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第 2 节 细胞工程简介一、植物细胞工程知识方面(1 )细胞的全能性(理解) 。(2 )植物细胞工程的主要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和植物体细胞杂交(知道) 。1、植物组织培养、体细胞杂交是本节的重点。2、植物体细胞杂交是本课的难点。进行新课(一)细胞的全能性。问题情境:预习中涉及的相关问题。教师置疑:投影显示质疑问题。1高二必修课中关于细胞全能性有哪些方面的阐述?2什么是细胞的全能性?3克隆羊“多莉”的诞生说明了什么?4生物体内的细胞为什么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不同的组织器官?5为什么运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能把植物离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培养成完整植物体?6与必修课中有关内容相比,选修课在
2、知识上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和发展,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多向释疑:对于问题 1、2,3、4:通过认真的预习,借助已有的知识积累,学生不难做出正确的解释。对于问题 5:教师启发学生将题目读懂弄透,对新旧知识进行必要的加工和整合,再得出结论。师主释疑:在生物体内,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不能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为不同的组织器官。当已分化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脱离母体后,在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等外界条件作用下分化形成愈伤组织(一种相对没有分化的细胞团),继而在植物激素等诱导下发生再分化,才能表达出全能性。发育成完整植株。对于问题 6:侧重于学法指导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属较开放议题,只要有理有据,不强求
3、答案的整齐划一。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对以上知识点进行概括和梳理,使知识条理化,便于复习和记忆。细胞全能性的典型范例便是植物组织培养,由此自然过渡到植物组织培养。(二)植物组织培养。问题情境:1放映植物组培的录像(发展史、技术过程、应用等)。2传看脱毒马铃薯组培苗实验材料。3用投影仪打出植物组培过程简图。丰富、鲜活的感性材料为学生架起了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在学生充分复习、认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植物组培的过程。(见“板书设计”)如果到此为止,学生虽抓住了知识的主干,但却错过了深化知识,发展智力等重要环节。所以教师应适时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维探索。例如:1.植物细胞表现出全能
4、性的必要条件是什么?2.离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如果不进行脱分化处理,能否培养成完整植物体?3.决定植物细胞脱分化、再分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4.在植物组培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一系列的消毒,灭菌,并且要求无菌操作?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对问题展开分析、讨论,并给予科学正确的解释。教师做适度的知识扩展,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自然延伸。例如:1影响脱分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植物激素。当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共同使用时,能强烈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而两者不同的浓度配比在再分过程中,分别对诱导根或芽的产生起关键作用。当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浓度比高时,有利于芽的发生;浓度比低时,有利于根的发生。2愈伤组织再分化过程应先诱导
5、生芽,再诱导生根。3愈伤组织的形态发生主要有不定芽方式和胚状体方式两种。教材和录像中介绍的均为不定芽方式,而后者需要在愈伤组织形成后,对其进行处理,形成分散的单个细胞,再诱导其分化出具有胚芽、胚轴、胚根的胚状体,进而发育成完整植株。关于植物组培技术的应用,在录像及必修课教材中均有介绍,教师只要对学生容易忽略的问题予以点拨。例如:生产药物、食品添加剂、香料、色素和杀虫剂时进行的是大规模的细胞培养而非组织培养,前者只需培养至愈伤组织即可,后者则需诱导产生完整的植物体。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就制造人工种子时,在胚状体和人工种皮之间添加何种胚乳成分展开设计,为学生创造广泛、自由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多方向
6、、多角度、多层次的发散思维能力。(三)植物体细胞杂交。问题情境: 20 世纪 60 年代,有的科学家提出这样一个设想:让番茄和马铃薯杂交,培育出一种地上结番茄果实,地下结马铃薯块茎的植物。提出问题:如果要实现这一设想,你认为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教师鼓励学生自由联想,大胆迁移,使学生在最佳思维状态下进入下一学习环节。教师明确:植物体细胞杂交是用两个来自不同植物的体细胞融合成一个杂种细胞,并且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新植牧体的方法(强调起止点)。提出渐进式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探究,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和培养。1你认为两个来自不同植物的体细胞完成融合,遇到的第一个障碍是什么?学生一般会
7、想到应该是位于细胞外侧不具生命力的细胞壁。2有没有一种温和的去壁方法呢?据已有的知识积累,学生可联想到酶有专一性,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索和果胶,所以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壁将不会对其内的原生质体造成损伤。3如果两个来源不同的原生质体发生了融合,下一部该做何处理?应该诱导其再生壁,才能成为完善的杂种细胞。4如何将杂种细胞培育成杂种植株?学生可将植物组培技术迁移运用于此问题的解决。播放课件:用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把以上零散的知识串接起来,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师生共同归纳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见“板书设计”)教师点拨:1人工诱导原生质体融合有物理法和化学法两大类,物理法是
8、利用离心、振动、电刺激促使原生质体的融合;化学法是用聚乙二醇(PEG)等试剂作为诱导剂诱导融合。2在细胞杂交过程中,除了形成 AB 型融合细胞外,还能形成 AA 型和 BB 型两种融合细胞,但只有 AB 型细胞是植物体细胞杂交所需的杂种细胞。因此,在杂种细胞形成后还应有一个筛选过程。3指出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中已取得的进展和尚未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和探索生命科学奥秘的兴趣。总结:在学完三个知识点后,需引导学生清理知识问的脉络(例如:细胞全能性是植物组培的理论基础,而植物组培又是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技术环节之一),抓住主线,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做到融会贯通。智能训练:出示“白菜甘蓝”
9、的投影照片。设计方案:白菜和甘蓝两种植物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不能进行传统的有性杂交。那么,如何才能获得如图这样的“白菜甘蓝”植株呢?抓住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促其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不仅巩固强化了所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的正向迁移。二、动物细胞工程知识方面(1 )动物细胞培养(知道) 。(2 )动物细胞融合(知道) 。(3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知道) 。单克隆抗体既是本小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内容。导入新课:复习两种细胞工程常用的技术手段,引出动物细胞工程的第二大技术。(二)动物细胞融合教师启发:请同学们回忆植物细胞杂交过程,并大胆预测:动物细胞融合与
10、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有何不同?它相当于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的哪一步?学生分析并得出结论:动物细胞融合相当于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原生质体融合过程。教师在肯定学生推测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过程基本原理相同,就连诱导融合的方法也基本类似,只是除物理、化学法外,还用到生物法,即灭活的病毒。以仙台病毒为例,简单介绍病毒诱导细胞融合的原理:教师讲述:很多种不同种类的动物细胞之间或动物与人细胞之间都可以进行融合,例人鼠、人兔、鼠鸡细胞都可以发生融合而成为杂种细胞。但是动物细胞融合技术最重要的用途还是制备单克隆抗体。从而引入第三大技术的学习。(三)单克隆抗体首先引领学生回忆:何谓抗体?其由
11、何种细胞产生?主要分布在哪里?问题情境:长期以来,人们为了获得抗体,采用的是把某种抗原反复注射到动物体内,然后从动物血清中分离出所需抗体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获得的抗体,不仅产量低,而且抗体的特异性差,纯度低,反应不够灵敏。人们发现,在动物发生免疫反应的过程中,体内的 B 淋巴细胞只分泌一种化学性质单一、特异性强的抗体。提出启发性问题:(1)请从以上文字资料中找出单克隆抗体的概念。 (2)怎样才能获得单克隆抗体呢?课本上的制备过程。(1)为什么选用小鼠骨髓瘤细胞与 B 淋巴细胞融合?(细胞的同源性越近,融合形成的杂种细胞越易成活) (2)骨髓瘤细胞是癌细胞吗?(有无限增殖能力的细胞是肿瘤细胞,而具
12、有转移能力的肿瘤细胞,称为癌细胞,所以说,瘤细胞不能等同于癌细胞) (3)整个制备过程为什么要经过两次筛选?(第一次筛选 得到杂交瘤细胞多种,第二次需先在多孔培养板上,在每孔只有一个杂交瘤细胞的情况下开始培养,然后再筛选出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由于该细胞群是单个杂交瘤细胞克隆得来的,所以产生的抗体必然是化学性质单一的,特异性强的单克隆抗体。这里的单克隆确有单个细胞克隆的含义,只不过克隆的不是 B 淋巴细胞,而是杂交瘤细胞。 ) (4)杂交瘤细胞在小鼠腹腔内培养与在体外培养有何区别?(5)杂交瘤细胞在小鼠腹腔内增殖,可否引起小鼠死亡?(6)鼠单抗能否用于人体疾病的治疗吗?(不能)2.单克隆抗体的应用w.w.w.k.s.5.u.c.o.mw.w.w.k.s.5.u.c.o.mw.k.s.5.u.ck.s.5.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