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贵州省施秉一中2012高考历史(大纲版)二轮复习学案:专题2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313297 上传时间:2018-03-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5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施秉一中2012高考历史(大纲版)二轮复习学案:专题2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贵州省施秉一中2012高考历史(大纲版)二轮复习学案:专题2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贵州省施秉一中2012高考历史(大纲版)二轮复习学案:专题2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贵州省施秉一中2012高考历史(大纲版)二轮复习学案:专题2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贵州省施秉一中2012高考历史(大纲版)二轮复习学案:专题2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专题 2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 1)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 战后初期世界形势和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对德国、日本法西斯的处理 两极格局的形成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在军事、经济上的表现;苏联军事、政治实力的壮大;雅尔塔体系的概念及实质;联合国的成立、主要机构和宗旨;纽伦堡审判和苏、美、英、法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实行分区占领;美国军队占领日本和东京审判;丘吉尔演说;美国发动“冷战”;“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成立; 两极格局的形成; 德国分裂;美国侵略朝鲜和派舰队驶入台湾。 雅尔塔 体系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体现意志 体现了美苏两

2、个国家的意志 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 协调关系 资本主义大国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 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国际格局 超出欧洲的范围,反映了欧洲地位的下降 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 建立基层 两个战胜国的妥协 建立在战胜国与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随着德国等国的崛起而破产 主要矛盾 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崩溃原因 因为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巨变而结束 由法西斯 侵略扩张导致的世界战争直接摧垮的 相同点 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定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届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都是大国意志

3、的体现,其内容体现了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破坏。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 国际联盟 联合国 背景 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受到削弱,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二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亚非拉第三世界崛起,极大的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 提出 美国威尔逊“十四点原则 ” 苏美英等在雅尔塔会议上提出 时间 1920 年初 1945 年 10 月 24 日 总部 瑞士日内瓦 美国纽约 主要 机构 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国联行政院和秘书处 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 建立基础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产物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 组织方式 排除苏俄

4、,为帝国主义大国所操纵 具有广泛性,容纳了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 原则 强调大国一致原则 强调大国一致原则,更具现实性与权威性 宗旨 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及安全 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各国平等友好关系,促进 国际合作 ,协调各国行动。 实质 英法帝国主义控制下维护凡尔塞体系的工具。 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作出的两 分天下的划分,深深打上大国强权的烙印。 作用 维护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的工具,孕育了新的世界大战;无视弱小民族的利益。 为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为第三世界伸张正义提供舞台。 相同 (背景) 都是世界大战的 产物;(性质)都是全球性 国际组织;

5、 (宗旨) 都以制裁侵略、维护 国际 和平 与安全 为宗旨 ;成立之初 都被少数大国所操纵 。都反映了战后世界要求和平的共同愿望;都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 二战后中国和朝鲜 半岛由统一到分裂的比较 中国 朝鲜 形成原因 国共内战 美苏划分势力范围 分裂表现 国民党退居台湾,与大陆对抗 分别成立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和大韩民国 本质 中国内政问题 两个国家的外交问题 涉及主体 国共两党、两岸人民 两个国家、两个政权 ( 2008 年全国 .22) 以下两图是欧洲某一城市的街景。图 4 摄于 1961 年 8 月,图 5 摄于 1989 年11 月之后,它们分别反映的是 A冷战开始和两极格局消亡 B

6、大国对峙加强和国家统一 C军事冲突加剧和政权更迭 D民族矛盾激化和暂时缓解 ( 2008 年全国 .2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半岛形成两个国家。对 20世纪 50 年代至 80 年代朝鲜半岛状况的正确表述是 A两国之间缔结了和平条约 B两国均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C美苏分别保持着军事存在 D战争使两国对峙格局固定下来 ( 2009 年全国 .21) 1951 年,美、英等国在旧金山召开对日媾和会议,签订了对日和约。中国、朝鲜、越南被排除在会议之外,参加过对日作战的印度和缅甸拒绝参加会议,苏联等国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该和约的签订违反了 A联合国家宣言 B开罗宣言 C雅尔塔协定 D波茨坦公告 (

7、 2)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美国 西欧 日本 矛盾与问题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70 年代以后经济发展放缓和衰退,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 70 年代中期以后经济“滞胀”; 80 年代的经济复苏; 90 年代的经济繁荣;二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联邦德国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欧洲共同体;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缓和与矛盾;美国社会危机的加深;德日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极右势力的活跃。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时间 原因 表现 美国 1945-1973 稳定发展 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发展新兴工业

8、;政府对国民经济实行 宏观管理 ;向外输出资本,扩大海外市场。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50年代中期,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商品是美国生产的; 70年代初,国内生产总值比战后初期增加一倍多。 1973-1982 危机与滞胀 1973 年中东石油国提高石油价格。 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解体,变为最大债务国,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1975 年后进入“滞胀”阶段。 1982-1989 复苏与持续增长 降低关税 ,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 。 1982 年底开始复苏,通货膨胀和失业率明显降低。 20 世 90 年代 加快与繁荣 大刀阔斧的改革,发展高科技

9、产业。 增长快,通货膨胀率下降,就业率上升,财政出现盈余。 西欧 1945 年 -90年代 密切同美国的联系,充分利用美国的援助;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 发展高科技 ,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 1951年西欧六国建立欧洲煤钢联营; 1958 年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1967 年,成立欧洲共同体; 70年代以来,在很多领域已经赶上或超过美国; 80 年代 中期,国民生产总值与美国相当;1993 年 11 月欧洲经济政治联盟成立; 1999 年 1 月欧元正式启动。 德国 1945 年 -80年代 推行政治改革,社会比较稳定,实行非军事化 ; 美国扶持 :通过马歇尔计划;

10、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宏观调控 、市场规律运转、 发展科技和教育 。人民具有较高的劳动素质和辛勤劳动。 50年代经济发展进入繁荣时期; 60 年代初 ,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日本 1945 年 -80年代 进行广泛的 社会改革 ,消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美国扶持 , 1951 年结束对日占领; 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 化 ;制定了 外向型的经济 发展战略;积极 发展教育 培养人才;朝鲜和越南战争军事定货的1955 年后,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60 年代末 ,成为仅次余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1987 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刺激; 发展高科技 产业。 跃居资本

11、主义经济大国之首。 矛盾 问题 阶级矛盾依然存在:麦卡锡主义; 社会危机加深:毒品泛滥、贫富悬殊、种族歧视、社会暴力愈演愈烈; 极右势力沉渣泛起:日本右翼势力、德国纳粹分子。 ( 2010 年全国 .22) 1951 年,欧洲六国签订建立煤钢共同体的条约,规定其最高机构为共同体的 总体利益而行使职责,不接受任何政府和组织发出的指示,其委员实行招聘制,由各国政府协商一致后任命。这表明,该共同体是 A 政府之间的合作 B 独立于政府的能源组织 C 企业之间的联合 D 独立于政府的经济组织 ( 3)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战后初期的苏联和亚洲人民民主国家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势 苏联的改革和挫折与东欧各国的

12、变革 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战后初期苏联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东欧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八个国家及取得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亚洲人民民主政权的四个国家;中国革命胜利和新中国诞生的世界历史意义;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它在国际舞台上产生的巨大影响;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南斯拉夫的改革;波兹南事件和波兰的改革;匈牙利事件和经济体制改革;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苏联三次改革的比较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侧重点 农业 工业 前期经济领域,后期政治领域 结果 取得一定成效,最后失败 失败 失败原因 未改变原有体制,只

13、是对斯大林体制进行小修小补 没有根据国情进行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相同点 (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弊端;(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结果) 成果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 2010 年全国 .17) 1960 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共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 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 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C.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 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 2011 年全国卷 22) 1964 年到 1982 年期间 ,前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了“改革”的提法,随之出 现的是 A社会经济发展丧

14、失活力 B破坏法制现象得到纠正 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 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 2007 年全国 .40) ( 60 分)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之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速扩大, 1953 年为 580 万公顷, 1956 年达 1640 万公顷, 1962 年增至 3710 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推挤”的农作

15、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的那样高。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等) (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根据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 10 分) 答: 后果: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 产量和质量都达到预期目标。 原因: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生产管理不善;急于实现不切实际的赶超目标;追求霸权地位。 ( 4)美苏争霸 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 20 世纪 60 年代至 80 年代中后期的美苏关系 50 年代中期

16、至 60 年代初期的美苏争霸:对奥地利和约;赫鲁晓夫第一次访问美国;“柏林墙”的修筑;“古巴导弹危机”; 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末的美苏争霸;苏联出兵阿富汗;尼克松调整美国对外战略; 80 年代的美苏争霸;里根提出“战略防御计划”;戈尔巴乔夫裁减军备。 美苏争霸 与 中国关系 推行霸权主义政策,造成中苏关系逐步恶化并最终破裂。 原因:企图控制中国和双方意识形态的分歧。 加紧对中国进行压制和军事威胁。 原因:加紧对外扩张,进行全球性的进攻和争夺。 逐步改善并实现了正常化。 原因:从扩张转为全面收缩。 赫鲁晓夫( 1953-1964) 勃列日涅夫( 1964-1982) 戈尔巴乔夫( 198

17、5-1991) 苏联 缓和: 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结束对奥地利的占领; 承认联邦德国政府; 1959 年赫鲁晓夫第一次访美。 加紧发展军事工业;保持军费开支,建成远洋海军,洲际导弹数量 多于美国。 在亚非进行一系列扩张活动:渗透、控制、出兵( 1979 年占领阿富汗)、威胁(中国); 裁减军备; 全面收缩:从阿富汗撤军、改善同中国关系、放弃“势力范围”; 放松对东欧的控制,以致最终退出。 时间 第一阶段(二 85) ( 50 年代中期到 60 年代初) 第二阶段(二下 86) ( 60 年代中期到 70 年代末) 第三阶段(二下 87) ( 80 年代) 特征 双方都成攻势,优势在美国。

18、苏攻美守。 美国采取强硬态度, 苏联转向全面收缩。 既有缓和由有剑拔弩张的时刻 美国 紧张: 1961 年“柏林墙”的修筑; 1962 年“古巴导弹危机”。 经济增长缓慢,陷入越战泥潭。 从越南撤军;开始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在军事上大小规模局部战争; 1983 年里根提出“星球大战” 计划 肯尼迪( 61-63) 尼克松( 69-74) 里根( 81-88) 与 中国关系 孤立和反对中国。 原因:对新中国的敌视,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不安。 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原因:在争霸中处于守势,对外战略中进行了重大调整。 关系时好时坏。 原因:仍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不严格遵守中美建交公报。 (

19、2010 年全国 .23) 图 3 是古巴 导弹危机的漫画。漫画的两个人物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左)与美国总统肯尼迪。从漫画中可以提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A 美苏两国力量平衡 B 美苏两国相互制衡 C 苏联掌握使用核武器的主动权 D 美国拥有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 ( 5)亚洲经济的发展 韩国和新加坡经济的发展 印度经济的发展 西亚国家经济的发展 新加坡独立后的经济发展;韩国经济的发展;泰国、马来西亚经济的发展;印度经济的发展;西亚经济的发展 ;亚洲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 亚洲经济的发展 国家 措施 效果 其他 新加坡 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大 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重视道德教育;提高

20、劳动者素质;稳定社会秩序。 经过 20 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成为一个工业发达、贸易繁荣、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国家。 国情: 原是英国殖民地, 1959 年自治, 1965年独立,国土面积小,人口密度高,资源匮乏,市场狭小。 韩国 制定五年计划;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的发展状况,不断调整发展战略;鼓励出口。 经济增长逐年上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快,90 年代步入先进国家行列,其造船业和电子工业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弱点: 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和外 国资本,中小企业发展缓慢,掌握政权的军人和控制经济的资本家结合带来的贪污腐化等许多弊端。 泰国、马来西亚 加强与临国

21、的经济合作,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适时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对外贸易,经济持续增长。 东亚、东南亚的共同点: 抓住机遇,适时调整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最快。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市场。 印度 50 年代以来推行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努力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已经建立起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粮食的基本自阻碍因素: 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民族和宗教矛盾复杂等。 给,特别在科学技术方面取 得了另人瞩目的成就。 西亚 冲破国际石油垄断资本的控制,提高石油价格,增加石油收益; 改变单一的经济结构,积极发展石油化工和其他工业,逐步建立起以

22、石油开采为主,石油化工为主导的工业生产体系; 积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粮食自给率。 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等国石油财富丰富、人口较少,已经迈入世界富国行列; 伊拉克、伊朗由于人口多、消耗大,富裕程度低于海湾石油富国,再加上两伊战争的影响,严重损害了两伊的经济。 特点: 方式差别大,速度不平衡,产油国日益富裕,石油 工业发展迅速。 历史状况: 石油资源非常富有,长期被西方大国控制,没有给当地经济带来繁荣; 1960 年由西亚产油国发起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70 年代以来,控制了本国的石油工业,开始充分利用本国的石油资源发展本国经济。 ( 2008 年全国 .22)

23、 韩国建立后,仿效欧美政治体制,经济发展迟缓。 20世纪 60 年代初,军人集团执掌政权,实行威权政治,经济高速发展。进入 90年代后,韩国确立了政党政治。这反映出在韩国 A.只有威权政治才能干预经济 B.欧美式政治体制不适合发展经济 C.经 济发展与推行政党政治必须同步 D.民主体制的确立需要相应的经济基础 ( 2009 年全国 .2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影响力增强,一些亚洲国家独立后在经济上实行“社会主义”,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工业体系。其中有 A马来西亚 B印度 C新加坡 D 泰国 高考资源网 独家 精品资源,欢迎下载! 高考资源网 Ks5uK&S%5#U Ks5uKs%U 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