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一 空气第一课时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目标要求】【知识与能力】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2.初步理解纯净物、混合物的的概念。【过程与方法】在本课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采用实验导学、组织讨论、指导阅读等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着重讲解、分析试验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等方式自主得出试验结果,以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良好意识。【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重点:1.空气的组成、作用。2.纯净物与混合物的的概念。难点:1.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过程及原理。2.纯净物与混合物的的概念。教学突破:在讲解实验前,教师应
2、先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所用的材料、仪器、原理等;在讲解和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应提醒学生注意操作步骤的顺序和每一步操作的要领;最后,教师要结合试验提出探究性的提问,让学生自已通过观察试验来解决,这样可以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空气的组成和实验的原理及过程。【课题分析】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大类物质。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又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
3、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课时:一课时第一课时:(附课件 2.1)【实验准备】:集气瓶、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烧杯、导管、弹簧夹、酒精灯、红磷、水、火柴、注射器 、塑料袋子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只空塑料袋、问学生袋中有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继续向学生提问“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不能描述一下它有哪些性质,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从学生的回答
4、中再引出另一个问题“空气既看不见也摸不到,那你能不能想办法证明它的存在?”用一个注射器在空气中抽拉一下,再向水中推挤,会看到有许多气泡从针头冒出,说明空气确实存在。2.讲授新课: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重要物质空气。一、空气的组成阅读:课本第 26 页。思考:二百多年前,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那他是如何研究的呢?拉瓦锡的结论是什么?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 1/5。 过渡:现在,我们对空气的组成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就仿照拉瓦锡的实验原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 2-3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现象:红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
5、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的白烟,反应停止后,水槽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约占瓶内体积的 1/5。结论: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1/5。思考讨论:1.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2.集气瓶内水平面上升一定高度后,还继续上升吗?这种现象能不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3.空气所表现出来的某些性质,能不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氮气的性质?推论:空气中剩余的约 4/5 体积的氮气不燃烧,不支持燃烧,难溶于水。4.在实验中发现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小于 1/5,可能的原因是什么?1)装置漏气。2)红磷的用量不足或集气瓶中的氧气没有消耗完。3)装置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思考】1.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思考】2.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板书结论: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N 2)78%,氧气(O 2)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CO 2)0.03%,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空气中的稀有气体有氦、氖、氩、氪、氙。板书设计: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一 空气一、空气的组成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N 2) 78%,氧气(O 2)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CO 2)0.03%,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2、混合物和纯净物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