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离骚知识点及练习 魏海军文言知识点1.重点词太息:叹息。 好:爱慕。 羁:马缰绳和马笼头。喻指束缚。 修姱:修洁而美好。揽茝:采集芳芷。比喻高尚的德行。 谇:谏诤。 虽:纵然,即使。九死:泛指很多次死亡。 灵修:神圣,指君王。 浩荡:荒唐。众女:喻指很多小人。 蛾眉:喻指高尚的德行。 谣诼:造谣,诽谤。工巧:善于取巧。 偭:背向,引申为违背。 周容:苟合奉承以取悦于人。度:法则,准则。 忳:忧闷。 不忍:不能容忍。 不群:不能合群。 相道:观察、选择道路。延伫:久久地站立。 止息:停下来休息。 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 岌岌:高耸的样子。陆离:修长的样子。 昭质:光明纯洁的本质。 皋
2、:水边高地。注意“皋”的下半部分不能写作“本”。离尤:获罪,遭受指责。 “离”通“ 罹”,遭受;尤,过失。朕:我。秦始皇以前是一个普通的人称代词,谁都可以用,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自称的专用词。2.通假字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 ,措施。 ) 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文中指圆形的凿孔。 )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 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返回。 )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 ,忧愁苦闷。 ) 芳菲菲其弥章(“章”通“彰”明显。 )3.古今异义謇朝谇而夕替(古义:废弃,贬斥;今义:更替。 )固时俗之工巧兮(古义:善于取巧;今义:指工艺品、诗文书画细致精巧。 )吾独
3、穷困乎此时也(古义:不得志,走投无路;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制芰荷以为衣兮(古义:用、拿;今义:认为,动词。 )余独好修以为常(古义:认为是;今义:认为,动词。 )怨灵修之浩荡兮(古义:荒唐;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偭规矩而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 )宁溘死以流亡兮(古义:随着流水而消逝;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长余佩之陆离(古义:修长的样子;今义:形容色彩繁多。 )4.词类活用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鞿羁,马缰绳和马笼头。此处名词用作动词,约束、束缚。 )屈心而抑志兮(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抑,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抑。 )伏清白以死直兮(死,
4、为动用法,为而死。 ) 哀民生之多艰(哀,为悲伤)高余冠之岌岌兮(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加高)长余佩之陆离(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长,加长)謇朝谇而夕替(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亦余心之所善兮(“善” ,形容词或用作动词,崇尚,向往。 )固前圣之所厚(“厚”形容词或用作动词,推崇)背绳墨以追曲兮(“曲”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曲理。 )谣诼谓余以善淫(淫,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淫荡的事)鸷鸟之不群兮(“群”名词活用作动词,合群)何方圜之能周兮(“方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方枘圆凿)步余马于兰皋兮(“步”使动词,使走。 ) 回朕车以复路兮(回,使返回,掉转。 )四、特殊句式謇朝谇而夕替(
5、被动句,动词“替”本身表被动)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状语后置句)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句, “不吾知”即“ 不知吾”。 )谣诼谓余以善淫,步余马于兰皋兮(状语后置句)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句, “冠之岌岌”即“岌岌之冠”, “佩之陆离”即“陆离之佩”,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 “鞿羁”“替 ”,此处均为被动词:被约束,遭贬黜。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被动句, “体解”的主语是“ 吾”,承后省略,是被动者。这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 )审美鉴赏血泪凝结成的生命挽歌浅析离骚中屈原的悲剧形象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
6、,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七雄纷争,各国存亡处于紧要关头的战国时代,诗人的理想就是把祖国推上强大、富裕的道路。大家知道,儒家高扬道德大旗,主张克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屈原,不仅把“修能”(修饰才能)作为圣人的目标,而且具有浓厚的以圣人自诩的倾向。他在诗中借香草喻内在的美德,用美人喻理想中的君王,用荃草喻现实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所有的这些都刻画出高洁动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试图以道德理想促成“美政”理想的实现,通过高扬道德理性来整治政治秩序。然而,事实上,他发现现实中的楚王与理想中的圣王之间存在明显差距。于
7、是,对楚王的怨愤和对“党人”的鄙弃萦绕于怀,诗人最终遭谗见废,导致“美政”理想的幻灭, “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屈原悲剧性的人生结局,令人深思。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在昏庸的君王面前,在奸邪的“党人”面前,既不能改变自己,也不能改变楚国,且又不愿离开自己的祖国(“忍而不能舍也”) ,只能选择以死明志,去殉他所追求的道德理想和“美政”理想。这是屈原悲剧性结局的一面。另一方面,崇尚圣人的德治,试图以此建立合理的社会政治秩序,又不能不说是一种局限。但是,屈原热爱祖国,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的峻洁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在民族危难之时,慷慨赴难,舍身救国,上下求索
8、, “九死其犹未悔”!练习1、表现诗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诗句是: 表现诗人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诗句是: 表现诗人坚持真理、现身理想的诗句是: 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诗句是: 表现诗人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诗句是: 2、根据译文写出原句鹰和隼不能够和凡鸟同群,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早上近谏而晚上即遭贬黜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终不能体察民心忧闷失意啊,我孤独地忍受着现时的穷困受着委屈而压抑着意志啊,忍受着强加的罪过而蒙受着耻辱裁剪荷叶做上衣呀,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裳到朝廷作官而不被(君王)接纳,又遭受指责啊,就隐退了,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服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
9、志向是可以因受挫而改变的吗?3、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择生与择死 张曼菱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抑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同时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我认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这个偏差或许是有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王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的不同,因为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亡国的事实。仅
10、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 ”。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 爱国和就过。他可以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 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唯一的坚持。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的狂澜的唯一坚持。 “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虽然“哀莫哀生别离,乐莫乐心相知。 ”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 “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屹立
11、。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亡,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徜徉在汨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屈原致死,死的原因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 诗人” 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没,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我们为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拥抱着时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绝伦,与以往从事的“
12、政治”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二死,亦不失为真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而已。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却执意要做民间第一史家。当时虽没有明文不准平民“写史”,但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监视与怀恨。他选择受刑忍辱,弃政从文,从匍匐于地的殿臣总直起身子做人。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举,这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越,他不愧
13、为敢于在朝堂上和禁锢人臣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的杰出代表!弃一帝而得天下秋,伟哉司马迁!屈原择死,史迁择生,都是崇高的。他们择死与择生的思考时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 1第一段“这中国式的生命”一句,在文章中有特定的意义,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解释。_【答案】 自古以来,中国人崇尚志士仁人杰出的生和杰出的死,以此为楷模,行使择生与择死的权利。2仔细阅读第四段中画横线的三句话。请结合每句话的内容与表达特点具体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_【答案】 第一句,作者以揣度的口吻提出对“偏差”的思考。读者可以体味出作者的倾向,即“偏差”是“故意所致” 。第二句,作者仍以揣度的口吻表述,实
14、际上,提示了前一句所谓“故意”的原因。这两个“疑问句” ,不在于质疑,而在于解疑。第三句,作者明确提出自己对“政治”的见解,表达不赞同世人“故意”制造的“偏差” ,即忽视屈原“作为政治家的一面” 。终结了前两句所谓的“疑问” 。3解释下列语句的含义。 (屈原之死) 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_(司马迁) 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_【答案】 屈原在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想而死,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司马迁为完成崇高的使命,敢于与传统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选择了杰出的生。4有条理地陈述“屈原择死”与“司马迁择生”的崇高意义。屈原择死 司马迁择生 他们择死与择生_【答案】 屈原择死,是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以死明志。司马迁择生,体现了伟大的叛逆精神,受刑忍辱,以死践志。他们择死与择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对中华民族崇高生死观念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