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年古诗文阅读大赛1——10.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093940 上传时间:2018-10-0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古诗文阅读大赛1——1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7年古诗文阅读大赛1——1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7年古诗文阅读大赛1——1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7年古诗文阅读大赛1——10.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7年古诗文阅读大赛1——10.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2017 年第十六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一、1-10 篇文言文)1、唇亡齿寒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幅乎?亲以宠幅,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髫,神必据我。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

2、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繁物。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从,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十二月丙于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膳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 出处左传僖公五年编年体 左丘明翻译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嘴唇丢了牙

3、齿就受凉 ,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 ”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出走,说:“ 虞国过不了年终大祭了,就在这一次假道之行,晋国不用再出兵了。 ”这年冬天,晋国灭掉了虢国。军队回来,住在虞国的馆舍,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注释1. 晋侯:指晋献公。2. 假道:借路。3. 虞(y):周代国名,在今山西平陆县一带。4. 虢(u ):周代国名,又名北虢在今山西平陆县境内。5. 宫之奇:虞国的大夫(古官名) 。6. 谏:旧称规劝君主、尊长,使改正错误。7. 表:外面,这里指屏障。8. 启:启发,这里指启发晋国的贪心。9. 寇不可翫(wn):对外来的敌人不能放松警惕

4、。寇,指外敌。翫,习惯而不留心,放松警惕。10.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一次已经算是过分了,还可以来第二次吗?11. 其,助词,表反诘语气(反诘是反问的意思,但又不同于反问,它有追问、责问的意味。反诘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 ) 。12. 再,第二次。13. 辅车相依: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辅,面颊。车,牙床骨。14. 其虞虢之谓也:说的正是虞国和虢国之间的关系啊。【释义】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2【近义词】荣辱与共、唇齿相依、息息相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死相依、互相关注、辅车相依、巢毁卵破、巢倾卵破、休戚相关【反义词】隔岸

5、观火、素昧平生水火不容、同床异梦、势不两立示例这两家公司有着多种业务关系,正所谓是唇亡齿寒。人们常用“唇齿相依”比喻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密切联系,用 “唇亡齿寒”形容朝鲜半岛对中国的影响与作用。兴唐传虹霓关中说到瓦岗军南伐五关,兵临虎牢关下,总兵辛文礼的军师向他建议:“ 将军,你必须亲身到虎牢关助阵,以防 唇亡齿寒 ”。我们两厂关系密切,唇亡齿寒,我们哪能不帮你们渡过难关? 2 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 、 谷梁传合称“ 春秋三传” 。 公羊传 、谷梁传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释春秋 ,而左传则从丰富的历史材料去诠释春秋 。 左传叙事敢于直书不讳,揭示事情的真实面貌,全书有关战争的文字较多,这些

6、文字翔实生动。“假道伐虢”成语故事公元前 661 年,晋献公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扩张,先后吞灭了很多弱小的诸侯国。晋国的国土面积和军事力量得到了迅速发展。此时,晋献公已把目光盯在了虞、虢二国上,以便扫除障碍,向中原地区发展。晋献公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 “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 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臣荀息替晋献公拟定了一条绝好的计策。他建议用良马玉璧向虞公送重礼,行贿借道,去讨伐虢国,破坏虞、虢的联盟,然后各个击破。对于这一计策,晋献公开始有点犹豫。荀息说:“ 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

7、,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 ”虽然晋献公对荀息的计策十分赞同,但对赠送良马、玉璧这些稀世之宝却有些割舍不下,并担心虞公收了重礼还不肯借道。荀息笑道:“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 ”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晋献公还不放心地说:“虞国大夫宫之奇十分精明能干,只要宫之奇在,定能识破送礼借道的蹊跷,必然劝虞公拒收礼物,事情就不好办了。 ”荀息说道:“ 大王不知,宫之奇的为人,聪明而不固执,又自小和虞君在一起,他肯定不会强谏,强谏也无益。再说白璧宝马,人见人爱,玩好在耳目之前,由此而招到的祸事则是以后才有的

8、事,这是具有上等智力的人才能意识、预见得到的,那虞君是中智以下的人,他是没有这个见识的,所以此事肯定能办成。 ”听后,晋献公这才放心,采纳了荀息的计策。虞公过去只是听说过这些宝物,但无缘亲眼观赏,时感遗憾。当时一见到这两件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一向力主联虢拒晋的大夫宫之奇急忙劝阻道:“晋使词谦礼重,必然于我国不利,虞虢唇齿之邻,久已结盟,方得国泰民安。俗话说得好:唇亡齿寒 。大王千万不可答应借道! ”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3虞公终于不听劝谏,答应了晋使借道的要求。荀息

9、回国后把虞公答应借道的事回复了晋献公。献公喜出望外,当即决定拜里克为大将,荀息为副将,率领兵车 400 乘,精兵二万人攻打虢国,占领了虢国的下阳(今山西省平陆县北) 。三年之后,晋献公又一次派荀息向虞国借道伐虢。虞公依然十分慷慨地允许借道。大夫宫之奇急忙又谏道:“虞和虢是互为表里的关系,虢国亡了,虞国怎么能存在下去?晋国万万不可依赖!我们怎么能与贼寇一起玩乐?一次借道,已经破坏虞虢联盟,铸成了大错。岂能再错下去?过去虞虢两国结成联盟,互相帮助,紧密团结,别国才不敢轻举妄动,欺负我们,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说的不正是虞国和虢国吗?” 虞公却不以为然,认为宫之奇太多虑。宫之奇觉得身为重臣,眼看国家将

10、亡,却无能为力,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走前留下四句话:“贪图人家白璧宝马,等于自己甘心饮毒酒啊!也像开了大门迎接强盗一样的啊!嘴唇没有了,牙齿自然要受寒冷啊!”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2、惠子相梁惠子相(xing)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 “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n ch),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泉不饮。于是鸱(ch)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y)?”译文: 惠施在梁

11、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几天几夜。庄子前去见他,说:“ 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 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 )仰头看着,发出喝! 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胁我吗?”字词注释1. 惠子:即惠施,战国时宋国人,哲学家,庄子好友。2. 相梁:在梁国当宰相。梁:魏国的都城,战国时期魏国迁都大梁。 (今河南开封)后的别称。根据史实魏国都城叫大梁,所以魏也叫梁。相:

12、辅助君主的人,相当于后代的宰相。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3. 或:有人。4. 于是:与现代意思相同,可直接翻译为“于是” 。5. 恐:害怕。6. 国:国都。7. 三:虚指,多次。8. 庄子来,欲代子相:相:宰相9. 鹓鶵(yunch):鶵,古同“ 雏”。鹓鶵为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10. 止:栖息。11. 练实: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因为色白如洁白的绢,故称。12. 醴(l)泉:甘泉,甜美的泉水。醴:甘甜。13. 于是:在这时。414. 鸱(ch):人教版语文书中解释为猫头鹰。15. 吓(h):模仿鹞鹰发怒的声音。下文的“吓” 用作动词。16. 夫(f):句首语气词,可以不译

13、,也可以译作那 那鹓鶵。17. 往:前往。18. 发于南海:于,从。19. 飞于北海:于,到。20. 子:你,指代惠子。词类活用:惠子相梁:担任宰相 名词作动词;吓:象声词用做动词。作品赏析: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巧妙地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庄子往见惠子,表明自己的清高,无意功名利禄,指责惠子为保住官位而偏狭猜忌的心态,但这些并没有直接道出,而是寓于一个虚构的故事中,使人感到意味隽永,具有更强的讽刺性。善于运用比喻。其中的“鹓鶵 ”“鸱”和“腐鼠” 都具有明显的比喻义,且比喻自然生动形象,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

14、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特别是把鸱吓鹓鶵的情景刻画地惟妙惟肖,活画出了惠子因怕丢掉相国的官职而偏狭猜忌的丑态。本篇表现了庄子无意于功名利禄的清高的品质。 (鹓鶵比喻意:庄子,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意:惠子,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腐鼠比喻意:功名利禄。 )作者及相关人物 :庄子:名周,字子休,号南华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以及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1

15、 庄子除做过漆园吏以外,没有做过其他的官。据杂篇秋水记载,楚威王曾派人邀请庄周为楚国宰相。庄子以宁为泥里嬉戏的活乌龟,也不愿意为庙堂用以卜卦之死龟为由,拒绝了楚威王的邀请。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顺应自然,追求精神逍遥无待。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隐居生活。和惠施交好。惠子:惠施即惠子,是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3、苛政猛于虎孔子过泰山之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轼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17)虎也。” 礼记檀弓下译文:孔

16、子路过泰山脚下,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横木听妇人的哭声,让子路前去问那个妇人。子路问道:“您这样哭,实在像连着有了几件伤心事似的。”(妇人)就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死在了老虎口中!”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年轻人要记住这件事,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注释(1)过:路过。(2)哀:伤心,悲痛。(3)夫子式而听之:夫子:古代对师长的称呼,这里指孔子。式:通”轼“ ,指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 词,意为扶着轼。(4)使:派遣,让。5(5)子路:

17、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6)壹似:壹:确实,的确。壹似:确实像,很像。(7)重有忧:连着有了几件伤心事。重:重叠。(8)而曰:乃说。(9)然:是这样。(10)舅:当时称丈夫的父亲为舅,即公公。 。(11)子:孩子。(12)焉:于此。(13)去:离开。(14)苛政:包括苛刻的政令、繁重的赋役等。苛:苛刻,暴虐。(15)小子:古时长者称晚辈的称呼。这里指孔子称他徒弟。(16)识(zh ):通“志”,记住。(17)于:比。理解:当权者对老百姓施以苛刻的政令、繁重的赋税、劳役,使百姓苦不堪言,深刻揭露了社会暴政对人民的残害。全文以叙事来说理,深刻揭露了暴政对人民的残害。后来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

18、苛政猛于虎 ”的成语,意思就是统治者的暴政比吃人的老虎更加可怕。政:政治。统治者的苛刻统治比吃人的老虎还要凶恶暴虐。苛政,指统治阶级对人民进行残酷压迫剥削的统治,包括政令、赋税等。【近义词】:苛政猛虎、繁苛重赋【反义词】:轻徭薄赋例句:在漫长的封建年代里,每朝每代都是苛政猛于虎。 2 礼记: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

19、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礼记与仪礼 、 周礼合称“三礼” ,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4、良狗捕鼠齐有善相狗者,其邻假以买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其邻畜之数年,而不

20、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曰:“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则桎之!“其邻桎其后足,狗乃取鼠。翻译:齐国有个善于识别狗的人。他的邻居委托他找一只能捉老鼠的狗。过了一年他才找到一只,说:“这是一条好狗呀! “那邻居养了狗好几年,狗却不去捉老鼠。他告诉了那个会识别狗的人这个情况。(倒装句)那个善于识别狗的人说:“ 这是只好狗,它的志向在于獐、麋、猪、鹿这类野兽,不是老鼠。想让它捉老鼠的话( 判断句),就捆绑住它的后腿。 “ (后来)这个邻居捆绑住了那条狗的后腿,这狗才捉得老鼠。6生词注释1、相:观察,识别。2、假:借,这里是“委托”的意思。3、麋:似鹿而体小的一种动物。4、桎(zh):

21、指将脚用绳索或链条系起来5、则之:那么。6、期年:一周年。7、是:这。8、志:心意9、善:善于,擅长10、畜:养11、取:捕捉12、得:得到寓意:良狗捕鼠,本文选自吕氏春秋士容论。古文寓意,有了人才如果不善于使用,就不能够发挥他们的作用。要创造条件,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出处介绍:吕氏春秋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 等将其列入杂家 。5、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译文:薛谭向

22、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彻底掌握秦青的歌唱技艺,(就)自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去。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用酒食设宴(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唱着慷慨雄壮的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流动的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想要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生也不敢再说要回去。薛谭学讴出自古籍 列子汤问 告诉我们学习要持之以恒,要虚心好学,追求多学多问,千万不能有成功就骄傲自满,还要继续虚心求教。这个故事说明了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不能骄傲自满。同时这里也给我们以启示:一方面可以说恰当的正面教育可收到很好的效果。道理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当反过来用它来指导学生实际时,就

23、应具体化、形象化,教师的引导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针对往往容易产生自满的同学,这样的导向往往能使其看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使其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让其真正懂得如何做到全面发展。注释薛谭、秦青:传说中秦国两名善于唱歌的人。(1)讴(u):徒歌(无伴奏)歌唱。这里指唱歌。(2)于:向。(3)穷:尽、完,用完。这里指学完。(4)技:本领。(5)谓:以为,认为,自认为。(6)尽:学尽,学完。(7)遂:于是,就。(8)之:代词,指代上句中的秦青之技 。(9)辞:告辞,告别。(10)归:回去,回家。(11)弗:没有,不。(12)止:挽留,阻止。(13)饯:用酒食设宴送行,设酒送行。(14)郊:城外大道旁

24、。(15)衢(q):大路,四通八达的路郊衢:郊外的大道边。(16)悲歌:慷慨悲壮的歌。(17)振:使.振动。(18)响遏行云:遏,使.停止,阻拦;行云,飘动的云彩。形容歌声嘹亮。7(19)谢:道歉。(20)反:通“返” ,返回。(21)抚节:打着节拍。轻轻地打着拍子。(22)于:在。(23)言:发誓。(24)鬻:读音 yu 四声,卖。(25)欐:读音 li 二声,栋,中梁。(26)抃:读音 bian 四声,鼓掌。(27)放:通仿,效仿。断句: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 终身不敢言归文学常识: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其人在庄子

25、一书中屡次出现,其学说近于庄子,是先秦道家的重要人物。读后感“薛谭学讴”全文的重心是刻画人物秦青和薛谭。颂扬秦青的“视徒如子”和薛谭的“知错就改”的好品质。秦青对待学生,宽容大度、仁爱和善,作者用最简洁、洗练的词字成功塑造出教师秦青的高大形象。其实,薛谭很厉害。薛谭不仅有“知错就改” 的大丈夫品质,有对真善美尤其声乐艺术的执著追求的好德性,还有头脑清晰、眼光锐利的艺术鉴别力。在混沌世界,尤其在铜臭熏天的年度,学生寻明师难;名师寻好学生更难。学生寻名师,其难难在必须长着一对锐眼。中国人病痛多,否则电视广告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药物广告。国人之眼疾,比如“红眼病”、 “势利眼 ”,比比皆是。治疗眼疾的药

26、,电视却从无广而告之的,可见此等眼病是无药可治的癌症。 “势利眼”者便要“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何有拜会名师的缘分?薛谭听见秦青激亢放歌,当即识辨出这是最高级的声乐艺术,出于对艺术的真爱,所以断然决定认错,争取返回秦青门下去努力学习真正的艺术。可惜,有太多太多的中国青年没有艺术的鉴别力,浑浑噩噩地叫惯施烟雾的媒体轻易牵着鼻子乖乖的走,否则,哪来的“追星族” ?何来如此之多的人痴目迷恋“十二乐坊”?什么是“艺术鉴别力” ?这是一个三言两语不能说清的大学术题。我常对我的学生说,能“观文辨人 ”者有望叩开圣洁的文学大门;可 “听音识人”者方可步入高雅的音乐之堂。这其实说及的也只是“鉴别力” 的大

27、海之一滴而已。名师寻觅 “好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生理条件(比如,色盲不得学美术,耳背不得学音乐,骨骼欠佳不得学舞蹈) ,俯拾皆是,精神好(执着追求艺术又刻苦学习)的学生也不难找,名师要寻人格、品德好的学生,无疑大海捞针。为什么会这样?我不说,硬要说,我又要犯矛头直指社会对特保“儿皇帝”放纵的揭短罪过。列子汤问列子又名冲虚经 ,是由春秋战国时期著名道家思想家列子(御寇)所著经典。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 ,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6、颜回好学回(1)年二十九,发尽(2 )白,蚤(3 )死。孔子哭之恸( 4),曰:“自(5)吾有回,门人益亲

28、(6 )。”鲁哀公( 7)问:“弟子孰(8 )为(9)好(10)学?”孔子对(11 )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 12),不贰过(13)。不幸短命死矣( 14),今(15 )也则亡(16),未闻好学者也。” 出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8译文:颜回二十九岁的时候,头发全都花白,死的很早。孔子哭得很悲伤,说道:“自从我有了颜回这样好学的弟子,学生更加亲近我了。”鲁哀公 问孔子:“ 你的弟子中最好学的是谁呢?”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头上,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命短而死,现在就再也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注释1. 回:指孔子的弟子,颜回。2. 尽:全部;全都。

29、3. 蚤:通“早”。4. 恸(tng):极度的哀伤。5. 自:自从。6. 门人益亲:学生更加亲近。益:(副词) 更,更加。7. 鲁哀公:鲁国国君。8. 孰:谁。9. 为:是。10. 好:喜好, 爱好。11. 对:回答。12. 不迁怒:不转移愤怒。迁,转移。13. 不贰过:不重复犯一个错误。贰,重复。 过,错误。14. 短命死矣:命太短而死。15. 今:现在。16. 亡:通“无”,没有。启发与借鉴:不迁怒,不贰过。在三千弟子中,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是颜回,不仅因为他好学不倦,始终努力实践孔子的理想,还因为他有“不迁怒,不贰过 ”的修养。“不迁怒” 意为不把自己的怒气发到别人头上;“不贰过 ”是指不重

30、复犯错误。人难免要犯错误,但决不能重复犯错误。比如说谎骗了父母或老师,但经指出后就要坚决改正,决不能再犯。如果再犯,就是“贰过” ,就是明知故犯。再如玩电脑游戏玩过了头,结果耽误了功课,学习成绩下降。这种情况发生后一定要吸取教训,以后绝不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要做到“不贰过” ,首先要总结教训,其次要有改正错误的决心。记住了这两点,错误就不会再犯。颜回,字子渊,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 ,而且还以“仁人”相许。7、朝三暮四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狙之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

31、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选自列子黄帝篇译文:宋国有一个养猴的老人,喜欢猴子,把它们成群养着,他可以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可以理解老人的心意。养猴的老人宁可减少他与家人的食物也要满足猴子的需求。不久,他家里的粮食缺乏了,他将限定猴子的食物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橡实,早上三颗然后晚上四颗,够吗?” 猴子们都站了起来并且十分恼怒。他又说:“给你们橡实,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够了吧?” 猴子都非常高兴然后一个个都趴在地上。(1)狙(j):猕猴。(2)公之心:懂得他的心意。(3)家口:家中口粮。(4)充:满足。9(

32、5)驯(xn):顺服。(6)芧(x):橡实。(7)俄而:一会儿,不久(8)解:理解(9)匮:缺乏朝三暮四是一个成语,源于庄周庄子齐物论 。这个故事本来的寓意是对管理与被管理者两种愚的巧妙讽刺,被嘲讽的后者因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而贻笑大方;而看似得意的前者却仅为了解决眼前困境而惯使些自欺欺人权宜缓兵之下策- 也自然终因非长久之计而实则遭怨啊。现在,被引申为反复无常,用来谴责那些说话、办事经常变卦、不负责任的人。成语造句1、我们做事情要有目标,不要朝三暮四,乱定计划,这样往往一事无成。2、但许多人绝非如此,他们根本不制定任何人生计划,以达到有意义的目标,而是朝三暮四,变化不止。3、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

33、专心才行,朝三暮四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成语辨析这则寓言的前文与后文作者都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前文说“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 朝三 ”意思是:耗费心思方才能认识事物浑然为一而不知事物本身就具有同一的性状和特点,这就叫“朝三”。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阐述一个哲学道理,是庄子齐物论中一则重要的寓言故事,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其实众猴子所得到的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猴子们喜怒为用就显得很可笑。狙公好比是载众生的“大块” 而猴子就像是纷乱红尘中的众生。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们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告诫人们要放开计较

34、得失的凡心,因为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时的,到最后我们将会发现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也没有得到什么。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宋二程全书遗书 十八伊川先生语:“ 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 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 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像在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 理解为没有原则, 反复无常了。8、歧路亡羊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

35、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 亡一羊,何追之者众?”邻人曰:“ 多歧路 .”及反 ,问:“ 获羊乎?”曰:“ 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出处:列子说符译文:杨子的邻居丢失了羊,率领他的朋友, 又请杨子的童仆一起追赶 .杨子说:“ 唉! 丢一只羊, 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 ?”邻居说:“(因为)岔路很多.”(杨子的邻居)不久就回来了,(杨子)又问:“找到羊了吗 ?”(邻居)回答:“ 丢掉了.”(杨子)问: “为什么羊丢了?”(邻居)回答:“因为岔路之中还有岔路 ,我们不知道往哪边去追, 所以就回来了。 ”

36、杨子的脸上现出忧伤的样子,一整天都没有笑过。解释1.杨子:对杨朱的尊称。 2.杨朱,战国时哲学家。103.歧路:岔路;小道。4.亡:丢失。5.获:获得,得到。6.党:朋友,有交情的人。7.竖:小童,小听差,这里指的是杨子的仆人。8.岐:岔开的。9.奚:怎么。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用法偏正式;作谓语;比喻事理复杂多变。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有的人在学习、工作或社会生活中迷失了正确方向。“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指的是学习的人因为学说太多而无所适从,就难以所获。歧路:岔路;亡:丢失,失去。字面意义是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现比喻事

37、物复杂多变,没有一个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就会误入歧途。近义词: 误入歧途反义词: 改邪归正例句1. 马中锡中山狼传:“然尝闻之,大道以多歧亡羊。 ”2. 柳亚子读史之二:“大错无端铸六州,亡羊歧路误清流。 ”3. 例句:搞学术研究如果方向不明确,时而东时而西,歧路亡羊,就很难取得成果。9、师旷劝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翻译:晋平公向师旷问道:“我今年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

38、经晚了吧!”师旷说:“为什么不在晚上点燃火烛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盲眼的臣子怎么敢戏弄他的君王啊!我听说:年少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正午时的阳光;年老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火烛时照明的光亮。点燃火烛照明,和在黑暗中摸索哪个更好呢?”晋平公感叹:“说得好啊!”注释1.师旷:字子野,春秋晋国人,著名乐师,目盲。2.于:向。3.欲:想。4.暮:晚,迟。5.炳烛:点燃火把、火炬。先秦时期有无蜡烛,尚有争论,但本文中应理解为照明工具,当时称烛,即是火炬。6.安:怎么。7.戏:戏弄。8.盲臣:我,师旷双目失明所以故称盲臣。9.何不

39、:为什么不。何,为什么。10.炳烛之明:像点燃火烛的光亮。昧行:在昏暗中行走;昧,昏暗。12.哉:象声词。13.好:善于。14.善:好。15 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之君。16 闻:听说。11启示:俗话说,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信心,有决心,并要对学习抱有热爱之心,就一定能成功。年纪的高低与成功是无关的。所以才有了这句话“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选自说苑 。 说苑收录了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带有一定的哲理性。作者刘向,所撰别录 ,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今存新序 、 说苑 、 列女传 、战国策等书。道理:学习与年纪无关,重要的是态度要肯学,勤学。

40、感想: 活到老学到老。但是想到一种偏激的情形:人们没文化的时候,凭本能而活着,生活朴实。可一些人因为学了点知识,就穷究:我为什么活着?以至因思虑而茫然,因茫然而轻生,因轻生而害群。这岂不是不学更好吗!看来,学,也得学那精神向上的文化、知识。师旷告诉晋平公学无止境,人的一生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缺少了只会带来一些无知的麻烦。多珍惜时间,多珍爱学习!10、人有卖骏马者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燕策 )翻译:有个卖骏马的人,在集市上待了三天,却

41、没有人知道他卖的马是骏马。 他拜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骏马想要卖掉它,连着三天站在市上,没有人来问过。希望您能围着我的马查看它,离开的时候再回头来看它一眼,请让我奉送给您一天的报酬。“伯乐就走过去围着那匹马查看它,离开的时候又回头看了一眼。一日不到这匹马的价钱成了原来的十倍。字词注释1、比:副词,连续地,接连地。 (比三旦)2、莫:没有谁。 (人莫知之)3、知:知道,了解。 (人莫知之)4、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 。5、旦:天。6、立:站立。7、于:在。8、言:交谈。9、愿:希望。10、子:代词,代指伯乐。 (愿子还而视之)11、还:音义通“环” ,围绕,转圈子。

42、12、顾:回头看。 (去而顾之)13、一朝之贾:一天的价值;贾:通“价” ,这里指报酬;朝:早晨,也指一天;之:的。14、乃:就 ,于是 。 (乃还而视之)15、去:离开。 (去而顾之)16、之:代词,这里指千里马。 (伯乐乃还而视之)17、一旦:这里是“一天” 的意思。出处:战国策又名策,相传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 ”“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等。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12寓意含义: 1、就个人的影响力而言,有的人确有真才实学

43、,但不一定能得到赏识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乐这样的权威来发现和举荐,权威的赏识认可能很大地提高个人影响力。2、就对待权威而言,一方面权威往往精通某一领域并有一定的知名度,应该尊重他们,但另一方面不可盲目地崇拜和迷信他们,更要提防有的庸才借助或冒用权威之名来抬高自己的身价。3、作为权威人士而言,说话做事都要凭良心,实事求是,要爱惜自己的名誉,不能被贪欲蒙蔽,随便收别人好处而办事。总之,真正好的东西,又得到真正的权威赏识,它的身价就会加倍增长。故事人物:唐朝韩愈马说一文中也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名句。作者: 刘向,原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