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水墨画为舞蹈艺术造型读郑军里 的舞蹈写意人物画小品 李永强 广西艺术学院学报 作者简介:李永强, 美术学博士, 广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执行主编 郑军里 高原之风 纸本设色 66136厘米 2005 舞蹈与绘画的紧密关系, 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时期的舞蹈彩陶纹 盆。秦汉至宋辽时期的画像石、画像砖、墓室壁画中也有大量的舞蹈人物, 这些 视觉图像形象地记录了当时舞蹈的基本情况。 但古代舞蹈题材绘画终究没有在中 国画的题材中占据一席之地, 不能成为主流绘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较早的有迹 可循的是五代时期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 此图中有舞蹈的情节, 但也是作 为配景出现的, 舞蹈并不是画面
2、的中心与主题。舞蹈题材的中国画之所以少见, 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流传下来的卷轴绘画数量有限, 另一方面是人物画兴盛、 繁荣的时间太短, 还有就是舞蹈绘画表现不可回避许多人体结构与裸露的手足, 这些都是讲气韵、重内蕴的古代画家所不擅长的。因此, 在宋以后的中国画中很 难找到以舞蹈题材为主题的作品。直至近现代, 徐蒋 (徐悲鸿、蒋兆和) 将西方 绘画引入中国, 才有了叶浅予、黄胄、杨之光等著名画家创作的舞蹈人物画, 他 们的作品各具特点, 风格鲜明。叶浅予笔下的舞蹈、戏剧人物有着浓浓的漫画、 生活速写的特点, 画面一般以独舞为主, 勾勒然后平涂填色, 用线严谨准确, 整体上呈现出清新淡雅、戏剧性很强
3、的艺术特色。黄胄画的更多的是新疆舞蹈人 物与场景, 技法多以速写加彩墨为主, 重复性的速写线条造型撑起了整个画面, 画面给人潇洒奔放、场面宏大、笔墨飞扬的视觉感受。杨之光的舞蹈人物以“没 骨画法”为之, 造型严谨, 人物结构的“没骨”与表现服饰的有力线条形成了 恰到好处的互补, 别有一番韵致。 但是, 他们的舞蹈作品共同回避了一个舞蹈造 型艺术最为基本关键的地方, 那就是裸露的肢体与外露的手足。 尽管叶浅予先生 的舞蹈作品有涉及这些人体部位的, 但这类作品少之又少, 很难诠释舞蹈作为 使用人体来表现各种人类情感手段的艺术形式, 无疑使中国美术史在表现舞蹈 题材方面留下了深切的遗憾。 郑军里近期
4、醉心于舞蹈人物画, 创作了两百余张舞蹈人物小品画, 这些作品除 了表现出他坚实的速写基本功之外, 还表露出他对舞蹈专业的热爱与了解, 他 常向舞蹈专家了解舞蹈练功的要求以及舞蹈演员的形体要求等, 使得他笔下的 舞蹈动作在舞蹈行家们眼中无可挑剔。 他笔下的舞蹈人物是那样的生动活泼, 具 有优雅清新之美、墨色交融之美、情感动人之美、姿态婀娜之美、民族情趣之美。 画家在艺术创作中倾注了自己对舞蹈的理解, 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画面之中, 通过对舞蹈人物的瞬间表现, 呈现出自己的审美情趣与艺术观念, 他常说舞蹈 也是一门艺术, 在造型上与美术有许多共同点, 两门艺术都是通过造型手段体 现人体的内在美, 它
5、不以原始的肢体取悦观众, 而是通过表现人体来述说人类 的情感。他创作的舞蹈人物形象、动态都不是凭空而来, 而是画家经过细心观察 提炼、了解舞蹈造型规律之后的再创造。此时, 画面中的舞者已经不是舞台上的 舞者, 而是画家心中的舞者, 这就是郑板桥提出的经典画语“眼中之 竹”“心中之竹”“画中之竹”的内涵所在。 我仔细地观赏他的作品后, 认 为他的写意舞蹈人物画小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 以笔写墨, 笔墨相生。 郑军里作画很注重用笔, 笔的灵活性与丰富性让很多画家难以望其项背。 他在笔 法上既强调力透纸背的力量感, 又追求酣畅淋漓的大笔泼洒。 画中用笔变化自如, 中锋、侧锋兼用, 抑扬顿挫
6、、提按转折, 随意而为, 随心写出。他在行笔上十分 注意干湿浓淡的对比变化, 干湿并用, 互为补充, 枯润相交, 入理化机。 他用笔 率意潇洒, 且其中透着严谨与准确, 这建立在画家扎实的造型基本功之上。 他对 人物结构、衣纹走向的了解非常之深, 所以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笔法的提按虚 实、 轻重缓急与舞者的结构紧密结合, 使舞者的动态与笔墨的秩序高度统一于画 面。 画中人物以意笔勾勒, 再用色、 墨写出,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不是“染色”是“写 色”, 这一点他与很多画家不同。“染色”容易平, 容易呆滞, 容易羸弱;而 “写色”则不同, 更强调力量、动感、笔势。郑军里深谙此理, 他画中的色、墨均以
7、行草书的笔法写出, 因此有苍劲、飞动、铿锵有力的感觉, 让人耳目一新。 画中苍劲恣意的线条与挥洒的色墨交织在一起, 传达出奔放热烈且又宁静祥和 的审美体验与心理感受。舞蹈节奏与笔墨的节奏相得益彰, 呈现出明朗清雅、墨 色交融的画面状态与酣畅淋漓的视觉艺术效果。 第二, 以神写形, 意趣横生。 郑军里笔下的舞蹈人物形象可谓生动传神, 他善于抓住舞蹈过程中最动人的瞬 间, 通过潇洒的笔墨予以概括性的书写, 人物造型舍弃了一些无关紧要的细枝 末节, 仅对人物最精彩的动作、情节予以精心的刻画, 塑造了笔简意赅、意趣横 生的艺术效果。 郑军里善于运用以神写形的方式来塑造人物形象, 这与一般画家 的“以形
8、写神”有着较大区别, 以形写神重点在形, 形不对则神不出;而以神写 形重点在神, 神出则无所谓形, 正如淮南子中所云:“以神为主者, 形从而 利;以形为制者, 神从而害。”如果只重视形似, 则会出现“画西施之面, 美而 不可悦, 规孟贲之目, 大而不可畏, 君形者亡焉”的现象, 此处的“君形者” 便是“神”。 他的画既不对某一个具体舞蹈情境进行深入的描绘, 也不是舞者的肖像画描摹, 更不是再现舞蹈节目中的剧情, 而是将舞蹈造型表演过程中美丽的瞬间用美术 的审美进行再造型, 从而表现舞蹈人物造型中的节奏美、动态美以及舞蹈形体 美。 画中人物造型简洁精练, 看似随手写出, 但其实背后蕴含着画家长年
9、的造型 积累与沉淀, 与舞蹈家们“台上一分钟, 台下三年功”的道理异曲同工。 画家的 寥寥数笔勾勒出了舞者优美的身体姿态与节奏感、 韵律感以及舞蹈的力度与柔美, 用中国画中锋及书法用笔的挥写点染, 使画面更增添了笔墨意趣, 真可谓笔精 墨妙! 第三, 涉猎广泛, 题材众多。 郑军里笔下的这些舞蹈形象没有局限于一种舞蹈, 而是题材多样, 很丰富。 古典 舞、现代舞、民族舞等均有涉及, 其中民族舞的题材最多, 形象也最具有显著特 点, 傣族、瑶族、壮族、藏族、蒙古族、苗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回族等少数 民族的舞蹈均有描绘。 这些不同少数民族的舞蹈形象在他的笔下被精妙准确地表 现出来, 体现出不同的
10、艺术美感与民族风情, 展示出画家高超的艺术创作水平。 这些作品中的舞蹈人物形象不是虚构而来, 而是来源于生活, 来源于舞台。 郑军 里因为工作的需要, 经常观看学校的舞蹈表演、 晚会等, 对画家来说, 很多人看 舞蹈表演、看晚会犹如走马观花, 看了也就看了, 只是放松一下心情、娱乐一下 心情而已, 但郑军里没有放弃这个学习的机会, 在观看舞蹈表演时心识默记, 有时候还拿着速写本随手勾勒。 他经常到少数民族地区下乡采风, 也能看到很多 少数民族的舞蹈, 对于不熟悉的舞蹈他会进一步查资料, 去了解, 去体会, 然 后再进行艺术创作, 这体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创作态度。通过仔细的观察、 心记与图像
11、、 文献资料的学习, 他在创作过程中对舞蹈形象进行二次加工, 使舞 者形象更优雅, 更有绘画感, 既有中国画小品的趣味, 也有舞蹈艺术的肢体语 言, 因此, 这些作品中的舞蹈形象既体现了舞者的形体美、 舞蹈的节奏美, 也体 现了画家的心灵美与独特的审美意味。 郑军里庄周纸本设色 7979厘米1985 第四, 空灵清新, 淡雅宁静。 郑军里的写意舞蹈人物画空灵清新, 淡雅宁静, 虽然色彩绚烂, 但没有一丝一 毫的媚俗之气, 他善于用淡色, 善于将色彩的丰富性与墨色的层次做有机的融 合, 追求色中有墨、墨中有色的微妙状态。这些舞蹈人物画基本不画背景, 仅对 主体人物进行刻画, 使画面简洁明了, 空
12、灵清新。 舞蹈是运动的, 但画面是静止的, 画家通过静止的形象表现运动的舞蹈, 传达 出舞蹈的节奏感与动感, 这对画家要求很高。如果没有扎实的造型能力、表现能 力与笔墨控制能力, 很容易就会出现“死”、“僵”、“呆”的毛病。但我们看 郑军里的画, 完全没有呆板与僵死之气, 人物形象静中有动, 充满着飞舞之姿 与灵动之感, 所刻画的每一个舞蹈瞬间都能传达出舞蹈的动态张力与节奏感, 将现实中的舞蹈与画家心中之舞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宣纸上, 让每一个观画者为 之所动, 感受到舞蹈之美、艺术之美。 郑军里是一个勤奋的画家, 虽然他在人物画方面已经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但他从未满足, 从未止步。尽管他身为
13、全国政协常委、广西艺术学院院长, 繁忙 的国家大事、学院的行政事务都没使他放下画笔, 他充分利用周六、周日以及早 晨上班前的那两个小时, 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创作出二百幅舞蹈作品来。 他几十年 如一日, 笔耕不辍, 不断地去开拓自己的绘画题材, 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笔墨技 巧, 不断地挖掘自己的艺术创新潜力, 不断地推出新的作品, 这样的画家一定 是这个时代最为优秀的艺术家, 他的作品也一定会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对后 人来说, 他不断进取的成功事例充分说明了艺术创作之路是一条没有终点的探 索与旅行。 郑军里春风纸本设色 200200 厘米2004 郑军里高原女纸本设色 13666厘米2005 郑军里大山之子纸本设色 200180厘米2006 郑军里唯有牡丹真国色纸本设色 3838厘米 2016 郑军里奔放纸本设色 3838厘米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