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医院常用的消毒灭菌技术临床研究发现,医院感染病例绝大多数是通过侵入性操作、接触污染物品、病原微生物污染环境空气等方式或途径传播发生的。科学规范地应用消毒与灭菌技术,可以有效地切断医院感染传播途径的基本环节,也是最有效、最根本、最彻底的预防医院感染的措施。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消毒管理办法 ,严格执行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技术规范,并达到以下要求: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灭菌水平;接触皮肤、黏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消毒水平;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 ”由此可见,医务人员了解和掌握常用的消毒灭菌技术,并熟
2、悉应用,对积极防范医院感染尤其重要。第一节 医院消毒灭菌概述(一)清洁与消毒、灭菌的定义清洁是消毒灭菌的前期步骤,没有彻底的清洁,就难以保证消毒或灭菌的根本效果。所谓清洁,是指用清水、清洁剂和机械洗涮等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的方法和过程。目的在于去除和减少微生物,但不能杀灭微生物。常用方法:水洗、机械去污和去污剂去污等,适用于地面、墙壁、家具、医疗护理用具等物体表面和一些物品消毒灭菌前的一般处理。物品常见特殊污物的处理。碘酊污渍可用乙醇擦拭,甲紫污渍用乙醇或草酸溶液擦拭;陈旧血渍用过氧化氢溶液擦拭后洗净,高锰酸钾污渍用维生素 c 溶液洗涤或用 o2%0.5%过氧乙酸溶液浸泡后
3、清洗。墨水污渍用肥皂、清水洗,不能洗净时用稀盐酸或草酸溶液清洗,也可用氨水或过氧化氢溶液退色。铁锈污渍浸入 1%热草酸溶液中,再用清水洗,也可用热醋酸浸洗。消毒是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清除环境中芽胞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消毒只能将有害微生物的数量减少到不致病的程度,而不能完全杀灭微生物。消毒一般分为 3 种:随时消毒、预防消毒和终末消毒。有传染源存在时,对可能遭受到其排出病原体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及时进行的消毒,通常称作随时消毒。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的消毒,称之为预防性消毒。终末消毒则是指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全面的彻底消毒。灭菌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
4、包括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以及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从医院消毒学的角度理解灭菌的概念,就是进入人体的无菌物品经过灭菌处理后,不仅无任何微生物的存在,而且还应达到无热原、无微粒的水平。经过灭菌处理后未被污染的物品,称无菌物品。经过灭菌处理后未被污染的区域,称之为无菌区域。(二)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一般分为物理消毒灭菌法、化学消毒灭菌方法和生物消毒灭菌方法三大类,其中主要以前两者最为常用。1物理消毒灭菌法 物理消毒灭菌法是利用热力或光照等物理作用,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及酶发生变性或凝固,以达到消毒灭菌目的的方法。(1)干热消毒灭菌法:干热是指相对湿度在 20%以下的高热,其特点是由空气导
5、热,传热较慢。干热消毒灭菌常用的方法,主要是燃烧和干烤。(2)湿热消毒灭菌法:湿热由空气和水蒸气导热,其特点是传热快,穿透力强。湿热消毒灭菌常用的方法,有煮沸消毒法和压力蒸汽灭菌法。(3)光照消毒法:光照消毒法主要是指利用紫外线照射,使菌体蛋白发生光解变性而导致细菌死亡,常用方法有日光曝晒消毒法和紫外线照射消毒法。日光曝晒消毒法用于患者使用后的枕头、床褥、床垫、棉絮等物品的消毒,一般曝晒 6h 可达到消毒,曝晒时 2h 翻面一次。紫外线照射消毒法主要用于空气消毒与物品表面的消毒。2化学消毒灭菌法 化学消毒灭菌法是利用化学药物渗透至细菌体内,使菌体蛋白凝固变性,或干扰细菌酶的活性,抑制细菌代谢和
6、生长,破坏细菌细胞膜结构改变其渗透性,破坏其生理功能,达到消毒灭菌目的的方法及过程。(1)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原则:在使用化学消毒剂时,注重合理使用并满足环境保护要求,可用物理消毒灭菌的,尽可能不用化学消毒剂。根据物品性能及微生物的特性,选择适宜的消毒剂;严格掌握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消毒时间及使用方法。消毒剂应定期更换,易挥发的消毒剂应加盖保存,并定期检测、调整浓度。待消毒或灭菌物品浸泡前将物品洗净擦干,浸泡在消毒液内的物品应注意打开轴节或套盖,管腔内应注满消毒液。消毒后的物品在使用前,应先用无菌生理盐水冲净,避免消毒剂刺激人体组织。(2)化学消毒剂的分类:化学消毒剂是指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使
7、其达消毒或灭菌要求的化学制剂。依据作用强度分为:高效消毒剂、中效消毒剂和低效消毒剂三类。高效消毒剂,指可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胞也有一定杀灭作用的化学制剂,如过氧乙酸、部分浓度含氯消毒剂等。中效消毒剂,指仅可杀灭分枝杆菌、真菌、病毒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达到中度消毒水平的化学制剂,如醇类、碘类、部分浓度含氯消毒剂等。低效消毒剂,指仅可杀灭细胞繁殖体和亲脂病毒,不能杀灭结核杆菌、亲水性病毒或芽胞,达到基本消毒要求的化学制剂,如酚类、胍类和季铵盐类等。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胞,使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称之为灭菌剂。(3)化学消毒灭菌法常用的主要有 4 种
8、方法:浸泡法,是将物品洗净、擦干后,浸没在消毒液中进行消毒灭菌的方法;擦拭法,是用消毒剂直接擦拭人体或物品表面如皮肤、桌椅等,达到消毒灭菌的方法;喷雾法,是利用喷雾器将消毒剂变成微粒气雾弥散在欲消毒的环境空气中,对空气和物品表面进行消毒灭菌的方法;熏蒸法,是将消毒剂加热或加入氧化剂,使其产生气体来进行消毒灭菌的方法。3生物消毒灭茵法 生物消毒灭菌方法,主要是指运用一些具有消毒灭菌活性的中草药和生物酶类,进行消毒灭菌的方法,其应用种类和效果目前仍在研究和探讨中。(三)消毒因子作用水平1灭菌 常用的方法有:热力、电离辐射、微波、等离子体等法进行的物理灭菌,以及用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过氧乙酸、过
9、氧化氢等进行的化学灭菌方法。2高水平消毒高水平消毒,是指达到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结核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绝大多数细菌芽胞的消毒水平,主要方法有热力、电力辐射、微波和紫外线等以及用含氯、含溴消毒剂,二氧化氯、过氧乙酸、过氧化氢、臭氧、二溴海因等甲基乙内酰脲类化合物和一些配制的复方消毒剂等。3中水平消毒 这类消毒可以杀灭和去除细菌芽胞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包括超声波、碘类消毒剂(碘伏、碘酊等) 、醇类、醇类和氯己定,醇类和季铵盐(包括双链季铵盐)类化合物、酚类等消毒剂消毒等。4低水平消毒 此类消毒指仅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水平的消毒,主要方法包括使用部分化学消毒剂,
10、如单链季铵盐类消毒剂(苯扎溴铵等) 、双胍类消毒剂如氯己定、植物类消毒剂和汞、银、铜等金属离子消毒剂,以及通风换气、冲洗等机械除菌法。(四)医用物品对人体危险性的分类医用物品对人体的危险性是指物品污染后,对人体造成危害的程度。一般根据其危害程度分为三类。1高度危险性物品 这类物品主要是指可以穿过皮肤或黏膜进入无菌组织或器官内部的器材,或与破损的组织、皮肤、黏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和用品。例如手术器械和用品、穿刺针、输血器材、输液器材、注射的药物和液体、透析器、血液和血液制品、导尿管、膀胱镜、腹腔镜、脏器移植物和活体组织检查钳等。2中度危险性物品 这类物品仅指与破损皮肤、黏膜相接触,不进入无菌组织内。
11、例如,呼吸机管道、胃肠道内镜、气管镜、麻醉机管道、子宫帽、避孕环、压舌板、喉镜、体温表等。3低度危险性物品 这类物品虽有微生物污染,但在一般情况下对人体并无害,仅当受到一定数量的病原微生物污染时才造成危害。这类物品和器材仅直接或间接地和健康无损的皮肤相接触,包括生活卫生用品和患者、医护人员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的物品,如毛巾、面盆、痰盂、地面、便器、餐具、茶具、墙面及桌面、床面、被褥、一般诊断用品(听诊器、听筒、血压计袖带)等。(五)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基本原则选择消毒灭菌方法时,应使用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消毒药剂、器械,并按照批准使用的范围和方法使用。根据物品污染后的危害程度,选择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
12、。高度危险性物品,必须选用灭菌方法处理。中度危险性物品,一般情况下达到消毒即可,可选用中水平或高水平消毒法。但中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要求并不相同,有些要求严格,例如内镜、体温表等必须达到高水平消毒,须采用高水平消毒法消毒。低度危险性物品,一般可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只做一般的清洁处理即可。仅在特殊情况下,才做特殊的消毒要求,例如,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应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用有效的消毒方法。对受到细菌芽胞、真菌孢子、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HIV等污染的物品,应选用高水平消毒法或灭菌法。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物品,应选用中等
13、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物品,可选用中水平或低水平消毒法。对存在较多有机物的物品消毒时,应加大消毒药剂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作用时间。选择消毒方法时,既要考虑保护消毒物品不受损坏,还要考虑使消毒方法易于发挥作用。通常应注意:耐高温、耐湿度的物品和器材,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耐高温的玻璃器材、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可选用于热灭菌。不耐热、不耐湿以及贵重物品,可选择环氧乙烷或低温甲醛蒸气消毒、灭菌。器械浸泡灭菌,应选择对金属无腐蚀性的消毒剂。选择表面消毒方法,应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可选择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或液体消毒剂擦拭;多孔材料表面可采用喷雾消毒法。(六)消毒灭菌的基本
14、程序普通患者用过的可复用物品,可先清洗后,再进行消毒灭菌处理。被甲类传染病、朊毒体、气性坏疽以及突发原因不明传染性疾病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血液等污染的可复用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再清洗,然后再按物品危险性的种类,选择合理的消毒灭菌方法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在处理过程中,医务人员应严格做好个人防护工作。(七)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基本因素在日常消毒灭菌过程中,不论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毒灭菌,都可能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并制约着消毒灭菌质量的合格与达标与否。因此,及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采取“趋利避害”措施,是保证消毒灭菌效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1消毒因子的强度与剂量率 强度主要是指热力消毒中的温度、电
15、离辐射的剂量率、化学消毒剂的浓度等。剂量率就是强度与作用时间之积。在一定范围内或一定程度上,二者可以相互增减,以实现作用或功能之互补,从而达到消毒灭菌效果。2作用温度与相对湿度 温度是热力消毒的重要决定因素,对化学消毒剂也有一定影响。一般情况下,温度越高,越有利于消毒因子使菌体蛋白凝固变性而灭活,因而消毒效果越好,但温度的影响程度可因消毒方法、药物浓度以及微生物种类的不同而各异。空气相对湿度,也是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如环氧乙烷、甲醛熏蒸消毒和紫外线装置照射消毒效果,都可能受到环境空气相对湿度的影响。因此,在消毒中应注意环境的温度与相对湿度,使消毒因子更有利于充分发挥消毒效能。3化学
16、拮抗物与 pH 值 化学消毒剂有着自身独特的化学结构及性质,或呈酸性或碱性、或氧化性或还原性、以阴离子为主或以阳离子为主,在消毒中遇到性质相反的化学物质时,其原有的特性就可能会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消毒灭菌效果。这是日常消毒工作中需要注意和把握的。(八)消毒灭菌的合格标准确定使用的消毒方法及其消毒的物品是否达标合格,通常的判定标准是:依据国家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规定的标准消毒试验方法,进行人工菌试验测定,对微生物杀灭率达到 99. 9%以上或现场自然菌杀灭 90%以上时,即为消毒合格。灭菌合格的判定,是通过灭菌标准试验和无菌检测进行的。经过灭菌处理的物品在检测中不存在任何存活状态的微生物,或者对无菌
17、样品抽检无任何微生物生长,且无热原、微粒存在时即为合格。(九)消毒工作中的个人防护研究表明,大多数消毒因子对人体都具有一定的损害或损伤作用,因此在消毒时,工作人员应强化职业防护意识,严格防护措施,防止消毒事故的发生或因消毒操作方法不当对人体造成伤害。干热灭菌时应防止燃烧。压力蒸汽灭菌应防止发生爆炸或灼伤事故。使用紫外线、微波消毒时,应避免直接照射人体。使用气体化学消毒剂,应经常检测消毒环境中该类气体的浓度,防止有毒消毒气体泄漏,对环氧乙烷气体消毒剂,还应严防发生燃烧和爆炸事故。使用液体化学消毒剂时,应防止过敏和可能对皮肤、黏膜的损伤。处理锐利器械和用具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以免刺伤或割伤人体组织
18、。第二节 常用物理消毒法(一)压力蒸汽灭菌压力蒸汽灭菌器根据排放冷空气的方式和程度不同,分为下排气式压力蒸汽灭菌器和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两大类。前者分为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和卧式压力蒸汽灭菌器两种。后者根据抽真空次数的不同,分为预真空和脉动真空两种,脉动真空压力蒸汽消毒机可多次抽真空,空气排出更彻底,因而效果更可靠。下排气式压力蒸汽灭菌器利用重力置换原理,使热蒸汽在灭菌器中从上而下,将冷空气由下排气孔排出,排出的冷空气由饱和蒸汽取代,利用蒸汽释放的潜热使物品达到灭菌。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利用机械抽真空的方法,使灭菌柜室内形成负压,蒸汽得以迅速穿透到物品内部进行灭菌。蒸汽压力达 205. 8kP
19、a(2. lkg/cm2),温度达 132或以上开始灭菌,达到灭菌时间后,抽真空使灭菌物品迅速干燥。压力蒸汽灭菌主要适用于耐高温、耐高湿的医疗器械和物品的灭菌,但不宜用于凡士林等油类和粉剂的灭菌。灭菌设备安装调试完毕,应有经过消毒岗位专业处理技能培训合格,并取得消毒员资格证的人员操作,使用消毒灭菌前,须认真阅读生产厂家的设备使用说明书,并严格按照规定的步骤方法和消毒技术规范有关要求进行。应用压力蒸汽灭菌,每日应对灭菌设备检查 1 次,内容包括:检查门框与橡胶垫圈有无损坏、是否平整;门的锁扣是否灵活、有效,压力表在蒸汽排尽时是否归零;柜室排气口有无阻塞;关好门通蒸汽检查是否存在泄漏;蒸汽调节阀是
20、否灵活、准确,压力表与温度计所标示状况是否吻合,排气口温度计是否完好;安全阀是否在蒸汽压力达到规定的安全限度时被冲开。手提式和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主体与顶盖应无裂缝和变形,无排气软管或管路锈蚀的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不得使用,卧式压力蒸汽灭菌器输入蒸汽的压力不宜过高,夹层温度不能高于灭菌室温度。预真空和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日进行 1 次 B-D 测试。物品消毒灭菌前应彻底清洗干净,洗涤后物品应干燥并及时包装。包装材料可用全棉布、一次性无纺布、一次性复合材料(如纸塑包装) 、带孔的金属或玻璃容器等,但必须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盘、盆、碗等器皿类物品,尽量单个包装。有盖物品包装时,应将盖打开,有筛孔
21、容器,应将盖打开,开口向下或侧放。若必须多个包装在一起时,所用器皿开口应朝向一个方向。傫放时,器皿间用吸湿毛巾或纱布隔开,以利蒸汽渗入。灭菌物品能拆卸的应拆卸,尽可能地暴露物品的各个表面,如剪刀和血管钳必须充分撑开。官腔类物品如导管、针和官腔内部先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润湿,然后立即灭菌。物品捆扎不宜过紧,外用化学指示胶带贴封,灭菌包每大包内和难消毒部位的包内均应放置化学指示物。物品装载量应适宜。下排气灭菌器的装载量不得超过柜容量的 80%,预真空灭菌器的装载量不得超过柜容积 90%。预真空和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装载量分别不小于柜容积的 10%和 5%,以防止“小装量效应”而影响灭菌效果。装载时
22、,还应注意尽可能地将同类物品放在一起灭菌,若必须将不同类物品装放在一起,则以最难达到灭菌物品所需温度和时间为准。灭菌后,物品应检查包装的完整性,启闭式容器,筛孔应关闭。已灭菌的物品,不得与未灭菌物品混放。灭菌合格的物品,应标明灭菌日期、合格标志,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规范要求进行管理。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消毒后物品包装有破损,湿包和有明显水渍的消毒灭菌包,包外化学指示胶带变色情况未达标或有可疑点者,包内化学指示卡没有达到灭菌色泽状态或存有疑点者,以及灭菌包脱落到地,或误置不洁处或沾有水液等,均不得作为无菌物使用,应重新进行消毒灭菌处理。【二)煮沸消毒主要用于餐饮具、服装、被单等耐湿、耐热物品的消毒
23、。消毒时煮锅内的水应将物品全部淹没,水沸后开始计时,持续 1530min。计时后不得再新加入物品,否则持续加热时间应从重新加入物品再次煮沸时算起。亦可用 0. 5%肥皂水或 1%碳酸钠溶液代替清水,以增强消毒效果。(三)干热灭菌干热灭菌通常适用于高温条件下,不易损坏、不易变质、不蒸发物品和不耐湿热器械的灭菌,也可适用于蒸汽或气体不能穿透的物品如玻璃、油脂、粉剂和金属等制品的消毒灭菌。主要有烧灼和干烤两种方法。烧灼用于耐高温物品、小件金属器械的灭菌。干烤用干热灭菌箱进行灭菌,灭菌条件为:160作用 2h,或者 170作用 lh;或者 180作用30min,多采用机械对流型烤箱。 、需要注意的是,
24、采用烧灼消毒灭菌时,待灭菌的物品干热灭菌前应洗净,防止造成灭菌失败或污物炭化。应用于烤消毒灭菌方法时,玻璃器皿应洗净并干燥,灭菌时勿与烤箱底部及四壁接触,灭菌后要待温度降到 40以下再开箱,以防止炸裂。物品包装不能过大,一般不超过 10cm10cm20cm,物品高度应低于烤箱高度的 2/3,物品间应留有充分的空间,油剂、粉剂的厚度不得超过 0. 635cm,凡士林纱布条厚度不得超过 1. 3cm。有机物品灭菌温度不可过高,因温度高于 170时,有机物会发生炭化。(四)紫外线消毒紫外线照射消毒是医院常用的消毒方法之一,其装置主要有紫外线消毒灯和紫外线消毒器两类。目前,我国使用的紫外线消毒灯有普通
25、直管热阴极低压汞紫外线消毒灯、高强度紫外线消毒灯、低臭氧紫外线消毒灯和高臭氧紫外线消毒灯 4 种。紫外线消毒器有紫外线空气消毒器、紫外线表面消毒器、紫外线消毒箱等。消毒使用的紫外线为 C 波紫外线,波长范围为 200275nm,杀菌作用最强的波段是250270nm。消毒用的紫外线光源,必须能够产生辐照值达到国家标准的杀菌紫外线灯或其他器具。用于消毒的紫外线灯应在电压 220V、环境相对湿度 60%、温度 20时,辐射波长 253. 7nm、照射强度不得低于 70uW/C。紫外线可以杀灭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繁殖体、芽胞、分枝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和支原体等。因此,凡被上述微生物污染的物体表面
26、、水和空气,均可采用紫外线消毒。用于物品表面的消毒。一般常用便携式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移动照射,也可采取紫外灯悬吊式照射。对小件物品的消毒,可将其放人紫外线消毒箱内照射。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紫外线的敏感性不同,用紫外线消毒时必须达到杀灭目标微生物所需的照射剂量。杀灭一般细菌繁殖体时,辐射剂量应达到 10 000uWS/ C;杀灭细菌芽胞时应达到 100 000 uWS/ C。病毒对紫外线的抵抗力介于细菌繁殖体和芽胞之间,真菌孢子的抵抗力比细菌芽胞更强,有时需要照射到 600 000 uWS/ C,但一般致病性真菌对紫外线的抵抗力比细菌芽胞弱。在消毒目标微生物不详时,辐射剂量不应低于 100 000
27、 uWS/ C。辐照剂量是所用紫外线灯在照射物品表面处的辐照强度和照射时间的乘积。因此,根据紫外线光源的辐照强度,可以计算出需要照射的时间。例如,用辐照强度为 70uW/ C的紫外线表面消毒器近距离照射物品表面,选择辐照剂量 100 000 uWS/ C,则须照射的时间是:100 000 uWS/ C70uW/ C=1 429s6024min。用于室内空气的消毒。间接照射首选高强度紫外线空气消毒器,不仅消毒效果可靠,而且可在室内有人活动时使用,一般开机消毒 30min 即可达到消毒效果。在室内无人条件下,可采取紫外线灯悬吊式或移动式直接照射。用于水和其他液体的消毒。可采用水内照射或水外照射。应
28、用水照射法时,紫外线光源应装有石英玻璃保护罩,但水层厚度均应小于 2cm,根据紫外线光源的强度确定水流速度,消毒后水必须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在使用紫外线等消毒过程中,应保持紫外线灯表面的清洁,一般每 2 周至少用酒精棉球擦拭 1 次,发现灯管表面有灰尘、油污时,应随时擦拭。由于紫外线辐照能量低,穿透力弱,仅能杀灭直接照射到的微生物,因此,消毒时必须使消毒部位充分暴露于紫外线下。用紫外线消毒纸张、织物等粗糙表面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且两面均应受到照射。用紫外线灯进行室内空气消毒时,房间内应保持清洁干燥,减少尘埃和水雾,温度低于 20或高于 40,相对湿度大于 60%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采用室
29、内悬吊式紫外线消毒时,室内安装紫外线消毒灯的数量为平均每平方米不少于 1.5W,照射时间不少于 30min。用紫外线消毒物品表面时,应使紫外线装置直接照射物体表面,且应达到足够照射剂量。使用中不得将紫外线光源照射人体组织,以免引起损伤。紫外线灯使用过程中辐射强度逐渐降低,因此,应定期测定其照射强度,每年标定 12 次,一旦降到规定要求强度下,应及时更换。(五)臭氧臭氧是一种广谱杀菌剂,科杀灭细菌繁殖体和芽孢、病毒、真菌等,并可破坏肉毒杆菌毒素。在常温下臭氧为强氧化性气体,其相对密度为 1.68,稳定性极差可自行分解为氧,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约 3%。臭氧主要用于水、果蔬、餐饮具等物品表面和空气消
30、毒。水消毒时一般加臭氧量 0.51.5mg/L,水中保持剩余臭氧浓度 0.10.5mg/L,维持 510min。对于质量较差的水,加臭氧量可提高到 36mg/L。空气消毒时一般可采用 30mg/m3的臭氧,作用 1530min,杀灭率自然菌可达 90%以上,消毒时须封闭空间,在室内无人条件下进行,消毒后 30min 方可进入。用于果蔬、餐饮具和其他物体表面消毒时,臭氧浓度12mg/L,作用时间 1520min。需要注意的是,臭氧为强氧化剂,对多种物品有损坏作用,浓度越高对物品损害越重,可使铜片出现绿色锈斑、橡胶老化变色、弹性降低,以致变脆、断裂,使织物漂白褪色等。温度、相对湿度、有机物、pH、
31、水的浑浊度等多种因素可影响臭氧的杀菌作用,使用时应加以控制。臭氧对人有害,国家规定大气中的允许浓度为 0. 2mg/m3。(六)低温蒸汽甲醛气体消毒甲醛是一种灭菌剂,对所有微生物包括细菌繁殖体、芽胞、真菌和病毒都有杀灭作用。甲醛气体灭菌效果可靠,使用方便,对消毒、灭菌物品无损害。主要用于对湿、热敏感且易腐蚀的医疗用品的灭菌。常用的甲醛消毒剂有福尔马林和多聚甲醛两种。甲醛气体可通过加热福尔马林或多聚甲醛获得,也可采用甲醛消毒液雾化法获得。使用甲醛消毒灭菌,须在甲醛消毒灭菌箱中进行。甲醛消毒灭菌箱必须要有良好的甲醛定量加入和气化装置,有良好的密闭性能,消毒灭菌过程中,不得有甲醛气体泄漏。使用甲醛消
32、毒箱消毒物品时,不可用自然挥发法。环境温度和湿度对消毒效果影响较大,消毒时应严格控制在规定范围。被消毒物品应摊开放置,中间应留有一定空隙,污染表面应尽量暴露,以便甲醛气体有效地与之接触。消毒后,一定要采用抽气通风或氨水中和法,及时去除残留甲醛气体。甲醛不宜用于室内空气消毒,因有致癌作用。(七)环氧乙烷气体灭菌环氧乙烷是目前最主要的低温灭菌方法之一,分子式为 C2 H40,分子量 44. 05,沸点108,冰点- 111.3,在低温下为无色液体,具有芳香醚味,嗅阈值 7601 064mg/m3,相对密度 1.52,最低燃烧浓度 3%,高浓度环氧乙烷遇明火可发生爆炸。环氧乙烷具有穿透力猛、杀菌力强
33、、杀菌谱广等特点,可杀灭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芽胞,属灭菌剂。由于穿透力很强且不损害物品、器材,应用非常广泛。因此,临床上不宜使用一般方法消毒灭菌的物品如电子仪器、光学仪器、医疗器械、书籍、纸质文件、棉织、化纤、塑料制品、木制品、陶瓷及金属制品、内镜、透析器和一次性使用的诊疗用品等,均可用环氧乙烷消毒和灭菌。但不可用于饮水和食品的灭菌,因其遇水后可形成有毒的乙二醇。由于环氧乙烷易燃、易爆,且对人有毒,所以必须在密闭的环氧乙烷灭菌器内进行,操作要严格按照消毒技术规范规定程序与要求,或按生产厂家设备说明书明确的步骤方法进行。环氧乙烷的杀菌作用常会受到环境温湿度、药物浓度和微生物状态等因素的影响。温度在
34、 4560时,浓度高于 450mg/L,再提高浓度也不能改变所需灭菌时间。一般情况下,45、450mg/L 即可发挥药物的最大作用,相对湿度一般以 60%80%为宜。有些待消毒灭菌材料可吸收大量环氧乙烷,因此,对大量吸收环氧乙烷的物品应加大剂量。对环氧乙烷消毒操作人员,应进行专业知识和紧急事故处理的培训,每年对环氧乙烷工作环境进行空气浓度的监测,并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有关易燃、易爆物品储存要求进行管理,确保环氧乙烷灭菌器及气瓶远离火源和静电,环氧乙烷存放处,应无火源、避免日晒,温度应保持在 2040。使用环氧乙烷灭菌时,灭菌装置和气体应安放在通风良好、远离火源的地方,且要安装专门的排气管道,并注
35、意与其他排气管道完全隔离。过度接触环氧乙烷后,应迅速将人员移离中毒现场,立即吸入新鲜空气。皮肤接触后,用水冲洗接触处至少 15min,同时脱去脏衣服。眼睛接触液态环氧乙烷或高浓度环氧乙烷气体,应及时用生理盐水冲洗 1015min。第三节 常用化学消毒剂化学消毒剂的定义、分类及其使用原则,前面已作简述,这里不再重复,仅简要介绍目前医院较为常用的化学消毒剂的应用范围、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一)戊二醛戊二醛是一种非氧化性杀菌剂,可以高效、广谱、快速杀灭微生物,具有使用浓度低,使用 pH 范围宽,耐高温,对金属腐蚀性小,本身可以生物降解,但易受有机物影响等特点。其杀菌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自由醛基的烷基
36、化,直接或间接与微生物细胞表面和内部蛋白质及酶的氨基结合,从而引起一系列反应导致微生物死亡,对细菌芽胞、繁殖体、分枝杆菌、病毒、真菌等都具有良好的杀灭作用,经典浓度为 2%。1适用范围 主要适用于不耐热的医疗器械和精密仪器等消毒与灭菌。2使用方法 常用于浸泡法,将清洗、晾干待消毒或灭菌处理的医疗器械及物品浸没于装有 2%戊二醛容器中,加盖浸泡。用于消毒,一般作用 2045min 即可。若用于灭菌,需要作用 10h 后,无菌操作取出,用无菌水冲洗干净且无菌擦干后,方可使用。3影响因素 浓度。在日常消毒或灭菌中,不论是使用碱性、强化酸性还是强化中性的戊二醛制剂,浓度均不应低于 2%。pH。研究证明
37、,pH 在 7.58.5 时,杀菌活性最强,之后聚合作用呈快速且不可逆趋势,活性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因此,酸性条件下戊二醛杀菌效果较差,但存储时间长;碱性条件下戊二醛消毒效果好,但有效期较短。戊二醛溶液适宜在酸性条件下存储,使用前加入激活剂调制中性或碱性使用,以提高戊二醛杀菌活力。有机物。由于任何有机物对细菌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戊二醛可使有机物蛋白凝固,在消毒处理血液污染物品时,因存在原蛋白凝固,科阻碍消毒剂穿透而影响消毒灭菌效果。活化剂。碱在一定范围内可增强其消毒作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长链季铵盐亦可增强其杀菌效果。4.注意事项 戊二醛对手术刀片等碳钢制品具有一定的腐蚀性,使用前应加入 0.5%
38、亚硝酸钠防锈,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监测浓度,戊二醛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性,接触戊二醛溶液时应戴橡胶手套,防止溅入眼内或吸入体内。盛装戊二醛消毒液的容器应加盖,放于通风良好处。(二)乙醇乙醇属中效消毒剂,中效、速效、无毒,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性,对金属无腐蚀性,但已受有机物影响,易挥发、不稳定。其作用是通过使微生物蛋白质变性、破坏细菌细胞壁、破坏微生物的酶系统来实现的。使用浓度通常为 70%75%。1.使用范围 主要适用于皮肤、环境表面及医疗器械的消毒等。2.使用方法 根据有效含量按稀释定律,用灭菌蒸馏水将乙醇稀释成所需浓度的消毒液。常用消毒方法:浸泡法。将待消毒物品放入装有 75%乙醇溶液的容器中,加
39、盖,对细菌繁殖体污染医疗器械等物品浸泡 10min 以上。个别对其他消毒剂过敏者的手消毒,可用 75%乙醇溶液浸泡 5min。擦拭法。用 75%乙醇棉球擦拭,主要用于对皮肤消毒。3.注意事项 乙醇易燃,忌明火。应使用医用乙醇,严禁使用工业乙醇消毒和作为原材料配制消毒剂。(三)碘伏碘伏属中效消毒剂,是碘与表面活性剂聚乙烯吡咯烷酮或聚乙氧基乙醇形成的结合物,如聚乙烯吡咯烷酮含碘 10%。表面活性剂对碘起到载体和促溶作用,有利于碘伏溶液释放碘,延长碘的杀菌作用时间。碘伏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可杀灭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抗酸杆菌、细菌芽胞、亲脂病毒及亲水病毒等对碘伏也都敏感,且刺激性小,毒性低,稳定性好,但
40、对铜、铝、碳钢、银等金属有腐蚀性,易受有机物影响等特点。碘伏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杀菌效果最佳,软水或硬水均可配制碘伏溶液。碘伏的颜色深浅度与杀菌作用成正比,可据此判断其杀菌能力。1适用范围 主要用于皮肤:黏膜表面的消毒。2使用方法 根据有效碘含量用灭菌蒸馏水将碘伏稀释成所需浓度。常用消毒方法:浸泡法。将清洗、晾干的待消毒物品浸没于装有碘伏溶液的容器中,加盖,对细菌繁殖体污染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碘 500mg/L 的碘伏浸泡 30min。擦拭法。消毒时,用浸有碘伏的无菌棉球或其他替代物品擦拭被消毒的皮肤、黏膜部位。外科洗手可用含有效碘 2 5005 000mg/L 的碘伏擦拭作用 3min。对于手
41、术部位及注射部位的皮肤消毒,用含有效碘2 0oo5OOOmg/L 的消毒液局部擦拭 2 遍,作用 2min。对口腔黏膜及刨口黏膜创面消毒,用含有效碘 5001 000mg/L 的碘伏擦拭,作用 35min。注射部位消毒也可用含有效碘 2 000mg/L 的碘伏棉签擦拭,作用 23min。冲洗法。对阴道黏膜及伤口黏膜创面可用含有效碘 250mg/L 的碘伏冲洗 35min。3注意事项 稀释液不稳定,2d 后有效碘可降低 50%,因此宜在使用前配制。碘伏应于阴凉处避光、防潮、密封保存。避免接触银、铝和二价合金,且不宜做相应金属制品的消毒。消毒物品若存在有机物,应适当提高药物浓度或延长消毒时间,同时
42、避免与拮抗药物同用。在用于皮肤消毒时,碘伏虽比游离碘溶液引起过敏反应的频率低、反应轻,但用于敏感组织时仍须慎重。(四)含氯消毒剂含氯消毒剂属高效消毒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对金属有腐蚀性,对织物有漂白作用,且易受有机物影响,消毒液不稳定等特点。常用的含氯消毒剂有液氯如 84 消毒液、漂白粉、漂白粉精等。其作用是通过其氧化、氯化作用,以及新生态氧的杀菌作用而实现的。1适用范围 主要适用于餐或茶具、环境、水、疫源地等消毒。2使用方法 根据不同物品消毒要求的有效氯含量,用蒸馏水将含氯消毒剂配制成所需浓度溶液。浸泡法。将待消毒物品放入装有含氯消毒剂溶液容器中, 加盖。对细菌繁殖体污
43、染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氯 500mg/L 的消毒液浸泡 10min 以上;对经血液传播病原体、分枝杆菌和细菌芽胞污染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氯 2 0005 000mg/L 消毒液浸泡30min 以上。擦拭法。对大件物品或其他不能用浸泡法消毒的物品用擦拭法消毒。消毒所有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同浸泡法。喷洒法。对一般污染的物品表面,用 1 000mg/L 的消毒液均匀喷洒,作用 30min 以上;对经血传播病原体、结核杆菌等污染表面消毒,用含有效氯 2 000mg/L 的消毒液均匀喷洒,作用 60min 以上。喷洒后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人员应离开现场。干粉消毒法。对患者排泄物的消毒,可用含有效氯 10
44、000mg/L 的含氯消毒剂干粉加入排泄物中搅拌后,作用 26h,对医院污水的消毒,用干粉按有效氯 50mg/L用量加入污水中搅拌均匀,作用 2h 后排放。3注意事项 粉剂应于阴凉处避光、防潮、密封保存;水剂应于阴凉处避光、密闭保存。所用溶液,应现配现用。配制漂白粉等粉剂溶液时,应戴口罩、手套。未加防锈剂的含氯消毒剂对金属有腐蚀性,不应做金属器械的消毒加防锈的含氯消毒剂对金属器械消毒后,应用无菌蒸馏水冲洗干净,并无菌擦干后方可使用。对织物有腐蚀和漂白作用,不应用于有色织物的消毒。用于消毒餐具,应即时用清水冲洗。若存在大量有机物消毒时,应适当提高使用浓度或延长作用时间。用于污水消毒时,应根据污水
45、中还原性物质含量,适当增加浓度。(五)过氧乙酸过氧乙酸属高效的酸性强氧化性灭菌剂,分子式 C2 H4 03,分子量 76. 051 8,浓度16620% (W/V),沸点 110,液体透明,呈酸性,易挥发,具有广谱、高效、低毒,对金属及织物有腐蚀性,受有机物影响大,贮存过程中易分解,尤其有重金属离子或遇热时极易分解,稳定性差等特点,可杀灭各种微生物。o1%的过氧乙酸 l10min 可杀灭细菌繁殖体。0. 5%的过氧乙酸 5min 可杀灭结核杆菌和真菌,30min 可杀灭枯草杆菌芽胞。温度在 O以下时,仍可保持活性,其杀菌作用强弱的顺序,依次为细菌繁殖体、真菌、病毒、分枝杆菌和细菌芽胞。高浓度和
46、高温度可引起过氧乙酸爆炸,但浓度 20%以下一般不会引起爆炸。过氧乙酸的消毒灭菌机制,可能是通过氧化作用、破坏细菌酶系统及酸性作用实现的。过氧乙酸可直接对细菌的细胞壁蛋白进行氧化,使细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破坏菌体细胞内外物质交换平衡,致细菌死亡。同时,过氧乙酸分子进行细菌体内,可直接作用于细菌的酶系统,干扰其正常代谢,达到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过氧乙酸的强酸性可以改变细菌体内细胞的酸碱平衡,直接或间接地损伤细菌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从而达到消毒灭菌作用的。1适用范围 主要适用于耐腐蚀物品、体温计、透析器、环境及皮肤以及餐具和卫生用具等物品的消毒灭菌。2使用方法 对二元包装的过氧乙酸,使
47、用前按产品使用说明书要求将 A、B 两液混合,并根据有效成分含量按稀释定律用去离子水将过氧乙酸稀释成所需浓度。具体步骤是:测定过氧乙酸原液的有效含量(C);确定欲配制过氧乙酸使用液的浓度( C)和毫升数(V7);计算所需过氧乙酸原液的毫升数(V),V 一(V 7C7)C;计算所需灭菌蒸馏水的毫升数(X),X=V-V;取过氧乙酸原液 Vml,加入灭菌蒸馏水 Xml 后混匀。常用方法:浸泡法。将待消毒物品放人装有过氧乙酸的容器中加盖,对一般污染物品消毒用 0.05% (500mg/L)消毒液浸泡,对细菌芽胞污染物品的消毒用 1% (10 000mg/L)消毒液浸泡 5min,灭菌时需浸泡 30mi
48、n。消毒或灭菌后的诊疗器材用无菌蒸馏水冲洗干净并擦干,方可使用。擦拭法。对大件物品或其他不能用浸泡法消毒的物品用擦拭法消毒,所用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同浸泡法。喷洒法。对一般污染表面的消毒可喷洒 0. 2%0. 4%(2 0004 000mg/L)过氧乙酸,作用 3060min。3影响因素主要有温度、湿度、浓度、有机物和作用时间等。一般情况下,温度越高,过氧乙酸的杀菌力越强,但温度降至-20时,过氧乙酸仍有明显杀菌作用。过氧乙酸喷雾消毒时,空气相对湿度在 20%80%时,湿度越大,杀菌效果越好。当相对湿度低于 20%时,则杀菌作用较差。过氧乙酸的杀菌作用随浓度的增高、时间的延长而增强。消毒遇到有机
49、物如血液、脓迹、痰迹时,可能影响消毒效果,需要提高药液浓度或延长消毒时间,因有机物对一些细菌繁殖体的保护作用较芽胞更为明显。4注意事项 过氧乙酸不稳定,应于用前配制,贮存通风阴凉处,用时应测定有效含量,原液浓度低于 12%时应禁止使用。配制的稀溶液盛装于塑料容器中,避免接触金属离子,切忌与碱性或有机物相混合。过氧乙酸对金属有腐蚀性,对织物有漂白作用,金属制品与织物经浸泡消毒后,即时用清水冲洗干净。消毒被血液、脓液等污染的物品时,应适当延长作用时间。过氧乙酸消毒后的物品,应放置 12h,待残留在物体表面上的过氧乙酸挥发、分解后使用。工作人员接触高浓度过氧乙酸时应采取防护措施,防止溅入眼内或皮肤、黏膜上,一旦沾染,立即用清水冲洗。(六)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属高效消毒剂,具有广谱、高效、速效、无毒,对金属及织物有腐蚀性,易受有机物影响,纯品稳定性好,稀释液不稳定等特点。1适用范围 适用于丙烯酸树脂制成的外科埋植物及隐形眼镜、不耐热的塑料制品、餐具、服装、饮水和空气消毒,也可用于口腔含漱、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