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文献综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现状与趋势 -.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134696 上传时间:2018-10-0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献综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现状与趋势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文献综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现状与趋势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文献综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现状与趋势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文献综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现状与趋势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文献综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现状与趋势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现状与趋势1摘要:本篇综述从我国建国以来几个阶段的区域经济政策为切入点,分析了我国在不同时期区域经济格局及其变化,通过引用相关文献的实证结论解释了区域经济变化与区域经济政策的关系,剖析了我国区域差距的来源和差距扩大及缩减的原因。结合所得结论对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对未来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美好期望。关键词:区域经济格局 区域差距 区域整合 区域协调发展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演变及区域经济政策效应分析“在研究现实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我们决不能回避的便是区域差距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人口状况、基础设施、

2、生产力布局、市场机制、技术水平、文化习俗、意识观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迥然,客观上存在着地区差距明显、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等问题。” 1我们首先来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沿革以及相关经济政策的效应评价:1.1:中国区域发展的阶段建国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政策经历了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导向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导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导向的过程。 21.1.1:1952-1978年:以公平为基础的均衡发展阶段建国后,中央政府从国防安全和平衡地区生产力布局出发,决定加快内陆地区的工业发展,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想内地倾斜,着力提高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一五”计划和“三线”建设在不到20年的时间初步改变了旧中国工业结

3、构不合理的状况,到1978年,内地的一些工业指标都超过了东部沿海区域。但是由于中西部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基础较差,投资回报率明显低于沿海,所以当时的区域经济政策主要侧重于公平而以牺牲效率为代价。1 1薛泽海.中国区域增长极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2 2朱建成、公静.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的演变及效应评价J.理论学刊.2008.5860.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现状与趋势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采取了以效率为中心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即由东向西的梯度推移区域经济政策:1.1.2:1979-1990年:向东倾斜的不平衡发展阶段 极大地促进了东区地区基础设施及投资环境的改善,带来了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快

4、速增长,从整体上提高了我国综合经济实力,推进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可是同时,中西部地带经济发展明显减慢,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迅速拉大,造成了经济上的不平衡。1.1.3:1991-1998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启动阶段 90年代以后,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开始出现边际效益递减,经济增长成本迅速上升。非均衡发展带来的区域差异扩大,致使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对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产生了影响。我国区域发展政策又面临着新的调整:1991年3月:首次提出“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1995年9月:进一步明确“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方针 。1.1.4:1999年以后:区域协

5、调发展战略全面实施阶段 1)1999年9月:正式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中,西部民族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十一五”及以后相当长时期里, 作为国家宏观区域发展战略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 是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长期机遇;从全球的视角看, 西部民族地区的具有重要的全球区位优势, 这种全球区位优势主要体现在边境的功能上。陆地边境自古有两重功能, 一重是政治、军事功能; 另一重是经济和文化交流功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在中国的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3 3 刘世庆.中国经济发展新格局与西部大开发J.西南金融.2

6、010.(04).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现状与趋势32)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一直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落后于中西部地区,所以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背景下,2003年10月:提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 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作为国家的商品粮基地,东北三省在建国以来的粮食总产量上占全国的115;作为国家的资源宝库,东北三省的原煤、天然气和木材年最高产量占全国的13左右,原油年最高产量近全国的80;作为国家的重工业基地,东北三省的生铁、钢、成品钢材、平板玻璃、硫酸年最高产量占全国比重达70以上,纯碱达60以上;作为我国对东北亚地区开放的窗口,东北三省对日本、韩国、

7、朝鲜、蒙古和俄罗斯的出口总额占全国的20左右。1952-2000年,东北三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合计占全国的111。“东北地区是国家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工业生产基地、资源开采基地、对东北亚开放的窗口。” 43)2004年1月:中中央首次提出“促进中部崛起”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贯彻科学发展观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统筹区域发展,积极支持东部率先发展的同时 促进中西部崛起,大力支持区域产业协作 ,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推动中东部经济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新格局的形成。” 51.2:相关数据和图表1.中国地区经济增长态势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近30年来,区域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中

8、,90年代初是一个从低谷到飞速发展的转折期,这是国际形势和我国经济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之后,区域增长速度普遍高于GDP增速,可以体现出我国区域经济中存在地区间经济差异加大的趋势。4 7李刚.东北地区沿海沿边与腹地经济互动发展的问题思考J经济纵横.2010.(8).8李天舒、赵玉红.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产业互动发展的途径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09.(13).5 12郑仁泉、刘莉.我国中东部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及其协作对策J.理论建设.2008.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现状与趋势42.各地区GRP增长率图表2我们可以读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中,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基础和非均衡政策的原因,增速一直高于

9、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右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各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在趋于一致,说明我国2005年后区域协调发展政策起到了明显的效果。3.人均GRP相对水平: 4.东西部地区间人均GRP差距已开始出现缩小态势:1.3:为什么地区差距会扩大?“自 1991 年以来,我国各省之间不平衡发展的程度正在逐渐加深,并且各省经济的相对发展率差异很大。 我国三大区域经济 差距的时空演变特点:即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的内部差距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而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之间的差距正在逐年拉大;从局部差距对整体差距贡献率的变动趋势上看,东部、中部内部差距对全国整体差距的贡献率持续下降,而西部的贡献率呈波动特征;东

10、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之间的差距从 1979 年以来对全国整体差距的贡献率呈持续增大趋势。造成这种区域经济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后我国实施的“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以及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的差异” 6。6 13彭文斌、刘友金.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差距的时空演变特征J.经济地理.2010(30).5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现状与趋势51)1992年以来,我国地区差距的扩大主要是市场转型的结果。市场力量的加强使得要素资源以及人口都迅速迁移到政策支持的东部,外加市场经济本身的优胜劣汰,使得中西部地区发展动力更加欠缺。2)国家制度政策的导向,尤其是东南沿海民营经济的较快发展,为公有制做了良

11、好的补充,更加促进了东部地区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3)1978年以后对外开放和融入全球化进程中,东部沿海更是首当其冲得接受国外资本和人才的填充,外商投资和国内出口分布的高度集中,更为东部经济高速发展增加了动力。外资外贸发展不平衡是导致前些年地区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实证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在东西差距扩大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经济的全球化主要是沿海少数地区的全球化,广大中西部地区在这种全球化中获得的好处并不多。1.4:如何解释近年来的差距缩小?由于90年代以来东部经济发展潜力的大力施展,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出现饱和趋势,经济增速的边际成本迅速上升,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民工荒和加工制造业

12、的破产不断出现,经济增速放缓。再加上东西差距的不断加大,社会公平问题不断显现。所以国家从“九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中一再强调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一系列项目应运而生。这是我国经济整体发展的要求,更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必经之路。在这些政策的指导下,我国区域经济近年来,区域差异正在逐渐缩小。1.4.1:东部沿海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和出路75577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现状与趋势61) 原因:A外部: 主要依靠加工业出口的沿海省份,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受阻;国家政策中有关出口退税下调、加工贸易政策的收紧更是使它们的生存环境进一步压缩;外加劳动

13、,原材料等要素成本全面上涨, 广东浙江等地的沿海出口加工业大面积破产倒闭。B内部: 结构上,多为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以轻纺工业为主;产品质量上,产品档次低,缺乏品牌和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低成本(工资、土地、政策优惠等)、低价格获取竞争优势。所以在外部环境急剧变化时,绝大多数的企业没有能力和退路,只得面临破产。 2) 出路:就地升级与产业转移相结合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以往区域经济政策的弊端暴露无疑,在明确了自身问题所在的情况下,维持东部沿海经济增长的途径只有两个选择:A就地产业升级:东部地区要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着力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加

14、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频波动,外向度过高也使该区域的制造业发展风险不断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创新驱动的特征,而发达国家在这个新领域的优势地位尚未完全确立。不能再与历史机遇失之交臂,超前谋划布局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我国经济发展排头兵也要起好带头作用。目前,制约东部高科技技术发展存在两个瓶颈。高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在经济的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所以,目前东部地区在实施高技术经济发展战略过程中,体制和机制创新比技术创新更为重要。 7 B产业转移:有关沿海产业想中西部转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将在下一个下标题中详细阐述。7 10翟鲁宁.论

15、高技术经济战略与东部地区的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1.(7).11范金.可持续发展下的最优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现状与趋势71.4.2:沿海产业转移和中西部增长速度加快1) 沿海企业和外商投资西进加快的原因A: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 :2007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东西互动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意见; 商务部还实施了“万商西进工程”,鼓励中西部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和加工贸易转移,鼓励沿海企业和经济技术开发区西进。 B:沿海要素成本的上涨,中西部成本较低 :中西部要素成本优势a平均工资低 :中部职工平均工资比珠三角

16、、长三角低35%-40%,西部低31%-36%b土地价格低 :中西部重点城市的综合地价只有长三角、京津、珠三角的1/5到3/5左右。(左图)2006年全国各区域平均工资(万元/年)C:中西部投资环境的改善和效益提高:2006年,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平均为13.7%,比东部地区高1.1个百分点;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平均为11.3%,远高于东部地区的6.2%。12.6%14.0% 13.7%17.3%10.0%11.0%12.0%13.0%14.0%15.0%16.0%17.0%18.0%东 部 地 区 中 部 地 区 西 部 地 区 东 北 地 区12.7% 11.3%6.2% 6

17、.2%0.0%2.0%4.0%6.0%8.0%10.0%12.0%14.0%东 部 地 区 西 部 地 区 东 部 地 区 中 部 地 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现状与趋势8D:中西部地区的资源要素优势:中西部地区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2007年原煤中西部产量占全国80.2%,发电量占49.4%;农产品和生物资源丰富:粮食产量占全国58%,棉花占71.1%,油料占67.2%;产业用地相对充裕;劳动力资源丰富:西部官大农村拥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中西部大城市科技教育力量较强:武汉、西安、成都、重庆等大城市科教力量较强,仅次于北京、上海,处于第二梯队,而好于沿海其他城市,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

18、能力并不低。上图:2006年全国工业企业创新调查1.4.3: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作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逐年增加:2005年达7330亿元,是1994年的14.7倍!其中:财力性转移支付 3813亿元专项转移支3517亿元,一般性转移支1120亿元.这么大的投资力度必然带来西部经济的发展机会。1.4.4:统计口径变化和人口迁移的影响2005-2006年各省人口增长率以前人口流动是由于非均衡经济政策下东部经济发展需要中西部的劳动力,而现在我们正采取的是中西部地区利用本地的劳动力和其他要素资源吸引东部产业的内移,所以人口迁移量的减少必然会缩小东西差距。-15.0 -10. -5.0 0. 5.0 10

19、. 15.0 重庆 四川 安徽 湖北 湖南 贵州 广西 河南 甘肃 黑龙江 吉林 内蒙古 陕西 山西 辽宁 江西 河北 福建 山东 云南 江苏 青海 海南 西藏 宁夏 上海 新疆 天津 浙江 北京 广东增长率(%) 增 长 率 自 然 增 长 率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现状与趋势92: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与战略转换近年来,区域发展差距的扩大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并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关键在于健全区域互动的长效机制,重点是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正确选择和及时调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区域政策。2.1: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中的政府政策1

20、).中央政府的政策选择:对于如何缩小区域发展差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主要集中在市场与政府两者之间的关系上。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初期,市场机制的作用有限,很难形成大的区域差距;当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要素数量和质量的差别及其放大效应凸显,政府往往选择促进发展的战略,加上市场机制的作用,差距扩大难以避免;当经济发展步入高水平平台,要素流动的屏障基本消除,市场机制的完善和补充可以大大减弱其负面作用,政府也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和财力致力于区域间的协调,所以区域差异可能缩小。可见,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实际上就是在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政府政策的选择机制。我们政府能够在短期内通过改革和政策调整加以解决的是区域发展

21、战略、体制设计和政策选择等主观方面的因素。所以我们的政策重点是根据不同时期市场的发育程度弥补市场的不足:1.加快建立开放公平的国内市场,促进区域间体制环境的统一和要素的流动;2.加大和改善财政转移支付,提高全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3.建立地区发展的法律体系,为各级政府实施地区发展计划提供法律依据,维护地区发展政策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82).地方政府的行为与区际合作条件8 14张崇康、李德龙.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机制 J.求是杂志.2006(23).4950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现状与趋势10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中地方自主权的扩大,使得地方政府作为一个权利主体的地位开始崛起,所以地方政府

22、的区域经济政策取向也尤为重要。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极不平衡,所以我们应当构建一个多层次的宏观调控体系,使地方政府调控成为介于中央宏观调控与以经济杠杆为手段所进行的间接调控之间的中间环节,统一大市场和区域经济的建设者和维护者。实施时最关键的是要有明确一致的行为边界,防止狭隘的地方利益膨胀使得市场信号扭曲,误导资源和要素的流向。而地方政府之间的区域合作中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问题,我们应及时制定和实施有关的法规和政策,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达到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的。所以相关的问责制度和考核指标体系都应随之建立。2.2:我国区域发展的问题及战略转换:1)我国人口与产业分布的不

23、协调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生产活动一直在向东部地区集中。但是90年代后,区域间差距有缩小的趋势,可以由下表看出:GRP比重(百分点) 1980-2005年 1999-2005年东部 11.9 3.7东北 -5.0 -1.3中部 -3.5 -1.9西部 -3.4 -0.51985-2003年间,除烟草制造业外,钢铁、石化、电子信息、纺织等制造业生产能力都在向东部地区集中。由此形成两个不协调:1)工业生产与能源、原材料产地脱节;2)就业岗位与人口分布不协调。造成三方面影响:1)造成大规模的民工流动;2)造成大规模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现状与趋势11资源调动,加剧运力紧张;3)造成过密与过疏

24、问题 :沿海经济核心区开发强度过高,几乎快连成一片。我国一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必然带来投资回报的效率问题以及对其他地区的公平问题。所以在保证投资效率的前提下,更应转变方向,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共同发展。2)战略转变:从迁移人口走向转移岗位。A开发模式:从“就资金移动劳动力”战略 转变为“就劳动力移动资金”战略:不仅可以节约劳动力转移成本,更能将东部过剩的资源通过市场机制转移到中西部,带动内地经济发展和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另外还对社会人际关系有附加效应,人口迁移少了,对交通的压力就少了,一年一度的“春运”问题以及沿海产业的“民工荒”便能迎刃而解。B调整国家产业布局战略:政府可以利用相关的行政政策、货币政

25、策和财政政策积极引导沿海企业和资金向其他地区转移,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实现各地区工作岗位与劳动力分布的相互协调和匹配。C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的户籍允许具有固定工作岗位的其他地区人口在东部安家落户,使这些外来人员在为东部繁荣贡献力量的同时也能够分享其利益总之,当前中国产业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转折时期:1)国家政策: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西互动、万商西进;2)东部推力:能源电力紧缺、工业用地缺乏、要素成本上涨、环保要求提高、产业升级压力;3)中西部拉力:能源矿产丰富、工业用地充裕、要素成本低、地方优惠力度大。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现状与趋势123

26、. 对未来的展望从整体上看,我国的区域经济政策是成功的,但我们必须看到,广大中、西部地区在交通运输、信息、金融等许多方面与东部沿海地区还有差距。区域间的优劣并存,正事推动国内区域间相互依靠、相互补充,开展协作的内在动力。我们相信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可以逐步采取合理有效的政策措施,让东部地区在技术、资金、人才等发面弥补中西部的不足;让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发展潜力进一步成为祖国综合实力提升的后盾 9。如果这种战略转变能够顺利成功的话,将会进一步有力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至少在今后15-20年内,中国经济仍将会继续保持高速的增长态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珠三角和长三

27、角等少数地区支撑的。这些地区继上海、辽宁等老工业基地之后成为了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第二代主导地区。 从未来的发展格局看,京津冀都市圈、山东半岛城市群、东北哈大产业带、中原城市群、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成渝都市圈、关中城市群等,都有可能成为支撑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的主导地区和增长极,由此将形成“群雄并起”的多元化区域竞争格局。参考文献:1薛泽海.中国区域增长极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2朱建成、公静.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的演变及效应评价J.理论学刊.2008.5860.3 刘世庆.中国经济发展新格局与西部大开发J.西南金融.2010.(04).4 郑长德、王永.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28、下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209).5 刘世庆.中国区域增长新格局与西部大开发关于川渝合作与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思考J.理论前沿.2004.(10).6 李本和. 东西部地区的“两环联动”与中部地区的“引体向上”J.嘉兴学院学报.2005.(04).9 2朱建成、公静.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的演变及效应评价J.理论学刊.2008.5860.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现状与趋势137李刚.东北地区沿海沿边与腹地经济互动发展的问题思考J经济纵横.2010.(8).8李天舒、赵玉红.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产业互动发展的途径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09.(13).9王守安、

29、李井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判断及在全国的地位与作用J.经济纵横.2001.(12).10翟鲁宁.论高技术经济战略与东部地区的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1.(7).11范金.可持续发展下的最优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12郑仁泉、刘莉.我国中东部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及其协作对策J.理论建设.2008.13彭文斌、刘友金.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差距的时空演变特征J.经济地理.2010(30).57557714张崇康、李德龙.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机制J.求是杂志.2006(23).495015 叶果.泛珠三角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0716 朱克敏.泛珠

30、三角大都市带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0717 李珍刚.泛珠三角经济区建构的基本特征分析J.法制与经济.2006(08)18 梁桂全,游霭琼.差异互补共赢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基础与趋势J.广东社会科学.2005(01)后记:本次区域经济学课程的文献综述中,我们小组选择一个了较为宏观的题目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现状与趋势“。在本次文献综述中,小组成员作如下分工:李楠月、赵爽、田璨、李敏四位同学分别就我国东北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南部地区广泛搜集整理文献,得出各自区域内部经济发展特点与趋势,以及与全国区域经济格局关系及缩小区域差异的相关问题的结论;由官龙同学搜集我国区域整体发展趋势和区际合作以及缩小区域差距的政策建议等相关文献,结合前四位同学的内容对整个主题进行整合归纳,完成综述。由于数据搜集不易,文中的图表及相关数据均引用与社科网相关文献及其他参考文献中的实证分析结论。本文时效性、准确性的参考性有限,请陈老师见谅。2012年4月25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现状与趋势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