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课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教学目标】识记和理解: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了解他们使用的工具特征及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义。能力与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养再造想象能力;通过比较北京人、猿类、现代人,帮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华文明悠长的源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劳动在人进化中的作用,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了解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和生活环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北京人;难
2、点:元谋人的地位、北京人身体不平衡、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据。【教学步骤】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一、导入新课书上的导言,当科学考队员,来考察一下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生活情况。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观察我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地区图 ,设计考察的线路(按一定的时间顺序) 。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阅读课积极参与设计考察线路,初步知道先后顺序。二、元谋人要求学生看书,找出“为什么叫元谋人?(同时解决北京人 、蓝田人等名的来历) ”“生活的年代与地域?”考察:“作为科学工作者,你怎么知道他已经是人了呢?”“元谋人的发现,有何重要意义?”教师小结。过渡:已经发掘的元谋人的遗存不多。接下来我们重点考察一下北京人。学
3、生阅读,仔细研究,体验一下考察的感觉。过渡到下一目。来源:Zxxk.Com三、北京人来源:学科网 ZXXK来源:学科网 ZXXK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看看从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环境、身体特征、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问题:你认为有哪些条件(不)适宜人的生存?比较体质特征(观察真人比较)。旧石器与天然石块有何不同?如何制作石器?观察书上的石器,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如何获取食物?依据是什么?怎么样知道北京人用火?如何得到火的?如何保存火种?使用火有何意义?来源:学科网教师小结本目内容,说明:北京人遗址是遗存最丰富的远古人类,于 1987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遗产名录。
4、”活动: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学生阅读,先建立一个整体映像然后分别进行考察(阅读、观察、分析、结论、发言等活动) 。增加学生的自豪感。四、山顶洞人大约二十万年后,在北京人生活过的地方,又出现了一种进步得多的原始人类这就是“山顶洞人” 。引导学生考察一下,山顶洞人有哪些方面比北京人进步(注意哪些方面,列表归纳) 。比较 北京人 山顶洞人生活年代体质特征工具制作用火生活穿着自然过渡,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阅读教材,填表比较着重考察:怎么知道他们会人工取火?他们是如何钻孔的?五、收获与疑问我们今天的科考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呢?还有哪些问题?学生回答,作为小结。拓展思路。六、练习书后“学习测评”
5、 。【教学后记】第 2 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学重、难点】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难点为新石器的
6、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教学步骤】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一、导入新课我们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导入农业及农业的起源而导入本课的新课学习。(科考队进入下一站,来到浙江余姚)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谈话,接近历史与现实距离二、河姆渡遗址该遗址是何地发现的?发现了些什么?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问题?能画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吗?除此以外,他们还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种植、储存、加工、食用的吗?当地的气候条件怎么样?这与先民的这些生活习惯有什么关系?指导学生阅读 P12 史海拾贝。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是否一样呢?学生
7、看书、寻找、发现理解生活的需要制造相应的工具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知道最早种植水稻与粟过渡,引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三、半坡遗址要求学生看书找找“半坡遗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否与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样?” “有哪些不一样?”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观察书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们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你能根据书上 P10 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复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吗?带着问题看书,有的放矢大胆猜测、想象学生看书,然后自己试图画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四、大汶口遗址在山东泰安附近,比河姆渡和半坡晚些的时候,出现了一处更先进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即大汶
8、口遗址。现在请大家看看书,想想河姆渡、半坡、大汶口三处遗址的其同点?各有什么特点?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想一想“大汶口墓葬的差异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去归纳发现。五、小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我国的原始农耕文化具有起源早、成就大、存在南北两大类型。认真听,自豪感。六、学习活动与学习测评当堂测评、巩固。 巩固知识、激发兴趣。【教学后记】第 3 课 远古的传说【课程标准】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记住远古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记住汉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黄帝与农业起源关系的传说的实质,理解“禅让”的含
9、义和实质。能力和方法: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以传说印证历史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验禹治水的艰辛并了解其业绩,体会人生的价值。【教学重、难点】重点: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传说。难点: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 “禅让”的含义和实质。【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黄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一、导入新课历史讲究真实可靠,传说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着极有价值的内
10、容。上一课时,我们从考古发掘的物证来学习了原始农耕文化,本课时要通过传说来认识农耕文化。看看那些流传久远的传说中,包含了有关远古农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历史信息?听,集中注意力。制造悬念,激发兴趣。二、炎帝和黄帝的传说中国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讲解“炎” 、 “黄”之意及其传说(或抽学生来讲)整理出华夏族的来历:从中知道了哪些有关农耕文化的重要信息?谈后世祭祀炎、黄(谈两碑上的字) ,华夏之祖调动参与兴趣听或自己讲清晰明了,便于掌握。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三、禅让的传说简要讲:黄帝以后很久,尧禅舜、舜让禹。要求学生概括其过程的共同点。然后得出结论。让学生简单发表一下关于如何看“禅让
11、制”的看法。听讲、看书、归纳得出结论。四、治水的传说禹之所以在舜死后出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必定是他的德才出众、威望很高。何以见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禹治水的传说。要求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传说。然后问,禹治水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然后小结:禹治水成功,树立了崇高的威望。处理辅栏的读读、说说。过渡、导入。学生好表现,给他们提供表现的平台,取得成功感五、情感升华我们从他们身上学习什么?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将其发扬光大。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六、拓展学习P16 学习活动。要求学生讲其他的传说故事,要说出传说的名称、点出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或提供了什么重要的信息?学生讲。【教学后记】黄帝炎帝蚩尤汉族其
12、他黄炎部落联盟 华夏族炎帝子孙第 4 课 夏朝和商朝【课程标准】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的更替。【教学目标】识记和理解: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国历史的重要地位。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初步了解公元纪年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夏、商历史的学习,更多地了解祖国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教学重、难点】夏朝的建立和商
13、朝后期的都城。难点:夏朝建立的标志;国家的含义。【教学步骤】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一、谈话导入新课禅让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是谁?大家想不想知道从这以后又是怎么演变的呢?导入三:大家知道皇帝吗?知道皇位是如何继承的吗?你又知道这种称为“世袭“的制度开始于何时吗?认真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从谈论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二、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1、夏朝的建立:讲解夏朝的建立。事实上,禹已按照自己的愿望建立起了一个王朝。这在历史上称为-夏朝,建立的时间约公元前 2070 年。借助于数学上的“数轴“解释”公元“纪年法。本目理论性强,又缺乏相应的历史物证,教师讲解为主,学
14、生认真听讲。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2、夏朝的统治禹死后,其王位是如何继承的呢?这与禅让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王位的继承方法?要求学生谈启是如何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并提醒学生注意“奴隶“两个字。为什么把禹开始这个政权称为国家呢?它与前面的部落联盟有何不同?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点。三、商朝的建立与迁都1、商朝的建立:过渡。然后指导学生阅读小字的问题“说说夏桀是一个怎样的君主?你认为成汤灭夏的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2、商朝的迁都:原因、情况、影响。进入下一问题的学习。认识是非善恶,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性质为下一目的学习铺垫四、
15、商朝的盛衰1、商朝的疆域: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地图,说说。2、经济的发展:观察插图说明了什么?然后阅读教材,说说商朝表现?并要求学生来概括。培养读图能力。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认识到国家3、商朝的灭亡:知道,找找夏、商亡的共同原因。 兴亡与暴政的关系五、小结:学生:讲了哪些问题,有何启示。 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教学后记】第 5 课 西周的兴亡【课程标准】:了解西周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识记周武王灭商、西周的建立与结束;理解分封制的主要内容。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文史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与能力,以及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分析
16、历史材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心向背决定战争的结果,客观历史地认识分封制的作用,认识到正确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调整统治正确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分封制的主要内容。而分封制实行的必要与其得以维系的缘由是本课的难点。【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一、导入新课:大家看过电视封神榜吗?谁来说说它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而导入。注意引导学生神话作品与历史的差别是非常大的。用学生熟悉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文艺作品二、西周的建立1、周族的发展:简要讲述。2、周灭商:抽学生来讲周灭商的牧野之战,并要求学生概括出一个相关的成语来。并谈一谈这一战的胜败最关键的因素
17、是什么?3、西周的建立:学生一起说西周的建立时间与建立者。教师运用书上的地图说明西周的来历。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学生通过分析认识人心的向背是战争胜败的最关键性的因素。观察地图、识读地图三、分封制1、学生一起阅读教材以后,抽一学生来主持:对其余的学生进行提问。由学生来主持,热情很高参与积极可能的问题: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都分封的是些什么人?主要有哪些诸候国?分别在哪条大河流域?诸候与周王之间有什么样的权利与义务?起了什么作用?你认为分封制能长期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吗?2、学生或教师进行归纳整理。有关分封制利与弊的分析,为以后春秋的学习打下基础。培养、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四、西周的结束点出西周末年,由于
18、各种矛盾交织,决定了西周灭亡的必然命运。最终在周幽王在位时的前 771 年,被犬戎攻破镐京而统治结束。要求学生阅读书上的小字找找西周在周幽王时灭亡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原因,训练概括能力五、小结全课:学生来小结全课的内容。教师补充。六、学习与探究:学习测评,阅读“史海拾贝“。布置作业:心得与疑问。【教学后记】第 6 课 春秋争霸【课程标准】 知道春秋争霸的史实。【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识记春秋的年代与特点、春秋五霸、晋文公与楚庄王称霸,吴越争霸的史实,理解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及各霸主成就霸业的共同原因。 能力与方法:通过讲解、阅读教材、归纳比较的方法,学习本课的历史,培养提
19、高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分封制的崩溃导致春秋争霸,学习齐桓公的胸襟与用人、容人之量,认识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意义,认识霸主成功的共同原因在于改革而国强。【教学重、难点】重点: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春秋争霸的原因则是本课的难点。【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一、导入新课:复习分封制的权利与义务而导入。 回忆,为学习打下基础二、春秋五霸1、东周的建立:西周结束,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并说明东周包括整个春秋时期和战国。2、春秋的特点:讲解特点:一是王权的衰落(原因、表现及影响),二是诸候争霸。指导阅读“引文“。3、春秋五霸:学生勾在书上,并在地图上找出这些诸
20、候国在地图上相应的地方。本部分内容理论性强、学生缺乏必要的直观材料来帮助理解,所以要求学生认真听讲,阅读教材,并且落实在书上。这说明了 什么变化?反映了当时历史的什么特点?三、齐桓公首霸1、看地图。 “读读”:说的是什么人?与齐桓公称霸有何关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何感想。3、指导阅读小字,看看齐桓公与管仲的关系在他当国君前后有什么变化?由这种变化你想到了什么?4、有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后,是如何成为霸主的呢?学生看书解决。训练识读历史地图。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对学生进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教育的渗透。培养综合概括能力。四、晋楚争霸阅读,找出 “晋文公与楚庄王能够称霸,分别与哪次重要的战役直
21、接相关?第一次战役,我们可以用哪些成语来说明呢?哪些成语与楚庄王称霸有关。简略处理。学生阅读教材找成语,文史结合学习历史。体现什么智慧?五、吴越争霸1、阖闾是如何成为霸主的?它采取了哪些措施?2、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是如何重新振作的?与学生阅读教材,整理出答案来,互相补充。之相关的成语你知道哪些?勾践称霸对你有何启示?六、小结:学生小结本课的内容。问:你发现这些霸主能够称霸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请你联系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谈谈你的看法。训练学生综合历史的能力学习历史,联系古今七、学习与探究:学习活动:讲故事,说成语。【教学后记】第 7 课 战国争雄【课程标准】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
22、,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目标】识记和理解: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地理方位。理解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了解合纵与连横的含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战国时期战争特点的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孙膑、白起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和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通过对战国形式图的学习,培养学生释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合纵与连横。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教学重、难点】重点:战国时期的起止年代,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地理方位。难点:对战国时期的战争的特点的理解,合纵、连横的含义及其形成的原因。【教学步骤】教师活
23、动 学生活动 备注谈话导入新课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春秋争霸” ,作为一个时期的名字,春秋和战国常常是连在一起的。我们了解了春秋争霸的情况,战国争雄的局面又如何呢?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争雄战争有什么不同?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战火硝烟的战国。请大家先把课文认真预习一遍,包括课文中设计的所有信息,看书的同时找出你没有弄懂的问题,5分钟后我们一起讨论解决。认真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学生认真研读教材讲授新课一、 “战国七雄”观察地图,谈发现。然后引出:战国七雄是哪七个诸侯国?“三家分晋” ,七个国家的分布有何特点等学生认真听讲,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二、战国时
24、期的战争细读教材,看看战国时期战争有哪些特点?读教材“围魏救赵” 、长平之战,然后请几个同学来复述这两次战役。思考:体现了哪些战争艺术、成语?简述长平之战的影响。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突破难点。三、合纵与连横阅读教材:何为纵、横? 认真听讲,仔细看书,积什么是合纵?什么是连横?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何影响?在地图上出示意出来。阅读小字,评人物的行为。 “朝秦暮楚” 。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认识是非善恶,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性质四、课堂小结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春秋时期的战争和战国时期的战争在作战目的上有何不同?战国纷争有哪些?
25、学生分组自由讨论,然后汇报讨论成果。【教学后记】第 8 课 商鞅变法【课程标准】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目标】识记和理解:记住商鞅变法的时间,秦国七雄的地理方位。理解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进步的特点,了解秦孝公的继位和商鞅到秦国,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对秦国的影响。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概括,培养分析历史图片和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对秦孝公、商鞅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和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商鞅 变法内容和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 合作学习、课堂讨论、比较分析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
26、点的教育。通过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变法遭遇阻力的学习,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认识到改革也是需要勇气、需要付出的。【教学重、难点】重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难点:1、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理解。2、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教学步骤】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谈话导入新课破题导入。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总结。 发言,思考。讲授新课一、秦孝公求贤1、观察教材 44、45 页的三幅图中,你可以得到那些有效的信息?说明什么问题?后归纳,讲解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趋势。2、阅读。为什么“求贤”?结果如何?补充舌战。观察发言,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归纳。二、商鞅主持变法1、归纳:为什么要变法?师生
27、介绍如何开始变法?2、细读教材,找出是如何变法的?引导分析:改变了什么法?确定了哪些新法?损害了什么人利益?什么人获利益?为什么要这样变?会产生什么影响?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师生小结。3、变法内容中,你认为那一条最重要,为什么?4、法令中那一条对今天的政治生活影响最大?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点讨论课堂,举手表决,加深理解,进一步熟悉教材。三、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1、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变法带来的变化?2、朗读教材,落实在书上。3、介绍都江堰、郑国渠。4、指导阅读,了解商鞅的结局。讨论: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充分发言后,指出成与败
28、要看是否达到了目的。过渡、引入仔细看书,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并记下笔记。认识是非善恶,明确我们今天的改革的意义和我们在改革中应该有的态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小结 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教学后记】第 9 课 秦朝的统一【课程标准】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教学目标】识记和理解:记住秦朝建立的时间,秦朝中央政府的重要官职。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能力与方法:通过对秦统一全国的历史条件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秦朝建立的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评价历史事件的初步能力。通过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的概括,秦始皇巩固
29、统一的措施的概括,培养学生释读历史图片的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秦朝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秦始皇功绩的概括,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教学重、难点】重点:秦灭六国的意义。秦朝专制集权制度的内容与巩固统一的措施。难点:1、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2、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学步骤】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谈话导入新课回忆商鞅变法与长平之战的影响,合纵与连横。 回忆发言。讲授新课一、 “秦王扫六合”1、 1、读李白诗,分析反映的历史事实。找出完成统一的时间、都城、人。讨论:秦统一全国的主客观原因,师总结。讨论:统一的历
30、史意义,生小结。2、讨论:统一后发生了哪些变化?阅读,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讨论、发言,得出结论。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谈话法解决“皇帝”的称号及其权力。2、如何治理国家?讨论后阅读教材,然后归纳,落实在书上。3、分析理解其权力的中央集权。讨论:优与劣。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三、巩固统一的措施1、观察插图,谈发现,说明了那些问题?2、为什么要这样做?做了后,有什么好处?3、发言后,归纳:为了巩固统一,在经济、文化上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谈分的影响。仔细看图回答 1、战国时期各国的货币不
31、一致,2、秦始皇把原形方孔的秦国铜钱作为统一的货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堂小结学生自由发言总结学生分组自由讨论,然后汇报讨论成果。课后作业写心得与疑问。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准确把握教材【教学后记】第 10 课 陈胜吴广起义【教学目标】一、知识能力: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培养用积极观点和积极分析方法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习因果分析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的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
32、创精神及推翻暴政的历史功绩;认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大泽乡起义 2、秦朝的灭亡难点:1、秦朝暴政对农民起义的影响 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教学突破】秦始皇的暴政、秦二世的暴政是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和根本原因,而陈胜吴广起义又是导致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有着较大的内在联系,要引导学生把握这些知识,最主要的是抓住其内在联系,分析因果关系,串联知识点,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准备】教师:1、秦末农民起义动态图课件 2、秦暴政内容的课件学生:1、收集“焚书坑儒”的有关史料 2、收集陈胜吴广的相关史料
33、【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而这个国家的缔造者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这个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却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暴政之一。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陈胜吴广起义。2、讲解: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功绩不可抹灭,但是她有极其残暴,政治上专制独裁,经济上横征暴殓,而且还有严酷的刑罚,而最让人痛心的莫过于“焚书”和“坑儒” 。请学生代表讲解自己收集的有关“焚书坑儒”的史料。二、起义的原因1、肯定学生收集的史料,告诉学生秦始皇“
34、焚书坑儒”的初衷,是为了巩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但结果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破坏了人才。秦始皇的暴政还体现在残酷和剥削以及严酷的刑罚。2、组织学生阅读 56 页有关秦始皇暴政的辅栏内容及相关图片资料,深入理解秦暴政。3、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夺位且昏庸残暴,可补充“指鹿为马”的成语加深学生的认识。三、大泽乡起义1、讲述引导:秦二世的昏庸残暴,加速了秦的灭亡,也是引发秦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却是因为延误军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学们阅读 57 页辅栏里的内容后就会知道大泽乡起义是怎么爆发的了。 (在教师引导下阅读教材,了解到陈胜吴广本是秦军队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气原因误了
35、军期,无奈之下,揭竿而起。2、出示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的动态课件,讲解: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 义,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由此开始。 (看课件学生了解时间地点)3、指图分析,告诉学生大泽乡起义后,起义军东征西战,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吴广陈胜先后被害。陈胜吴广牺牲后,农民起义继续发展,其中以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最为著名。四、秦朝的灭亡1、分析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告诉学生,继陈胜吴广之后,项羽和刘邦的队伍逐渐强大,其中项羽率部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辅栏里的史料。2、读最后一部分材料(明确秦朝灭亡
36、的时间和标志,也理解到秦朝灭亡就是秦末农民起义的结果五、教师总结【课后反思】第 11 课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措施。理解其内容、作用、影响。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历史人物评价能力,初步掌握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通过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教学,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尊儒术兴太学。开发边疆。教学难点:“大一统”的含义。“推恩令的内容和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放电视剧大汉天子的主题曲,创设历史情景,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
37、,问:1)、讲的是汉朝哪个皇帝的故事?2)、你知道关于汉武帝的哪些故事?历史上的汉武帝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今天穿越时空,置身西汉,走近大汉天子汉武帝。 二、教授新课:歌中唱到“守业更比创业难”,西汉自高祖刘邦建立以来,历经惠、文、景帝几代人努力,到武帝时,他不但守住这份业,而且还发扬光大,今天把中国人称为“汉人”,把我们的语言叫“汉语”,就是因为汉朝的强盛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汉武帝是如何守住这份业的?(展示)汉武帝在文治方面做的如何?用 5 分钟的时间,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分为 3 组,分别找政治、思想、经济面临的问题?有什么措施?起什么作用?各组学生相互提问、解答。政治:王国问
38、题颁布“推恩令”内容作用:政治上一统于皇帝,加强中央集权。(问)与景帝的“削藩”有何不同?(景帝用武力 “硬”的,武帝用“软”的,手段更高明、更巧妙)。(过渡)但是,削弱王国实力的做法,在当时招来了诸子百家的责难,他们由于立场不同,议论纷纷,甚至诽谤朝廷,谩皇帝,面对这种局面,汉武帝怎么处理?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废除诸子百家的学说,惟独推崇儒家学说。)兴办太学,推行儒家教育。看图观察太学的基本情况。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经济:措施:(统一铸币、盐铁官营)原因作用:经济上一统于皇帝。(展示)感受探究,讨论“五铢钱”为什么是天圆地方的形状?这样子就从
39、政治、思想、经济等各方面将权力一统于大汉天子手中,这就是大一统。董仲舒宣称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儿子,是人间的主宰。“天子”一词由此而来。(过渡)看了武帝在文治方面的作为后,感到他确实是有勇有谋的政治家,那么,武功方面又如何呢?文治上的大一统为武功提供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国力强盛后打败了匈奴,开始了开疆拓土的征战,请认真观察比较一下:秦、汉的疆域对比: 汉朝管辖范围大大扩张,奠定了祖国地大物博的基础。回顾总结: 复习本课线索、内容。【课后反思】第 12 课 张骞通西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识记西域的地理范围及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及西域都护府设置的意
40、义;培养学生根据史料想象历史情景及根据历史人物的贡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播放西域的风情片,感受神秘和旷远;列表比较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与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出使 西域对巩固西汉统治加强联系的作用,正确评价张骞。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张骞勇于冒险、勇于开拓、忠于国家、坚忍不拔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了解新疆历史、维护国家的统一。【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一、重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二、难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任务及完成情况。三、教学突破:指导学生读图,找出西域的大致范围、张骞通西域的时
41、间、出发点、最远点、所经国家、主要任务,让重难点知识在一张图上凸现出来,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读图能力。【教学准备】张骞出使西域示意图的动态课件、西域风情的电视片、张骞像的投影;学生:预习课文。【教学过程】一、播放影片,引入情景谈话:同学们,西域是我国西北葱岭以西广大地区的总称。它辽阔、神秘、美丽。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西域去走一走、看一看。播放西域的风情电视短片,让学生感受西域二、西域1、引导:此时此景,同学们都在想些什么呢?(美丽的西域在什么地方)2、出示张骞出使西域示意图的动态课件,讲解西域的地理位置,并让学生认真观察识记。3、设疑:和我们内地一样,西域有人类生存,那么,他们
42、是怎样生活的呢?请看书 67 页辅栏内容。(阅读相关内容,知道西域的人们是如何劳作、生养的,知道很早的时候西域就和内地有联系)三、张骞出使西域1、过渡:从阅读中,同学们一定了解了大量的信息,知道了内地与西域早有联系,但显然的是西汉对西域的了解不够,于是汉武帝刘彻招募勇士前往西域探险。请同学阅读教材 68 页的内容,了解汉武帝招募人出使西域的原因。 (学生阅读找出答案)2、出示张骞头像的投影或者图片,简略告诉学生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出发的时间、出发地点、任务、主要经历、返回时间、地点等,使学生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史实有大致了解,并使学生明白张骞出使西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3、组织学生阅读教材 69 页辅
43、栏内容,了解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的危险经历。4、简单介绍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情况。 (与第一次比较加深印象)四、西域都护府1、向学生讲解,使学生明白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内地与西域的联系密切,西去东来的人员增多,这有利于民族的融合。2、进一步讲解:张骞出使西域后,内地与西域的联系加强,各民族往来频繁,为了保护商旅、管辖西域的政治军事,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 (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西域都护府的位置,明白其设置的作用和意义,知道自古以来新疆就是我国固有的领土。 )3、结合一系列成果,组织学生分析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并分析评价张骞。(意义:具有开创性,加强了内地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促进了内地与西域各族
44、的往来,为西域西域都护府的设置奠定了基础。张骞敢为天下先,不辞辛劳,冒着生命的危险两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完成西汉政府交给她的任务,但是客观上促进了西汉政府加强对西域的了解及后来的管辖。张骞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中华民族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五、本课总结:本课讲述了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内地与西域的交流,也促进了西汉政府对西域的管辖的史实。【教学反思】第 13 课 西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识记“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致走向,以及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交流的时间;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认识“汉委奴国王”金印的历史价值;培养和提高观察概括能力及从历史
45、文物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张骞出使西域的有关史实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动态课件,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形式,探究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通过放影相关的史料图片的幻灯片,了解汉与朝、日交流的历史。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西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加深对理解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丝绸之路 2、两汉时期的中日交流;难点 甘英出使大秦及其意义。【教学准备】教师:1、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动态课件 2、东汉陶船图片、 “汉委奴
46、国王”金印图片的投影 3、东汉疆域图;学生:收集了解南方丝绸之路的相关史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回忆旧知,构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所学的有关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内地与西域的交流,同时也为这种交流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开辟一条通道)2、请学生朗读一遍“读读”的内容,使学生明白张骞出使西域后,内地通往西域的道路被开辟出来,而这些道路对以后的东西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阅读,理解张骞通西域开辟道路的作用。 )3、组织学是阅读导言,引出丝绸之路。二、具体学习相关知识1、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的课件,告诉学生这就是丝绸之路的线路,让学生整体感知。 (学生:认真看课件,在教师的指
47、导下整体感知地图中的路线,大致了解图中的地名)2、演示课件,向学生讲解“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学生找出来并回答)3、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主、辅栏,进一步明确知识点,并了解相关史料。 (学生阅读教材 72、73 页的内容,包括图片资料,进一步了解了“丝绸之路”以及以成都为起点的“南方丝绸之路” 。 )4、设疑:在这条丝绸之路上,可以说是山高水远人险恶,经商的人们经过这条路既要与自然斗争,还要时刻防范盗贼。为什么这些商人较安全地通过这条路呢。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后派代表发言。5、联系收集的南方丝绸之路的史料,谈谈丝绸之路的意义和作用;肯定、评价、总结并形成认识。三、两汉与朝日的交流1、导入:了解了陆上
48、通道及丝绸之路,接下来了解一下对外交流中的海上通道,它们在哪里呢?2、设疑过渡:请大家想一想,去日本、朝鲜不能走路吧,也不能象在丝绸之路上那样骑骆驼骑马吧,那当时的人们怎么去的呢?(学生回答:船)同学们说得对,是坐船去的,那么是坐的什么样的船呢?3、出示东汉陶船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告诉学生两汉的中日、中朝来往也可以在陆地上开展。4、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勾出主要内容。展示东汉疆域图。 (学生阅读书 7475 页的内容)5、导引:观察下这幅图片,找一找东汉的都城洛阳、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在地图上的位置。6、肯定学生的观察成果,提问:在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说是东汉光武帝赠了日本列岛南部的委奴国的使节一枚
49、“汉委奴国王”金印,而这枚金印现在保存在日本的博物馆里。今天老师把这个金印请到我们的课堂,大家来看看。简略介绍相关故事,可向学生略讲金印上的字体,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四、汉与欧洲的往来以丝绸之路的走向引入再次演示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动态课件,告诉学生,公元 97 年,东汉派甘英出使大秦,116 年,大秦使者回访东汉。 (回忆所学知识,联系课件找出大秦的位置,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白大秦就是古罗马,而条支海就是今天的波斯湾。请学生阅读课文最后部分了解相关知识。五、总结全文,与学生共同探讨两汉对外交流的作用与意义。【教学反思】第 14 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课程标准】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教学目标】识记和理解: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结果与影响;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影响;诸葛亮的外交政策。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官渡之战的赤壁之战的学习,提高学生评价战争的能力和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分析和三国鼎立对历史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用正确方法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