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记叙文阅读训练句段的作用:一、思考角度1、结构 2、内容二、作用(1)开头句段作用:结构方面的作用:1、总领全文 2、引起下文 3、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方面的作用:1、开篇点题. 2、提示文章中心 3、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原因等4、交代时间发生的环境 5、为下文买下伏笔或者铺垫 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2)结尾句段作用:结构方面的作用:1、总结上文 2、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3、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前文内容方面的作用:1、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2、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3、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4、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
2、,增强感染力(注意省略号)5、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注意问号)(3)中间句段作用:结构方面的作用: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1、暗示。 。 。中心; 3、照应标题/开头; 4、为下文写。 。 。作铺垫。2阅读训练:(1)母亲石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
3、庙门口。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的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针。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再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那年我奉调进京,走前正在家里收拾文件书籍,忽然听到楼下有“笃笃”的竹杖声。我急忙推开门,老母
4、亲出现在楼梯口,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几里地,街上车水马龙,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杖走过来的。我赶紧去扶她。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你能不能不走?”声音有点颤抖。我的鼻子一下酸了。父亲文化程度不低,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她这一辈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小时每天放学,一进门母亲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肚子饿了吧?”菜已炒好,炉子上的水已开过两遍。大学毕业后先在外地工作,后调回来没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里。一下班,还是那一句话:“饿了吧。我马上去下面。 ”我又想起我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那年我已是 17 岁的小伙子,高中毕业,考上北京的学校。晚上父亲和哥哥送
5、我去火车站。我们出门后,母亲一人对着空落落的房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就打来一盆水准备洗脚。但是直到几个小时后父亲送完我回来,她两眼看着窗户,两只脚搁在盆边上没有沾一点水。这是寒假回家时父亲给我讲的。现在,她年近 80,却要离别自己最小的儿子。我上前扶着母亲,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我还想起一个朋友讲起他的故事。他回老家出差,在城里办完事就回村里看老母亲,说好明天走前就不见了。然而,当他第二天到机场时,远远地就看见老母亲扶着拐杖坐在候机厅大门口。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对他们的报答,哪及他们对儿女关怀的万分之一。我知道在东南沿海有很多望夫石,而在荒凉的西北却有这样一块温情的望儿石,一
6、块伟大的圣母石。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320文章第段画横线句子在描写上很有特点,试作赏析。 (3 分)_21请说出第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表达的母亲复杂的内心情感。 (3 分)_22. 文章中,作者为什么要说“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4 分)_23. 试分析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 分)_24文章第段中说母亲石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第段中又说“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 ,读完全文,说说你对这两种说法的理解。 (4 分)_(2) 雪中小卓玛李春雷玉树大地震之后的第七个早晨,我从震中的结古镇,驱车赶往西宁。忽然发现前面路边悄然站立着一
7、个藏族小姑娘,双手捧着一个奖状大小的纸板,上面歪歪扭扭却又清清楚楚地写着两个殷红似火的大字:“谢谢!”四周是茫茫的雪山,根本看不到村庄的影子,她是从哪里来的呢?停下车,我走过去,拉住她的手,轻轻掸去她头上的一层雪花。这个在风雪中瑟瑟发抖的小姑娘,约有五六岁的样子,蓬乱的头发,瘦瘦的小脸上是典型的高原红,额头上还凸起一道长长的已经结痂的伤痕。 “你是哪个村庄的?” “谢谢!” “上学了没有?” “谢谢!” “你叫什么名字?” “谢谢!”我有些纳闷了,又问她这次地震中家里的情况。她似乎没有听懂,圆睁着大大的眼睛,迷惑地看着我,嘴里仍只是在重复着那两个字。我猛然明白,这里是纯粹的藏族牧区,她还没有上
8、学,自然听不4懂汉语。这么冷的天,是谁让她来的呢?震中心周围的房屋几乎全部倒塌了,伤亡惨重。她的家中,她的小村灾情如何呢。这个小姑娘,是不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希求援助呢?但我马上否定了自己。地震之后,难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都得到了政府救济,逝者安葬,伤者就医,失居者也都有了帐篷,有了粮食,有了饮水。正是因为这些,灾区才安定下来。况且她额头上的伤口,早已经过医生处理,且已经结痂了。身上的衣服虽然破旧,却也算干净整齐。再看她的神情,更像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我决定把车上的食品,送给她一些,还有她的家人。那是从城市里买来的一些奶制品和肉制品,花花绿绿,包装精致。她的眼光一亮,旋即又摇了摇头。不仅摇头,红红的
9、小手也在摇动着,像风中的枫叶。我坚持着,有些强行地塞给她。她迟疑了一下,只得从其中拿了一块造型别致的巧克力,揣在怀里。接着,恭恭敬敬地冲着我,鞠了一个躬,再次清晰地说出了那两个字 “谢谢!”之后,她细心地把巧克力塞进贴身的兜兜里。做完这一切,她又用双手托起了那个宝贝纸板,高高地抱在胸前,遮住了自己的半张脸,只露出两只大大的眼睛,像青海湖一般澄澈和镇静。虽然我不知道在这个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灾难已经过去,作为一个小小的亲历者,她只是要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一种心底里难以言说的感激。从她的脸上,我看到了一种与年龄并不相符的镇静和成熟!我们城市里的五六岁的孩子,在这样的冰雪天气里,会干什么呢?或许正
10、依偎在妈妈怀里睡觉呢?或许正在暖意盈盈地房间里玩游戏吧?哦,亲爱的孩子们,你们理解人生的艰难吗?你们品尝过感恩的味道吗?你们明白国家和民族的概念吗?这个青藏高原上的楚楚可怜的藏族小姑娘,她才五六岁,通过这一场灾难,却已经开始真切地感觉到了这一切。孩子,我不知道你的名字,权且按藏族人通常的习俗,称呼你小卓玛吧。我也不了解发生在你身上的故事,但我理解和明白你的心事。不过,今天太冷了,雪太大了,你还是回家去吧,哪怕只是一顶简陋的帐篷。我再三地劝她。这个小姑娘,这个小卓玛,却像巴颜喀拉山一样坚定和倔犟,她虽然明白了我的好意,但再一次摇了摇头,用手指了指纸板上的那两个字,指了指远方,又指了指自己的心窝。
11、哦,可爱的孩子,可爱的小卓玛,我的眼中酸热热的,情不自禁地双手抱拳,面对她的痴情,面对她的坚定,深鞠一躬,并模仿着她的语气,说了一声:“谢谢!”车走远了,雪中小卓玛的身影,像一簇猩红的篝火,在我的心底燃烧着。(选自 2010 年 4 月 28 日(人民日报 )511本文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3 分)_12 (1)理解第段“她的眼光一亮,旋即又摇了摇头”的含义。 (2 分)_(2)第段“我也不了解发生在你身上的故事,但我理解和明白你的心事”一句中“你的心事”指什么?(2 分)_13.小卓玛说的“谢谢”和“我”对小卓玛说的“谢谢”的含义是一样吗?请说明理由。 (3 分)_14
12、.品味第段,结合全文,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其作用。 (3 分)_15. 简述小卓玛的形象。 (3 分)_(2)白苍鹭六月的一个夜晚,一个小女孩匆匆跑过撒满阴影的森林,西尔维亚担心她祖母会责怪她这么晚才回家。奶牛在一条小溪边停下来饮水,西尔维亚在一旁等着,把赤脚伸进冰冷、清(ch) 的溪水里。突然,从不远处传出来一声尖锐的口哨,西尔维亚知道这不是友好的鸟鸣声。 “你好,小女孩, ”一个年轻小伙子高兴地叫道, “这儿离大路有多远?”西尔维亚发抖着低语道, “两里。 ”她面对的是一个带枪的高个儿小伙子。陌生人开始和西尔维亚赶着奶牛在森林里穿行, “我一直在打鸟, ”他 (bo) 怨道, “但我迷路了,
13、你认为我可以在你家过夜吗?”西尔维亚没有回答,她很高兴就要回家了,她看见祖母正站在农舍门口,陌生人放下枪,把他遇到6的问题告诉微笑着的西尔维亚的祖母。 “当然,你可以和我们呆在一起, ”她说:“我们并不富裕,但欢迎你和我们分享我们拥有的东西。 ”吃完饭,他们三人坐在屋外,年轻人说他是个收集研究鸟类的科学家。“你把它们装在一个袋袋里?”西尔维亚问道。 “不, ”他慢慢回答道, “我用枪把它们打下来,然后用专门的化学药品把它们制成标本保存起来。在我家的实验室中,我收集了 100 多种全美国不同种类的鸟的标本。 ”“西尔维亚对鸟也知道一些, ”她祖母自豪地说, “她十分熟悉森林,鸟就在她手边吃食。”
14、“那么,西尔维亚也许能帮助我。 ”年轻人说, “前些天我在不远处看见一只白苍鹭,这几天我一直找它,白苍鹭是一种十分稀有的鸟,你见过吗?”他问西尔维亚,但她沉默不语。 “它是一种高大稀有的鸟,有柔软的白毛和又细又长的腿,它可能在大树的顶上有自己的巢穴。 ”西尔维亚的心开始狂跳,她在森林另一边见过它!年轻人正盯着西尔维亚, “我将付给告诉我白苍鹭在哪儿的人 10 美元。 ”那天晚上,她的梦里全是她和她的祖母用 10 美元能买的好东西第二天,西尔维亚和年轻人一起呆在森林里,如果年轻人把枪留在家里的话,西尔维亚会过得更快乐些,她无法理解他为什么杀死他似乎很喜欢的鸟。但西尔维亚看着年轻人,眼中流露出爱慕
15、的神情,她从未见过这样英俊漂亮的人。第三天,当太阳快要升起的时候,她静静地离开家匆匆地赶往森林。最后她找到一棵大松树,从那儿可以看见整个森林。他确信她可以看见白苍鹭把巢藏在哪儿。突然,西尔维亚又黑又灰的眼睛看见一道白光一闪而过,一只带着宽阔白翅膀和又长又细脖子的鸟飞过来停在它面前的一根树枝上。白苍鹭松开羽毛并呼唤坐在旁边另一根树枝上的配偶,然后,它们张开翅膀飞走了。西尔维亚长叹了一口气,现在,她知道这只野鸟的秘密了。大约一小时后,西尔维亚回来了。当她跑进厨房时,她的祖母和年轻人全站了起来。现在是她说出秘密的最佳时刻,但西尔维亚却沉默不语。年轻人友好的目光深入她的眼里,他可以给西尔维亚和她的祖母
16、 10 美元,他答应过,而它们需要钱。除此之外,西尔维亚想让他开心。但西尔维亚沉默不语,她想起白苍鹭在金色阳光中飞行的情景和他们一起在世界顶端观望日出的情景。她不能说出白苍鹭的秘密而出卖它们的生命。年轻人那天晚些时候失望地离开了。西尔维亚很伤心,她想成为他的朋友。他再也没有回来,但许多个夜晚,当她赶着祖母的奶牛回家时,她仿佛听见了他的口哨声。鸟可能比它们的猎人更是好朋友吗?谁知道呢? (选文有改动)6、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次写到年轻人的口哨声,这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7_7、西尔维亚对年轻人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3 分)_8、西尔维亚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4 分)_9、文章第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17、(3 分)_10、你对文章中年轻人打鸟的行为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理由。 (3 分)_8答案20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突出了红线和银针的形状和色彩,表达了母亲石带给作者的震撼。 (共 3 点,每点 1 分。意对即可)21母亲此刻内心充满了对离家求学的儿子情感上的不舍, (1 分)对离开母亲呵护的儿子独立生活的牵挂与担忧。 (2 分) (意对即可。 )22母亲年近 80,我却要离开母亲去外地工作, (2 分)表达了我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的内疚和自责。 (2 分) (意对即可。 )23. 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中心;深化文章的主旨,在赞颂母爱伟大的同时,警醒天下儿女更多关爱母亲。 (每点 2 分,共
18、 4 分。 )24母亲石“身不高” “形不奇” ,外表平凡,所以普通;(2 分)但它又是寄寓了新教派创始人宗喀巴母亲的盼儿望儿深情的望儿石,被请到庙门口接受信徒崇拜,成为圣母石,普通的石头赋予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当然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2 分)答案:11.(3 分)小卓玛决定地立在风雪中向救援的人们表达感激之情。 (关键词:风雪中、小卓玛、感激)12.(1)细腻生动的描写,反映了小姑娘内心的变化过程。 “眼睛一亮”是因为她很喜欢且很需要那些包装精致的食品, “旋即又摇了摇头”是因为她要把那些食品留给更需要它们的人。 (2 分)(2)小卓玛要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一种心底里难以言说的感激。 (2 分)
19、13.不一样。小卓玛说“谢谢”是为了表达对救援人员的感激之情。 “我”对小卓玛说“谢谢”是因“我”被小卓玛的痴情、决定所感动而表达的由衷的敬佩之情。 (3 分)14.“雪中小卓玛的身影,像一簇猩红的篝火”照应了第段。同时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小卓玛给人们带来的温暖和感动,升华了主题。 (3 分)15.小卓玛是一个纯真、镇静、成熟、决定、顽强、知恩图报的懂事的小姑娘。 (3 分)16.略(要求:内容要表达关心和鼓励) (2 分答案:95、 澈 抱 (每小题 1 分)6、两次口哨声前后照应(呼应) (1 分) ,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1 分) 。 (意思对即可)7、西尔维亚初遇年轻人时感到很害怕(1 分) ;和年轻人相处后,心里产生了爱慕之情(1 分) ;年轻人离去后,西尔维亚时时想念他(1 分) (意思对即可)8、西尔维亚是一个天真、有主见、热爱自然的小女孩。 (答出一点 1 分,答出两点 2 分,答出三点 4分。意思对即可)9、含蓄地揭示文章的主旨(2 分) ,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1 分) 。 (意思对即可)10、示例一:年轻人不应该打鸟。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鸟类,尤其是珍稀鸟类。示例一:年轻人打鸟是可以理解的。他打鸟是为了制作标本,共科学研究之用,这不同于乱捕乱杀。(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他处看法 1 分,合乎情理 1 分,语言通顺 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