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 河 子 大 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实践教学 教学录像观后感题 目: 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牺牲品 小 组 成 员: 马念念 院系专业班级: 食品学院 二班 联 系 电 话: 13070094910 指 导 教 师: 江 梅 填 表 日 期: 2011 年 10 月 15 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组制2011年 2月 26日教学录像观后感题目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牺牲品纪录视频圆明园观后感完成时间 2011 年 10 月 10 日 2011 年 10 月 15 日院、系、班级 学号 姓名 备注食品学院 二班 2010511044 马念念食品学院 二班 2010511042 牛 雯
2、食品学院 二班 2010511040 刘金菲小组成员食品学院 二班 2010511048 曾明智教学录像观后感内容简介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举世闻名的圆明园首先煎到英法侵略者的共同抢掠,继而被英国侵略者付之一炬。英法联军无疑是最先抢掠圆明园的罪魁祸首。他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迫使清政府就范,速定和约。将在清帝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圆明园焚毁,是侵略者达到罪恶目的的一种罪恶手段。教师评语题目 10 分 结构 30 分 内容 50 分 特色 10 分 总评分教师综合评分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牺牲品纪录视频圆明园观后感摘要: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举世闻名的圆明园首先煎到英法侵略者的共同抢掠,继而被英国侵略
3、者付之一炬。英法联军无疑是最先抢掠圆明园的罪魁祸首。他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迫使清政府就范,速定和约。将在清帝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圆明园焚毁,是侵略者达到罪恶目的的一种罪恶手段。关键词:圆明园;条约;英法联军;焚毁许多中国人知道圆明园,是因为从小就在课本里读到的发生在 1860 年的那场臭名昭著的大火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对圆明园进行了疯狂掠夺后,用大火掩盖自己的滔天罪行。因此,在许多中国人的记忆中,圆明园就是“大水法”那几根残垣断柱和草长莺飞的荒凉院落。于是,提到圆明园,大部分中国人会在前面加一个动词“火烧圆明园”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圆明园的历史始于 1860 年。似乎圆明园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是
4、那破败的景象。直到看到了纪录视频圆明园 ,才豁然记起,1860年不是圆明园的开始,而是它的结束,圆明园曾经有过光耀古代艺术史的辉煌。一 圆明园的历史清王朝鼎盛时期,在北京西郊出现了一座规模宏伟、景色优美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圆明园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 年),原是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帝)的赐园。圆明园“风物清嘉” 1,雍正非常喜欢,即位后将圆明园扩建,“建设轩墀,分列朝署” 2,听政视事。从雍正开始,清朝的几代皇帝每年几乎有 2 /3 的时间驻跸圆明园,临朝议政。圆明园实际上成为清帝发号施令的政治中心。经过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 150 多年的营建,圆明园成为一座占地面积达 52
5、00 多亩,包括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的大型皇家园林。它不仅以建筑和园林艺术之高超而著称,还以收藏之丰富而闻名,被西方誉为“万园之园” 。但是这座举世闻名的离宫苑囿,在 1860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首先遭到英法侵略者的共同抢掠,继而被英国侵略者付之一炬。二 火烧圆明园的历史背景1、关于“修约”问题 高中教课书是这样叙述的:为了扩大贸易、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法美三国借口黄埔条约和望厦条约有 12 年后修约的规定,英国援引“最惠国待遇”利益“一体均沾”的条款,共同向清政府提出“修约”的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拒绝,于是阻谋发动侵略战争。1956 年 10 月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炮轰广州
6、城,挑起了战争,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 ,和英国共同组成英法联军,第二次鸦片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3。1854 年,1856 年其连续两次提出“修约”要求,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然而,另外一点也不能否认,即“修约”显然是想用“和平”的手段来达到日的,侵略者并不希望事事都诉诸武力。甚至到 1858 年 4 月英法联军到达天津太沽口外时,也并未宣战,只是要求谈判。然而,愚昧的清政府对洋人的态度并来因鸦片战争的教训有所改进,仍是天朝自居,满水在乎,不知道“外交”为何物,更不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硷恶形势,他们惟一知道的,会做的,就是用“拒绝”二字来维护“天朝”的尊严。结果,列强用武力达到了“修约”的目
7、的。而清政府再次丧权辱国。历史真是具有嘲讽意味,让人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感慨, (因为战败后签订的条约之内容与“修约”之内容有着惊人的相似) 3。历史不能假设,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如果清政府主动接受谈判,与英国缔结一项对其相对有利的和约。避开|衅端这是惟一的明智的选择,但清朝的士大走们没有接受鸦片战争的教训, “天朝上国”的心态未有任何改变。当时直接与外国人打交道的两广总督叶名踩对“修约”的态度是:始终不与柏关的外同人会面商谈,而一国之君的咸丰皇帝更认为是无理取闹,心存叵测。只可惜,历史没有走向这个方向,让目人再次品尝战争的苦涩滋味。2、关于“马神甫事件” 英国发动战争,力量尚小,又因
8、“马神甫事件”给法国出兵提供了借口,更加壮人了侵略者的力量。黄埔条约规定,法国人只准在五口通商的双方“议定界址内”活动,“法兰西无论任何人,如有犯此例禁,或越界或远人内地,听凭中国官查拿,但应解送法兰西领事官收管;中国官民均不得殴打、伤害、虐待,以伤两国和好” 。马氏 1842 年起,便副四林传教, 黄埔条约订立后仍不离开,这是违反条约的错误行为。但把他处死,显然是西林地方官员(张鸣风)的行为,违反了应把拘捕的法国人解送领事的条约义务。直至现在人们仍无法确定马氏确有该处死刑的哪些罪。按照程序正义优先的法学观点,中方无疑理亏。结皋,法回出兵携助英军攻占广州城,又沿海北上占领大沾口,兵临天津城下,
9、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 33、关于“换约”问题 天津条约的签订,虽然丧失了小少权利,问题总算有个着落,双方还议定翌年在北京互换批准书。如果照双方的协议办理,导致火烧圆明园的英法联军再一次入侵是有可能避免的。可是,谁也没有料到最后一步还会节外生枝,招来更大的灾祸!1859 年,英曰公使和法周公使各率一支舰队北上大沽口,准备进京换约。清政府指定换约代表由北塘登陆,经天津至北京,就是让英法公使绕个大弯进天津,我们也不知道当时清政府这样做的意图是什么,英法公使却坚持耍从大沽口沿潮白河进北京。于是英法舰队进人大沽口,并束宣战,只是要求谈判,上兵却开炮打击侵略者,沉口四艘,打毁六艘。死伤几百人。 3三
10、、圆明园的鬼斧神工让西方强盗嫉妒首先是因为圆明园魁斧神工,创造了造园工艺的神话,引起西方的嫉妒。18 世纪,欧洲形成中国造园艺术热,对英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古典传统造园艺术形成强大的冲击波。圆明园被公认是世界四大著名建筑之一。法国画家王致诚惊叹圆明园是“人间天堂”与“造园艺术的模范” 。英国建筑师钱伯斯则不无遗憾地承认中国的造园艺术是“英国长期追求而没有达到的” ,中国的园林“从大自然中收集最赏心悦目的东西,组成一个最动人的总体” 。固然,西方的耶稣会士参加了西洋楼等景观的设计,但建设者几乎是清色的中国人。圆明园确实足以证明中国人的超乎常人的智慧。早在 18 世纪,通过耶稣会士,圆明园的文字
11、说明与图纸就传至欧洲。1786 年,法国修士晁俊秀通过信函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画家郎世宁绘了 20 幅圆明园的竣工透视图,井刻了铜板。这些图绘制于 1747 年至 1760 年,历 13 年,而这些固的铜板至夸仍社德国、法国、日本的图书馆收藏。可以断定,18 世纪,圆明园已经在欧洲具有了相当高的知名度。4其次,圆明园是世界规模最大,价值最高、宝贝最多、最令人惊叹的宝库。豪华的装修,精美的陈设,琳琅满目的贵金属,巧夺天工的景致,不计其数的珍宝、古玩、字画、瓷器、玉器、漆器、钟鼎、家具、器物、古籍以及属国进献的各种奇珍异宝。圆明园汇集了江南名园胜景(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苏州狮子林等) ,移植
12、了西方园林建筑(大水法等) ,园中有富丽堂皇的宫殿,玲珑精美的楼阁亭台,以及供皇族游览的“买卖街”与“农庄” 。完全可以说,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博物馆。 4用价值连城、无价之宝都不能准确说明它们的价值。关于这些,西方列强通过与传教士的往来书信早就有所耳闻,并且垂涎三尺。对于手中掌握当时最先进武器的他们来说,除了抢,他们再也想不到其他满足占有欲的方法了。于是,他们蓄谋制造借口,开始实施罪恶的计划。由上述可知,以巴夏礼为首的被俘人员遭受的凌虐过重为理由,决计要焚毁圆明园,只不过是侵略者欺骗世人的一个借口,他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迫使清廷就范,以攫取在华特权的政治阴谋” 。将在清帝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圆明园付之一炬,成为侵略者达到罪恶目的一种罪恶手段,最终圆明园成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牺牲品。参考文献: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圆明园(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杜1984:(15-16) 2 雍正圆明园记A日下旧闻考(卷 80)C3 李修勤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思考火烧圆明园是不是无法避免的?科教文汇,2007(27):2004 王文元新视角解读圆明园北京纪事,2008(7):63-645 中国史学会主编第二次鸦片战争(二)M6 中国史学会主编第二次鸦片战争(六)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