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确山二高 二 年级 语文 学科共案时 间: 星 期:主 备 人: 李 俊 使用人:【教学主题】 夜归鹿门歌【教学目标】 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教学重点 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知识梳理】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
2、,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歌代表,虽远不如王维的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天宝四载(745)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 218 首,其书已佚。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 263 首,较王本多 45 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二、解释题意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40 岁以前,他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中;40 岁到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
3、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又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的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所以题曰“夜归鹿门” ,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4、诵读欣赏 夜归鹿门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诵读提示:这是一首七言古诗,语调流畅,语言质朴,诵读时要注意读出流转自如的韵律感。五、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4、。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六、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3、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七、诗歌内容赏析开头两句, (译文: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争渡的人们。开篇二句写
5、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比较中,使人想起进人洒脱的胸怀。第三、四句, (译文: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第五、六句, (译
6、文: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写上鹿门山的山路上,月光照着树林,朦朦胧胧,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不知不觉地到了目的地,原来这就是庞德公的隐居之处。这两句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第七、八句, (译文: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
7、人,与尘世隔绝,与山林作伴。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 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探讨研究:八、回答下列问题,体会此诗的意境美。 (1)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2) “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闻一多的孟浩然一文,说“诗如其人” ,谈谈你对“诗如其人”这一评价的理解。 明确: (1)江边场景,侧重写
8、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从第一个场景到第二个场景,是诗人从尘世生活归到一人隐居,这中间突出了诗人的隐士形象,表现出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因此,这两个场景构成的诗境是和谐统一的。 (2)这一句是说,诗人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地来来去去。句中的“幽人” ,既是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庞德公曾在这里隐居,诗人步他后尘,在这里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天地里,人似乎与大自然融化在一起,心中是多么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 闻一多的孟浩然一文,说“诗如其人” ,孟浩然的诗就像孟浩然这个人,也就是说,从孟浩然的诗中
9、可以看出孟浩然这个人。在夜归鹿门歌这首诗中,后四句的景色宁静、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宁静、清幽,于是主客体浑然合一,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这宁静、清幽即是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艺术境界与思想境界十分一致,所以说“诗如其人” 。 九、比较阅读: 将此诗与王维的归篙山作诗对读,说说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 明确:归篙山作是写王维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随着作者把归山途中的景色有层次地一一写来,诗人的感情也在一步步变化:出发时安详从容,途中一度凄清悲苦,最后恬静淡泊。可见,诗人对归隐是积极向往的,感到闲适自得。 夜归鹿门歌与归嵩山作在诗境上的共同之处是:
10、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 不同之处是:孟诗多用白描,着墨轻淡,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 ,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明人李东阳说:“王诗丰缛而不华靡,孟却专心古淡,而悠远深厚,自无寒俭枯痔之病。 ”(麓堂诗话 )这个比较同样适合于这两首诗。 十、背诵全诗 十一、课堂小结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