四)结构求义法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这类句式一般上下句结构整齐,相对应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1、(08年天津卷)翻译题: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根据“恶人者”即是“憎恶别人的人”,那么“利人者”中的“利”应该是个动词,“译为:有利于别人的人”而不是名词“利益”。翻译为: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这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2、简能而任之,择
11、善而从之。利用上下文的对称结构,可据易推难。“择”易于理解,可推出“简”也作“选择或选拔”讲。 3、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顽鲁”一词的含义,我们可以参照原文,找到与这句话相对应的句子“贤俊者自可赏爱”,从而可得出“顽鲁”是相对“贤俊”而言的,即“才德不出众,愚昧蠢笨”之意,而非“顽皮”、“固执”抑或“鲁莽”。 4、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亡矢”与“遗镞”的结构是一样的,词的配搭是一致的。“亡”与“遗”相应,“矢”与“镞”相应。从而知道“亡”、“遗”都是失,就不会把“遗”理解为遗留或馈赠了。同样,可从“矢”是箭推知“镞”也是武器了。,5、“变姓名,诡踪迹” 由“变”推出“诡”为动 词,是
12、“隐蔽”的意思。 7、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亡”与“北”对应,也应译为“败逃者”。 8、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应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9、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10、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借助“良”可以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为“硬”、“硬的”、“强有力的”。,(五)成语印证法
13、即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联系成语“不速之客”(指没有邀请突然而来的客人)中“速”为“邀请”之意,由此可根据上下文推出文言中“速”为“邀请、招致”之意。 2、“举类迩而见义远。”联想成语“闻名遐迩”而推出其为“近”。 3、“其文约,其辞微。” 可联系成语“微言大义”(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 ),就可解为“精微,含蓄”之意。,4、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 “有的放矢”(的:箭靶。比喻说话做事有针对性 )的:箭靶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4、 “狐假虎威”(假:借。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 假:借助 6、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运斤成风”(运:挥动;斤:斧头。比喻手法纯熟,技术高超 )斤:斧头 7、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殚精竭虑”(殚:竭尽;虑:思虑。形容用尽心思 ) 殚:竭尽 8、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焉。 “一蹴而就”(蹴:踏;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 蹴:践、踏,用脚踢 9、在官清恪,未尝问私。 “恪尽职守”(恪:谨慎,恭敬。尽:完善。指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 ) 恪:谨慎而恭敬,(六)课文求义法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
15、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同时,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1、金人曳出,击之败面。将“曳”解为“蜂拥”,放在句中考查如作“出”的状语看似可通,可联想课文口技中的“曳屋许许声”及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弃甲曳兵而走”等句就可解为“拖、拉”的意思。送东阳马生序中“当余从师也,负箧曳屣”,进而推断这句中的“曳”作“拉”讲,省略了宾语“之”。,2、2007年第11题: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乘”被解释为“巡视”,不合情理。因为“老弱女子”是平民百姓,根本不可能像官员们那样去“巡视”。联
16、想诗经氓中“乘彼危垣”的“乘”是“登上”的意思; “让老弱女子登上城墙”,与前面故意“令甲卒皆伏”相互呼应,这正是主人公田单用来麻痹敌人的一条计策,与文意完全相符。 3、(2013年江西卷)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联想到张衡传“(张衡)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可推知该句中“阴”为“暗中”的意思。译为:大将军卫青曾暗中得到汉武帝的告诫,认为李广老了,命运不好,不要让他迎战单于,恐怕达不到所期求的目的。,4、(2007年全国卷)“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题目所给的义项是: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 ”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
17、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 5、远与恢(hu)素善。联系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结合语境推知为“友好、友善”之义。 6、(2008年四川卷)“而郑氏数千指独完。” 完:灭亡联想到六国论中“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的“完”字,意为“保全”,解释为“灭亡”显然错误。 7、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联系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致力,8、讽帝大征西方奇技。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劝告 9、咸私哂其矫饰焉。 子路、公西华侍坐夫子何哂由也:哂:讥笑 10、岁凶,汝旁诸县多盗。联想到寡人之于国也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凶:庄稼收成不好、荒年 11、庭除甚芜。 从句子结构形式看“庭除”是句
18、子的主语,从而推断“除”是名词,解释为“废弃”显然有误。联系苏武传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可知“除”是“殿阶、台阶”的意思。,(七)代入检验法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1、门卒当车,愿有所言,愿:希望。可以组词为“愿望”,与答案所示的“希望”相近。 2、李斯,相也,具于五刑。联想到现代汉语的“具备”一词,“具”可解为“准备”,句意为“备受五刑的折磨” 。 3、(08年北京卷)C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擢:提拔。可以组词为“擢升”,与答
19、案所示的“提拔”近义。,4、(06年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C、自放驴,取樵炊爨(cun) 樵:打柴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可把各解释代入原文中验证,文意贯通,解释准确即为正确判断。A项“省”释为“探望”,根据文意和平时的“省亲”类比,推断A正确。B项“审”释为“知道”,根据文意和平时的“当局者迷,旁观者审”类比,推断B正确。D项“信”释为“使者”,根据文意和平时的“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类比,推断D正确。C项“樵”释为“打柴”,关键从“取樵”是动宾式看,“樵”应是名词“木柴”,故选C。,5、(20
20、12年陕西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A项“竟然”表转折,显然不合文意,应为“终究、终于”;B项“将兵”为动宾短语,“率领军队”,方与后文李广对部下的关爱一致;C项是说事情的复杂经过;D项正确,且孔雀东南飞中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句子,“结发”指到了成年。,(八)邻字借推法即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
21、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1、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 纠:纠正“纠”与“劾”进义对举,当为同义复词,“劾”是“弹劾”的意思,因此推知“纠”应为“检举、告发”之义。翻译:以至于当时尚书郎如果骑马,就会受到检举弹劾。,(九)音训求义法文言文中有许多通假字,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往往是相同或相近的,可以借助原文中的通假字并结合文意,推断它的本字,用本字的意义解释通假字。这种方法就是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如: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蚤”的本义是跳蚤
22、,早晨的“早”之所以写成“蚤”,只是因为二者声音相同,“早”是“蚤”的假借义。 2、(陈涉)趣赵兵亟j入关。陈涉世家对“趣”字按其字面无法解释,如联系下文的“亟”(意同“急”),前后参照,可推知“趣”通“促”,意为“催促”。,3、(2007年上海卷)诸有讼曲直者,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其以德感人若此。 (涂-途,意为:道路;反返,意为:返回) 4、失其所与,不知。 (知智,意为:明智) 5、行李之往来,共其困乏。 (共供) 6、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倍背) 7、召有司案图。(按)廉颇蔺相如列传 8、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受”通“授”,义为“给予”。 9、徐公来,孰视之,自
23、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通“熟”,义为“仔细”。,(十)借助文化常识推断词义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近几年试卷中时有涉及,高考已考过。1、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2、结发:男子成年,如: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3、用事:凭感情做事题目解为“凭感情做事”,也是不明文化常识之故,古文中“用事”专指“掌权”,中学教材中学过的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新用事”即是一例。对于有些实词的意思,我们也可借助生活常识、生活经验和文化习俗来推断。,4、母恒自纺绩,夜分而寐。mi “夜分”解释为“夜尽时分”,其实只要想一想:白天睡觉,岂算勤劳?所以,只能将“夜分”解为“夜半时分”。 5、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绝食”据常识可判断出与现代汉语不同,是“无粮可吃”的意思。 6、邪曲之害公也。屈原列传 “公”应为“公家”也就是“国家”,因为略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至今乡村老百姓仍把“国家”称为“公家”,这也是古代的普遍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