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 问诊(一)一般询问 1、问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婚姻状况、职业、住址等。2、问病人的主诉症状。3、问发病的日期、问患病的新久,对于辨别虚实的情况。4、问可能引起本病的因素,这对于辨别外感与内伤与内伤尤有帮助。 5、问病症的演变经过,以及过去治疗的效果,全面了解症情,吸取过去治疗经验,使辨证更加精确。6、问病前生活环境、性格、嗜好与习惯等以及可能与病情有关的病史。(二)询问具体症状 1、问寒热情况 A 发热时间 无定时多为外感热病。 早晨发热多属气虚。 下午发热湿温、阴虚、虚劳骨蒸。 日晡潮热病在里、属阳明。 夜间热重血虚,阴虚,食滞。 隔日发热寒热间日疟患者。 三日一发寒热三日疟
2、患者。 B 发热情况:寒热往来病在半里半表,疟疾。 但热不寒阴盛,或见于瘅疟。 但寒不热阳虚,或见于牝疟。 发热恶寒同时并见为外有表邪。 恶寒加衣被即减为内伤病。 恶寒加衣被仍不减为外感病。 热多寒少阳盛于阴。 寒多热少阴盛于阳。 寒热有汗表虚。 烦热里热症。 骨蒸劳热多见于虚劳的阴虚证。 壮热多见于里有实热。 久热不退多属阴虚。 C 发热部位:寒在手足阳气不足,或热深厥深。 热在手足热厥,热性病亦可出现。 寒在背部太阳经受寒。 热在胸腹多为里有积热。 寒在胸腹多为里有沉寒。 全身恶寒发热多为外感热病。 热在面部多为阳明实热。 2、问汗的情况 A 出汗的时间:醒时为自汗,多属阳虚。 睡时为盗汗
3、,多属阴虚。 高烧后汗出身凉,脉静,为表证欲解。 B 汗出情况:微汗表虚时可有微汗,表症欲解时也可有微汗。 大汗热在阳明经,或过服发表剂,大汗不止可导致亡阳。 冷汗阳气衰微。 热汗阳气亢盛。战汗身抖耸动后汗出,多见于正气评复之时,汗后神志清楚,脉静身凉的为顺,如神昏烦燥脉大为逆。 粘手汗汗出如油,多见于大汗亡阳(绝汗) 黄汗为黄汗病或历节病。 汗后肢冷为阳气衰微。汗后身热邪热不解。 C 汗出部位:头部汗表虚,胃热,湿热上蒸。此外,阳气上越也可在头部出汗。 心胸汗多为心阴不足。 左右半身汗一般多为偏枯之先兆,乃气血偏虚之象。手足汗多见于阳明里实症,或脾胃湿热郁蒸及体虚者。 3、问头痛情况及其它
4、A 头痛时间:上午头痛多为气虚。 午后头痛多为血虚。 昼日头痛多为阳虚。夜间头痛多为阴虚。 B 头痛情况:痛无休止多见于感热病。 时痛时止多为内伤。 沉晕而痛多为湿痰。 烦恼痛剧为风邪头痛。 感寒痛剧为寒邪头痛。 感热痛剧为热盛头痛。 劳累过度则头痛加重多见于气虚头痛。 头痛如裹多为湿邪所侵。 C 头痛部位:偏侧痛属少阳经。 前额连眉棱骨痛属阳明经。 后头部连项属太阳经。 巅顶痛属太阳或厥阴。 全头作痛外感风寒之邪侵及三阳经。 D 其他:头晕多为肝肾阴虚或因风寒,风热,痰饮等所致,暴眩多实,久眩多虚。 头皮发麻素有痰火内风。 头呜响多为阴虚肝旺。 4 问面部情况:面部发热多为阳明经热。面部作痒
5、风、湿、热皆可出现。 面部疼痛多为气血瘀滞。 颜面麻木多为气血不足,不能充盈于面,或为风邪所侵。 5 问眼的情况:目痛红肿而痛有目眵多为实热。 目痒多为风热。 干涩多为肝血不足或肾阴不足。 羞明红肿者为实证,眼部无异常现象者多属阴血不足。 视物如蒙多为气血不足。 视物如双多为肝肾两虚。 小儿睡露睛多为脾虚慢之候。 6 问鼻的情况:鼻臭多属风湿蒸之候,或内生疮疡。 干燥多属肺胃热盛。鼻痛多属肺火。 鼻痒风热或虫积之象。 涕多外感热病。 涕稀外感风寒。 涕稠外感风热。 衄血肝火犯肺,胃火上逆,伤寒失汗,瘟疫热毒或逆经皆可致衄。 鼻塞外感热病。7 问耳情况:耳呜多为肝肾不足或少阳经热。手按声大为实,
6、手按声小属虚。 耳聋少阳病,温病,肾虚或气虚皆能导致。 耳痛少阳热病或内生疮疡。 重听多为肾虚有热或风邪所致。8 问口的情况:口咸多属肾热。口淡多属虚,属温。 口甜多属脾热挟湿。口苦多属实热。口酸多因宿食或肝热。口辛多因肺热。口香消渴病重期。 口臭胃有实热。 口吐涎上焦有寒或脾寒。 口干真阴亏或胃津不足,或内热上炎。口粘多属湿热。 9 问唇情况:唇痒多为火热病。唇麻多为气机不畅病。 唇木多为血虚不荣症。 10、问饮的情况:口渴消水消渴半或热病在气分。 不思饮多属里寒证或湿邪内郁。喜热饮为里寒证,或因湿盛或因膈间痰滞。 口渴不欲饮为阴亏,蓄血,湿遏热郁,津液不升之象。 烦渴多为里热症。 11、问
7、食的情况:不思食如嗳气便结,是为肠胃有滞,肝胃不和。 饥而不欲食如胃中嘈杂,是为痰火内闭。 多食易饥为胃热或中消病之候。食入闷胀气滞食阻。 嗜偏食多为虫积。 病人饮食如常表明胃气未伤,食量增为病将愈。食量减为病恶化。12、问呕吐情况:呕吐食物酸味内有食滞。 呕吐水多为内有停水。 呕吐痰涎多为痰饮内蓄。 呕吐血多属怒气伤肝,胃有积热或思虑伤脾。 呕吐酸水多为肝郁犯胃。 呕吐苦水多为肝胆气逆。欲吐不吐多属干霍乱症。腹痛而呕虫积或食物中毒。胸中闭塞而呕胃虚不能消谷,或邪气气壅遏于上。 吐后思饮停饮已消,或吐后伤津。 吐思热饮多属胃寒。食已即吐多属热实。 朝食暮吐多为胃反(胃虚寒证)妇女经停恶心或见食
8、即吐为恶阻。14 问咳喘情况:嗽不得卧暴咳不得卧为肺胀,为水饮内停,久嗽海里卧,喘汗 不止者,多为肺气欲绝之象。喘不得卧痰饮内阻,肾不纳气皆可有之。发憋多因痰热,内盛闭于肺经所致。 短气里实,留饮,肺虚等皆可有之。15、问痰的情况:粘稠多为热象。稀痰多为寒象。脓血肺痈。多沫多为风痰。颜色黄为热,白为寒,红白带血为热伤肺络。16、问胸胁情况:胁痛肝郁,肝火,肝虚,痰饮均可见。胸胁刺痛多为气滞瘀血。 胸胁串痛多为肝气不舒所致。胸胁胀满闷多为肝郁气滞或少阳病。心跳心跳加速动则益甚者,多功能心阴不足,心阳独亢,若时作时止者,多为水气凌心。 心慌心气内虚。 心中懊农自觉心中闷乱不宁,多为虚热之象。 心烦
9、里热之象。17、问胃脘情况:痞闷脘痛,吞酸嗳腐者为食积或脾虚肝郁。 攻刺胀痛多为气滞血瘀。灼痛为胃热。 痛时寒热虚实辨得食痛缓或喜按者,多为虚,得实痛剧或拒按者,多为实,喜热者为寒,喜热寒者为热。 18、问腹部情况:胀满属阳明燥实者,拒按,喜冷,便秘(实证)属脾失动化的,喜按,喜暖,或哕便溏(虚证) 痞块多为瘀血滞气等所致。跳痛多为内痈之象。隐隐痛多为虚寒之象。小腹痛蓄血证,或水停膀胱。 少腹痛疝气,肝经痛,妇女痛经。 绕脐痛阳明腑实,虫痛,虚寒。 里急后重痢疾,气虚脱肛。肠呜腹痛多为水湿之象,但湿热实证或肠内有寒亦可出现此证。 脐腹肿胀-水肿,血膨,气膨皆可有之。 腹痛时寒热虚实辨同胃脘条。
10、19、问腰部情况:腰沉痛多为寒湿。腰酸痛多为肾虚,兼腰冷的为肾阳虚,兼尿赤的为肾阴虚。腰刺痛多因闪挫有瘀血所致。 动则痛减多因气滞血不流畅所致。喜热按虚寒之象。 20、问全身四肢情况:寒热身痛多属外感风寒。产后身痛多属血虚或瘀血滞于坶络。 身热而痛多属外感热病或阳明经病。 身体沉痛多因湿邪所致。 身体酸痛外感,内伤皆可有之。身体倦怠过劳,湿郁,气虚等皆可有之。 痛无定处多因寒因湿所致,久病也有随气候而变化的,多属寒湿之类。肢节疼痛外感风寒,或历节风等。 四肢抽痛多因肝虚血不荣经或寒邪外侵。 21、问睡眠情况:昏睡热犯神明。 多寐多因阳虚阴盛,痰湿困遏。 多梦多因肝肾阴虚,但阴阳偏盛或五脏气盛也
11、可发生。 易醒多因心胆气怯,心火亢盛。 卧不安多因饮食过饱,胃中不和所致。入睡难多因正气虚弱,凡忧思多郁,或心火内炽或胆火郁热及久患遗精而生畏惧等引起。 嗜卧欲寐多属少阴病,心肾衰弱,老年神疲,邪退欲愈也有欲寐的现象。 22、问大便情况:A 排便状况:便难多因中气虚或肝失条达。 便秘因热(身热口臭、腹满、尿赤) ,因冷(喜热怕冷,唇淡脉迟) 、因气滞(噫气频作,胸胁痞满) ,因虚(形瘦、气短、汗出、头晕) ,因风(便溺阻隔、遍身虚痒、脉数浮) ,血枯(形弱、烦热、夜间加重盗汗、口干不渴)等因素。 便泄有热泄(腹痛即泄、粪色黄褐、小便短赤) ,寒泄(腹痛绵绵、便泄清稀、不思饮食) ,暴泄(泄下急
12、迫、肛门灼热,但下如水) ,久泄(手足清冷、泄下水谷、神疲倦怠,或作五更泄) ,湿泄(食少,苔腻,脉濡)等。 溏便多属虚寒。 溏而不爽多属湿热。 稠便肠热津少。 干便实热燥结。 水样便水泄清冷为湿泄,暴迫灼肛为热结旁流。 血便热伤阴络,如肠风(先血后便,下血鲜红,血下四溅如喷射状) ,脏毒(先血后便,下血污浊,肛门肿硬疼痛) ,脾不统血,如远血证(先便后血,血色暗红淡,神疲乏气,面色无华) 脓便痢疾。 完谷不化脾肾虚寒。 先干后溏脾虚有湿。 便如羊矢津液枯涸,多见于噎膈晚期。 嗅味味臭者多为消化不良,味酸者多为宿食内积。坠肛痢疾,气虚下陷。 吐泻不止霍乱证。 B 大便颜色:白黄疸病或大肠虚寒。
13、红赤痢,便血。 黑蓄血之象。 绿多因肝邪克脾。鱼脑热痢。 24、问小便情况:A 排尿情况:小便闭下焦热结,三焦气化失常。小便难多因热盛伤津。 小便涩痛多属淋病。 小便浑浊多属膀胱湿热。 小便不禁气虚,中风脱症,也有因热而致的。 遗溺脬气不固,膀胱虚冷,下元虚惫。 臊气重多为有热。小便数次数多量少而痛的,多为下焦湿热,过多的为阳虚。饮多尿多,或饮少尿少,多为消渴,排尿时控制不住的,我为尿崩(肾气不足或脾肺气虚) 。 血尿下焦结热,房劳伤肾。涩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 B 小便颜色:小便清白多为寒象。 小便黄赤多为热象。 带白粘液多属淋浊。 带白砂粒为石淋。 25、问前阴的情况:阴痒湿热结聚于下
14、。 阴肿湿热下注前阴或生疮疡。 抽痛多因肝经受寒所致。 阴吹多因谷气实,胃气下泄,也有因饮而致的。 阳萎色欲过度,肾阳衰竭,思虑郁结,损伤心脾,抑郁伤肝等均可形成此证。 早泄多因肾气虚,阴不内固所致。 遗精有梦而遗,多因相火内炽或心肾不交,无梦而遗的,多属精关不固。 强中肾阴枯竭。襄缩阴襄收缩,病属肝绝。疝气少腹痛引睾丸,凡因寒、热、湿热和愤怒悒郁,气滞不宣等均可导致。26、问后阴情况:肛痒蛲虫,湿热下注。 肛痛痔疮,肠热下迫红肿。脱肛中气下陷,产后,久痢,湿热下注,或妇人分娩用力,小儿虚弱等皆可有之。 痔漏大肠风热,或脾肾燥火,或阴虚火旺,或湿热郁结等所致。 27 问月经的情况: A 经前:
15、前期多属血热。 后期多属血滞或血虚寒。 前后无定期心脾虚或气郁,血瘀。 B 血量:血量过多多因血热或气虚不摄。 血量涩少多因血虚,血瘀、痰阻等所致。 C 形状;血块血凝结成块者,为气滞血瘀。 D 血色:鲜红多为热象。色淡多为气虚,血虚。 紫黯多多为血瘀气滞或热结之象。 E 腹痛:经前多为气滞血瘀,寒邪凝滞。 经后多为血虚气弱。 崩漏忽然大下血不止者为崩,淋漓日久不止者为漏。气虚(血色清淡,少腹疼痛,气短头眩,畏寒疲倦等) 、虚热(色鲜红量多,面时潮红,掌心灼红,心烦少寐) 、湿热(血紫红,腥秽稠粘,面垢苔腻,食少脘闷,少腹作胀) 、血瘀(血紫成块,漏血涩少,少腹胀痛,舌紫脉涩) 、气郁(色紫成块,精神抑郁,胸闷胁痛,脉多弦涩)等几个类型。 经闭有血枯(面白形瘦,神疲气短,食少舌淡等) 、血瘀(皮肤干糙如鳞,面苍口燥不欲饮水,少腹拘急,胀硬疼痛等) 、寒凝(形寒恶风,面色青白,腰酸腹痛等) 、津涸(颧赤心烦,入夜潮热,口苦咽干,便燥溲赤) 、痰阻(体肥好逸,纳少痰多,时呕苔腻) 、气郁(胸闷纳少,精神抑郁)等几种类型。 28、问带下情况: 白带多属脾虚或肝气郁滞。 黄带多属湿热。 青带多因肝经湿热下注所致。 赤白带多因湿热留恋而腐化所致。 带下腥稀多属寒湿。 带下稠臭多属湿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