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的國家與金融產業風險 - 兼論重建台灣金融體系結構,陳總經理 松興九十一年六月十七曰,中國大陸主要經濟指標,中國大陸的國家風險,亞太主要國家主權評等,有利中國主權評等的因素,強健的對外部位,外債水準與支付負擔仍屬温和。 2001年外債總額估計會降至經常帳的55%,包括短期債務在內的支付總額約為經常帳收入的17%。 鉅額的外匯存底,為短期負債的700% 具競爭力的出口產業,尤其受惠於創歷史新高的外人直接投資。 對經濟改革的承諾已快速建立了邁向實質市場經濟的基礎。 非國有部門的生產已經超過GDP的一半。 都市住宅與國有企業的民營化。 關稅及外人投資規定的自由化有利改善對外競爭力。,有利中國主權
2、評等的因素,脆弱的公共財政 長期維持積極的財政政策有其困難。 財政的債務依存度為60%(工業化國家一般為10%,赤字較大的開發中國家為25%)。 金融體系壞帳所帶給政府的鉅額或有負債。 問題放款至少占總放款的一半。 重建金融體系所需資本約為 50% 的 GDP 未來支付外債及退休金之負擔得對財政造成壓力。 政府債務重擔將會增加(預估包含銀行問題資產損失之重建成本將超過70%GDP),有利中國主權評等的因素,相對脆弱的政府運作體制,政治改革遠落後於經濟改革。 未來經濟能否持續成長,將有賴於在政治上及體制上是否能夠隨著人民財富及教育之成長而改善。 中國對經濟改革的承諾,在亞洲金融風暴時已經過測試,
3、標準普爾預期,儘管全球成長減緩,中國的經濟自由化仍將持續。 持續推行經濟自由化,並建立新的社會福利制度、法律與監理系統將有助於強化中國脆弱的體制。,政治改革遠落後於經濟改革,10年的政治安定遮掩了表面下的鉅變。 共產黨的控制機器,至少在邊緣上已經受到腐蝕。 共產黨員雖然仍握有決策大權,但日益依重技術官僚的意見。 共產黨內部對政治及社會議題的辯論層次日益昇高,且漸擴散至一般大眾。 共產黨近來允許私人企業家加入代表著其己由原來意識型態掛帥逐漸轉向為較為多元的族群議會。 但對社會主義經濟政策的承諾雖已日漸降低,卻未帶來政治的自由化。,相對脆弱的政府運作體制,正在發展中的政府運作體制仍舊脆弱,而入世
4、(WTO) 後,將面臨更重大考驗: 對外的承諾對地方政府及官員都將造成拘束力; 市場經濟所需的法律架構,仍在建構中,這包括建立更多的法院、培養更多的律師、通過更多的法律等等。 共產黨的目標是希望藉由建立法治來達到間接促進內部控制,並得以穩定的發展經濟。 政治性機構,包括各個階層的人代會,已較以往來得積極,如公開不支持個別官員的措施、派任高級政府官員職務、要求提供資料等。,對政治安定的可能威脅,日益嚴重的社會不安; 愈滚愈大的反貪污抗議; 潛在的經濟逆轉; 一旦2002年新領導人接班過程不順時,所可能造成的共產黨分裂;及 城鄉收入差距擴大,農民收入成長緩慢,和衍生的就/失業問題。,城鄉差距擴大,
5、農民收入停滯,2000年城鄉平均收入,官方數字為3比1(6280/2257元人民幣),但實際可能兩倍於此。 假設農民收入為1,則城鎮收入在1985年為1.86,1990年為2.7,1995年為2.71,2000年為2.79。 農民收入緩慢,2000年為2.1%,2001年為4%。 農業就業人口占總人口一半,面臨: 生產成本增加、出售價格下滑、及地方官員的非法課稅; 入世後進口增加將使農物價格下降; 農民更加流入城市; 而居民法規又歧視這些近1億3仟萬的遊民。,失業問題,在1980年代,經濟成長率與就業增長率分別為4.3%及3.0%。 到了1990年代,改變為高成長低就業,數據分別為10.1%及
6、1.1。在1996-1998年間,工業的就業彈性為負值。 2001年,官方统計的失業率為3.3%,但亞洲開發銀行估算城鎮失業率為8.2%。 2001年6月底,國企下崗職工為769萬人,再就業安排了79萬人,再就業率為11.1%。 目前城市下崗、失業人口及就業困難户共1億左右,占總就業人口的14%。,經濟展望 (一),在可預見的未來,工程浩大的中國的結構性改革動能仍將持續。 中期而言,中國的GDP成長率在扣除统計上的扭曲後,可望維持在5%左右。 退休與福利制度的建立將減少對財政激勵措施的依賴,可促進形成一項新的成長策略。,昂貴的成長策略,中國的快速現代化,主要係藉由持續的金融與企業改造,並開放國
7、內外的競爭。 財政上的壓力使得中國政府企圖保有控制中型及一些大型國有企業的能力與意願,大打折扣,在競爭力強的產業尤其明顯。 近年來的成長主要係依賴公共投資及銀行給予國有企業貸款,此一策略將付出極大的代價,直接而言係因龐大的財政赤字所造成的政府債務,間接的則是造成金融體系的或有負債。,中國政府財政負擔,資料來源: IMF Article IV Consultation with PRC, July 23 2001,經濟展望 (二),儘管出口下滑,官方的2001年成長率約7% (扣除统計扭曲後約5%)。 貨幣與財政政策目的皆在促進GDP的成長。 從供給面,未來外資及非國企的生產速度將超越國企。 就
8、消費而言,由於城市住宅的私有化,中期應可維持穩定;加上城市薪資的上漲,有利於服務業的成長快速(1995年占GDP的23%,2001年時已達28%),並吸收失業人口。 通貨緊縮的停止及其他成長激勵措施的奏效,將有助於減輕未來中國政府對財政政策的依賴。,經濟展望 (三),長期的成長可望維持在5%左右,前題是安定的政治環境,及政府運作機制的加强。 成長的動能主要為勞力與儲蓄的投入及生產力的提高 生產硬體基礎設施的改善及勞工教育水準的提高。 國內儲蓄注入銀行體系提供國企融資,或進入上市公司多數為國企的資本市場。 資本市場的改革將提供企業,尤其是私有企業,由原先依賴自有資金或銀行融資,而漸轉向股市乃至於
9、長久後的債券市場。,國有企業的改造,國有企業的改造仍將持續,主要是地方政府在策略上更具彈性: 由於需要資金,故積極的重整、出售、或關閉國企。 同時允許新企業的進入並讓不良企業倒閉。 中央政府主要著重在約500家的重要企業(占所有國企資產、銷售及稅賦的2/3)。 政府已經開始允許中型國企更大的自治權力、減少政府所有權、並允許合併與破產。 官方統計,3000家虧損國企巳有2000家被出售或遭關閉命運。 國企改革有利發展更具生產力的非國企部門,並減少對國企的依賴。,財政彈性,主要受限於預期的政府債務負擔,這包括金融部門所產生的或有負債。 租稅行政近年來巳有進步,中期而言,也將持續改善。 長期而言,能
10、否支持政府的債務負擔將有賴於中國財政機制的現代化。,貨幣政策,2001年的物價維持平穩,中期而言、將逐漸上揚。 中國商業銀行體系,可望維持快速的轉型。 中國仍屬脆弱的金融市場未來將逐漸發展來提供政府公債與上市國企的資金管道。,未來展望,中國的主權評等為BBB,未來展望為穩定: 這反應了在中期而言,中國的財政赤字與公部門的債務負擔,預期將持續上升。這也同時真實反應了中國透過銀行從事政策性放款一事。 即使中國未來GDP的成長將和全球景氣一樣的趨緩,中國刻所從事金融與國企的改革,預期在新的領導人接班之後,仍將持續。,未來展望,影響中國債信之負面因素: 摒棄政策性借款的時間表拖長 潛在的社會不穩定現象
11、 可能導致經濟改革的延緩,使金融體系更脆弱,而有降低中國的信用評等 中國債信的提昇有賴於: 漸漸停止政策性借款 國內銀行存款穩定地快速成長 改革賦稅系統 在降低財政政策刺激下,維持經濟成長,中國大陸的金融體系,中國的金融改革與發展,改革四階段: 1985之前,恢復銀行業務,確定銀行專業化體制; 1993之前,擴展銀行業務,嘗試專業銀行企業化; 1998之前,規範銀行業務,嘗試專業銀行商業化; 1998之後,法制化與現代化。 改革特點: 銀行改革主導金融政治。 三類銀行業務:政府性、政策性、商業性。 但銀行改革力度與深度不夠;金融市場化與商業銀行化深度不足;銀行企業化緩慢。,中國大陸的金融改革,
12、有利於政府金融改革因素: 持續的出口成長 外人直接投資的增加 中國企業更廣泛的利用香港的資本市場 不利於政府金融改革因素: 經濟成長的減緩 持續通貨緊縮 昇高的社會安問題引人關切,中國大陸的金融體系,人民幣與信用風險 其他增加問題資產因素: 貪汚的普偏 中國銀行的授信技術不足 不動產市場的低迷 企業獲利的下滑 現階段經濟的遲緩 S&P預期資本結構的改變成本將高於40% GDP,中國大陸的金融體系,基本特徵 資產品質不佳 獲利能力有限 資本不足 監理鬆散 實際問題資產遠超過政府所公佈的25%(1998年) 對國內貸款的增加將導致更多的問題資產(國內授信約為 GDP 的115% (1998)。 政
13、府仍舊以增加貸款方式來刺激消費與投資。,中國大陸的金融體系,政府投入2700億人民幣於四家國有商銀,也設立了資產管理公司處理問題資產(Cinda Asset Management Co.),但此筆資金依然不足。 若要改善銀行資產品質,則必須揭露持續增加的壞帳數額。 高儲蓄率,資本帳的兌換管制,及強健的外匯準備降低了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國家或有負債預估,2001年貪污指數 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銀行業產業結構,中國人民銀行 國有商銀與政策性銀行 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 城市信用社與城市銀行 外商銀行 資產管理公司 非銀行金融機構,銀行產業結構,1987年前,中國人民
14、銀行同時有央行與商業銀行的功能。1983年之後,商銀的功能被移轉至四家國有商銀 少數幾家銀行主導市場: 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加上交通銀行、中信實業銀行的資產占整個銀行體系資產約有七成(1998年)。,銀行產業結構,四家國有商業銀行: 中國農民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及中國銀行,其資產總計大約是市場的2/3 。 政策銀行的角色加上成本結構的缺乏效率限制了其營運彈性與財務的靈活度。 政策性银行: 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其目標為: 1. 接管原屬國有商業銀行的政策性放款任務 2. 減輕人民銀行間接提供政策性放款的資金需求。 此類銀行之影響有限。,產業風險,四家國有銀
15、行因為其歷史背景有政策性借款之累,而資本佔資產比例不斷下降,雖有政府注入資金但由於不斷增加的NPLs,資本仍嫌不足。若以國際會計準則保守的估計,四家國有銀行資本應為負值,新金融機構雖沒有政策性借款的拖累,但其經驗不足與想拓展市佔率使得其從事風險高的借貸業務,產業風險,欠缺有關消費者的債信資訊 。 獨斷不透明的法律體系。 快速擴張的資產基礎: 對較為複雜的交易及國際性案件的参與。 表內與表外的風險:交易相對人、國家、信用、外匯及交易風險。 競爭問題。 挑戰: 提高風險意識、發展風險管理系統與內部控制。,產業風險,政府對持有主要股權之銀行及產業,有主導高層人士任用權,限制了有效的公司監理與資產負債
16、管理。 政策借款增加銀行的壞帳, 人民幣幣值的影響。 獲利能力不足: 對人民幣業務缺乏定價的彈性; 獲利來源不夠分散; 成本結構偏高; 租稅負擔過重。,產業風險,破產法律程序無法提供銀行對問題企業的債權之適度保障。 “鼓勵”倒閉或與困難國有企業合併的政策功效,因為缺乏有效的法律與市場機制,且考量失業率升高的社會、政治衝擊而受限制 全面重建金融體系必需一併納入國企的改革、政府的歲入基礎與財政地位。,國企的改革與銀行呆帳,國營企業與金融的改革乃是中國從事結構性調整中最高難度之工作。 國企之虧損係由國庫補貼,在1970年代改革之前,由政府編列預算浥注,其後則是由公營銀行以提供貸款方式為之。,國營企業
17、的問題,管理不佳 冗員過多 負債過高 產品與技術過時 社會福利包袱過重 租稅稅率過高,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包括交通銀行、招商銀行、華夏銀行、及民生銀行等,共有13 家銀行獲准從事一般銀行的各項業務。 CMB 是唯一一家非國有,且受國際認證的會計公司監督的銀行。 深圳發展銀行與浦東發展銀行是有掛牌的。 四大國有商銀受制於官僚體制,其市佔率將受到規模較小的股份制商銀及地區銀行所浸蝕。,城市信用社與城市銀行,旨在為城市小集體經濟組織和個體工商户提供服務。 係由中国人民銀行監管。 城市信用社(合作金融機構): 全國約有3900家。 約占銀行總資產的14%。 城市銀行: 占約占銀行總資產的14%且十分
18、零散。,外商銀行 (一),開放外商銀行進入金融市場的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0年代未至1980年代初,開放外商銀行設立代表辦事處; 第二階段: 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期,外商銀行可在經濟特區設分行,首先是香港銀行在深圳,之後到上海,其後並延伸至其它七個沿海都。對中國企業從事人民幣業務; 第三階段:修改外商銀行設立規定並正式發佈監理法規; 第四階段: 1996年後,外商銀行可在中國各地設立分行,並允許浦東外商銀行從事人民幣業務,並擴大深圳及上海地區外商銀行業務範圍。,外商銀行(二),外商銀行現況: 只有大型且財務強健的外商銀行才能進入中國市場,其最低資產規模須違美金100億;且必需受母
19、國之高度監理。 截至2000年10月底,共有234家外商銀行代表辦事處、157家分行,13家外資或合資子銀行。 外商銀行總資產已達美金340億,2/3外商銀行已取得在深圳或上海從事人民幣業務之執。照 加入WTO之漸進式開放承諾: 就外幣業務將不再有客户別之限制; 兩年內,外商銀行將可對中國企業從事人民幣業務; 五年內,外商銀行可對所有中國客户提供服務。,外商銀行(三),外國銀行業務仍然受限,故競爭有限;但將來的激烈競爭將增加中國銀行的風險,弱的銀行將被迫從事高風險業務以賺取利潤。 面對日益劇烈的競爭,未來中國本國銀行的生存,有賴: 人民銀行發展進一步的監理體系,採行包括巴塞爾委員會的原則在內的
20、國際標準及國際最佳作業方法; 改善法律制度。,資產管理公司,1999年 4月設立Cinda 來吸收、處理壞帳。 設立資本:財政部出資100億人民幣。 將利用向銀行借錢、利用資本市場即發行公司債等方法籌資 (10年期,浮動利率,預期可在次級市場流通) 政府將為資產管理公司的借款做保證,但重要的是其必須另闢銀行外的籌資管道。 現在尚無跡象外資參與可被允許,競爭問題,1994年起的改革: 通過商業銀行法的立法 引進商業銀行財務比率的管理機制 同業拆款市場的重整 政府利用銀行系統來做資產負債表外融資工具及總經控制的舉動 減慢開放的速度 政府依然對以人民幣計價的資產做利率設置;政策融資仍舊存在 銀行高層
21、為政府指派;股東價值概念薄弱,證券市場,上海與深圳設有證交所,但交易還不夠健全 證券市場缺乏適當的揭露及完善的設備 缺乏強制的證券法規與監理 機構基金、退休基金、保險公司參與市場的限制 外國人只能投資 B 股 政府干預銀行仍為主要的融資管道,所有權結構,進入障礙使國有銀行壯大,缺乏效率與競爭 交叉持股及“主要銀行(main bank)” 制度中國不常見 商業銀行禁止持有企業股權,但非銀行金融機構可以擁有企業及銀行之股權。 外資擁有金融機構的股份目前只有兩例: 亞洲開發銀行擁有中國永光銀行3.3% 股權 圃際銀公司(IFC)擁有上海銀行 5%股權,客戶結構與同業拆款,客户結構: 因缺乏其他金融商
22、品,國民儲蓄很高 國內利率被管制,各家存款業務差異不大 現在有些國內銀行開始拓展信用卡業務及其他消費金融,但規模不大 同業拆款市場: 1996年之前,同業拆款市場零碎無效率,且大部分交易是為了信用擴張而非為了流動性管理,外匯管制,國家外匯管理總局成立於1979 功能: 外匯政策及法規之擬定; 代理人民銀行調節外匯準備; 核准外匯券及支付; 監視中國對外負責; 監督國內金融機構之外匯業務。 亞洲貨幣混亂及國內成長減緩,使決策者停止討論開放人民幣可自由轉換時間表的議題。 不預期中國會很快開放資本帳之管制。,系統性的支持,系統性的支持將逐漸減少: 除非先進行國有部門的大規模改革,並在沒有國家系統性的
23、支持下,同時改善銀行的財務。 但不意味政府會預防每家銀行的倒閉(四家國有銀行除外)。 S&P對中國金融機構評等,考量股權結構及個別銀行本身的信用品質,而後者將來會更形重要。 政府對四家國有銀行投入2700億人民幣,且設立資產管理公司反映出仍對其有所支持。,金融監理,中國人民銀行的監理角色缺乏“獨立性”及監理職權。 不適當的機構結構、中國人民銀行揭露紀錄及一致性的缺乏。 缺乏處理問題機構的經驗與方法步驟。 隨著銀行的業務的擴充,人民銀行面臨挑戰: 人員配置、訓練; 監理資料收集與分析之設備設置。 中國人民銀行改組後仍充滿官僚氣息。 1995/7/1商業銀行法生效,開始利用一些財務比例作為監理 基
24、礎。,會計政策,儘管在1993/7 對會計制度作了修正,以 S&P 的觀點,由於在會計準則適用及主要科目的透明度上,缺乏一致性,故中國的會計政策並允當。 缺乏訓練有素的會計人員、監理查帳人員行為的懲戒機關。 國際有聲譽的會計公司有進入障礙。,會計制度的缺失,財務會計缺乏透明度。 會計規範未採取審慎的概念:在收入可合理確定下才認列,而為損失立即提列準備。 在前期會計方法或計算數值改變時,未於附註中揭露。 揭露標準因銀行而異。,會計制度的缺失,資產負債表外事項未充分揭露。 雖然商業銀行法中規定商業銀行應於每個會計年度結束後三個月內公佈前一年的營運狀況與會計師審查意見;但銀行遵守與否仍是爭議。 國內銀行對問題貸款與損失準備公開揭露的不多。 壞帳認列的規則無標準的規範。,會計制度的缺失,財務科目缺乏透明度。 缺乏審慎原則的觀念,例如獲利的認列應當具有合理的確定性,而巳知的虧損應當提列呆帳準備,都被會計規則所接受。 前一年度會計方法成數字的改變通常都會在附註中揭露。 每一家銀行的揭露標準通常都一致。 資產負債表外之交易通常不會揭露。,會計制度的缺失,儘管商業銀行法第56條規定商業銀行必需在財務年度終了後三個月內公告其上年度之業務報告及經會計師簽証之財務報告,但及時公告仍然是個問題。 絕大多數的銀行對問題放款及損失準備之揭露仍付之闕如。 呆帳損失之認列與備抵準備之政策依然鬆散。,敬請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