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7素材大盘点之“大国脊梁” 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 松静思 编者按:2018,他们不会再回来了。最近看到多个年终盘点,总结2017年的刷屏热点事件可以说是娱乐圈的风风雨雨,总无一例外占据半壁江山。女明星泰国约会小鲜肉,鹿晗关晓彤公布恋情,李晨求婚范冰冰,奚梦瑶维密秀摔倒,而不管在哪一份总结名单里,对那群高开的人都没有只言片语的提及,他们悄悄地离开,没有打扰公众半分,太多的人对他们一无所知,然而他们却是当之无愧的“大国脊梁”,也是最不该被遗忘的存在。2018,他们不会再回来了。 这次梳理的人物,都是追求诗和远方的人,他们负责,有担当,为国付出,无私奉献,淡泊名利,不忘初心,攻坚克难。反观当下
2、,娱乐明星过热,人们疯狂追星,调侃八卦,俄国著名作家伏尔泰告诉人们“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于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人格魅力能感染一切,内涵之美才是真正的美。 你的素材不能只有古代哲人志士,要用鲜活的素材去打动阅卷老师,希望这些素材能帮助考生。 于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 2018年1月19日 一、黄大年(我没有敌人、也没有朋友,只有国家利益。一黄大年) 他是我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让我国在航空重力梯度仪的研制上实现了从无到有,且让数据获取能力和精度与国际的差,至少缩短了20年。理论算法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开始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2008 年,(“千人
3、计划”),当时已经是国际知名的战略科学家,在英国名利双收的黄大年用最短的时间辞职,卖掉房子,回到了国内。有媒体报道说:他的回国,让某国当年的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100海里。 回国十几年,他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带领团队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使中国真正进入“深地时代”! 有一次,他因为高强度工作晕倒,手里却还死死抱着自己的电脑,醒来后他的第一句话是:“我要是不行了,请把我的电脑交给国家,里面的研究资料很重要。”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因病逝世,享年58岁。 适用话题:专注 责任 担当 高贵人格 爱国 二、李佩 她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
4、先生的夫人。被称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和“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曾长期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英语教授。没有人数得清,中科院的老科学家有多少是她的学生。 她内心能容下任何湍流,也当得起一声“先生”。她 是 中 国 最 后一 位 精 神贵 族。 李佩曾和李政道一起帮助中国第一批自费留学生走出国门。当时没有托福、GRE 考试,她就自己出题,李政道在美国选录学生。她还筹建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 的英语系,培养了新中国最早的一批硕博士研究生,当时国内没有研究生英语教材,她就自己编写,教材沿用至今。 70多岁李佩开始学电脑,近80岁还在给博士生上课。晚年的她用1
5、0多年,开设了600多场比央视“百家讲坛”还早、还高规格的“中关村大讲坛”,请的都是各个领域的大牛,有人是也只有李佩先生能请得动各个领域最顶尖的腕儿。 年老她将毕生积蓄 60 万全部捐出,她说:“捐就是捐,要什么仪式”,像是做了一件极为平常的事情一样,捐完就结束了。 2017年1月12日,李佩先生去世,享年99周岁。 适用话题:挫折与坚持 担当 责任 爱国 人格魅力 内涵 大爱之心呢 三、周有光(他用11 2年活出了别人的几辈子) 他对中国语文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阐释。 发表专著30多部,论文300多篇。 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50岁以前,周有光是个经济学家; 50岁以后,他
6、成了一位语言学家,主持制订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到了85岁的时候,他又博览群书,研究文化学问题,成为一名启蒙思想家。 2017年1月14日,周有光逝世,享年112岁。 适用话题:勤奋 专注(专一) 工匠精神 四、任新民 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 我国火箭总体设计第一人。 他曾领导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是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这辈子我就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中国航天。一一任新民 1948 年,法国布法罗大学第一次聘任了一位年轻的中国人为讲师,他就是任新民。执教不到一年,当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消息传来时,任新民没有一丝犹豫辞去了美国优超的职业,辗转回到国内
7、,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奉献一生。 1975 年他连续组织了 3 颗卫星的成功发射,尤其是组织使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第一次成功地发射和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使我国航天技术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成为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 即使进入耄耋之年,他依然放不下中国的航天事业,担任载人航天工程论证小组首席顾问,助力中国航天事业进一步的发展。 2017年2月12日,任新民逝世、享年102岁。 适用话题:专注(专一) 工匠精神 不忘初心 担当 责任 五、屠善澄 我国人造卫星工程开拓者之一 中国自动化学会的创建人之一 “863”计划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 为促进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
8、的交流与发展和国际间的友好往来作出了重要贡献。 世间少一院士,天上多一文曲。 屠善澄的一生就是“祖国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 起先国内模拟计算机要靠苏联供货,1956 年 9 月起,屠善澄带领科技人员先后研制出 MZ-2和MZ-4模拟计算机,为后来的巨型计算机奠定了技术基础。后来又去研究人造卫星控制系统,编写关于发展我国载人航天的意义与作用,为后来我国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控制系统提供了参考; 再接下来,他又开始研究制导导弹控制系统,并且再次取得成功。 屠善澄参与我国第一颗地球卫星同步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的控制系统研制和飞行试验全过程。他还长期担任兼职教授,为中国培养了许多自动控制科技
9、人才。2017年5月6日,屠善澄逝世,享年93岁。 适用话题:责任 担当 爱国 六、吴文俊 他是我国著名数学家,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开创了崭新的数学机械化领域,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 吴文俊说:“不管一个人做什么工作,都是在整个社会、国家的支持下完成的。有温岁人帮助我,我数都数不过来。我们是踩在许多老师、朋友、整个社会的肩膀上才上升了一段。我应当怎么样回报老师、朋友和整个社会呢? 我想,只有让人踩在我的肩膀上再上去一截。我就希望我们的数 学 研 究事 业 能 够 一 棒一 棒地 传 下 去。” 为了解决机器证
10、明几何定理的问题,他年近花甲从头学习计算机语言,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他用机器证明几何定理终于获得成功。他开创了近代数学史上的第一个由中国人原创的研究领域数学机械化,实现了将繁琐的数学运算、证明交由计算机 来 完 成。他曾与华罗庚、钱学森一起获得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也曾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但无论获得怎样的成就,吴文俊总是一笑而过,在他看来,还有更多需要他去学习的东西。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曾在每周四举办学术讨论班,那时81岁的吴文俊仍是班上的常客,积极参与讨论,提出新的观念看法。 2017年5月7日,吴文俊逝世,享年98岁。 适用话题:谦虚 高贵人格 内涵 勤奋 坚持 毅力 创新精
11、神 七、刘宝琛 他是岩土工程专家,中国随机介质理论奠基人及其应用的开拓者。回采了原来大量划为永久损失的国家资源。爱干惊天动地事,喜做隐姓埋人。 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刘宝琛主持了国家重点开采的许多项目,均获成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并把随机介质理论推广应用于铁矿、金矿、磷矿的开采。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也采用了他的理论。 担任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院长时,刘宝琛年事已高,且患有高血压、心血管等疾病,但他仍然带病准时上下班,参加各种会议。还自己出钱设立“院长奖”,以奖励为土建学院争得荣誉的老师和同学,每年坚持培养博士生数人。年逾花甲,仍然主动下到废矿井考察开采情况及岩层结构,即使知道前路危险,依
12、然不曾有丝毫退却。 有人把从事采矿工作、岩土工程的人称为“煤黑子”“土疙瘩”。 而刘宝琛却认为,只要能为祖国作贡献,自己心甘情愿当“煤黑子”“ 土疙瘩” 2017年6月21日,刘宝琛逝世,享年85岁。 适用话题:淡泊名利 内涵 高贵人格 挫折与坚持 勇敢 奉献 爱国情怀 八、陈学俊 他是中国锅炉专业、热能工程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多相流热物理学科的先行者和奠基人,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锅炉专业、创建了全国唯一的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 既然去西安扎根西北黄土地,就不要再为房子而有所牵挂。钱是身外之物,不值得去计较。陈学俊。 上世纪40年代,国内正处于动荡,陈学俊本有机会去到台湾,名利双收。然而
13、他却坚定选择留在了大陆。当中央号召知识分子支援大西北建设时,他又果断放弃了上海的房子,举家西迁,这一迁就是60余年。 他说:“上海的房子,后来我就送给上海的房管局,那是很值钱,在这个国际饭店后面,那留到现在那很值钱,我不觉得可惜,我支援西北了。”他筹建了中国高校中第一个锅炉专业,开出了锅炉专业的全部课程;筹建了中国高校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育人六十余载,陈学俊亲自教过的学生有2500多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 我国动力工业领域的骨干力量,不少人成为有重要贡献的专家、教授。 2017年7月4日,陈学俊逝世 ,享年99岁。 适用话题:内涵 不为
14、物累,淡泊名利 追寻诗与远方 九、申泮文 他是我国第一个没有出国留学、没有博士学位的中科院院士。 编写出我国化学界第一部中文教材。 研制出我国第一代镍氢电池。 更为创建南开大学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 南开大学化学系为应用化学研究所奠定了基础。 我一生的时间就干了两件事,一个是爱国,一个是化学。申泮文 抗战爆发后,申泮文毅然投笔从戎,南下参与淞沪会战,后又重新回到大学继续未完成的学业。1940年申泮文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工系,此后70余年的时间里,他从未离开过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90岁高龄的他仍在坚持给本科生讲课,而且从不迟到。 “让中国的高等化学教育走在世界前列!”是这位执教化学基础课时间最长的化
15、学家一直以来的梦想。为了编写出“赶超国外最先进的教材”,他笔耕不辍,一生出版了总计70余卷册3000余万字的著作,成为我国最高产的化学家。即使重病在床上不能行走,他还让人把电脑搬到身边,在病房里继续工作,病房里的写字台上总是堆着厚厚的资料。 2017年7月4日,申泮文逝世,享年101岁。 适用话题:专一 坚持 学者精神 匠心筑梦 挫折与坚持 十、张忠培 他一手创办了吉林大学考古专业 先后在多个地方主持大规模的考古研究工作 后又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 推动故宫管理从传统向现代转型 敢于直言的故宫老院长,不看钱脸色的文物保护神。这就是张忠培作为考 古 的一生。 半个世纪前,他的著作元君庙仰韶墓地,被海
16、外学者称为研究中国史前亲族组织的典范,打破了“硬套社会发展规律教条的怪圈”,他主持多项大型考古,填补了中国考古史上的一系列空白,开创了史前仰韶时期新石器时代的考古研究。 一手创办吉林大学考古专业,使吉林大学后来和北京大学一起,成为两个全国性的重点考古教研基地。后又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重新定位故宫博物院的发展方向,摸清家底儿、开展学术研究、逐步限流他的理念一直被故宫后来者继承并发扬着。 有人请他去参加鉴宝类电视节目,挂个名就有钱拿,还有人想付大笔稿费让他写一些“特定的”文章,他都拒绝了: 这辈子,我不谋官,不谋利,不惧权威。我不为会议写文章,不 为稿费写文章,不为职称写文章。不看任何人脸色,也不
17、看钱的脸色,这就是我的追求。 2017年7月5日,张忠培逝世、亭年83岁。 适用话题:内涵 修炼内心 淡泊名利 追寻诗与远方 十一、柯俊(拳拳报国赤子心) 他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金属物理、冶金史学科奠基人。创始贝茵体相变的切变理论发展了马氏体相变动力学。国际同行称他为贝茵体先生(Mr.Bain),茵体切变机制,是贝茵体切变理论的创始人。国外很多机构都曾发出邀请,给予高工资高福利希望他前去工作,然而柯俊都一一婉拒。 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钢铁事业付出,他率先在研究中引进电子显微镜,创立了中国第一个金属物理专业,筹建了中国最早的金属研究所,开拓冶金材料发展史的新领域。他从英国留学回来时,那时全
18、国几乎没有完整的钢铁联合企业,美国年钢产量是中国的近600倍,而他离开时,中国的钢产量已经位列全球第一。 2017年8月8日,柯俊逝世,享年101岁。 根据柯俊生前遗愿,他的遗体将捐献给武汉大学医学部用于教学和科学研究,为国家的教育科学事业做出最后的贡献。 适用话题:爱国 奉献 内涵 十二、朱英国(我是农民的儿子,深知农村生产力的落后以及农民生产与生活的疾苦,我要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尽到自己的力量。) 他是我国著名遗传学家和水稻生物学家,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先驱,我国杂交水稻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和研究团队选育的红莲型和马协型杂交稻新品种已累计推广上亿亩。 世人皆知袁隆平,何人知晓朱英国?在杂交
19、水稻领域,朱英国的成就可以与袁隆平比肩,朱英国曾和科研人员一起培育出“红莲”第一代,而红莲型、袁隆平的野败型、日本的包台型,被国际公认为三大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而且只有“野败型”和“红莲型”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种植,被冠以“东方魔稻”的美称。 朱英国不仅是一位杂交水稻研究的大家,在研究团队建设和提携后辈方面也是不遗余力。直到去世前的最后一个晚上,病床上的他还在辅导学生。 2017年8月9日,朱英国逝世,享年78岁。 适用话题:不忘初心,攻坚克难 奉献 大爱 科学匠人 十三、南仁东 他曾任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 负责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的科学技术工作。 他和团队让中
20、国成为了世界上看得最远的国家。 在这个满地都是金钱的年代,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1984 年,南仁东就主持完成欧洲及全球十余次观测,成为全世界最顶尖的天文科学家之一,就在声名赫赫的时候,他却选择了回国,放弃比国内高 300 多倍的薪水,就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 1993 年,E 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讨论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南仁东于是跟同事说: 咱们也建一个吧。为了这句话,他坚持奋斗了22年,从1994年项目预研究到2016年建成,这其中付出的艰辛不言而喻,即使后来身患癌症,他仍旧带病坚持工作。 然而在FAST“天眼”建成后的第二年,他永远离
21、开了人间。 2017年9月15日,南仁东逝世,享年73岁。 适用话题:工匠精神 专注 结合布鞋院士李小文使用 十四、朱显谟(黄河不清,我死不瞑 目。一朱显谟) 中国黄土区土壤及土壤侵蚀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者。 毕生致力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工作。 为了心中“黄河清”的梦想。 默默奉献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为中国黄河中游泥沙治理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1959 年,为了支援大西北建设,朱显谟离开了生活和工作条件优越的南京,举家迁往西北农村,在没有卫生间和厨房、吃水还要到共用自来水龙头接的小平房里,朱显谟待了50多年,毫无怨言,为治理黄河贡献了一生。 上世纪80年代初,朱显谟提出“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
22、字方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肯定。在该方略实施下黄河流域治理已见成效,黄河流失土壤泥沙已由13亿吨减少为3亿多吨。如今,黄河水清,斯人逝去。 2017年10月11日,朱显谟逝世,享年102岁。 适用话题:坚持 专注 内涵 不忘初心 环保 梦想 十五、吕必松(外国有的、先进的,我们要跟踪,将来要有; 但并不是说外国没有的我们不许有。) 他是原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学) 院长.国家汉办第一任主任。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第一任会长。对外汉语学科的奠基人,著名语言学家、语言教育家这是所有对外汉语人都应该感 谢的老人。 吕必松先生是对外汉语专业最大的元老。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过去是没有的,
23、他一手开创了这个学科,确定了这一学科的基础理论范畴。对外汉语可以有今天的地位,对外汉语系在全国遍地开花,孔子学院遍布全球,HSK考试成为全球汉语考试的唯一标准,这一切都离不开吕必松先生。 2017年11月22 日,吕必松逝世,享年82岁。 适用话题:国家自信 民族自信 文化自信 汉语魅力 十六、高伯龙 一生从事激光陀螺研制,率先对激光陀螺的基本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使得我国成为继美俄法之后世界上第4个能够独立研制激光陀螺的国家。在航空、航天、航海特别是军事领域有重大应用价值。现代战争中,以激光陀螺为核心部件的自主导航系统,可以不受各类通讯系统的限制,精确制导对目标实施打击。以激光陀螺为核
24、心部件的自主导航系统这项技术。世界上只有中国等极少数国家掌握,创造这一佳绩的便是高伯龙领衔的国防科技大学激光陀螺团队。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这段全国激光陀螺研制最为艰难的20余年间,高伯龙率领的国防科大激光陀螺研究团队从零起步,从基本原理的研究、主攻方向的确定,到一项项工艺技术的突破,在重重艰难险阻中开辟出了一条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制激光陀螺的成功之路。 2017年12月6日,高伯龙逝世,享年89岁。 适用话题:工匠精神 专注 十七、余光中 他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 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愿天堂没有乡愁,老先生一路走好。 作家梁实秋曾称赞他“右手写诗、左
25、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余光中从事文学创作超过半个世纪驰誉海内外,一首乡愁在全球华人界引发强烈共鸣。 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逝世,享年89岁。 适用话题:专注 内涵 诗与远方 十八、童志鹏 我国综合性电子信息系统研制的带头人。 国家级重点工程的开拓者之一。 领导研究与国际开放系统互联标准一致的中国研究网。 我们都是从战乱中走山来的,亲眼目睹着侵略者对我们的亲人、朋友所犯的一切罪 行。虽然我们没有拿起武器去复仇,但我们一定要用双手,用科学建设新的中国 再也不允许任何人侵略她,再也不允许任何人欺硬我们!一一童志鹏 从研制第一批国产军用电台、中国第一代机载雷达到开拓并奠基中国综合电子
26、信息系统,童志鹏见证并参与了新中国军事电子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过程。 他主持研制成功的地面教波脉冲接力机、中国第一代机载雷达等电子设备与系统,后来成为“两弹一星”电子系统的核心装备。 2017年12月19日,童志鹏逝世,享年93岁。 适用话题:不忘初心,攻坚克难 工匠精神 爱国 科技与国防 结束语: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有人负重前行。能让中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一帮人在拼命,英雄已落幕,却不该被遗忘!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知道,谁才是真正的国家脊梁!2017年他们走了,2018年他们也不会再回来了!想起一句话:“记得我的好,或者,记住我就好” 2018,我们应该关注这些明星 有这样一群
27、发光发亮的“明星”,他们筚路褴褛、呕心沥血,书写着华人的风采,为中国谱写着盛世华章,然而,他们中的很多人默默无闻,甚至为不少人所遗忘、一无所知。2018,我们应该关注这些“明星”,这些悄无声息的时代英雄。 01.潘建伟:量子通信领导者 国际量子信息领域开拓者之一,首次实验实现量子隐形传态。 2017年12月,自然发布年度十大科学人物,我国物理学家潘建伟榜上有名。1400千米高空,他将中国带到远距离超安全量子通信技术的前沿,率领团队从地球将一个光子的量子状态传输到轨道卫星的另一光子之上。或许正如自然所报道,他带领中国成为量子远距离通信技术的领导者,在中国他被称为“量子之父”。 当我们仰望星空之时
28、,或许我们也应想到这位让量子通信驰骋于天地之间的物理学家。 02.刘如谦:基因修复者 CRISPR基因编辑工具开启了人类编制生命之网的历程。 2017自然全球十大科学人物,入选的华人科学家除了潘建伟,还有一位华裔美籍科学家刘如谦。一名生物学家研发出非天然存在的基因编辑工具,或许有一天这项技术可以用来挽救生命。他对科学研究精益求精,哪怕导师对他本科论文无可挑剔,他也追求更完美,他对科研事业执着而冒险,或许正是他的疯狂,才使得他在科学上得以创新和突破。 他这项在未来或许可以拯救生命的技术,使得华人面孔在世界舞台更熠熠生辉。 03.薛其坤:7-11量子院士 首次从实验上独立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其
29、由材料本身的自发磁化产生。 清华“明星校长”薛其坤,首届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的获得者,他率领团队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他也被誉为离“诺奖”最近的院士。这位拿奖拿到手软的院士多年早7出、晚11归,他说,“是对科学朴素的向往,让我走到现在”,在他看来,科学之美值得我们极致地去追求。 或许,时代缺少的不是科学明星,而是像薛其坤那样对科学的自信与探索,时代缺少关注的不是娱乐八卦,而是像他那样诺贝尔级的科学发现。 04.卢煜明:无创基因产检 无创DNA产前检测的奠基人,发展出了一套新技术来准确分析和度量母亲血浆内的胎儿DNA。 “冬去春来喜相连,怀胎十月苦中甜”,我们都是母亲心怀期待、一朝分娩
30、的天使。面对胎中的宝宝,以往孕妇想要检测胎儿疾病只能进行羊水穿刺,而如今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已经取代羊水穿刺,数万个家庭受益于卢煜明的这一项研究,他也凭此获得首届未来科学大奖的“生命科学奖”。 当一位妈妈怀抱着一位健康的宝宝,当看到宝宝纯真无暇的笑,我们是不是又该感谢卢煜明为孕妇产检、为基因疾病监测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呢? 05.施一公:结构生物领军者 在TGF-的调控机理、磷酸酶PP2A的结构生物学方面影响巨大。 他身在海外,学成归来,放弃了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的优渥条件,毅然回到清华。他会带动一批国外科学家回国,这种效应被媒体称为“施一公效应”。2017年,他在细胞杂志连发3文,解析了剪接体分子结
31、构,打开了分子结构的大门。 作为知识分子,他有着博大的家国情怀,他推动了清华生命学科、推动了国内生物学的重大发展。 06.王艳丽:病毒DNA逮捕者 致力于CRISPR/Cas系统的作用机理,及小分子介导的基因沉默的结构生物学研究。 莫言女子不如男,巾帼不让须眉。当无数人对科学家进行解读之时,女性科学家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而王艳丽,曾入选“中国青年女科学家”、HHMI国际研究学者名单,作为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她研究的基因CRISPR系统可谓角色重大。 她不随波逐流,她选择踏踏实实做研究,她不急功近利,她的坚持与专注,同样难能可贵。 07.袁隆平:稻田守望者 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成功运
32、用超级杂交稻技术,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 2017年的10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又一次刷屏,平均亩产1149.02公斤的成绩,再创世界水稻单产的最新、最高纪录。除此之外,在水稻育种上,他还带来另一项突破性技术,剔除镉元素,农作物将变得更纯净。简言之,他不仅解决了人类的“吃得饱”问题,还解决了人类的“吃得安全”这一大难题。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生命不息科研不止,这两句话用来诠释他再为恰当不过,他是稻田的守望者,值得我们去仰望。 08.易志坚:沙漠变绿洲 利用土壤颗粒间存在一种特定的力学约束,尝试进行沙漠土壤化生态恢复,让沙子获得土壤性质。内蒙古沙漠里,有片试验地,花海繁茂,绿意盎然,而在不久之
33、前,那里还是一片荒芜的沙漠,黄沙漫漫,毫无生机。成功将这一沙漠变绿洲者,正是重庆交大一位教授易志坚。他带领团队,提取出一种植物性纤维黏合材料,用力学原理把沙变成土壤,让沙漠土壤化,这是科学的跨界,是领域的合作,是创新也是突破。 当我们漫步沙漠之时,或许脚下那片黄沙,也会在未来生出根系,长出绿叶,开出繁花,衍出另一番风景。 09.杨超 :超算追梦人 率领团队开展“千万核可扩展全球大气动力学全隐式模拟”项目,获得“戈登贝尔”奖,实现了我国高性能计算应用成果在此奖项上零的突破。 作为有着超算界诺贝尔奖美称之名的“戈登贝尔奖”,杨超带领的超算团队多年努力,终于等来了花落其家的时刻。中国团队的获奖,实现
34、了在该领域的零突破,使得我国拥有了超算应用的世界话语权,也标志着中国正式成为了HPC(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世界领导者之一。而杨超本人,也荣膺2017年度CCF-IEEE CS青年科学家奖。 漫漫冲奖路,他的契约精神,他的使命感,他的不放弃,对于科学界而言,更是一片赤子之心。 10.姚檀栋 :青藏高原守护人 我国冰芯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发起“第三极环境计划”,荣获2017年维加奖。 2017年4月19日,瑞典国王将2017年维加奖颁发给中国科学家姚檀栋院士,有着“地理学诺贝尔奖”的维加奖,姚檀栋院士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科学家。 7000米冰川,零下30摄氏度的冰山,他一直奋战在青藏高原,在茫茫
35、冰山钻取冰芯,风雪呼号中,一个不慎脚下便是夺命的缝隙,他一坚持就坚持了30多年。然而他那一段在被世人视作“生命禁地”的经历,却鲜为人知。 在我们关注纷纷闹闹的娱乐明星之时,我们是否也该关注下,这些拿生命在追求科学、拿生命在守护青藏高原的科学卫士呢? 11.常进 :“悟空”首席科学家 “悟空”首席科学家,利用“悟空”采集到的数据,科研人员获得了世界上迄今最精确的高能电子宇宙线能谱。 在“悟空”首个物理结果研讨会,“悟空”项目首席科学家常进说到:“我可不想做网红,我更喜欢躲在实验室里做好卫星数据的搜集与分析工作。”作为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有望拥有大圣的火眼金睛,识破宇宙中的暗物质。而除
36、此之外,这位心怀天文梦的科学家,也一直参与着我国探月工程项目,嫦娥一、二、三号谱仪的研制。 坚持梦想,十年磨一剑,他带着中国科学家勇攀高峰。在我们关注各网红明星之时,我们是否更应关注下,这些“不愿做网红”的科学家呢? 12.杨学明:“中国神光” 他是“大连光源”总负责人,该装置发出了世界上最强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脉冲,单个皮秒激光脉冲产生140万亿个光子,成为世界上最亮且波长完全可调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一束神“光”,自海风凛冽的辽东半岛升起。我国第一台大型自由电子激光科学研究用户装置“大连光源”,发出了世界最强、最亮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脉冲。而这人类探测微观世界的利器,就由杨学明主导负责,他按下这最快的“快门”,让分子、原子无处遁形,有望为分子拍部“电影”。 他不忘初心,攻坚克难,引领着中国科学跻身世界前沿,当我们关注那些荧屏上的电影明星之时,是否也该关注下,这为分子“拍电影”的科学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