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射”与“矮”、“牛”与“半”“出”和“重”等字是否读反了?对于“矮”和“射”两个字,有人说,“矮”以“委”、“矢”构形,“委”即抛,“矢”即箭,故正可表示“射”;而“射”以“寸”、“身”构形,身仅寸长,恰好表示“矮”,因此,两字的写法和意义应该要互相对调才合理。关于“矮”和“射”的争议,最早是出自清人沈起凤的笔记谐铎第七卷,虫书条:“锦屏女子叶佩纕,有夙慧,七岁就傅读书,通妙解。尝谓师曰:古人造字,会意象形,而有时亦多误处。师询其指。曰:矮字明系委矢,宜读如射。射字明系寸身,宜读如矮。今颠倒字义,岂非古人之误欤?”关于“射”字:在甲骨文中,“射”是一个象形字,画成一张拉开的弓,上边搭着一枚箭
2、。在金文中则在弓的右侧又加了一只手,使得射箭的动作更形象起来。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又、手、寸”三个字都是画成一只手的形状。“寸”有时会在手掌下加一个点,这是因为寸最初的含义是一个部位,就是中医切脉的寸关尺中的寸,也就是手腕横纹脉口的地方。“身”在甲骨文中与弓形状十分相似,是一个面朝左站立的孕妇,中间是隆起的腹部。变化发生在小篆中,“射”字左边的弓讹写成了身,“手”是可以认为是“寸”字的,这样就有了“射”字。说文解字中,许慎不了解射字中“身”的来源,而说成:“弓弩发于身而中于远也”。但许慎也解释出了“寸”和“手”的同义现象,“寸,法度也。亦手也”。因此,“射”的“身”部在甲骨文、金文中表示弓箭,
3、“寸”部在小篆时加入,表示拿着弓箭的手。关于“矮”字:“矮”是个标准的形声字,而非会意字。说文解字这样解释:“矮,短人也。从矢,委声。”所以“委”是声旁,“矢”是形旁。“矢”本意是箭,由于矢必须是非常直,古时常常使用矢作为衡量长短或者器具是否直的标尺,因此矢作为形旁常常引申为“标尺,尺度”。常见的将“矢”作为“标尺,尺度”义使用的形声字还有“矩”,含义为画直角的工具;“矱”,含义为尺度,法度。因此,“矮”是形声字,“委”是声旁,“矢”是形旁,古人认为量长短的工具必须正直如矢,故矮字从矢。总之,“矮”还是那个“矮”,“射”还是那个“射”,两字并没有被误读,含义更没有颠倒。类似有趣的汉字现象还有“
4、牛”和“半”、“出”和“重”、“鸭”和“鳳”等。有人说“出”是山上摞山,这能不重吗? 而“重”拆开是“千里”二字,出门行千里,所以“重”应该是“出”的意思。“牛”只有半边一撇应为“半”,而“半”字头生两角该为“牛”。“鸭”是“甲鸟”,乃天下第一鸟,这应该是“凤”才对啊,怎么给“鸭”了,而繁体的“凤”字由“凡”和“鸟”组成,凤乃鸟中之王,却只落得个“凡鸟”。对于“牛”和“半”,“牛”字是象形字,可以从它的演变中发现,在小篆变隶书的时候发生了变化。说文解字道:“半,物中分也。从八从牛。牛爲物大,可以分也。”“半”字是个会意字,本意就是“分牛”。这样一来“牛”和“半”也没错,值得称道的是,“半”字里面的确包含了“牛”。对于“出”和“重”,说文是这样解释的:“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出”的篆文其实上面是一个草,下面是土地,表示草木生长。和两个“山”其实没有关系,只是比较象而已,是后来简化成这样的。“重”,会意兼形声,篆文是一个壬字,中间一个“東”。说文:“重,厚也。从東聲。凡重之屬皆从重。柱用切(注)徐鍇曰:壬,人在土上,故爲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