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浅议顺义区第五中学王美丽 赵建立 内容摘要:个性化阅读,也就是引导学生遵循基本的阅读方法,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允许他们在已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基础上对作品作或深或浅、或多或寡的感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阅读主动性。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实现认知教学、智能训练和人格教育三位一体的阅读功能,根据阅读材料的性质和阅读主体的情趣、心理创设氛围,提供自主阅读和训练的机会和环境。主题词: 个性化 阅读正文: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
2、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个性化阅读,也就是引导学生遵循基本的阅读方法,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允许他们在已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基础上对作品作或深或浅、或多或寡的感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阅读主动性。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实现认知教学、智能训练和人格教育三位一体的阅读功能。作为教师,我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阅读材料的性质和阅读主体的情趣、心理创设氛围,提供自主阅读和训练的机会和环境。我的这一尝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一 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很多教师在阅读课上喜欢喋喋不休的讲述课文背景、作者介绍、分析课文等等,把一个接一个的
3、问题作为诱饵,让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一节课学生没多少时间去阅读。其实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在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歌时,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学生们感觉每句诗都是一幅优美的画面,边塞的美景
4、令他们赞叹不已,在学生们慨叹之余,我突发奇想,既然大家都向往那种奇美的边塞美景,不如每位同学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根据原文中的某一诗句为它配一幅画面。同学们此时可来了兴致,当即就铺纸绘画,那一幅幅稚嫩但充满激情的画面在互相展示时,赢得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我知道此节课同学们品尝了学习的快乐和创造的喜悦,得到了一次有益的尝试训练;在充满诗情的氛围中受到一次美的熏陶,使他们加深了对课文理解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语文课的的喜爱。这节课真正体现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二 构建相互交流的平台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体验,那么他们必然希望和别人交流,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教师要使学生的
5、个人体验能得到很好地表述和交流,所以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交流的方式,学生可以选择和老师交流,下座位找好伙伴交流,也可以回家和家长交流等等,学生在体验与交流中、观点的相互碰撞中,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与目标的差距,反思自己并采取各种帮助自己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最终实现对课文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真心喜欢阅读,热爱阅读,从阅读中获得乐趣。(一 )生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是流动的、鲜活的、充满生机的。两人各自交换一个苹果,结果每个人手上还是一个苹果,两人各自交换一种思想,结果一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个性化阅读的开放、交流、交换,畅所欲言,无所顾忌,可充实弥补完善优化自我结论,提升思考
6、质量。以前学习古文时我往往采用串讲的方式-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记笔记,一节课下来,本来就很枯燥的古文让学生们学习起来没有任何兴致。往往是课文内容讲完了,收到的效果却不明显。在学习孙权劝学这篇古文时,我没有像以往一样,而是要求学生们先借助课下注释,自己独立翻译课文,遇到不会翻译或不理解的地方,做记录,上交到小组(四人一个小组) ,在小组内解决问题,如果还有疑难问题,再上交全班,由其他组回答这个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有争议时,最后在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参与讨论下 ,彻底解决所有问题。这节课上的是热火朝天,同学们个个积极踊跃,不论是小组讨论还是回答其他组的难题,表现出了以往难以迸发出的热情。我印象最深
7、的是张涛同学(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从来不回答问题) ,本节课一连回答了两个其他组提出的难题,同学们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张涛兴奋的脸都红了,我从来没有见他这样兴奋过。我很疑惑,今天张涛怎么会回答的得这么好呢?一问才知道,他回答的两道题,本小组在讨论时都解决过了,组长并且让他都认真作了记录.这一切原来都得益于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把真正的学习自主权回归给了学生们,他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教师引导的轻松,同学学的有兴致,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人人参与其中,各个都有明显收获,在相互交流中提升了学习质量。(二)生师互动即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
8、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要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实际上对“你讲我听”“你授我记”“你主动我被动”“你提问我回答”的传统接受型学习模式的勇敢反叛。换言之,个性化阅读教学,师生都是探究者,都面对着新问题,对文本都能在已有的知识积淀之上,建构自己的新视点,赋予自我的新理解,这也就决定了要相互探讨,相互启迪,而最终达成相互提高。三 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
9、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像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土地的誓言这篇文章,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在上这节课之前,我问学生们谁喜欢这篇文章,喜欢者寥寥无几。怎么才能使孩子们喜欢上这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真正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呢?再三思考之后,我决定用朗读带动理解的方式,来增强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从而达到对课文内容深入的理解。我先有感情朗读松花江上这首歌的歌词。乐曲松花江上作背景音乐。美丽的家园被敌
10、人的铁蹄践踏,被迫离家的游子渴望着与家人团聚,渴望回到美丽的故乡。这首歌词与土地的誓言这篇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土地的誓言表达的感情更充沛,作者是用血与泪写成的文章,自始至终都流淌着真情。我要求同学们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几位同学分别朗读“当我回想起儿时往事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这段景物描写时 ,效果都不太好。其他同学分析:之所以读得不好原因是每句话的重音应该放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然后大家各抒己见,这一段把这么多景物罗列在一起,读起来确实有难度。中音是放在修饰语上,还是放在中心词上更合理一些呢?在多次朗读尝试后,再一次次对比中同学们渐渐感悟出这些修饰语写出了东北特有
11、的景物,重音放在修饰语上比较和适。学生们在逐渐摸索中,在逐步理解内容的前提下,对轻重音这个问题就迎学生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以前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时,通过长妈妈给我讲美女蛇的故事,分析长妈妈的性格特点,不外乎她有封建迷信思想、很善于讲故事等。这次学习本文时,我采用同学自己来谈对长妈妈的看法时,却收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 。除了以上两个观点外,他们从儿童独特视角又赋予了故事全新的内容:1 长妈妈从小就教育我要有自我防范
12、意识-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2 长妈妈还是我的童年启蒙老师-经常给我讲故事,并且故事都是那么吸引人,使我很可能在小时候就对文学就产生了兴趣,致使我后来成为一位大文学家。学生们从自己独特的视角为故事中人物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建构自己的新视点,赋予内容以新的理解,让我既兴奋又激动,使我自己的思维角度也越来越广了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每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精彩”。让我们行动起来,在新课标新课程的呼吁下,让语文课鲜活生动起来,让学生们的激情飞扬起来,让学生们的思想火花碰撞起来,让语文阅读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吧!参考文献:1、中学语文教师 2、教学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