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教师的概念: 教师 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广义,凡是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人。狭义,教师是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二、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非职业化阶段、职业化阶段、专门化阶段(最早师范教育法国) 、专业化阶段、三、教师职业的性质:1、是专门化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四、教师的作用:1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2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3 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五、教师的职业特
2、色(特点):1、 “传道者”角色;2、 “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 “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5、 “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6、 “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 “学者”角色。教师在新课程中角色: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六、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连续性和广泛性;长期性和间接性;主体性和示范性;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七、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八、教师的职业素养(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热爱学生;3、团结协作;4、为人师表。(二)教师的知识素养:政治
3、理论修养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丰富的实践知识。(三)教师的能力素养:1、语言表达能力;2、教育教学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 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5、教育科研能力;6、学习能力;7、观察学生的能力;8、创新能力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四)职业心理健康:1、高尚的师德;2、愉悦的情感;3、良好的人际关系;4、健康的人格。九、教师威信:分类:权利威信和信服威信。结构:人格威信、学识威信、情感威信。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4、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十、教师专业发展(一)教师专业发展概念 教师专业发展 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专业理想的建立 2、教师的专业人格 3、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 4、专业能力的提高 5 专业态
5、度和动机的完善 6、专业自我的形成(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1、 “非关注”阶段 2、 “虚拟关注”阶段 3、 “生存关注”阶段 4、 “任务关注”阶段 5、 “自我更新关注”阶段(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师范教育:职前师范教育阶段是师范生进行专业准备与学习,初步形成教师职业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的关键时期,是专业发展的起始和奠基阶段。2、入职培训:新教师都会面临一个角色适应问题,为了让新教师尽快进入角色,新教师的任职学校应当采取及时有效的支持性措施。3、在职培训:为了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为在职教师提供的继续教育,主要采取“理论学习、尝试实践、反省探究”三结合的方式,培养教师研究教育对象
6、、教育问题的意识和能力。4、自我教育:自我教育的方式主要有自我反思、主动收集教改信息、研究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关键事件、自学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积极感受教学的成果与失败.(五)教师专业化的实现:1、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客观条件):加强教师教育;制定法律法规;提供经济保障。2、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善于学习;恒于研究;勤于反思;勇于实践。一、学生的特点: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二、现代学生观: 学生观 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及其态度与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7、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二)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三)学生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学生是学习主体;3、学生是责权主体。三、学生的权利和义务(P98):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和无歧视原则 。一、 师生关系 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
8、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二、1、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凯洛夫)2、儿童中心论(卢梭、杜威)三、师生关系的意义: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的保障;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的基础;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4、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四、师生关系的内容:1 教学的授受关系:第一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第二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第三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2 人格上的平等关系:第一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关系;第二真正民主的师生关系。3 社会道德上的
9、相互促进关系:第一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人”关系;第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和智力上,而且体现在思想和人格上。五、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一)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1)教师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的智慧;教师的认知因素。 (2)学生方面:对教师的认识。 (3)环境方面:影响师生关系的环境主要是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二)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首先良好地师生关系取决于教师: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5、发扬教育民主;6、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7、正确处理师生
10、矛盾;8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其次学生也应作出相应的努力:1、正确认识自己;2、正确认识老师。最后,还应从其他方面作出努力: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2、加强学风教育,促进良好的学风养成,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风氛围下健康地学习,对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和价值。六、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教师及职业素养学 生师生关系教师享有下列权利: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 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 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 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 导学生
11、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 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 带薪休假;5、 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 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1、遵守 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 针,遵守 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 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 术教育,组织、带领 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 关心、爱护全体学
12、生,尊重学生人格,促 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 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 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 规 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4、对学校给 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 门提出申诉, 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 权益,提出申 诉或者依法提起 诉讼;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受教育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 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表现:1、自觉性(主动性) ;2、独立性(自主性) ;3、创造性(最高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