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区 O2O,看这几家初创企业怎么玩?理奥资讯2015-02-25 08:50:29阅读(2077) 评论(0) 分享到 继千团大战之后,各行各业的 O2O 企业纷纷涌现,打车软件、OTA、在线外卖等烧钱大战不断上演。2014 年的社区 O2O 也显得非常热闹,先有京东宣称与1万家便利店合作开展 O2O,接着全国涌现了数千家顺丰嘿客店,以万科、花样年为代表的房地产商也早早布局了社区这个市场。进入这个行业的除了产业链相关的企业,还有类似社区001、爱鲜蜂这样的以解决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作为切入点的草根创业者。即使叮咚小区变成一个失败的案例,但是社区 O2O 的热度并没有因此降低。今天为大家带来几个
2、社区 O2O 的初创企业,站在风口的他们是如何玩转的?爱豆生活:打造以超市为核心的500米生活圈爱豆生活项目自2013年5月开始运营,创建于郑州,从便利店切入,通过合作帮助便利店供货,卖货和送货,从便利店进货到终端客户都介入,处于产业链末端。团队人数最多时24人,目前在职六人,主要负责市场开发和管理。品牌定位于打造以超市为核心的500米生活圈,经过长时间的摸索于14年12月进化成现在的模式(下文具体说它现在的商业模式) ,旧模式建立了160个社区网点,用户数量两万人,转型后只做了两个社区试点,微信平台技术改造还没做好,目前运营只属于试验阶段。1. 以点线面的商业模式构建社区生态“点”指模式核心
3、围绕便利店。“线“指便利店产业链,供货,通过和鑫便利合作为便利店供货,而且可以通过授信,免费为便利店供货,45天结算。卖货:与物业合作,通过微信平台帮便利店卖货。通过社区合伙人解决最后一公里,把便利店订单商品送到顾客家中。“面”指社区生态圈,主要是为便利店提供增值服务产品,包括移动洗车、生鲜、快递、社区旅游等20种社区服务产品包。目前只做了洗车和生鲜,生鲜通过和银行、农庄合作,用户只需在指定银行存五万定期一年,合作农庄便提供一年的免费蔬菜送给用户。农庄将每天的蔬菜送到社区网点,社区合伙人负责最后配送。移动洗车是目前比较成熟的项目,爱豆生活和洗车企业合作开发,通过微信和电话在线预约洗车,以洗外车
4、为主,方便快捷,不用去排队洗车,上门服务。洗车线下团队已经运作一年半,目前服务18个社区,只有电话订单,处于盈利阶段。洗车工主要工作是洗车,剩下的时间负责超市的跑腿服务。社区生态圈就是整合社区服务行业,跨界思维,小区居民可以享受免费洗车,便利店商品送货,免费一年的蔬菜等免费业务。通过社区网点和社区合伙人的布局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2. 社区 O2O 是前端产品化,后端 IT 化互联网和 O2O 可以帮助行业更好地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社区 O2O 是前端产品化,把服务和产品做到极致,后端 IT 化,通过互联网提升工作效率。更多的为传统行业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获得新的机会。由于产品技术不成熟,主要
5、想解决周边跑腿服务,爱豆生活更注重线下市场的开发,目前做的微信公众号分三块服务,第一是实体类商品销售,类似于爱鲜蜂的跑腿服务,第二是服务类项目,目前只做了移动洗车,后期还会增加家政、干洗、餐饮、美容等社区服务。第三是订单管理。3. 多元化路线打造自身优势1)社区合伙人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2)社区生态圈通过跨界整合,打造一个多方共赢的社区生态系统。3)地域优势,郑州目前是社区 O2O 项目的洼地,没有太多竞争,通过便利店增值服务,把社区服务植入社区,通过用户的流动和资金的循环形成社区服务平台。每个城市的风土人情都不同,本地生活服务有很大的地域属性,通过对郑州市场的挖掘,把很多社区服务通过便利店
6、植入,为郑州量身定做社区 O2O 平台。爱豆生活目前的盈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途径,为便利店供货1%提成,生鲜配送20%提成,移动洗车外车每辆18元。未来打算,便利店供货自营商品,移动洗车车主汽车后市场,生鲜配送占领厨房,方便菜厨房用品等。收发快递,社区旅游,房屋租赁信息,家政,美容,社区医疗,养老等都可以加入增值产品包。懒人生活:以 C2B 按需定制模式,打造懒人社区“懒人生活”于2014年10月开放公测,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的科技手段,为用户提供C2B 按需定制,为商家提供精准营销的 O2O 生活服务平台,创始人邓辅商。现 “懒人生活”的产品有 APP、微信、PC 等不同入口,同时兼容手机、平板
7、的 Android、IOS 系统。O2O 服务推出后一个多月,已经开通5个服务网点(超市服务点) ,用户2000人左右,但日交易单最低5%,最高超过30%。1. 从垂直入手切入到以上门为特色的 O2O 交易平台社区 O2O 项目很多,但没有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大部分都在探索模式。消费者的痛点是社区服务太多,又懒又不会选择。商家的痛点是房租和人力成本一直增加,传统行业越来越难做,只有通过增加增值服务来解决问题。懒人生活是以小超市为服务点,解决 O2O 最后一公里物流的难题。在此基础上嫁接洗衣、水果、蔬菜、糕点、鲜花等服务。于超市,给其增加收入(全城超市网点基本布局完成后,还可由平台切入超市的供应链
8、,给超市降低进货成本,同时也给平台增加收入) 。于其他增值服务商家,通过小超市的网点,提高物流效果,降低物流成本,减少店面投入(例如干洗工厂,不再投资建设门店) 。1)满足用户“懒”的需求,以用户懒得下楼买烟买零食,懒得买菜买水果来切入,逐步网罗鲜花、蛋糕、洗衣、保洁等上门服务。2)满足用户“便宜”的需求,服务商借助平台的超市网点,服务半径增加,销量增加,可以拿出利润来反馈用户(目前也是这样操作的) 。3)满足用户“鲜“的需求,以水果为例,因为直接从批发(或基地)连接用户,与以前经过各级销售环节相比,产品更加新鲜。2. 社区 O2O 仍处于蓝海社区 O2O 重交易、重服务,起步时间较晚、扩展速
9、度较慢,与一般的电商平台及同城信息平台相比,是个相对来说比较重的行业,目前各家相似企业的竞争除了在外卖等少数领域外,基本还处于蓝海。懒人生活走通了模式之后,该公司计划明年再深耕成都市场的同时,开拓其他城市,争取稳定而快速的开发新的市场。除了专门服务懒人经济外, “懒人生活”还将推出“圈子” ,营造懒人情调,提升懒人品味,打造懒人文化。目前主要盈利途径:1、除超市项目以外,其余合作商家收取拥金。2、净菜送、水果送等部分自营项目的收入。3、切入快消品供应链收入。4、平台上广告等其他业务收入。5、切入生活电商的收入。上门帮:有线下实体店支撑的上门推拿 O2O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懒人经济的存在,催生
10、了巨大的 O2O 市场,从 O2O 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他将会引发一场大的变革。 “垂直” 、 “便捷” 、 “低价” 、 “去中介” 、 “闭环”等,这些特点无一不直戳传统商业的痛点,给用户带来酣畅淋漓的快感。上门帮是一款基于地理位置预约师傅上门提供服务的移动 APP 平台,服务项目涉及足疗按摩、中医推拿、修脚刮痧等,用户可以通过 APP 选项目、选师傅、预约时间,在下单后,师傅在约定时间上门服务,于2015年1 月25 日 APP 正式上线。1. 打造多元品类,制定等级价格据介绍,上门帮除了提供上门足疗服务外,还有中医推拿、刮痧修脚等项目。其服务项目分为初、中、高、特4个等级,初级和中级
11、定价30100元不等,用以满足普通用户的日常需求;高级和特级则满足顶级客户更高层次需求,偏向于定制化服务。2. 推 “安全小保镖”保证用户与技师安全安全问题一直是上门服务最大的隐患,除了等级分明的定价外,上门帮还推出特色的“安全小保镖” ,师傅上门提供服务有实时追踪,如遇特别情况, “小保镖”会及时启动报警机制。如客户对上门服务不放心,还可选择在实体店接受服务。3. 解放手艺人,便捷用户上门帮的师傅皆来自实体店,加入上门帮需要经过严格的面试和筛选过程,筛选之后有统一培训和上岗考核。只有技术过硬、品德品相良好的师傅才能上门做项目。而一旦成为上门帮的师傅,除了有竞争力的薪金外,还享有极具诱惑的其他
12、奖励。对于用户而言,再也不用驱车到门店做足疗按摩,在家、在办公室、在餐馆,随时随地手机预约,不一会功夫师傅就能上门,客户甚至可以选“老乡”师傅边做足疗边用家乡话交流。搓依帮:用移动互联网改变传统洗衣移动互联网的到来,让生活更美好,让用户通过手机既可以完成一切事情,高效便捷,互联网将改变人民生活的消费习惯以及提高生活品质和工作效率,让用户随时随地,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各项事。洗衣是一个庞大的市场,要把线上与线下搭建一套生态系统,让用户体验得到好评,我认为互联网时代做的是服务与体验,现在人民生活就应该要得到这种贴心的服务,只要把服务做好!让用户体验得到更佳,才会真正改变整个行业。搓依帮是一款用移动互
13、联网改变传统洗衣的 O2O项目,用户通过 APP 或者微信直接下单洗衣需求,洗衣忍者就会在1小时内上门收取衣物、最快48小时内洗好送回,主打线上洗衣。该产品预计明年上线。其实上门洗衣服务国内已经有了多家企业,荣昌 e 袋洗、泰笛洗衣、管家熊等等都已经获得了融资,并且颇受受众认可,搓依帮如果不能凸显出自己的品牌优势将很难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智慧社区医疗和养老系统概述智慧社区医疗为市民及时就诊、方便就诊提供了条件。居民无需出社区,就可以享受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优质医疗服务。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为每一个社区用户建立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周期性的为每一个社区用户进行健康体检、健康评估,让每一个社区用
14、户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了然于心。通过设置在住户家中的医疗监测工具和与这些工具连接的传感器全程对患者身体状况、药品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对监测和跟踪的结果,采用先进的数据分析系统,将分析结果及时通知家属和医护人员,以便于家属及时掌握病人情况和医护人员及时制定有针对性的医疗方案。同时还建立医疗信息整合平台,整合患者医疗信息,同城市智慧医疗衔接,和大型医疗机构互联互通,进行在线预约和双向诊疗。整个过程对感数据的操作访问进行监控,使患者资料在授权许可范围内访问。智慧社区养老实时监测老人的活动和居住环境状况,能够自动生成其行为档案,支持远程实时查看老人的轨迹和位置信息,支持历史数据的回溯查询,支持养老院通过互联
15、网与外界的实时视频互动,用于远程的亲友交流和健康咨询。智慧社区养老还提供其他老人娱乐服务。系统构成智慧医疗和养老系统日常健康服务子系统健康应急子系统远程医疗子系统养老服务子系统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健康评估和预警系统特殊人群健康检测系统应急救护系统远程医疗系统活动轨迹监测系统亲情服务系统双向转诊系统呼叫和预警系统健康体检系统老年人娱乐系统健康咨询和预防系统图:智慧社区医疗和养老系统组成系统功能智慧社区医疗可提供全套的医疗管理和全过程医疗服务,它具有如下各项功能。(1)健康查询和咨询服务通过建立健康电子档案,可向个人和医护人员提供便捷查询服务。个人可以提出健康咨询,由系统或者医护人员提供健康建议。医生
16、在进行社区卫生服务时可以调阅居民的诊疗信息(急诊、门诊、住院、健康等信息)及健康档案信息,以便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医疗方案。(1)信息监测搜集智慧社区医疗可借助各种实时的和非实时的监测系统和实时的传感器系统来了解特殊人群(如老病号、老人、婴幼儿等)信息、实时需求,如有进一步的需求,还可个性定制。(2)健康体检、评估和预警由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组织周期性的健康体检,及时了解居民健康动态。将周期性健康集体结果入库,结合已有健康档案评估分析居民健康状况,若有异常,则提出预警,通知到本人。分析特定时间与特定范围内人群的健康或疾病状况,诊断确定社区的主要卫生问题、优先考虑的问题、危险因素,为制定社区卫生规划、合
17、理分配利用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群健康、实施有效管理、进行科学评价提供依据。(3)服务选择和传递对于需要提供服务的用户,统一的客户终端会提供有关的医疗服务选择并将用户选择传递到社区医院,然后社区医院给用户提供多种形式的医疗服务。(4)应急救护对突然发病的老病号、突遭异常状况的居民在短时间内作出救护。(5)双向转诊通过医院与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之间建立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在医院与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转诊过程中,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可以采集患者病史,完成病史摘要,病人、病历及时传送到医院,并可以预约挂号到医院就诊,达到“患者未转、信息先行” ;上一级医院对诊断明确、经过治疗病情稳定转入恢复期的病人,确认适
18、宜者,将重新让患者返回所在辖区社区医疗机构进行继续治疗和康复。(6)意见征询采用简单的“选择“、“填空“等方式来收集用户对医疗服务的反馈意见。这样使客户的反馈意见不断提高服务的水平,提高了医护人员的绩效和积极性。智慧社区养老依赖于智慧社区医疗,除能提供上述医疗服务外还可以提供如下功能:(1)实时提醒智慧社区养老可借助社区内局域网或传送建议或预警。通常是在家庭终端上提供十分友好的提示信息。用户接收这些信息后可以及时采取防范措施,避免不必要的伤害。提示信息也可采用加密的方式以保护用户隐私不会泄漏。(2)亲情服务给老人提供订餐、紧急呼叫、陪医送诊、精神慰藉等服务。(3)活动轨迹监测显示老人的实时位置
19、和历史轨迹信息。让老人子女实时掌控老人的地理位置信息,提供电子地图,实时显示老人位置,也提供历史轨迹查询,便于分析老人外出动向。(4)异常报警当老人日常行为和生理特征出现异常,提供呼叫和报警功能。(5)老人娱乐服务通过智能化终端,实现智能化的广播电视、数字电视、高清电视以及医疗养生方面的节目的收看。为老人提供棋牌等娱乐服务(可以通过网上服务、或通过社区管理平台将有娱乐需求的老人组织起来) 。系统设计系统硬件架构从总体上来看,智慧社区医疗系统是三层框架结构,底层是住宅监测传感平台和服务平台,是信息搜集系统和用户服务选择的手段,它包括各种各样的医疗监测手段和智能的人体传感器技术,如红外技术;中间是
20、社区医疗信息基础平台,包括基础数据库、数据分析和预警、体检中心、社区医院等部分。智慧社区医疗参与城市智慧医疗系统,实现医疗信息的共享和交换。医疗服务中心还本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在后台敏感数据的操作进行受控访问,使患者资料在授权许可范围内访问。门 户 网 站 业 务 软 件无 线 泛 在 网 安全体系业务逻辑层感知层腕 表 健 康 监 测 手 机 红 外 传 感 器血 压 计 血 糖 仪 血 糖 仪心 电 描 记 器 网络层数据层基 础 数 据 库 业 务 数 据 库 社 区 自 组 网社 区 医 院 体 检 中 心工 作 流应 急 单 元电 子 档 案 远 程 医 院电 子 公 告 牌 光 城
21、 计 划 数 字 城 市呈现层电 话 小 区 大 屏 管理机构图:智慧社区医疗和养老系统硬件架构图系统软件架构市级智慧医疗系统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社区基本数据库业务门户个 人 健 康 档案 管 理健 康 风 险 分析 评 估远 程 医 疗双 向 转 诊 信息安全控制体系传 感 数 据 处理数 据 分 析 预 警 提 醒 图:智慧社区医疗和养老系统软件架构图系统部署社区智慧医疗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部署和居家部署 2 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部署:(1) 工作用微机。(2) 医疗服务综合平台(包括日常诊疗、会诊、转诊等) 。(3) 数据库系统和数据仓库。(4) 智能分析系统、智能人机交互系统。(5) 测
22、量仪、体检设备。(6) 远程接收器(如电子腕带接收器) 。(7) 老年人综合服务平台。居家部署:(1) 居民健康浏览器。(2) 家庭健康监测手机。(3) 贴身监测装置,用于特殊人群(如腕表) 。(4) 呼叫装置。(5) 老人异常行为监测装置和报警器。暗流涌动下,智能医疗是否已经临近引爆点?穿戴类终端只是基础,一个创新的运营平台才是智能医疗爆发的关键 way2free 2013-07-19 07:08投稿 头条 物联网 移动医疗(75) (44)之前在虎嗅上写了两篇物联网相关的文章(见此,以及见此) ,竟然惊动不少行业内的老板和各路专家,虽然平时接触相关内容也不少,但与浸淫其中的大佬们相比还相差
23、甚远。不过大家更多的是给予鼓励和深入思考,从中能感觉到行业人士的开放心态,于是我就欣慰了,那就再来谈谈物联网的另一大领域 智能医疗,这个领域的水实在太深,本文仅从 IT 的角度触及皮毛,权当抛砖引玉。智能医疗是我真心看好的物联网应用,尤其是在中国,如果技术能推动体制变革来解决民生的话,是个功德无量的事情。智能医疗的事儿说了好多年,相关的网站也不少,APP 也火了一些,但是真正能解决核心问题的还没出现。马云十年能改变商业、微博四年能改变传播、微信两年多能改变通信,但医疗呢,何时才能改变?近期有几个动向值得关注,一是穿戴类智能终端市场开始爆发,对体征的探测越来越深入,人们对健康越来越关注;二是“医
24、疗终端+远程监测”的商业模式开始显现,笔者所接触的几个医疗器械公司从今年3月开始以万为量级开始出货,商业已从概念变成实际试水;三是淘宝昙花一现的挂号服务,看得出互联网巨头也想涉足慢慢打造一个对接医疗资源和患者资源的淘宝。这些暗潮涌动之下,是否预示着智能医疗已经临近引爆点?医疗信息化已经很不错,但没解决核心问题智能医疗是个泛概念,从大的方面说,有医院的信息化(包括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电子化流程、电子查房等) 、医疗信息的互联网化(包括各类很火的寻医问药的网站、APP 应用) 、药剂医疗设备的物联网化(药品/血液/ 器械等 RFID 管理等) 、远程健康监护乃至远程医疗等,应该说,前三类领域已经发
25、展得相当迅猛甚至可谓成熟,而第四类却总是雷声大、雨点小。简单分析一下:1、医院信息化:需求驱动的主体非常清晰,当前大医院基本都实现信息化改造,随着新设备的不断引入,信息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不过问题也很明显,至今都很少能看到哪个城市有通用的电子病历,这个不是技术的问题,你拿检查报告去别家医院看看试试,该检查的还是会让你检查。2、医疗信息的互联网化:这个消费驱动也非常强,医院是稀缺资源,没动力把各类信息公布出来,但无数患者却有需要,于是催生了无数中间商搜集医院、医生、挂号、用药等信息,大大消解了原来的信息障碍,甚至还出现了可以直接和医生对话问诊的应用,但是这类应用还是专注于信息的公开化,没有涉足到核
26、心流程。3、药剂医疗设备的物联网化:这个在药品制剂、各类医疗器械管理上有非常强劲的需求,例如血液血浆的管理,不能出半点差错,慢慢也在从过去的条码管理慢慢朝 RFID 标签管理(可写可读)迈进,除了传统的监控血液的识别、定位、监控管理外,甚至有所处环境温度的监测等。但是这些都不是能真正改变我们医疗感知的,医疗的本质是什么?流程简而言之如下:1、患者:提供各类体征信息2、医生:获得体征信息,进行诊断,下处方或提供治疗方案3、药房:开药给患者(其他治疗则需要在医院进行)以上这个核心流程目前只能在医院进行,这也是大多数人看病最头痛的地方,资源少、排队长、挂号难,要想看次病还要找关系,好不容易看上了,医
27、生也忙得最多给瞅几分钟就开药,总之不舒坦。所以,核心痛苦还是没有解决。智能医疗的理想与现实那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又能改变什么?一个理想化的智能医疗模式又是什么?1、每个人:穿戴着体征感知设备2、医疗服务提供商:自动远程健康监测、疾病预警、远程问诊3、社区医院:根据问诊情况开处方药4、社区药房:开药给患者这个模式很理想,每个人不用经常上医院了,减轻了医院的压力;医院也不用每日消耗大量的资源进行低端重复的检测、开药,社区医院的价值也激活了,最终每个人也节约了时间,解决了问题,那么为这样的服务付出一点点钱就可以让整个商业模式转起来。这就是大部分远程医疗集成商讲的故事,每次听完都特别神往,真心觉得好
28、。可是如此好的模式却非常少很成功的案例,否则早就在你我身边了。为什么很难?1、习惯问题:看病是一个不能出差错的事,只有是面对面沟通才给人以安全感,所以目前所谓的远程医疗往往是类似高清视频会议,就像思科推广的网真系统。2、体征检测设备还不够:基本的传感设备只能做最基本的健康体检,更专业的设备还很难进入家庭,当然现在国外已经出现家用的基因检测等设备,随着科技的发展,家用体征检测越来越强悍只是个时间问题。3、 “好” 医生资源稀缺:对于最终用户来说,医疗的需求就是要准确快速的治好病,绝大部分人生个小病都要撇开门庭冷落的社区医院而去挤大医院,其实就是个信任问题;而从另一方面,大医院的好医生已经供不应求
29、,医院和医生参与其中的意愿并不大。当然很多方案商提出在智能医疗下医生看病效率更高、获得分成收入更多。4、产业链难以整合:上述的智能医疗实际是对现有医疗模式的变革,涉及到医院、社区医院、药店、医疗器械商、系统集成商、医疗健康公司、互联网公司、电信运营商等,合作难度非常大,要理顺这个关系,政府引导是必须的,但即便如此也是困难重重。5、政策风险和监管风险问题:与其他行业不同,医疗是个敏感行业。医院出问题都头疼不已,更别说远程状态下出问题了,产业链更长,责任更扯不清。所以远程医疗相关的政策不明确,行业很难健康发展。因此,智能医疗核心的问题是:从传统的医院线下模式过渡到以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线上模
30、式,终端、平台、医患双方太多的东西需要改变,就如同当年淘宝们改变商业形态一样。那穿戴类终端的崛起可以充当引爆点吗?终端是基础,但核心是运营平台首先没有终端的普及是不可能推动智能医疗的。这两年智能健康终端的突然爆发式增长为智能医疗创造了条件,现在面向个人和家庭的健康智能终端简直眼花缭乱,智能手环、智能运动鞋、智能体重计、智能血压计、带尿液分析的智能马桶甚至测基因的设备已经在消费和技术的双重驱动下迅速爆发,而且这些设备无一例外的都是采用“终端+云平台”模式,这种模式实际就是智能医疗的雏形。但是这类应用的云平台往往只是数据的罗列展示,缺少拥有医疗资源的另一方的参与。而这所谓的另一方,也在向用户靠拢。
31、一方面,传统医疗设备厂家已经动了起来,已经有不少血压监测(比如北京华录) 、血糖监测(比如中山新联)等设备厂家,开始提供远程医疗保健服务。另一方面,专业体检中心也在探索云健康服务,相比医院,民营的专业体检中心对新技术、新模式更感兴趣。虽然草根的各方正在各自领域野蛮生长之中,但是真正的资源拥有者 医院还没为之所动,缺少一个中间的连接者,能打动医院入驻,能统一收集个人各类终端采集的数据,能提供医患双方的服务平台,这才是真正的核心。因此,穿戴类终端只是基础,一个创新的运营平台才是智能医疗的引爆点。谁具备做智能医疗运营平台的气质?这是一个可能诞生另一个淘宝的地方,很多公司都盯着,但它又太特殊了,所以真
32、难。现在健康服务公司(体检中心) 、医疗设备厂家、创新型医院、互联网企业、穿戴式终端厂家、通信运营商都在想成为玩家。那谁具有这种气质?我看好健康服务公司或创新型医院,不少这类机构都具有强烈的互联网思维,有相当多创新投资的入驻,又具有一定行业资源,是这个行业的鲶鱼。医疗设备厂家虽然也有自行搭建平台的,但跨厂家的设备服务难以协调,医疗资源也较少,穿戴式终端厂家也类似。而互联网企业和通信运营商也具有平台建设和运营的能力,但是行业准入和行业资源的缺失,他们可能成为一个合作者,而非主导者。而当前做医疗的人,都特别看好高血压和血糖等领域所谓慢性病监测市场,这又是健康服务公司或创新型医院的擅长领域,也就是所
33、谓面向患者的长期健康管理,传统医院接待每天如潮的患者都来不及,一般不会有动力去做面向患者的类似客户管理的工作,而健康服务公司或创新型医院却往往着重提升这类服务。而这块的市场又足够的大,高血压患病人数大概占20%,尤其是富有人群更高。其商务模式也非常清晰,高端客户愿意为自己健康买单,而且很多是公司为高管或为客户购买健康服务。回到文章的开头,穿戴式终端的普及降低了智能医疗的门槛,而行业正在等待着医疗健康服务平台的出现,这是对原有利益格局的颠覆,必然是个漫长的过程,难不难,想想淘宝挂号、打车 APP 那些事。不过畅想一下,未来看个病啥的,在手机上选择一个医生,把身体信息传过去,然后交流一下,然后远程
34、就诊断下单,去个就近的药店,吃药解决问题,最后给个好评,这是多么惬意的事啊。0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陷入亏损泥潭里的日本消费电子公司,向医疗保健与能源方向集体攀爬求生 关于医疗,我有一个互联网梦! 移动医疗行业最后的大玩家还是 BAT 模式、终端迭代与风险:360度解剖在线医疗 好大夫王航:短期看,用户在网上为医疗服务付费不现实 移动医疗启蒙课:产业链条环节如何?创业机会在哪?移动医疗启蒙课:产业链条环节如何?创业机会在哪? 3W 创新传媒2013-06-06 14:49创业 投稿 移动医疗(62) (11)张遇升学医,在协和念了八年,之后去美国做医疗的大数据和医疗技术战略这方面的工作,然后归国
35、创立杏树林。在美国时,张遇升就感觉移动医疗是一个浪潮,正在席卷当时美国的医疗体制。而在中国,这样的趋势已有苗头,需求非常旺盛,市场规模非常的大。但是,要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目前还比较难,这是基本判断。近日,3W 咖啡金牌沙龙3W 公开课第24期邀请杏树林 CEO 张遇升分享解读移动医疗领域的未来。他在现场先讲了一个关于美国兽医的故事:张遇升在美国时,捡了一只很小的流浪猫,收养了它,带它去看医生,医生开了药。几天后,接到一个电话,是兽医打来的,问“小花”怎样了,再过几天需要过去打疫苗。张遇升说:“我当时就非常感动,兽医还得及我的猫的名字,还记得打疫苗,我在协和待了多年,从来没有大夫打过电话问过我
36、。中国医疗服务水平与美国相比,差距很大,存在很多问题,这就是机会。 ”如下是杏树林 CEO 张遇升在 3W 沙龙的现场实录:中国为什么没有上市医疗公司?首先,体制原因。目前医疗体制和医院的体制是国有化、不完全的市场化体制。要用互联网来解决问题并产生收益目前还比较难实现;其次,政策问题,政府监管非常严格,审批和市场准入制度门槛较高,特别是药品和器械的流通领域;再次,技术问题,医疗是一个专业技术程度很高的领域,而且比较封闭,比如诊断是暂时不能用互联网来解决的。总之,体制和政策是外在因素,专业门槛是内在因素,尚不能形成规模化和系统化,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就如同律师行业也未出现上市企业一样。要玩转移
37、动医疗,除了要规避体制和政策外,还需要团队成员既懂医疗,又懂互联网的专业知识,这是创业的一个高门槛。而在国外,在美国,上市医疗互联网企业不下五家,日本至少有两到三家,欧洲也有很多家。张遇升相信,同样一样的市场体量的中国,一定会出现这样的上市公司。医疗产业链剖析:医院、患者与保险弄清医疗体制,关键是弄清产业链上,你为谁服务,赚谁的钱,你们的关系是怎么样的?由于体制的复杂性,这个关系很难理得顺。我们抓住最为核心的关键人,其实就是三者之间的“三角关系”:医疗服务的提供方、患者和支付方。患者就是需要医疗服务的用户。服务提供方分为医院和医生,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在国外,市场机制下,医生是自由职业者,不固定
38、属于某个医院,患者找医生看病,医生为其推荐医院。在国内,医生还是属于医院的。支付方,包括社保和医保,这个具有中国国情,是非常关键的因素。90%的医疗花消都是由政府控制的保险来报销,商业保险市场份额较少。保险是“三角关系”中的财主和控制者,它控制着医疗体制的现金流,它决定哪些药可报销、可以用,这就决定了需要你的创业方向。中国的医疗保险分为四种:社保、新农合、城镇医保、公务员医保。而在三角关系之外,还有产品和技术的提供方。如药企,中国的医疗花费40%多来自药物,年市场规模高达近一万亿人民币,且每年以百分之十几的速度递增。药物开销的70%以上是处方药,由医生把控,剩余的不到30%是OTC(非处方药)
39、 ,由消费者选择购买。医疗器械等也存在类似情况。移动医疗创业的机会和“痛点”患者的需求非常明确:看靠谱的医生,节约时间、成本。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为患者服务的不错的产品,如好大夫、春雨医生等,但是还不够完美,用户体验还有待改进。张遇升认为的良好用户体验,能让用户三步解决问题,你现在在哪里?你是什么症状?你想什么时候去看?服务提供方,医院和医生的需求类似:节约工作时间,提高效率;在合法情况下,增加收入;降低我职业的风险,避免医患纠纷;对于医院,刚需是增加收入;有利于医生和医院的评级。对于保险,政府掌控的社保,想象空间很少。市场在于商业保险,突破点在于增加销售额,降低赔付率。对于产品和技术提供方,提
40、高销售额和市场份额,让医保覆盖,向医生更好地营销是他们的主要诉求。移动医疗商业模式关键词:付费在中国,还没有看到特别成熟的规模化的模式,在此介绍三个国外的典型代表。Epocrates (NASDAQ: EPOC): 全球第一家上市的移动健康公司。为医生提供即时的临床信息支持,覆盖全美一半的临床医生,每年从药企那挣一亿美金。目前市值3亿美金。公司最早由斯坦福两个学生创立,一个医学院,一个 MBA,两人一起看打棒球时有了创意,然后一起做。之前一直默默无闻,当苹果手机上市后,就突然掘起。因为美国医生实用苹果手机特别多,渗透率特别高。i-Triage :患者的掌上自诊工具。由两个急诊科大夫创立的,他们
41、发现很多不该看急诊的患者跑来看急诊,中间缺乏一个分诊环节,于是他们把这个诉求做成了 app,解决用户肚子疼,自助诊断去那个科室的问题,然后推荐附近医院。两位创始人都没技术背景,其中一位会写程序,用业余时间做,未融资,未特别推广,通过用户的口碑,两年内做到了几百万用户。2011年底被美国前五大的保险集团 Aetna 收购。ZocDoc :基于 LBS 概念,让病人找医生,让医生和保险付费。主要业务是移动的医生推荐、挂号服务平台,现签约医生过万,每年预约量数百万。累计融资额近1亿美金,公司准备 IPO,公司创始人是位拥有医学博士学位的医生,之前在麦肯锡做了多年的咨询顾问。创业者的新机会:客户关系、
42、慢性病管理、医院 IT 化、微信应用第一,医生的客户关系管理。美国的兽医都有 CRM 系统,而中国还未起步。这有利于帮助医生把自己的病人管理得更好,为病人或为医生增加价值。第二,病人的慢性病的管理。中国的慢性病人超过三亿,这个人群就已经大到可以相当于一个顶级的互联网产品的量级了。可以从任何一个慢性病里面,拿到上百万的用户,活跃、专注的用户,看病是病人的刚需。具体产品可以让用户管理自己的疾病,得到及时的帮助。专注,用户规模上去后,社会和商业价值就将体现出来,很多的企业就会来追着你。第三,医院信息系统的移动化。中国的电子病例做得不是特别的好,据个例子,某医院的信息系统开发花一千万,每年花一百万维护
43、,因为电子病例系统宕机,医院一天不能开业的情况。如果这事出现在互联网企业,责任人第二天就不用来上班了。因此,基于云端,非常实用,好用,开发和维护成本不高的移动化应用就能找到机会,前期可以从私立医院和诊所开始突破。第四,微信应用。如果微信上有一个医疗细分领域的“杜杜” ,就是杜蕾斯的微信账号那样,天天可以来帮助用户解释诸如糖尿病等细分领域,聚集了有刚性需求的用户后,就能产生商业价值。第五,病人的实时的监测。如通过移动技术,实时监测的心率、血压,甚至是电解质等,能够帮用户预测未来的疾病,这个是在临床上有意义的数据。张遇升相信,医疗这个行业,确实是一个比较需要坚持的精神、熬的精神的一个行业。创业者如
44、果有投身移动医疗行业的抱负或者理想,愿意用的产品和技术,去改变人的生活或者生命的人,将大有可为。模式、终端迭代与风险:360度解剖在线医疗在线问诊平台抛去已吸纳的医生资源后,其核心实体是一个软件平台 动脉网 2014-10-29 07:21投稿 商业模式 头条 互联网医疗(96) (10)科技革新与消费需求升级是商业世界重塑的最重要的两大推动力,在医疗健康服务领域也是如此。在这两大推动力下,现今的医疗健康服务领域诞生了许多创新的商业模式,虽然在这个波动巨大尚未成形的市场中,创新者们始终在摸索前行,迭代推进,不确定性正是机会的来源,这些商业模式的先行者或将成为行业的颠覆者。动脉网医疗研究院将陆续
45、为你发掘和解析这些创新商业模式,介绍国内外先行者案例,理解它们的内在逻辑、价值诉求和未来趋势。在线问诊的价值空间有多大?在线问诊模式是远程健康服务模式的一种。根据 InMedia 2013年的研究报告, 全球远程健康产业在设备与服务两块都将迎来快速增长,预期到2017年市场规模将达到8.5亿美元。而市场调研机构 IHS 的预测称到2018 年远程健康将会成为一个19亿美元的大产业。根据 Rock Health 于10月初刚发布的数据,各风投机构在 2014年3 季度共向远程医疗领域投入1.72亿美元,成为健康产业中的投资焦点。越来越多的用户将通过远程模式获得更便捷、更廉价、更具实时性的医疗保健
46、服务。虽然在线问诊模式诞生时间不长,但人们接纳它的速度却很快,甚至许多人认为比现场就医感觉更好。思科公司2013年在美国范围内对病人使用远程医疗手段意愿的调查显示,有70% 的人表示通过电子邮件、短信、视频等远程医疗手段与医生沟通比现场沟通感觉更好。在国内,总结而言传统门诊体系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造成拥挤;轻度病症问诊不必要的占用优质资源;病患就诊存在距离和时间上的限制;非核心医疗机构医生资源利用率不足;中国医师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都市人群若感到身体不适时,只有4.8%会选择去医院看病,而占95.2%的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去医院。他们不去的理由无非是:距离远去一趟不方便;没有时间
47、;医院门诊人多等待时间太长;为看医生5 分钟费时费力不值得;小问题没有太多必要。这庞大的95.2% 的人是将会在线问诊模式的潜在市场,其中有一部分人虽然没有医院就诊,但仍旧希望能通过更方便的方式了解身体不适的原因。此外,在选择去医院看病的人群中尚有大量比例并不需要现场治疗,有数据称为70%。如果有成熟的在线问诊服务,也能解决这部分人群的需求。现今人们获得各种健康资讯渠道很多,但可信度大多很低。各种健康建议泛滥,有些甚至自相矛盾,让一般大众无从辨。尤其是网络资讯。许多内容以健康建议为幌子,事实上却是医疗健康产品广告。人们对网络资讯的需求强烈,但可靠的网络资讯渠道有限。人们希望能找到一个更具公信力
48、、方便快捷而有具有个性化的医疗保健建议。这些可能并不涉及真正上的医学治疗,而更多是从健康习惯和认识上给出的建议。在线问诊模式中,专业医师将为公众提供具有更高可信度的医疗健康咨询服务,同时在线问诊平台若能建立起自身的公信力,将能大大满足市场的需求。在线问诊的盈利模式有哪些?在线问诊模式如何盈利对大部分创业公司而言尚在摸索阶段,但也不乏已经获得初步成效的案例。总体来说已经成功实施的模式有:直接面向用户收费和 B2B 面向雇主收费。此外,挖掘数据价值、与医院或药店合作引流也是探索中的盈利模式。面向病患收费在线问诊最直接的营收来源是面向用户收费。在动脉网所了解的国内外在线问诊服务中,无论是轻问诊还是视
49、频问诊都有成功进行收费制的案例。其收费模式也存在一次性沟通收费和包月收费制两种。在欧美国家,通过即时聊天问答咨询的收费通常每次花费在15-30美元不等,而一次视频问诊通常在40-50美元。例如英国的 ThanksDoctor 完成一次问答咨询的费用是25英镑。前文海外案例介绍中 DoctorSpring 虽然是轻问诊模式但整个服务都是收费制的,并且将收费级别分为三个等级,全科医生问答收费为18美元,专科为35 美元,而 4个医生组成的会诊则一次需要180美元。美国问诊费比中国要高出几十倍,是全科医生主要的收入来源。现场常规门诊费用可达200美元每次,即便有保险,个人也还需要自付30美元左右。而在线问诊服务机构单次收取的费用大多约为40-50美元,这样的价格确实具有一定吸引力。这与中国问诊费也就是挂号费通常只有十余元人民币的状况差距很大,因而对中国消费者而言就单次问诊费上,在线问诊本身并没有成本优势。但中国大医院里人满为患,就诊体验差,在费用对等的情况下,仍能吸引部分用户选在在线问诊。此外,中国的医生在体制内的问诊工作,其个人所能获得的直接收益非常有限。例如,一位三甲医院的专家按规定能够拿到14元挂号费中的 5元,普通医生只能拿到5元挂号费中的0.5元。而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