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2)教学目标1、经历利用轴对称变换推导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加深对轴对称变换的认识. 2、掌握等腰三角形的下列性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3、会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计算和作图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线合一.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运用,在解题思路上需要作一些转换,例如例2,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给学生一个三角形,用他们学过的知识判断是什么三角形,引入课题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自然引入新课,引发学生共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请同学们
2、将刚才的等腰三角形对折,使两腰 AB、AC 重叠在一起,折痕为 AD 讨论可以得到相等的线段,角等,得出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的概念,慢慢对定理一定的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性质定理2归纳总结出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互相重合,简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和学生一起完成证明过程)(1)如果 AD 是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那么 AD 也是 、 。(2)如果 AD 是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 那么 AD 也是 、 (3)如果 AD 是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那么 AD 也是 、 3应用定理时的推理格式:用几何语言表述为:在ABC 中,如图(1)ABAC ,1
3、2ADBC,BDDC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2)ABAC,BDDC ADBC,12(3)ABAC,ADBCBDDC,12三、例题解析,当堂练习例题 1 已知:如图,AD 平分BAC,ADB=ADC 求证:ADBCABCD12(例 1 重点是掌握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实际应用,和学生一起完成分析过程,帮助他们完成证明)变式 1、已知:在 ABC 中 AB=AC,OB=OC, AO 的延长线交 BC 于点 D,求证:ADBC. BD=CDO(通过变式练习,进一步巩固性质定理的应用,由学生独立完成)例题 2 已知线段 a,h(如图 2-7)用直尺和圆规作等腰三角形 ABC,使底边 BCa,BC
4、边上的高线为 h.教学中可作如下启发:(1)假设图形已经作出,如课本图 28,BC 长已知,可以先作出 BC 边,要作等腰三角形ABC,关键是要作出哪一个点?(2)已知 BC 边上的高线的长度为 h,你能作出 BC 边上的高线吗?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与中线有什么关系?由此能确定顶点 A 的位置吗?(例 2 是运用尺规作等腰三角形,作法思路需要作一些分析转换,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在操作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2如图,在 ABC 中, AB AC, AD BC 于 D.若 AB5, BD4,求 ABC 的周长= . 练习 1 已知:如图,在ABC 中,AB=AC,AD 是 BC
5、 边上的中线,E 是 AB 上的一点,且DE=AE。求证:DEAC。图 -7aABCD12练习 2(选做)已知:在ABC 中,AB=AC,D 为 CA 延长线上一点,DFBC,交 AB 于点 E,求证:D=AED(以此来巩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的能力,有一定的难度,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选用)四归纳小结,强化思想1大家一起来回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文字叙述 几何语言 轴对称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高线互相重合(简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对称轴(采用谈话式小结,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给学生一个梳理知识的空间,培养学生的知识整理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五作业1作业本六板书设计2.3 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 2在ABC 中,如图(1)ABAC ,12 学生板书 ADBC,BDDC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2)ABAC,BDDC ADBC,12(3)ABAC,ADBCBDDC,12七教学反思ABCD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