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校教育地方知识现代性 一项家乡人类学研究,王敏 张幸琪,.,研究目的,1学校教育作为现代性的产物是如何嵌人边缘乡村社区的2在乡村社区从“传统”到“现代”的历程中,学校教育传播什么知识,扮演什么角色,具有什么功能?地方知识是如何变化的,扮演什么角色,具有什么功能?学校教育对地方知识的再生产有怎样的影响?3在乡村社区里,地方知识的现实构造如何?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的当下关系如何?如何解释这种当下关系与社区变迁历程的关系,也就是说,如何解释这种当下的关系是“历史地生成的”? 4在当今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同步展开的时代,如何认识和重构乡村社区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的关系,进而想象和建构作为民族一国家中国
2、之乡村社区的“我们的现代性”。,.,明花简介,明花是位于享誉世界的古代“丝绸之路”上河西走廊中段的一个乡村社区,现隶属于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一个乡级行政区域。真正使“河西走廊”进入“文字文明史”的历史事件是西汉政府设置河西四郡。这个民族有语言无文字,西部裕固语被认为是古突厌语的“活化石”,是回鹘文献语言的“嫡语”;东部裕固语蒙古语,虽然操着不同的语言,却都自称“尧乎尔”,承认是一个“民族”。 本民族的一些民歌和口头文学与远在欧洲的匈牙利民族的一些民歌和文学居然“如出一辙”,在裕固族地区也讹传起“欧洲也有裕固族”的说法。,.,明花的文化图景,(一)行政建制 (二)人口、民族与语言 (
3、三)经济与政治 (四)婚姻与家庭 (五)宗教信仰,.,.,“东方学家”的遗产,波塔宁:撒里尧乎尔人的部落和村庄的简单记述马达汉:撒里尧乎尔访问记马洛夫:世界知名的“撒里尧乎尔语”田野研究,.,尧乎尔人的地方知识教育,一、藏传佛教寺庙教育 二、萨满教教育 三、部落、户族与家庭的传统教育 四、走出家乡:驼队运输、朝圣与借读,.,目录,“救亡时期” 的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激进时期”的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建设时期” 的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一“救亡时期“的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边疆教育兴起南京国民政府的“西北开发”和抗日战争的爆发、边疆教育及其研究的兴起学校的建立与现代性的嵌入“东海子事件”与边疆政治
4、一军事教育,.,莲花寺小学的兴办,一、学校环境: 莲花寺初级小学,设于西海子之莲花寺旁,以东西海子为学生来源。东海子居民约六十余户,西海子约四十余户,均操“维吾尔”语。 二、校舍与设备 校舍系借用普通民房稍加改造而成,计正屋三间,为教员办公室,左右两厢各三间,一为教室,一作饭堂,此外,另有厨房一间 设备方面,除桌椅外,仅有新生活挂图数副。 三、组织与行政 设校长、教员各一人(藏文教员未计入),教员秉承校长指示,处理教务,以校董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四、设施情形:1学制:暂办四二制之初级。2班级:暂办一年级一班。3课程:国文、藏文、算术、习字、唱歌、体育。4书籍:采用生活书店战时读本,藏文与算
5、术则由口授。5训育:根据部颁小学训育实施外,本期以童子军为中心。五、经费 全年120元,由东西海子两族分摊,全作为汉族教师报酬,本会拨发1200元补助。六、学生 现在校者二十人,年龄十二岁至十九岁。,.,现代性的嵌入,1.学校教育的兴办与持续,即为现代性嵌入社区之明证。学校教育,这一造成民众态度、知识与技能“均质化”,同时又能生产出一小部分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上“特殊化”的精英人群的“公器”,本身就是现代性的产物,同时,它也是不遗余力地传播现代性的意识形态的“利器”。 2.在现代性嵌入传统社区的方式上,与现代应用人类学或应用民族学的基本路径很相像,即“现代性”的代理人找到“现代”与“传统”之结合
6、的地带和方式,找到从“传统”内部成长出来的“文化捐客”,通过说服、鼓励和支持“文化捐客”的活动,来将“现代”引入“传统”之中,以造成变化,达致目的。,.,就明花的实际情况看来,有了下述种种反应和后果:1为“有文化的”精英取代世袭性质的部落权贵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殊地位提供了可能性。 2为“有文化的”精英取代喇嘛僧人在族群历史、社区文化等方面的解释权提供了可能。 3学校的自主开办,使得社区民众出现了“向学之心”,这种内在的驱动力也就成了“向现代性之心”。 4学校的兴办,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建立,力图使年轻一代从社区的礼俗生活脱离出来,这样就拉开了社区与学校紧张关系的序幕。 5为新中国成立后裕固族
7、地区教育的“发展”、“进步”叙事提供了参考对象。 6学校教育,在尧乎尔为绝对主体的明花社区,甚至祁连北麓的部分“藏民”中的确立,是现代国家与当地少数族群和乡村社区建立互动与合作关系的开始。,.,“东海子事件”与边疆政治一军事教育,细记述“藏民”的反应:藏民国遭损而求进步。祁连北麓,民日出而牧,日入而息,与外界颇少来往,浑浑要是,恍若“无怀”、“葛天”之民。经过二十三人惨案发生,军事知识故乏,不足以自卫,识字者太少,呈请呈报等公文,无人执笔,为一小事而牵延数月。现代常识太差,不足以应付新事件。凡此,皆一一暴露,自知非改进不足以图生存,恰巧“西北干部训练团第一边疆青年训练班”暂设班酒泉,班主任罗恕
8、人,教务长王德金等皆热心培植边疆青年者,派人入山招收藏生。在往日未必有大量学生入城,此次例外,东海子头目安立民之子安维岳,安立国之子安维峻首先呐应。西海子者老之子郭怀成、郭怀玉随即附和。实届开接受现代边疆政治一军事教育的先河之行动。,.,共计藏民学生七十五名,开藏民学生入城受训之先河。在75名青年中,至少有尧乎尔青年28人,明花的尧乎尔青年10人。1943年11月1日至12月12日,酒泉“西训团”举办“边疆干部训练班”。这些学员回到家乡后即成为重要的社会人士,新中国成立后又成为最早一批的裕固族干部。“东海子事件”促进了尧乎尔人“求知自卫”的自觉,是该事件最积极的社会功能。,.,二“激进时期”的
9、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乡村改造:教育的较快发展“反封建斗争”:地方知识的断裂与重构饥荒之后:初等教育的民办化和学校教育的泛政治化,.,乡村改造与教育的较快发展,毛泽东在对西北少数民族工作的指示中指出: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这一著名论断,实际上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时期内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和少数民族教育工作的重要指针。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区成立的同时,成立了自治区文教科(同年5月4日,改“文卫科”),主管全自治区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学校教育的稳步发展,“东海子事件”发生之后,尧乎尔人逐步较为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作用,有条件的人家积极
10、送子女上学。除了参加“西训团”的人之外,还有一些青年就读于酒泉“国立肃州师范”,这些人中绝大部分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民族干部。 具体表现: 明海寺小学的学生、教师人数增多,被改制为完全小学,学制为四二制,即初小4年,高小2年,从全区初小毕业生中招收13名学生,设立了五年级,安立学出任第一任校长。学校实行复式教学,学习的主要科目是“国语” 和“算术”。 1952年3月,莲花寺小学实行寄宿制管理,当时有住校生8名,炊事员1名,由于对安全等因素的考虑,住校生中一直没有女生。1956年,有两名女生住校。 1956年12月,在明花区的两所学校成立了少年先锋队组织。,.,“反封建斗争”:地方知识的断裂,其一,
11、绝大多数“民族上层人士”被逮捕法办或受到政治压力而自杀,受运动冲击而自闭这些“民族上层人士”是当时对本族历史渊源、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等了解较多的人,因为没有本族文字,历史文化口头传承,其巨大损失是显而易见的。其二,没有认真区分正常宗教活动、民族风俗习惯同宗教封建特权和压迫剥削制度的界限,对群众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进行了粗暴的干涉,造成了严重的错误。其三,裕固族物质文化遭受巨大损失。其四,推行了一些极“左”的做法,如禁止穿民族服装,禁止说本民族语言和使用本民族名字,改用汉式姓名等。,.,其五,强制推行婚姻法,使延续数百年的“帐房戴头婚”迅速消失,代之以强调父系权力和男性中心的新的婚姻制度。其六,
12、从“反封建斗争”开始,社区内的“传统文化”被批判和被抛弃,以致形成并发展了一种“反传统”的传统,这使得进人社区“现代”与“传统”没有很好的结合.其七,从“反封建斗争”开始,到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国家”、“政权”、“民主”、“专政”、 “干部”和“群众”等现代性的标识语汇及其背后文化逻辑已经渗透进了裕固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世界,至此,尧乎尔已经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裕固族了,其文化也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了,尽管追求所谓的“现代化”是之后的社会转型期的意识形态动员。,.,教育大跃进与地方知识的重构,学校教育大跃进 (一)“送儿送女上学堂” 1.明海寺小学被撤销合并到莲花寺小学,莲
13、花寺小学成为全区唯一的学校,学生总数达到310名,有教职工10名,从全区征调多名妇女充任炊事员负责后勤工作。几乎所有的适龄儿童都入学了。10月,学校实行“供给制”,伙食费、冬夏两季衣服、鞋帽全部统一供给。 问题: 住宿学生的自理能力 粮食、衣物等物资的国家供应问题 劳动教育,.,2.1958年自治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后,在“左倾”思想的鼓动下,盲目发展幼儿教育。1959年内使全省基本上普及幼儿教育,要求各地坚持群众路线,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包括明花在内的肃南草原上兴办起了一座座幼儿园和托儿所。 问题: 许多被抽调到工作岗位上的多是年轻的姑娘,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也无养育幼儿的经验,热情有余,经验不
14、足,在教养工作中不顾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盲目强调教学而忽视保育,教学内容中加进了脱离实际的内容,甚至有“政治思想教育”和“政治斗争教育”。由于教养工作出现了严重失误,造成了一些幼儿营养不良、饥饿过度而患病、身体发育不良等,更严重的甚至造成残疾、痴呆和死亡的人间惨剧。,.,(二)“文盲要扫完”:牧民汉文扫育教育再换高潮,1952年开始的第一次扫盲运动 1955年开始的第二次扫盲运动 第三次扫盲运动,出现了严重的浮夸现象: 两年达到小学水平,坚持政治挂帅,进一步开展扫盲和业余教育;把生产组织和学习组织结合起来,积极发展工农业余教育巩固提高扫盲成果,业余学校应实行政治、文化、技术三结合的原则。 196
15、0年,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人民委员会、县委发出关于坚持扫盲和业余教育的联合通知指出,力争在本年度第四季度实现无盲县,已摘掉文盲帽子的青壮年要求95的进入小学。 此后明花掀起第四次扫盲运动高潮。 明花是以禁止使用本民族语言为代价的,.,饥荒之后:学校教育的稳步发展,“大跃进“之后的调整与巩固: 1.强调集中精力办好普通中学,撤销了此前盲目兴办的初级师范、初级卫校、畜牧学校和林业学校各一处,这些学校的学生有的进入中学学习,有的充任农、牧、林和文教卫生事业人员,大部分回乡从事农牧业生产。 2.1962年5月,自治县实施少数民族学生减免课本费和助学金制度。 3.1963年,继续做好三所学校的调整巩固工作,
16、执行甘肃省教育厅颁布的“五好学校”、“五好教师”和“三好学生”的标准。1964年,各校继续提高教学质量,尽量减少留级。,.,“队里有了学校”:初等教育的民办化,1.最初,学校由生产队自行管理,社请教师由生产队记工分。 2.第二次办学高潮时创办的学校已经步入正规,由自治县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成立,社请教师也由教育行政部门审批,按月给教师发放生活补助。 教师、教育情况: 教师中除了个别知识青年和当地汉族,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裕固族,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熟练地使用当地汉语方言和本民族语言西部裕固语,,.,优势: 在低年级教学中,能使用本民族语言作为教学辅助语言,及时给上学前尚不会说汉语或说得不多、不流利的学
17、生讲解教学内容,能使用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或熟悉的环境、事物来讲解教学内容,使学生较为顺利地渡过语言关,减少了学习过程中的挫折,提高了学校生活的适应性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可以把所学内容跟日常生活世界联系起来。 存在问题: 采用的教学方式几乎全是讲授式,课堂生活单调乏味;主要教学语言几乎全部是当地汉语方言,使得学生错过了从母语向第二语言过渡时即学习普通话的较好时机;教师限于自身水平,也有“教错字、读别音”的现象;教师不能正确处理跟学生、学生家长的关系,存在“对家长有气,撤在学生身上”,.,“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与学校教育的泛政治化,“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泛政治化
18、”,不仅表现在教育目的的规定上,还表现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在70年代之前,学校教育受到“停课闹革命”、“红卫兵造反”等的严重影响,几乎谈不上有什么教学质量和社会效益。,.,三“建设时期“的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最初的繁荣:“传统”的激活与学校教育 的发展曲折中发展:“奔小康”与提前“普九”重振的希望:“新农村建设”与教育发展,.,最初的繁荣:“传统”的激活与学校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的迅速发展: (一)“学生房”:教育文化的体现 最早的学生房是明海片的裕固人发明的。 初中时,年龄已在12至14岁之间,大多已能洗衣做饭,自理生活,所以家长就给他们(她们)在学校附近修建了“学生房
19、”。 有的是学生自己生火做饭,家长在生产间歇时到“学生房”探望,带来一些漠模、油饼、蔬菜和调料; 有的是由爷爷奶奶伺候和看护; 有的是在附近的亲戚家里吃饭,但在“学生房”学习和住宿; 有的是几家联合起来,轮流派家长给孩子们做饭洗衣。这些住“学生房”的孩子,有的一星期回一趟家,有的半个月或一个月回一趟家。,.,“学生房”的修建,集中体现了裕固人重视教育,供子女上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反映了家长希望子女通过接受教育改变人生命运的强烈愿望,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文化现象。“学生房”虽然生活条件简陋,却反映了家长质朴的愿望,成为学生发奋读书的强大动力,在学生心目中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毕业后仍然对“学生房”
20、怀有非常深厚的感情。,.,(二)经典“升学路线”的形成,.,(三)戈壁人家:大学生之家(四)轻松实现“普初”,.,曲折中发展:“奔小康”与提前“普九”,1.教育经费缺口大是当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欠账普九”是当时解决经费问题的主要措施,倡导捐资助学是常见的筹措教育经费的方式。 正值市场经济建设的起步阶段,“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要开张”的口号激荡着年轻教师不能安心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反而有所下降,而为了达到“普九”和“小康”的验收目标,学校领导把教育教学质量数字化,学生的考试分数成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师工作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2.学校教育传统的失落 通过层层考试的筛选,顺着教
21、育提供的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渠道”拾级而上,最终能通过受教育改变命运的年轻一代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被“淘汰”了,被认为是“没有出息的”,继续像父辈们一样在社会的“底层”打饼。这时对子女上学能否就业的疑虑,使人们对教育的态度越来越功利化,越来越实用化了。 “文化边缘人”,.,3.学校布局结构的调整适龄儿童减少,学校生源不足和教育投资不足 在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完成后,如何集中资源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如何优化学校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成绩,如何提供优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该成为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的主题。,.,重振的希望:“新农村建设”与教育发展,新社会条件下的教育发展: 1.“两免一补”
22、的教育政策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2.住宿生每学期享受国家寄宿生补助121元,人口较少民族项目补助121元,这样每个学生每学期能享受242元的补助。 3.明花学校作为一所寄宿制学校,正在酝酿一项改革,提高住宿生的伙食标准,高中生也开始享受这一政策 4. 2007义务教育免费,.,(1)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乡民的关切:在“教育机会公平”基本实现后,人们开始追求“教育过程的公平”。 基础教育正从“国家恩赐”转变为“公共物品”,人们开始享有选择接受更高质量的作为“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的教育的权利。 乡民趋于多元化的“教育目的”,现在随着家庭经济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和供给子女上学能力的提高,再次逐渐聚
23、焦在“鲤鱼跃龙门”上。(技术学校、名牌大学)(二)可能的“途径”和“图景”:建构学校一社区间支持性社会关系,.,四“我们的现代性“:另一种图景,一、地方知识与学校教育及其关系的“新知” 1.地方知识的本质“地方知识”这一术语挖掘了人类学“文化的解释”的优势,即“脉络化” ,指出任何文化和知识都是不可能脱离“脉络”而存在的,从而揭露了“普世知识”那种“祛脉络化”而无所不在的假设是不存在的。“地方知识”是在承认其文化的意义之网的基础上存在的,而揭露了“普世知识”之“客观中立”和“价值无涉”的假象。 被声称的“普世知识”被证明也有“地方性”,而被认定的“地方知识”也被证明有“普世性”,因此,情况十分
24、复杂。把“普世知识”看做是世俗的、专业化的、统一化的、理性化的、科学他的、西方化的,而把“地方知识”推到“普世知识”的反面而不具上述特征,是一种过时的做法。,.,无论是其概念本身,还是其指称对象,“地方知识”都是现代性的产物,就形态而言,是“传统”与“现代”的混合物。 通常人们认为“地方知识”是非现代性的,这可以有两个维度的理解: 第一,历时性地看,认为“地方知识”是属于“传统”范畴内的,对或在“现代”没有作用; 第二,共时性地看,认为“地方知识”只存在并起作用于少数族群中或乡村社区内,而不是在现代都市社会里。这两种理解本身就隐含着言说者的某种“心态”,或是后殖民主义的,或是精英主义的。总之,
25、 “地方知识”在揭露“普世知识”的文化霸权地位方面自然功不可没,就其本质而言,“地方知识”是一种文化信念,一种文化主张,一种叙事模式,在这种信念的支配下,根本没有普世知识”的容身之地。“普世知识”是一种虚构,是一种理想性的信念,是“地方知识”经过标准化,特别是经过学校教育中的教科书的编撰和“教与学”而带上了“普世”面具的文化体系。(一般与特殊),.,4.地方知识的现实构造 地方知识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1类官方知识,主要由国家利益的代理机构和代理人在乡村社会持有、传播、解释和实践的知识,与官方知识的不同,在于这类知识是代理者根据自己对官方知识的理解加以阐释或再阐释的,根本特点在于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26、。2大众知识,主要由活跃在乡村社会舞台上的大众等持有、传播、解释和实践的,有明显的追求主流文化的价值的倾向,但是有时又掺杂了社区传统的解释和道德判断,大众传播媒体是这种知识的重要来源。3传统知识,主要由社区的年长一代持有、传播、解释和实践的,涉及社区的历史与族群、生计方式、风俗习惯等的传统解释和实践过程。,.,现代性学校教育之所以能够使“国民”或“公民”均质化, 它的本质就是传播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使人们相信有所谓“普 世知识”的存在。其过程就是使儿童的“办L1”祛地方性,从而 把他们(她们)的“身心”培养成“国民”或“公民”所需的 “身心”。 薄,.,2.为什么地方知识没有进入学校教育地方知
27、识不能进入学校教育,根本性的原因在于学校教育的本质学校教育最终是为国家服务的,是国家机器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性学校教育之所以能够使“国民”或“公民”均质化,它的本质就是传播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使人们相信有所谓“普世知识”的存在。其过程就是使儿童的“祛地方性”,从而把他们(她们)的“身心”培养成“国民”或“公民”所需的“身心”。地方知识与学校教育的矛盾即在于学校教育系统是如此强大,是国家的“基础工程”,以至于足以将“普世知识”及其信念传播开来和传承下去,而“地方知识”及其信念更多地存在于人文社会科学界的一小部分人中,在社会公众中缺乏影响力,更不论进入国家的政策或体制层面,成为学校教育的“钦定知识
28、”(即官方知识)。,.,二、我们的现代性,(一)对现代性的理解 英国 丹尼斯史密斯 现代性的核心是为改进和提高生活水平而奋斗:过得更好,做得更好,得到的更好。 “现代性”这个词假定,每个人都具有参与改善和提高生活水平的斗争的权利。 现代性的意识形态的核心就是一个承诺,即一个即将到来的更为美好的世俗存在。 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 现代性乃是“后封建的欧洲所建立而在二十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响的“行为制度与模式”,其功能在于这套“行为制度与模式”可以“社会化”出有别于传统的“现代人”,而学校就是使年轻一代“社会化”,培育“现代人”的主要场所。,.,(二)我们的现代性:以文化自觉为前提中国10万
29、人口以下的“人口较少民族”就有22个,在社会的大变动中他们如何长期生存下去?特别是跨入信息社会后,文化变得那么快,他们就产生了自身文化如何保存下去的问题。我认为他们只有从文化转型上求生路,要善于发挥原有文化的特长,求得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可以说文化转型是当前人类的共同问题。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明花裕固族“民族自觉”的表现: 由于移民增多,明花的汉、藏等族人口剧增,裕固人开始抛弃原来由地方认同、语言认同造成的弱绊和隔阂,民族
30、认同感不断加强,开始在日常生活中突出或强调自己是明花的“原住民”的身份。很多乡民百姓都持朴素的“文化民族观”,即认为一个民族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她的文化与其他民族不同。从人类学的角度观察,明花裕固人持有的“文化民族观”,也是他们“文化自觉”的表现,而“文化自觉”恰恰是明花这个乡村社区开始追求“我们的现代性”的前提。,.,研究的反思,(一)据胡鸿保的研究,日本人类学家末成道男也曾谈到“家乡人类学家”所具有的几点优势和劣势所归纳的: 三点优势: 1更了解和更易于接近被研究者; 2具有同一观点; 3具有共同的社会政治价值。 三点劣势: 1对无意识因素反应迟钝; 2受母文化的约束; 3难以保持中立。,.,研究的反思,(二)本项研究的主要局限 1.虽然口头交流功能是语言的本体功能,但是它的附属功能群体认同、社会区隔和文化传承的功能也不容小视。人类学田野调查和文化理解的本质就在于要体悟和把握“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地方性的文化概念体系与文化解释体系。由于不能熟练使用西部裕固语,我确信我很可能错过了理解这个社区的历史与现实的“关键词”,不能就以上有完整、准确的理解。2.对民族志研究中“价值无涉取向”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