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第一节 课程的本质与定位一、课程的本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超越了学科领域的框架,且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它将儿童本位教育与社会本位教育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以综合体为学习对象,以“问题学习”、“履历学习”、“合作交流学习”、“柔韧学习”等为基本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自我发现课题、自主探究课题、综合解决问题的精神、资质和能力为宗旨,经过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将教与学、内容与形式、感情与活动、个体与群体、课内与课外、自然性和社会性、科学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积累和丰富更多的直接经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
2、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的定位。 1、它与学科课程并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它是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形态。它在学习系统结构、实践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有着与学科课程质的不同。 2、它与学科课程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不能相互替代。 在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要注意防止两种错误倾向:既要防止教学活动游离于学科理性,而步入学习的经验主义误区;又要防止学科的知识和系统教学活动的束缚,而局限在简单层次上的学科教学的重复和凑合。要及时补足学科教学的缺损。 第二节 课程开发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原理1、教育学原理 大教育学原理。大教育观依据社会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未来发展的趋
3、向,坚持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综合的大系统。当今知识“爆炸”,并且“日新月异”,因此教育应当时间长、空间广、内容多、效率高。时间长,空间广。是强调实行终身教育并发展各类教育。而内容多是强调发展博才教育,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广泛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各种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效率高则是指教育不但要为儿童未来的社会实践与文化创造作文化知识的准备,更要作学力发展的准备。强调使学生掌握具有“生成性”的各种方法性知识。这些方法性知识包括信息收集和交流的方法、调查与访问的方法、统计测量的方法、发表和讨论的方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方法等等。基于以上认识,本课程努
4、力拓展教育时空,使学习与学校外的学习和终身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例如,课程教材在开发时注意内容的引伸性,教育途径上想方设法与广播、电视、戏剧、报刊、图书、讲座等社会教育进行有效的链接。其次,本课程致力于实现内容性知识向方法性知识的重心转移,以及单一学习向综合学习的转变。?情境教学原理。情境包含主观情境和客观情境。主观情境即针对儿童特点,运用图画、音乐、表演等艺术的直观或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场景,所创造的一种“亲、助、乐”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智、趣”的学习情境。促使儿童以最佳情绪状态,主动投入、参与到学习当中,获得主动发展。客观情境是指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在客观情境中,由于每一个真实问题的
5、解决不仅需要得到学习者经验背景的支持,也需要运用多种概念、原理。因此,本教材力求弱化或打破不同学科间的界限,强调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联系、整合。其次,客观情境中的各种事件与问题是学生要完成的“真实性任务”,由于这些事件和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他们永远处于一个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中,因此,教师和学生在对事件和问题的综合探究过程中,必然会衍生出新的问题情境,即新生出许多潜在的学习机会,使自己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意义的知识和技能。于是,教学内部和进程就变固定不变的静态的教育载体为不断变化的动态的有机的整体,这有利于学生对整体世界的理解和把握,避免了简单地按顺序复现不同科目各个方面的信息碎片,造成知识专门
6、化。可以说,情境教学原理使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理论基础。 2探究教学原理。传统学校教育课程是以教师“告诉”的方式传递知识的,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我们并不否认这种教育方式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但这种教育方式所能传递的只是学问知识或者说科学知识。而相对于科学知识还有一种体验知识。体验知识是由身体活动和直接体验而产生的,当学习者在以后遇到相似的对象与情景时,体验知识就会转化为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探究学习特别注重直接感受和经验的积累过程,即注重知识的体验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指定探究的步骤,形成探究的环境,为学生的的探究活动提供方便,尽可能使学生达到自主地发现,从而使学生在简单层次上成为“科学家
7、”,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学不到许多科学的“事实”,但他学会了探究的途径和方法,领会了一种探究精神,并体会到科学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领域。因此,本课程将体验知识纳入其中,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学问知识的能力。并且体验知识的纳入,也将弥补传统分科课程非人性化的不足,恢复学校知识的人性化特质。活动教学原理。人的知识结构是通过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建立起来的,而活动(外部活动和内化了的思维活动)就是学习者和学习环境的联接点。因此活动教学努力增加学生活动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不断追踪社会发展和时代发展的方向,例如民族文化、人口发展、繁忙商务、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当活动课的选题范围不再受到传统学科
8、体系局限的时候,它就自然而然地将课堂和学校的教育延伸到无限广阔的时空。而本课程也致力于加强教育与当代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开放的教育时空中享受到丰富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和教育途径。而且“活动”作为一个综合的“工作单元”,其多样的活动方式,也使活动者的能力与个性得到全面地、健康和谐地发展。合作教学原理。本课程注尤其重结合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参与到学习“共同体”中来,使需要多种学科知识和多种技能的实践活动得以开展。因为在合作教学中,儿童在自己发展的阶段还不能完成的任务(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任务),可以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得到解决。其次,师生互敬互爱、平等的合作与交流也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儿童内在的机能,发挥他
9、们的聪明才智,激发强烈的认识、创造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合作性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成为一种主动学习的团体经历,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合作的意识与团队精神等现代社会公民所必需的基本素养。2、心理学原心理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所谓学习是学习者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创造意义、产生知识。学习成果有赖于学习者的主动介入以及丰富的教育环境的提供。所以(一)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运用上引发、保护、激励儿童的学习兴趣,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角色,以此促进学习者的主动介入,促进学习者与环境的交互
10、作用。(二)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是开放的。预定、分科的知识和按科目方式熟悉知识的组织型态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学习环境,显然,这样的学习环境不能保证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相联系,不能保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发生际遇,也就不能保证与学习者发生交互作用。开放的学习环境,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学习方式、组织型态等等都应具有灵活性和变通性,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和取舍。开放的学习环境有除教师、教材、学生以外物质的、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多种因素构成,是一个不断与学习者发生交互作用的动态系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直接影响本课程的特色和价值取向。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生来就具有学习
11、的潜能和动力,并能确定自己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怎样学,而是设置一种有利于自由学习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所需要的一切。本课程就致力于设置这样一种自由学习的情境,即为学生营造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多样的学习手段。在人本主义心理学视野中,人是整体的人,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一次有意义的学习应该把逻辑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概念与经验、观念与意义等结合在一起,即在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从整个的人着眼,将知、情、意、行的教育贯穿其中,融会贯通。即不仅要传授知识、形成技能,更要注重学生情绪、情感、情操、态度、道德、信念、价值观的培养。在这种思想影响
12、下,本课程的整体运作变纯粹的、工具性的灌输知识的操作活动为一种理想的、应然的对真理的追求,尊重人性,保护童心,崇尚自然,促进人的整体发展。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观察学习,人类学习除直接学习以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可以通过观察进行间接的学习。当然,观察学习不是对榜样的机械模仿,它是一种3更为复杂的学习形式,观察学习,可以抽样出榜样行为的特征,形成规则,并通过对这些规则的重新组织,形成全新的行为。因为这种观察学习随时随地在人们的相互接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着,因此本课程特别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使师生的行为也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使他们的知识与个性得到互
13、补。其次,社会学习理论也促使我们大胆地把不同区域内的生活内容引进教材。尽管这些内容,学生没有切身体验的机会,但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通过文字的阅读,大量图片、录像的观察,以及模拟情境中的模仿,学生还是有兴趣和能力接受。这种观察与模仿对人的个性形成,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养成,道德品质和社会性行为的塑造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针对智能一元化理论提出的。智能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多元性。人的智能结构由七种智能要素组成,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思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交际智能、内省智能。这七种智能要素同等重要,在教学中应该给予同等关注。而且,这七种智能应
14、该统和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培育,而不能将智力目标在不同的时间内被分段而单一地提出,并按部就班地训练、强化、巩固。(二)差异性。不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个体的智力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本课程充分保证学生在学习目标、内容、方式、伙伴、程度上的自由选择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进行有意识地自我调整。其次,本课程引进了着眼于过程地多种评价方法,使教育在每个学习者身上得到最大成功。(三)实践性。智力不是上天赐予少数幸运着一种特殊的脑内物质,而是每个人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拥有一系列解决现实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发现新知识、创造出有效产品地能力。因此,课程开发要注重实践性。(四)开发性。人的多元
15、智能的发展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开发。因此,学校教育应帮助学生发现其智能的特点和业余爱好,让其充分施展一技之长,并以此带动其它智能要素地开发,促进其全面发展。 3、文化学原理 学校教育和环境文化。文化是人类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依据他们的能力,在同周围环境的斗争中,以及在他们的理论与实践中创造的成果。也就是说,文化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文化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和社会历史背景。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就是根据地理区域分成了若干个板块,这种充分吸收“文化产生于特定环境”学说的划分不影响学习者对文化的整体感悟,相反,有利于历史纵深的推进。广义地理解,文化赖以存在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要使文
16、化健康发展,教育就应塑造、养育内心和谐、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的人。其中自然环境长期被视作被征服的对象,破坏严重,使人类直接面临生存危机。我们要保护和改善环境,必须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对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解,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必由之路就是教育,根本途径是学校教育。于是,环境教育理所当然地成了本课程重要的教育内容。 第三节 课程编写的基本思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体现了水平组织的原则。课程根据组织成完整的教学单元。通过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性的、实践性的学习过程,有机地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
17、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资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发展。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思想和思维的统和工程。从课程目标的视点看,本课程的开发力求“全人化”,即从课程的内容到结构的编排,从问题窗口到解决问题的材料援助,力求促进学生个性的自我张扬、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学生精神底蕴的充实饱满、学生只能力的全面提升。从课程设计的视点看,本课程的开发力求“全程化”,即课程设计的动态性和发展性。对学生而言,本课程不是接受的对象,而是开发、开创的对象。学生面对的不是既定的静态的课程“支持本”,而是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为基础的,可以叠加、拆分、完善的学习体系
18、。对于学习而言,本课程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而是一种履历、一种经验、一种方式、一种导向。学习本课程不是为了占有它,而是为了感知它、享用它。4从课程定位的视点看,本课程的开发力求“全息化”,即课程所含的信息量,以及信息量的无穷大。本课程追求一定的学问知识,但更注重体验性知识,并且力图促进两者之间的依存与融合,努力实现学科知识在应用中的沟通与活化;追求事实性知识、但更重视方法性知识,并力图体现两者之间手段与目的、基础与升华的统整性。 第四节 课程目标与内容一、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地形成与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设计重在为学生构建社会化、生活化、活动化、主体式、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提供
19、多渠道获取知识、综合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在知识目标方面,重视体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跨学科知识;在能力目标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认知能力、计划能力、表现能力、管理能力、创造能力和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在情义目标方面,着重培育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进取心、责任心、共生心,增强学生的质量意识和效率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意志,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全发展。 (1)引导学生感受祖国的地域面貌和风俗人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2)获得积极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3)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4)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20、力。(5)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6)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7)培养学生使用学习工具、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8)对人类的起源充满好奇,关心人的生理、心理奥妙,提高学生对人类生活、生命和心理的理解力。 (9)对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的一些现象。如神奇的中草药、海市蜃楼,循环往复的食物链等充满好奇,并具有探究的欲望。领悟到这些大自然之谜和人类对大自然之谜的不懈探求构成了大自然的永恒魅力。 (10)热爱大自然,努力拓宽渠道、创造机会领略大自然的优美风光,向往绿色生活。 (11)将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视作生命,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的自然事物,能
21、领略到来自动植物的智慧、情感、幽默、思想 (12)初步感知各种地域风貌和民俗风情的美学特征,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13)了解并积极关注现实中的各种环境问题问题,身体力行,把保护环境的承诺付诸行动,并积极作好环保宣传。2、阶段目标中段(3-4 年级): (1)使学生初步了解社会关系、生活常识、健康的休闲方式和文化活动,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生活的基本能力。(2)让学生初步了解祖国的地域风情和习俗,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和人间亲情,培育学生的生活热情和爱美情趣。(3)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社会发展历史、现代生活常识、文化艺术活动和人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认识生活、认识人类自身 (4
22、)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勇于的积极态度和情绪,提高学生的求知欲。(5)初步培养学生使用文本、超文本学习工具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收集信息、分析和利用信息的方法。(6)初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7)使学生初步获得参与探究的学习生活体验,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 5(8)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理想、培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9)培养学生初步的计划活动和组织管理能力。 (5-6)年级:(1)使学生感受祖国的地域风貌和传统习俗,体验民族风情,社会家庭生活和人间亲情。 (2)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发展历史、现代生活常识、文化艺术活动
23、和人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生活、认识人类自身。 (3)初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 (5)使学生具有初步地活动计划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具有初步地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6)初步培养学生地成果意识、质量意识。 (7)使学生初步理解祖国地域风貌和民俗风情的美学特征,体味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情趣,关心人的心理和生命的奥妙,提高学生对人类生活、生命和心理的理解力。(8)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以及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人格。 (9)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服
24、务意识。 (10)培养学生从整体上看问题,并活用知识综合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1)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合作能力。(12)初步培养学生获取学习资料的能力。 (13)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策划学习活动、主题论证、调查取材、分析判断和活动总结的能力。 (14)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经营和广告知识,生活安全知识、身心保健知识,并具有初步的经济活动能力和生活美化能力。 (15)使学生关心社会历史现状,关心文化活动,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关心民情,初步形成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课程内容 生命之源 人类的起源; 恐龙的足迹;人与自然;人与灾害; 人体的奥秘; 人口与家庭;主题活动示例(专题与思路型;问题与
25、材料型;窗口与例示型;板块与路径型) 自然风光 黄土高坡; 茫茫沙漠; 圣洁高原;绿色草原;神秘山林;烟雨水乡;迷人海滨;主题活动示例(专题与思路型;问题与材料型;窗口与例示型;板块与路径型) 自然奥秘 循环往复的食物链;取之不尽的新能源;神奇天然的中草药;主题活动示例(专题与思路型;问题与材料型;窗口与例示型;板块与路径型) 6动物植物 动植物的语言;动植物的智慧; 动植物的幽默; 动植物的品质;动植物的自我保护;动植物的情感天地;主题活动示例(专题与思路型;问题与材料型;窗口与例示型;板块与路径型)环境污染 暴?走?黄?沙;“楼兰王国”失踪之谜 “渴”望未来?天下“酸雨”“水墨古镇”?还?
26、一片洁净的天空 第六节 教学实施意见1、关于于教学内容、形式与时间安排 (1)在教学的内容组合方面,根据本课程的特点,结合学校的地域风情和办学特色,围绕“绿色”主题,以及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在落实公共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重点教学内容。努力使教学的内容能够掀起学生的思想浪花、矫正和完善学生的性格、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2)在教学的组织形式方面,力求多姿多彩。尽量提供学生真实体验的机会,倡导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实践性、综合化沙龙式、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根据教学的内容合理匹配指导教师和教学媒体,灵活应变学习的组织结构和学习的场所,为达成教学目标创设优
27、良的学习环境。 (3)在教学时间方面,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周课时量,中段和高段每周 1-2 课时。教学时间的安排一般采用集中和分散两种方式,学校课程教学的年、月,结合社区事业活动和学校的例行教育活动,确定本课程的集中教学时间和分散教学时间。集中教学时间主要用来计划、交流、展示、评价。2、关于教学设计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注意把握三个要点:目标集中而明确,并具有高于学科教学的学习难度,防止课程教学的低水平徘徊,而导致教学资源的流失;尽可能安排学生体验生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体现教学弹性,以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现场调节,确保教学活性,防止“满打满算”。 同时,本课程的教学设计要重视争取三个支持:争
28、取学生的信念和情感支持,以便开掘学习者的个体潜能;争取社会、家庭的支持和学校教师群体的支持,以形成教学的合力;注重警告学习资料的支持,充分享用教材里的学习支持库,同时,努力发掘和拓宽学生获取学习资料的途径,以丰富学习资料,提高学习的价值。3、关于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本课程的教学评价要强化六个结合,即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本课程的教学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本地环境与异地环境相结合、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相结合、显性成果与隐性收获相结合、学校与社会家庭相结合。 4、关于课程教学的管理与研究 7本课程是一门新的课程,为了确保课程教学的质量学校要加强教学管理:一方面要启用“精兵”来担任本课程的教学工作,主动培训教学骨干,努力使师资水平适应课程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有“强将”来主管本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使之成为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窗口。根据本课程教学的特点,学校要把教学管理的重点落在课前计划(年计划、月计划和周计划)、课内实施和课后评价上面。同时,学校要积极为课程的教学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和物质环境,启动校校互动、班班互动、组组互动、人人互动,确立课程教学的研究专题,为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多出“点子”、多搭“台子”,以充分开掘课程教学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