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及教师应对策略天水市三中 郭三祥高中新课改基本情况一、全国一半高中都在新课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改革力度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教育变革,其核心在于通过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01 年秋季,在义务教育新课程开始实验时,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2 年来,经过专家的审议和教育部党组的研究审定,于2003 年 3 月 31 日,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 15 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编写的高中地理教材
2、也于 2004 年 9 月开始试验,高中新课程实验于 2004 年启动,海南、广东、山东、宁夏为首批实验区。2005 年,江苏成为实验区。2006 年,实验范围扩大到福建、辽宁、浙江、安徽、天津五省市,初步形成了东部沿海省市全面推进高中新课程的格局,将于 2008 年在全国推广使用。今年秋季新学期,全国又有北京、陕西、湖南、黑龙江、吉林等 5 个省市高一新生进入新课程实验,至此,全国已有 15 个省市、自治区成为新课程实验省份,约占全国高中总量的 50%。2009 年海南、广东、山东、宁夏首次迎来了新高考。什么叫新课改? 新课改的全称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
3、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 21 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改究竟要改什么?向哪个方向改? 人们常常以为课程改革就是改换教材,这是不正确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 1、课程目标;2、课程结构;3、课程内容;4、课程实施;5、课程评价;6、课程管理。从高中新课改一年来的实施情况看,学生们的教材变了,成绩以学分计算,跨班选课,同时推行成长记录、综合素质评定等多项影响今后高考的评价改革。 二、高中新课改的几大亮点新教材: 从线型结构转向模块分割 新教材的知识体系编排,从原来的线型结构转变为现在的模块分割,
4、突出了“易、简、正、新”的教学内容,课程总体分了语言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等 7 个学习领域,并新增了艺术、综合实践、通用技术三门课。地理课本里在学习“正午太阳高度角”时,就让学生来解答现实中的问题:假如你在当地要购买一套商品房,你对于光照的条件有怎样的要求?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说,如果要在市区建筑两幢住宅楼,楼高设为 H,楼的走向如何布局较为合理?这样的知识讲解,学生能在学习中激发更大的主动性。 学分制: 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学分 高中新课改一年来,最明显的变化是将大学的学分制引入高中教育阶段,并且规定高中三年里,学生至少要参加 10 个工作日的社会实践活动。 2高中
5、新课程有别于原来教学模式,实行学分制。学生必须修满 144 个学分才可毕业,文科 3 年最高可修到 160 个学分,理科最高可达到 162 个学分。 高中课程的学分制分必修课学分和选修课学分两部分。除了高考必须的课程作为必修课外,学生可以按照各自的兴趣自由选择选修课程。选修课的内容十分丰富。地理课则包括有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课程;体育课还可以选择球类、体操类、新兴运动等内容。 此外,新课程把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内容列入必修环节,规定学生每学年还必须抽出一周时间做社会实践,高中 3 年中还不能少于 10 个工作日参加社区服务。 实行新课程后,考试方式也将有所改变,不光是笔试,还要采用论文、调研报
6、告、作品等多种形式进行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估。新成绩单: 持续三年建立“成长记录” 新课改后,高中生拿到的新成绩单不再是一份学科成绩加上一份教师评语,而是增加了学生基本情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绩、获奖情况、身体情况和考勤情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绩,又分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和课题研究;身体情况中详细列出了身高、体重、视力等;考勤分旷课、病假、事假、迟到、早退等。 学生成绩由学时参与分、学习过程表现评价和学业水平测试 3 部分组成,分别占10%、20%和 60%。如果生病请假也要扣一点点分。在学习表现方面,如果作业不按时完成,态度不好或者同学对你的评价不高都有可能影响整体的评分。新课改后的评价体制给了
7、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也许你成绩不是太好,但学习积极性高、才艺突出、心地善良、品性优异,这些都能为自己加分。 明确规定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方式,共分为综合评语、审美与艺术、运动与健康、探究与实践、劳动与技能这 5 个项目。比如“综合评语”是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任课老师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成长记录反映的情况,由班主任撰写,最后由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审核确定。而“测评结果”用 A、P、E 来表示,分别代表“好”、“合格”、“须努力”。各项目测评的总体比例,A 等不得超过25%,E 等(不合格)不得超过 5%。 而学生从高一第一天就开始建立“成长记录”,持续 3 个学年,在此
8、基础上做出的综合素质评价将制作成“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汇总表”。这个评价结果不仅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反映,也是学生高中毕业的依据之一,在高校招生录取时将成为重要参考因素。假期新作业: 增加探究性课题 新课改后,探究性学习能力成为评价学生的指标之一,高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把课题研究作为寒暑假作业。比如中西方礼仪的差异、历史名人故居考察、家庭装修中电源开关与家庭生活安全、鲁迅小说阅读欣赏等,分别由各科学科的老师出题,每科目大约有 815 题左右供学生选择。当然,如果学生自主命题老师更加鼓励。比如杭州高级中学地理学科组给学生选择的一次假期作业就是“实地调查自己居住小区内楼房走向,测量楼距,分析楼房走向
9、对室内采光的影响。”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简介一、课程性质:地理科学 兼跨 “社会科学” 和 “自然科学”两个学科领域的学科 中学地理课程 兼跨 “人文与社会” 和 “科学”两个学习领域二、课程设计思路 31. 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2. 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3. 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
10、。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课程共 6学分,由“地理” 、 “地理” 、 “地理” (各 2 学分,36 课时)三个模块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必修课程的设计注意其结构的相对完整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4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 “宇宙与地球”等七个模块(各 2 学分,36 课时)组成。选修模块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各个层面,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本课程标准对选修课程学习顺序不作具体规定,选修课可以在必修课之前
11、、之后或者同时开设。 5. 报考普通高校相关专业(如地学、环境、农林、水利、经济、管理、新闻、旅游、军事等)的学生必须修满地理选修课程 4 学分三、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3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4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课程目标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
12、,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 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4. 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
13、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四、高中地理课程结构(见下图)必修课程地理 1 1.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地表形态的内外力因素、大气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锋面等天气系统、水循环、世界洋流)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地域分异规律)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影响、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危害)必修课程地理 2 1.人口与城市(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
14、布、人口迁移、环4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化、地域文化对人口城市的影响)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农业区位和工业区位因素、工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生产活动的地域联系与交通运输)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必修课程地理 3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的含义、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产业转移和资源调配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一些区域为例,分析区域的环境发展、流域开发与治理、工农业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等问题) 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
15、功用,数字地球的含义)选修课程宇宙与地球 1.宇宙 2.太阳系和地月系 3.地球的演化 4.地表形态的变化选修课程海洋地理 1.海洋和海岸带 2.海洋开发 3.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4.海洋权益选修课程旅游地理 1.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2.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3.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 4.旅游与环境保护选修课程城乡规划 1.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2.城乡分布 3.城乡规划 4.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地理 1 地理 2 地理 3海 洋 地 理环 境 保 护旅 游 地 理城 乡 规 划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自然灾害与防治宇 宙 与 地 球5选修课程自然灾害与防治 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2.我国主要自然
16、灾害 3.自然灾害与环境 4.防灾与减灾选修课程环境保护(待定) 1.环境概述 2.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危害 3.环境问题的治理 4.环境整治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选修课程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的进展 2.地图与遥感 (RS) 3.全球定位系统 (GPS) 4.地理信息系统 (GIS) 5.3S(RS 、GPS、GIS)技术应五、建议教学建议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2.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 3.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式 4.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5.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 实施建议评价建议1.对地理知识理解与应用的评价理解能力的评价
17、主要看学生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理论的表述状况;知识运用能力的评价主要看学生能否激活所储存的已学知识,能否将相关知识迁移到具体情境之中 2.对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的评价 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各种地理技能的功能、方法和要领的了解程度,选择应用地理技能的合理程度,运用地理技能的熟练程度,以及应用地理技能所取得的学习和研究成果的正确程度和实际价值3.对地理科学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动质量的评价一是评价学生是否了解地理方法运用的步骤、要领;二是评价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正确的地理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建议从学生能否发现和提出地理问题,提出问题的假设,独立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合理表达、交流探究成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4. 对
18、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评价 建议评价时关注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科学精神与态度、对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的态度和责任感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观察是评价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方式 5. 要注重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和针对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解读一、课程结构上的改革高中新课程由过去基于学科本位的单层结构改为多层次复合结构。普通高中新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 3 个层次构成。高中课程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 8 个学习领域;每一个学习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每一个学习科目由若干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
19、系。高中新课程八大领域学习领域 科目 必修分语文 10语言与文学外语 10数学 数学 10思想政治 8人文与社会历史 66地理 6物理 6化学 6科学生物 6技术 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 8艺术 艺术或音乐、美术 6体育与健康 体育与健康 11研究性学习活动 15社区服务 2综合实践活动社会实践 6优势:这种课程结构打破了学科本位狭隘的视野,更加重视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认知行为的相互影响和迁移,为学生选择学习提供了可能。这种课程设置方式既兼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又照顾到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二、课程管理上的改革改变了过去课程计划中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增加了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两个管理层级,为不同地
20、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方,为不同生源和不同办学目标追求的学校的个性化发展在课程管理上创造了条件和可能。优势:管理制度的设计更加鼓励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学校办出各自不同的特色。三、课程修习方式的改革新的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学生学习完一个模块的学习内容,通过相应的考核,即可获得一定的学分。必修课程是全体学生都必须修习完成的课程,是对接受普通高中教育学生共同的基本要求。课程改革以后的必修课内容比课程改革前将有较大幅度减少,学生除修习满规定的必修学分外,还要修习满最低要求的选修课程的学分和选修课程的学分。选修课程,是根据社会对人才
21、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各科目课程标准分类别、分层次设置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学习。选修课程也叫校本课程或学校课程,是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自主开设的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学习。优势:选修课程的开设能力体现的是一所学校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学生选修课的修习情况则反映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长发展情况。四、课程内容上的改革普通高中新课程删减了原来教学大纲中一些“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增加了许多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紧密结合、息息相关的内容,更加强调学习内容的基础性、时代性和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学、思、知、行”的统一
22、,让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优势:新课程在学习内容安排上有两大突出亮点。一个亮点是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个新的必修课,安排了 23 个必修学分。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学7生每学年必须参加 1 周的社会实践,三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 10 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另一个亮点是新开设了通用技术课程。五、评价体系上的改革探索高中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一是变单一评价维度为多个评价维度。新课程改革方案从基础性发展目标的七个维度来评价学生,既要关注基础性发展目
23、标又要关注学科学习目标,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又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素质与潜能的发展和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变突出终结性评价为更注重过程性评价。三是变评价的单一主体为评价主体多元化。一般采取学生个人自评、同学间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六、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的明显的变化本次课程改革中,将教育工作者熟悉的“教学大纲”改成了“课程标准” 。 比较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发现在以下几方面有明显的变化。(一) 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编排体系的不同,对教师所起的指导作用程度不同教学大纲从“教学目的,课程安排、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教学中应注意
24、的问题、教学评价、教学设备和设施”7 个方面展开。而课程标准从四个部分论述,第一部分:前言,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包括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第四部分: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从编排体系的不同上面我们不难看出两者对教师的作用已经大大不同,大纲对教学工作做出了十分具体细致的规定,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较强的直接的指导作用,但是同时对教师也起到很强的禁固作用,体现不出教师的个人创造性与自主性。而标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评价及教材编写做出
25、的是一些指导和“建议” ,给教学与评价的选择余地和灵活空间都很大,更利教师作为教学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当然也带来一些挑战。(二) 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目标和内容发生了变化 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主要强调的是“知识”要求,而对地理技能和方法的要求比较低。而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主要由“标准和活动建议”构成, “标准”是学生学习高中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方式表述。 “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可根据条件选择,也可自行设计。也就是说标准把地理知识和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了。在内容上,还在必修内容的基础上,开设了“地球与宇宙” 、“海洋地理” 、 “自然灾害与防治” 、 “
26、旅游地理” 、 “城乡规划与生活” 、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 “环境保护”等 7 个选修模块,学生可以在提供的 7 个模块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而这些选修内容的增加要求地理教师更具有专业性的知识。同时在必修的内容上,除了结构和体系的调整,也增加了区域地理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几个关注的问题一、高中新课改最难的地方在哪里? 学生自主选课,这是最大的亮点,也是最大的难点!这其中,有高中学生自身的问题,比如高中生对社会的了解不深,人生规划的意识和能力不强,不知道自己今后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因此也就不知道该选什么课二、高考是否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会考还会存在吗? 83 年后的
27、高考方案,目前北京市高考改革项目组正在加紧研究。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最迟提前一年向社会公布。高中会考仍会保留,考试科目分为两级,分别为全市统一命题和区县自行命题.今年,全国首批实施高中新课改的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区首次迎来了新高考。学生们普遍反映,高考死记硬背的东西少了,题出得比较灵活。如宁夏的语文试卷命题的最大亮点,是在“阅读部分”设置了选考题,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空间。广东省的高考语文试卷上有一道题涉及了 2008 年北京奥运会比赛项目的标志,还有一道题以粤剧作为命题素材。政治试卷则涉及了商品房的价格、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山东今年新高考首次实行全新的“3+
28、X+1”考试方式,除语文、数学、英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外,还设基本能力测试,以考生卷面得分的 60%计入高考总分。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认为,新课改下的新高考总的设计思路是“高考+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这将是新高考的一个大方向。 三、问:新课程选课划定了四大方向,为什么要如此设计?以前的文科班、理科班还存在吗? 答:是否文理分科由学校定 。划分四大方向是为了指导学生按照不同的学习目标,选择相应课程完成规定的学分。即文科、理科、艺术或体育和直接就业。无论选择哪种方向,都应达到毕业学分的要求。 新课程启动之后,文理分不分班主要由学校来决定,可能分多种情况。一种是学校为了稳妥,必修完了之后还是分
29、专业,文科班同学安排在一起、理科班安排在一起;也可能是学校从高一开学就建立行政班,同一个行政班的学生到高二之后按照不同的选修模块到不同教室里学习,课完了之后还是回到行政班来。各种管理形式都可能存在。 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是追求卓越的大众教育,而不是面向少数人的精英教育,因此,高中课程改革应建基于每一所学校成功、每一个学生成功。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应走出为“升学作准备”的工具价值论的泥沼,找回失落的内在价值,把培养每一个高中生的健全人格或公民基本素养作为基本任务,为此,高中课程改革必须对应试教育价值观“弃之如敝屣”,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高中课程体系。如同义务教育新课程一样
30、,“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高中新课程的灵魂,一、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原则,重建高中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在一项针对普通高中高考落榜生的研究中,473的人认为高中课程内容“太多”;371的人觉得高中课程内容“太难”,而且越是重点高中落榜生,觉得教材太难的人越多。在省重点高中、市重点高中、县重点高中、一般普通高中的高考落榜生中,分别有 424、385、373、353的人认为普通高中的教材太难;293的高考落榜生认为“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的需要”是普通高中教育的最大问题。由此看来,课程内容
31、繁、难、偏、旧已成为我国高中教育的顽症。有些学校为了应付高考,随意拔高教学大纲的要求,大搞“题海战术”,使学生疲于奔命、苦不堪言,这就产生了“越是重点高中的学生越觉得教材太难”的奇怪现象。什么样的课程内容实现什么样的课程目标。单从课程内容本身即可对我国高中教育的质量作出基本判断。为选择和重建高中课程内容,本次课程改革提出了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原则。时代性原则意味着高中课程的内容应体现时代精神,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文化发9展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总是生活于特定时代。课程内容总是隶属于特定时代并体现特定时代:因此,课程内容应呼应时代的发展,向时代开放,与时俱进。由于某种政治偏见和习惯势力的课程内容
32、必然是自我封闭的,会阻碍学生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基础性原则意味着:第一,高中课程内容应在体现时代精神的同时,选择那些超越不同历史时期而具有恒久价值的相对稳定的知识。基础性原则所体现的则是课程内容的稳定性、连续性。这些“具有恒久价值而相对稳定的知识”既体现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又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第二,高中课程内容应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同时选择那些超越不同地域、民族与文化的共同知识与价值。第三,高中课程内容应致力于为每一个高中生的终身学习、毕生发展奠定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基础。高中课程的内容应“既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更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选择性原
33、则意味着高中课程的内容应关注学生的经验,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选择机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选择性原则的本质是尊重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学生有权力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和发展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只有具备选择的机会和条件井做出选择的行为,学生才能够学会选择,学会自主,学会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为此,本次课程改革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二、增设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的课程领域或课程门类,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提
34、供理想的课程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发展功能本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是:通过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让高中生在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中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结构的主要变化包括下列方面:1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高中新课程由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所构成。除综合实践活动这一特殊领域外,其余七个学习领域均由若干科目构成,每一科目又包括若干模块。在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引入模块这一概念的意义至少有如下三点:一是能使课程体系由封闭走向开放,课程由此走出具有封闭性的传统的学科逻辑的束缚,开始
35、更加灵活地适应学生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的需要,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适应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发展的需求。二是能使课程逐步走向以专题或课题为组织线索,便于学生从事探究学习。当然,不同模块之间又有内在联系,因此并没有因为引入模块概念而消泯学科逻辑的力量,而是通过这一概念使课程走出内容驱动、走向探究驱动。三是便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新课程中的绝大多数模块都要求学生每周学习 4 课时,半个学期完成,如成绩合格即可获得 2 学分。这便于学生及时调整学习计划,即便暂时学习某一模块失败,也可及时得到补救。2新课程合理处理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使必修中有选择、选修中有规范。放眼
36、全球,世界各国高中阶段处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关系的思路有两条:一是把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真正融合起来,“必修”中有选择,“选修”中有规范、有质量。这方面,芬兰是世界上做得最出色的国家。二是在高一阶段主要设置公共必修课程,在高二和高三扩大选修范围。例如德国、法国、日本。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为保障课程的基础性和选择性,彻底摆脱了必修课程主宰切的局面。首先,新课程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I、选修课程 II 三部分。必修课程和10选修课程 I 的课程标准由国家研制,选修课程 II 由学校自行研制。由于采用了“模块制”并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定学习计划,因此在必修课程中学生先学什么模块、后学什么模块有很大
37、自主性;而且必修课程又分为不同的层次,层次之间可以转换和衔接,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所喜欢的层次,亦可随着需要和兴趣的变化在层次之间进行转换。所以,学生对必修课程中有选择、有自由。新课程规定学生高中毕业的基本学分要求是 144,其中必修学分为 116,这意味着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修 28 学分,方可毕业。为规范学校对选修课程的研制,新课程规定在 28个选修学分中必须至少包括 6 个选修课程 II 的学分,这意味着学校必须从自身特点出发开发出供学生选择的模块。其次,为保证学生共同基础的形成,适应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实际,规定:“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逐步增设选修课程”。3.为充
38、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改把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机地合起来。综合实践活动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在普通高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三个指定领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是学生的自主空间。在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各类学科课程形成一有机整体。为切实确立综合实践活动在新课程中的地位,作出了如下规定:“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 15 学分。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
39、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在普通高中新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的学分总数为 23,在所有必修学分中所占的比例近 20,是所有学习领域中必修学分最高的。三、建立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分管理制度,为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提供制度保障 在普通高中阶段倡导学生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课程修习计划,这在我国教育史上还是第一次。每一个学生在入学的时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点以及学校所提供的课程信息,选择要学习的课程,确定学习的基本进程,由此形成个人的学习计划。随着学习进程的深入,学生亦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外部情境的变化,不断调整所形成的
40、计划,以使其尽可能适应自己的需要和特点。这就是“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制定过程本身也有助于学生学会选择、学会人生规划。学生选课指导制度与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相伴而生。学分制是以学分为单位计算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程度的教学管理制度。通过规定普通高中毕业要求的总学分(144 学分),描绘社会对普通高中毕业生的理想人格形象的基本期待;通过规定必修学分(116 学分),描绘作为社会共同体成员的普通高中毕业生所需达到的共同基础;通过规定必选学分(28 学分)和提供大量任选课程,为满足高中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提供广阔空间。四、为建立校本教学研究制度提供制度保障校本教学研究制度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确立具有重大历
41、史意义:第一,它改变了把教学研究视为自上而下的控制和管理过程的做法,确立起教学研究的实践取向和问题中心性质;第二,它改变了把教师视为别人的教学研究成果的被动执行者以及专家所开发的课程的忠实实施者的角色,确立起“教师即教学研究者”、“教师即课程开发者”的理念,课程的实施过程因而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第三,它所蕴涵的深层教学理念是:教学即研究,而非现成知识技能的传递;第四,校本教学研究制度反对学校自我封闭,强调合作与开放,在合作与开放中解决自身问题、发展学校特色。11“学校应与教研部门、高等院校等建立联系,形成有力推动课程发展的专业咨询、指导和教师进修网络。”五、完善校本评价,优化外部评价,合理
42、处理高中课程评价与大学入学考试的关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高中课程评价体系我国高中课程评价的最大问题是学校内部评价(即校本评价,核心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缺乏自身的独立性格。教师除为学生的高考殚精竭虑以外,还要应付来自上级行政部门的形形色色的检查、考评。本次课程改革旨在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高中课程评价体系,并将此视为改革的关键。第一,完善校本评价,把学校的内部评价视为真实描述、记录、反映学生发展历程和状况的过程,视为教育过程、学生发展过程,而非高考的预演。具体而言,“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
43、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由此观之,校本评价的完善过程,即是课程评价找回失落的内在价值的过程,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第二,优化外部评价,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外部评价即来自学校以外的评价,它包括高考和形形色色的来自教育行政部门及社会的评价。要积极稳妥地推进高考制度改革,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教育质量检测机制,这既有助于学校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又能有效杜绝各种违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舞弊行为、违法行为。第三,合理处理高中课程评价和大学入学考试的关系。首先,作为高中课程评价的一部分,大学入学考试应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课程改革的方向,而不能外在于课程改革。其次,既
44、然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高考成功者是两个概念,而高中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前者,因此,应把对合格的高中毕业生的发展水平的认定与高考适度分开。再次,要把真实反映学生发展水平的校本评价与大学入学考试有机联系起来。有信度和效度保证的校内评价应成为大学入学考试的组成部分;大学入学考试也应成为校本评价的自然延伸。六、赋予每一所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使课程改革建基于每一所学校的成功、每一个学生的成功当前,世界各国课程政策发展的基本趋势是:走向“分权,即赋予每一所学校充分的课程自主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校在课程开发和实施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长期以来,我国课程管理的集权化倾向被日益强化,加之高考制度一统天
45、下,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千校一面、千人一面,学校沦为文化沙漠,学校特色和学生个性非但得不到发扬,反而被日渐压抑。本次课程改革把赋予每一所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作为改革的重点。从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到富有特色的学校选修课程的开发;从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到学分制管理;从校本教学研究制度的建立到校本评价体系形成,无不依赖于学校自主性的充分发挥。许多学校一开始在如此之大的自主空间面前可能不知所措,然而这正是每一个学校、每一个校长、每一个老师开始思考并着手解决自己问题的起点,开始走向成熟的起点。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培养高中生丰富多彩的人格、实现每一个高中生的有个性的发展才成为可能。高中地
46、理教师如何应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一、课本存在的问题(1)新课本容量大、内容多。12(2)课本的科学性有待提高。(3)新课本的结构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地理知识。二、学生遇到的困难(1)高一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薄弱。(2)通过阅读、活动探究和建构起来的知识零碎,不适应注重系统知识考查的考试。(3)课本中不要求知识,在作业本上还有有关题目。三、教师面临的困惑(1)内容太多,课时不够。(2)新课本中大量的活动内容如何取舍。(3)活动与课时的矛盾、过程与结果的矛盾。(4)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对高中地理教师的机遇和挑战此次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过去,基础教育课程是确定的
47、: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教参,统一标准。全国同年级同学科的课堂相差无几,造成了教学的机械化,教师也较多的依赖于教科书和参考书,丧失了独立性和创造性,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也掩盖了教师的不同专业水平。此次课程改革的最大区别就是不仅课程体系有了巨大调整,而且反映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因此对广大的教师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地理教师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一)地理教师应具有教育理想中国的基础教育在应试教育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很久,还记得前几年的素质教育的提出,上上下下
48、都在喊,都在给学生减负,可是作为高中地理教师,特别是文科的高三地理教师是不敢给学生减负的。因为如果高考的指挥棒不动,校长的升学率观念不变,基础教师是没有发言权的。然而令一线的老师认识到这次改革是史无前例的,是将涉及到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的。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也将是课程的组成者,将有更多的自主权,将是一个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迫切需要高中地理教师树立自己的教育理想,为社会和高一级的学校培养地理人才,输送地理人才。当然地理教师也应该对地理的发展前景充满希望。记得朱永新教授说过:“农民没有理想等于放弃收获;家庭没有理想等于放弃富裕;国家没有理想等于放弃疆域” 。那么地理
49、教师如果没有理想是否也意味着放弃地理这一学科,我想是的。因此作为地理教师应该树立自己的学科教育理想,这样也才更能体现教师的个性,更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在教育和教学中能获得真正的满足感,成就感,体现主动性,自主性。(二)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学习新课程和新的专业知识在一线教师队伍中,有很多优秀的教师,他们兢兢业业,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传授给学生新的理念。但是一本教案使用多年在以前是毫不为奇的事情,因为那时的教育要求并没有太多的改变。可是现在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不仅从目标,内容,甚至评价都改变的状况下,高中地理教师本身也是需要不断进行学习的,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好好学习新课程,才能真正适应这次课程改革。江苏的人大代表,某个中学的校长在两会期间大声呼吁江苏的新课程改革暂停,他不是指新课程不可行,而是指教师的素质,教师的观念还没到位。由此也可以看出高中地理教师必须自觉的学习新课程,真正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自己的行动,这样才能使13新课程改革落实到实处。同时因为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在内容上也有很大变化,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原有的专业知识已经显的不够,所以作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