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高二时事评论 8“晒 18 岁照片”来得正是时候2018-01-02 02:30:30 新京报“晒 18 岁照片”让每个人,特别是中年人,都有机会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一次省察,看一看自己 18岁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样子。元旦假期,朋友圈简直要被大家“晒 18 岁照片”刷屏了。据悉“晒 18 岁照片”的起源是,2017年 12 月 31 日,最后一批 90 后(生于 1999 年 12 月 31 日)将度过他们的 18 岁生日。这意味着,从法律上来讲,90 后已全部成年,集体告别了少年时代。毫无疑问,这是一种集体怀旧。但是,为什么会突然出现这种怀旧情绪?在很多人眼里,仍然是一个谜。其实,如果从心理学角
2、度来看,这并不难理解。处于任何年龄的人,回忆起自己的 18 岁,都会觉得幸福。那时候,差不多算是每个人一生中颜值最高的时期,小伙子没有大肚腩、没有脱发,手拿篮球而不是保温杯;姑娘们皮肤吹弹可破,每个人笑起来都像一朵花。18 岁是一个多么美妙的年龄,很多人在这一年开始读大学,或者出门远行,到远方寻找梦想,人生充满了无限可能性。如果说冯小刚的电影芳华让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感到伤感,那“晒出 18 岁”则让很多人意识到自己的“芳华”所在。在我看来,这种以“最小的 90 后都 18 岁了”为借口的大型集体“行为艺术” ,表达的正是一种梦想开始时的激动情绪。从旧相册、硬盘或者智能手机中寻找自己 18 岁照
3、片的过程,就是一次个人的寻根之旅。看一下自己出发时的模样,问一下自己,当初为什么而出发,再想一下“油腻”的当下,每个人似乎都从庸常的现实生活中短暂地脱离开来,回到了“清新”的 18 岁。18 岁是“清新的” ,也是反“油腻的” 。在过去的一年,社会上有过几波有关“油腻中年”或者“中年危机”的讨论,让很多中年人感到了来自年轻人的嘲笑,这其实也反映出社会主流阶层某种价值危机。中年人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也掌控着社会资源和话语权,不管是被批判或者自嘲, “中危”成为一个流行词,都说明人们开始寻求更有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而“晒 18 岁照片”来得正是时候,它让每个人,特别是中年人,都有机会对自己的人生进行
4、一次省察,看一看自己 18 岁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样子。那时的自己,满脸英气,虽然可能很穷,却感觉豪情万丈、拥有全世界。看到照片,很多人也许会想起 18 岁时的人生规划。如今是不是已经脱轨了?但是,晒一下 18 岁所获得的清新感,对迷茫、焦虑的人来说,也只能算是“杯水车薪” ,难以彻底纾解中年人的焦虑。何为美好生活?本质上来说“18 岁”的时候就是。可谁都明白,没有谁能“永远 18 岁,永远热泪盈眶” ,人们必须寻求一种像“18 岁”一样的精神产品。化妆品和整容术可以让人看起来年轻,但是科技手段无法完全抚平人们心头的皱纹。“晒 18 岁照片” ,可能让很多人想起了自己当初的梦想,当初是如何要坚定地
5、“做自己” 。而浸淫成人生活久矣,则逐渐变得“跟大家一样” ,比房子、比存款、比工作,所谓出发太久,竟然忘了为什么上路。人们焦虑的一个根源,就在于这种趋同带来的压力。就这个意义上说, “晒 18 岁照片”也许是一剂药方,吃了这剂药,让自己清醒一点,反思一下怎么能“做自己” ,在多大程度上能“做自己” 。中青报:最小的 90 后都 18 岁了 我们终于开始抵抗平庸2王钟的 2018 年 01 月 03 日 07:45 来源:中国青年报如何在即将到来的“后 90 后”时代,维系自己不甘平庸的资本?新年假期,朋友圈里掀起了一阵晒 18 岁时照片的风。老的,小的,兴致勃勃、毫不羞涩地亮出自己 18 岁
6、时的容颜。看完照片,有人感慨大家越长越残了,岁月终于把少年滋养成油腻的胖子,也有人惊叹女大十八变,如今的她出落得比当年更美丽。和每一种网络现象一样,这阵晒 18 岁照片的风来得快,去得也悄无声息。假期结束,大家各就各位,回到忙碌而平凡的工作学习岗位,仿佛自己从来没有经历过 18 岁。最小的 90 后都 18 岁了,在我眼中,最直观的一个感受是:“年轻”时候活跃在影视剧里的当红演员,都是哥哥、姐姐辈,而现在看到屏幕上的当红小生、花旦,其实都比自己小一轮,用他们并不成熟的演技演绎我们过往的青春,终于有了一种不知今夕何夕之感。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作为第一批 90 后,我和同龄人已经到了与岁月抵
7、抗平庸的年纪。大学毕业已经五六年,同学聚会讨论的不再是专业理想,不再是谁谁的八卦,而是谁生了孩子,谁又换了工作。这可是 90 后啊!还有人惊讶地发现 2008 年已经是 10 年前了,那一年北京刚举办完奥运会,地铁四号线还没有开通,高中刚毕业的我们来到首都上大学,而现在新闻里说的则是几年后的冬奥会刚开始,我们还是用假装成熟的语气讨论着这一切,说着说着,就发现成熟并不是一件刻意为之的事情,而是顺其自然的过程。与成熟相对应的词,就是平庸。晒 18 岁时的照片,就是一种抵抗平庸的方式。像我们这些出身于普通家庭,通过高考在北上广深占有一席之地的人,无论承认与否,高考都是人生功名的一个巅峰。尽管在此之后
8、,也有人延续着学术追求,把考学平滑地转化为一生的事业,但于多数人而言,人生前 18 年的目标就此达成,实现下一个目标需要切换到另一个轨道。切换得好,固然皆大欢喜,切换不好,就会进退失据,陷入迷茫。在舆论场上,我们这批最老的 90 后,还要适应另一种身份转换。过去 10 年,我们都是被当成新锐力量,被鼓励,被呵护,被容忍,仿佛坏事也能变成好事,错的也能说成对的。而现在,舆论对 90后有了不一样的期待,认为你就应该担当一切,错误终究是不能原谅和挽回的。你也终于有了嘲笑染上“网瘾”的小学生玩手游的底气,而浑然不觉当年自己为了集齐水浒人物卡而吃了一包又一包干脆面的傻样儿。有专家分析,1993 年是一个
9、衡量中国人物质生活水平的分割线,因为从那一年开始粮票制度被正式取消。对 90 后而言,1993 年也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出生在这一年以前的人,经历了物质贫乏年代的尾巴,而此后出生的 90 后,或者说更细分的 95 后,拥有浑然不同的精神气质。第一批 90 后最早的时代记忆,是 1997 年的若干国家大事,而 95 后从记事起就接受着互联网时代的去中心式文化。对刚刚成年的最小的 90 后来说,舆论语境里的平庸尚且遥远,他们的日常玩伴是即将成为舆论中心的 00 后,而最早的一批 90 后要学会适应渐离舆论话语的失落感,那种一举一动都在聚光灯底下的体验可能会逐渐远离我们了。当然,这不意味着这代人必然走
10、向平庸,只不过因为舆论向来有追逐新生代的习惯。延长热门话题保质期的方法当然有很多,但更重要的则是,如何在即将到来的“后 90 后”时代,维系自己不甘平庸的资本。10 年前,即将 20 岁的我们,尚且把“奔三”当成一句玩笑,而现在马上就要 30 岁了,谁都小心翼翼地回避谈论这一年龄大限。当然,我们回避的其实不是数字,而是活法与心态。我们开始抵抗平庸,开始理解韶华难留,开始真正像成年人一样思考和生活。评论:为什么大家都在回望十八岁2018 年 01 月 03 日 09:09 来源:人民日报 都说岁月不饶人,咱也别饶了岁月,辜负了好时光辞旧迎新之际,好多人的朋友圈都被 18 岁照片刷了屏,由头是最后
11、一批 90 后已经全部成年。那3么,为啥回望 18 岁,成了一时风尚?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人们怀旧情结的集体迸发。追忆岁月,感叹芳华,触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在新年的节点上,为“佛系青年”和“油腻中年”驻足回望过往提供了一个契机,借此重审流年,自查自省,挺好。有人想要重回 18 岁,青春无敌,挥斥方遒。有人说,过去美则美矣,但未历事、不成熟,就算可以“读档”重来,也还是算了。还有人说,青春是最不值得花工夫气力去挽留的东西,因为根本就留不住。真是这样吗?如果将青春视为一种精神状态,能留得住吗?能。青春体现在外貌上。要想留住肉体青春,光喝枸杞可不行,还得多运动,多保养。有次聚餐,大快朵颐后兴尽而归,一哥们
12、一定要走几圈再回家。保持身体健康,相当于延长青春。要想美,先迈腿。青春体现在心态上。有的人觉得自己老了,就给自己降低标准,事事敷衍,这样即使坐拥最美年华也是白搭。心态年轻与否与年龄大小无关。孟郊讲,青春须早为,岂能常少年。岁月不饶人,咱也别饶了岁月,辜负了好时光,虚度光阴必然暮气沉沉。老了也是可以发发少年狂的。留住青春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持思维青春,时刻学习,永远学习,这最难。18 岁之所以美丽,是因为我们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学啥都快,一张白纸任意涂抹;年龄大了就容易陷入“路径依赖” ,老觉得自己那套最对,不愿意跳出来。按照医学的说法,每过几年我们全身的细胞就会更新一次,也就是说每过几年就是一个
13、新我。那么,我们的思维就更没有理由固步自封。时代激变,人生很长,不断学习才能顺应时代的不断改变。别让自己成为自己的障碍,不断打碎自己,不断做个新我。当前我国已经步入新时代,大家都在想着如何奋发有为,恨不得年轻几十岁,好鼓足干劲加油干。这种盼青春,昭示出整个社会的昂扬姿态,成为新时代社会心态的新底色。【新时代新寄语】人民网评:读懂习主席新年贺词中的三个关键词沈慎 2017 年 12 月 31 日 23:49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岁末年终,我们在时序交替中等待着新年的曙光。站在时间交汇点上,让人不禁自问:新的一年该如何奋斗?这个国家又将走向何处?习近平主席发表的新年贺词,带来的正是这样的思考和启
14、发。“我们朝着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又迈进了一大步” “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建设捷报频传”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总结过去一年取得的发展成果,以高瞻远瞩的姿态号召大家,在新的一年把十九大的蓝图变成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 “人民” “改革” “奋斗”这样的关键词,使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如同寒夜中温暖人心的暖流,让人们看到坚守的希望。谈及民生事业的进步,习主席强调“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讲到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建设,习主席“为中国人民迸发出来的创造伟力喝彩!”展望 2018 年的征程,习主席说道“我们伟大的发展成就由人民创造,应该由人民共享”不难发现, “人民”是
15、新年贺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这背后,体现的是习主席这位大国领袖的为民情怀,折射的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过去一年,不论是 1000 多万农村人口脱贫,还是基本医疗保险覆盖 13.5 亿人,正是因为始终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我们党才得到人民的忠心拥护,正是始终“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 “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我国的现代化事业才能不断迈上新台阶。2018 年是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 40 周年。谈及未来,习近平主席突出4强调的是“改革” 。 “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 “两个必由之路”的科学判断体现
16、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现代化建设的深刻思考,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体现了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坚定信念。应当看到,极不平凡的过去五年让我国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但还面临着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一些领域还存在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让中国这艘航船始终行驶在开阔的水面。如果说“人民”一词标定发展最终目的, “改革”校准的是发展的方向,那么“奋斗”则是“复兴号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任何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辛勤的汗水,过去的一年,无数年轻人在创新创业的大潮中寻求人生出彩,无数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还有那些扎根基层一线的工作者把青春奉献给祖国的事业,正如习近
17、平主席感慨的那样“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每个人奋斗的足迹写就了今天中国发展最壮丽的画卷,如今进入了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打赢脱贫攻坚、生态治理等攻坚战,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人民根本福祉,更要凝起亿万中国人的力量,用奋斗攻克前行道路上的一个个难关。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新的一年钟声敲响之际,只要始终不忘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始终秉承改革开放的进取精神,始终在事业发展中奋斗不息,我们就能在新时代成就人生精彩,激荡崭新气象。莫让“美容贷”接力“校园贷”发稿时间:2017-12-11 17:10: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各种各样的贷款
18、形式陆续出现, “美容贷”就是其中之一。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些美容医院与第三方合作提供个人信用贷款。 “美容贷”主要瞄准爱美却又缺钱的学生群体。然而,由于美容机构和互联网金融平台存在合作关系,再加上贷款发放过程比较随意,其间暗藏金融风险。 (12 月 9 日法制日报 )“校园贷”刚走, “美容贷”又至,学生群体似乎成了“唐僧肉” ,谁都想来咬一口,个中原因在于:学生涉世未深、社会经验不足,对种种骗局缺乏必要的甄别和防范能力,加之爱美心切、消费观念不成熟,缺乏基本金融常识,一些不法中介与美容机构联合即可轻意骗贷。目前,对于“校园贷”金融监管部门已出手规范,而对于“美容贷”在许多程序上都不规范,
19、因而继“校园贷”后, “美容贷”又续演着一场“骗贷狂欢” 。除了网上有关“美容贷”的帖子及招收中介的信息铺天盖地,网下遭遇“校园贷”骗局的案例也不时曝光。比如,今年 8 月,学生小朱在促销人员忽悠下,贷到 3.5 万元美容费,想反悔时,却被要求付 1 万元违约金。据悉, “美容贷”中介最高能够拿到贷款额 65%的提成,这些中介与美容机构合作,可谓是“各取所需、互利互惠” ;而“美容贷”门槛低、无抵押,加之有场景依托,对于正当妙龄的学生来说,极易落入一些不法中介与美容机构精心设下的陷阱。 “美容贷”是一种超前消费方式,本是为有美容需求且有偿还能力的人士设置的,却被一些不法分子演变成“敛财”工具。
20、“美容贷”与“校园贷”的本质类似。别让“美容贷”接力“校园贷” ,一方面,要实施“源头治理” 。不难看到, “美容贷”已经触犯法规制度底线,必须按照国家有关部门 12 月 1 日发布的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要求,着力对“有场景依托、有指定用途”的小额贷款业务进行全面清理整治,并进一步完善信用惩戒举措,切实令其一处失信、处处受制。另一方面,要坚持“综合治理” 。就“美容贷”而言,与美容有关,与中介有关,也与贷款有关,这意味着监管涉及工商、银监、公安等多部门,容易出现多头管理、谁也不管的尴尬。 “美容贷”事涉学生,虽然金额不大,但影响不小,需要引起重视,形成监管合力,加大对“校园贷” “
21、培训贷” “美5容贷”等消费纠纷与诈骗案的打击力度,提高不法分子的违法成本。此外,学校和家庭也要负起相应的责任,不可纵容学生盲目追求美,加强财商教育、美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消费观,学会甄别各种消费陷阱,自觉远离“美容贷”等。 (付 彪)5 岁娃报七个兴趣班,都是早教机构惹的祸?发稿时间:2017-12-14 10:43: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一位在师范院校任教的妈妈告诉记者,她给 5 岁的儿子报了 7 个兴趣班,包括数学、书法、美术等。作为教育工作者,她认为这都是孩子必须具备的素质。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是家长们的共识,于是,右脑开发、情商培养、创客潜质打着形形色色“高端
22、大气上档次”理念的早教机构,受到不少家长的追捧。 (12 月 13 日新华网)5 岁娃报七个兴趣班,有人认为这都早教机构惹的祸,笔者以为,让早教机构来背这个锅显然有失公平。毫无疑问,早教机构确实存在着登记门槛低、水平参差不齐、正规师资缺乏、有效监管缺失等问题,为了吸引家长眼球,他们施展浑身解数,有的炒作概念,如右脑开发、情商培养、创客潜质等让家长眼花缭乱;有的注重营销,无论是恐吓式营销还是试听式营销,都能引无数家长竞折腰。可以说,各家早教机构为了在市场上抢占更大的蛋糕,对家长连蒙带骗,因为在他们眼里,早教不是对孩子实施早期教育,而是发家致富的一门生意,早教早已偏离了教育的本意。5 岁娃报七个兴
23、趣班,肯定有早教机构夸大宣传的“功劳” ,但别忘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如果家长不想让孩子上什么早教班,任凭早教机构工作人员巧舌如簧,家长都不为所动,早教机构断不会从家长口袋里去抢钱。如果上兴趣班没有成为一部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的刚需,早教机构生意怎么能如此火爆?说白了,早教机构生意兴旺,背后的推手不是别人,正是家长自己。家长迷信早教机构,心甘情愿将孩子朝各家早教机构送,原因何在?尽管这当中不排除有攀比、跟风因素,但更关键的还是因为家长对孩子前途普遍存在着的一种深层焦虑。毕竟当下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孩子要想找个好工作,就一定要上名牌学校,从名小学、名中学到名大学,名牌大学
24、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容易脱颖而出,顺利找到心仪的工作。而要上名牌,就得一招不让从娃娃抓起。这种就业焦虑延伸为一种起跑线焦虑,于是不让自家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许多家长共同的心理诉求,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各种各样的早教机构如雨后春笋般野蛮生长就不足为奇了。报道中一个细节发人深思:给 5 岁娃报七个兴趣班的家长不是对教育一无所知的普通市民,而是一位天天跟教育打交道的师范院校在职教师,试想,连做教师的家长都无法拒绝早教班的诱惑,我们又怎么能责怪其他家长争先恐后给孩子在早教班报名呢?看起来,整顿并规范鱼龙混杂的早教市场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工作还在于让更多的家长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认清早教机构逐利的本
25、质,理性面对早教机构的种种诱惑。 (维扬书生)面对“女士停车位”不妨少点歧视焦虑作者:廖德凯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01.03不去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需求,而是过于敏感地“代替他人”感受到了歧视,就难以准确地认知和进行评判。近日,浙江省境内某高速公路服务区增设“女士停车位” ,停车位比一般标准车位大了不少,地面上用粉色涂料画了一只“高跟鞋”的 logo(标识) ,并标出“女士停车位”字样。该“女士停车位”在元旦前后引起网友围观。与服务区对车主的调查结论完全相反的是,网上的声音却大多认为此举是对6女性的歧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更加注重精神上的自由,也更加追求个人社会交往中的尊严。这大概
26、是“女士停车位”在网友中被恶评能够体现出的“进步观念” ,但这也是唯一可慰之处了。事实上,对“女士停车位”体现出来的态度,只是网友过于主观的性别歧视焦虑,对“女士停车位”及类似特殊公共设施缺乏认知的结果。即使是在国内, “女士停车位”也已经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在国内许多一二线城市的停车场,包括地处西部的重庆、昆明、成都等地,都已经有类似的专用车位。这些车位的普遍特点是比一般车位略宽,光线和位置更好,更便于停放。而在国外,类似的服务设施已经非常普遍,专门为女性停车便利提供相应设施,是许多停车场的标配。但在国外,这类设施很少被认为是歧视女性,而多是被视为关爱措施。对一项明显有利于个别特殊需要者的公共
27、设施,到底是对这部分人的“歧视”还是“关爱” ,往往取决于观察的角度。对持“歧视”视角的人来说, “女士停车位”是在嘲笑女性的车技不好,强化社会轻视女性的整体氛围;对真正有此需求的女性来说,则会感觉非常贴心, “老公再不用担心我停车刮到水泥桩了!”虽然没有进行过调查,但从网上反馈的情况看,表明自己驾驶技术不好的女性,无一例外都是持赞赏态度的。那些扣上“歧视女性”帽子的网友,恐怕很多都没有这方面的需求。如果再拓宽视野,在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能发现有许多对特殊群体的关爱举措。比如公交车和地铁上的爱心专座、城市无障碍通道等等。公众没有把这些设施当成是对特需群体的歧视,是因为社会主体已经认可了这些
28、群体需要这样的设施。同样的道理,网友把“女士停车位”视为对女性的歧视,是因为没有理解到真正需要这些停车位的女性的心理感受。不去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需求,而是过于敏感地“代替他人”感受到了歧视,就难以准确地认知和进行评判。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样“惯”女性驾驶员,不利于形成让她们苦练驾驶技术的环境,让她们觉得反正有专用停车位为她们服务,从而不利于社会整体驾驶者素质的提高。这种看法真的想多了。首先,这种设施会“鼓励”女性驾驶员不努力提高技术本就是个猜想;其次,提供相关设施不仅是关爱,也是出于对社会整体成本的考虑。想一想,如果是一个司机老是在停车位前停不进去,会不会造成拥堵?会不会增加与周围车辆接触的危险
29、?因此,面对公共设施对特殊群体的关爱举措,不要自以为是地为特殊需要群体的“被歧视”而焦虑,这种“歧视焦虑” ,并不利于消除女性歧视,反而会损害这一群体的利益。花钱当“挂名主编” ,让学者斯文扫地胡印斌 最新评论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01.03“大家都买论文” ,并不是一条有效的辩护理由,而只能说明某些高校教师的无耻已经达到了一种“集体共谋”的程度。据北京青年报报道,部分高校教师为评职称,争相购买图书专著的“挂名权” 。围绕着图书专著的“挂名权” ,一条灰色的利益链已经形成。从内容代写、主编挂名到代购代销,都有人专门负责。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对学术道德的亵渎。然而,有不少人对教师买论文、抄
30、袭乃至做“挂名主编”抱有同情之理解,认为在当下的职称晋升机制之下,教师们这样做也是情非得已。甚至有人认为:既然许多人或明或暗都在这样搞,又何必顾忌脸面和荣誉呢?平心而论,当下的职称评价体系对论文、专著的要求过于严苛,确实有待改进。然而,我们主张放松职称评价的论文专著要求,并不意味着允许教师学者滥竽充数乃至欺世盗名。论文也好,专著也好,必须要有相应的学术水准,以学术垃圾替代真正的研究成果,在任何制度下都是无法容忍的。以此为理由为当“挂名主编”的做法辩护,无疑是十分荒唐的。面对确凿无疑的错误做法,我们决不能以“法不责众”为由熟视无睹。 “大家都买论文” ,并不是一条有效的辩护理由,而只能说明某些高
31、校教师的无耻已经达到了一种“集体共谋”的程度。这样一7群论文“窃贼” ,对自己的做法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堂而皇之地在那里为人师表,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根本就是学术界的耻辱。学术研究不是生意,如果让这样的人混入高校教师队伍,无疑是教育的悲剧。在“挂名主编”这个问题上,让人触目惊心的调查结果表明:从教师的个人操守到制度的栅栏,所有的环节全部失守。若想斩断署名权买卖的灰色利益链,就需对各个环节都进行“加固” 。首先,在学术界,每个人都应坚持“有所不为”的底线观念:既然投身学术,就应该对得起自己的初心。个人不能总是把学术不端的问题推给“环境” ,个人的良知和学术道德,应该是防御学术不端行为的第一道关
32、口。在这一方面,我们要做到“两手抓” ,一方面,对于仍在攻读学位的青年学者,应大力进行学术伦理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取得教职的学者,高校也应加强监管。其次,构建严密的学术审核机制也很有必要。论文发表、专著出版应当依从学术的标准,而非个人晋升的需要。香港大学教授徐国琦在其学术自传边缘人偶记中写道:“在西方要出版专著不容易,尤其是在大学出版社出书更难。因为著名的大学出版社,不管是他们约请的稿子,还是自己投稿的,首先要得到至少两位审查者的匿名推荐才能出版。两位匿名审查者是由出版社自己找人,作者并不知情。 ”这样的制度,值得我们借鉴。“野鸡比赛”为何在大学校园畅通无阻作者:韩旭 来源:中国青年
33、报 2018.01.03一些学生为了所谓的证书投机取巧,影响了大学里的公平竞争氛围,败坏了校园风气。每到高校招生季, “野鸡大学”往往会占据教育新闻报道的中心,给准大学生带来不少的困扰。殊不知,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也有一只拦路骚扰的“野鸡” 。社会上有各种“野鸡比赛” ”,许多人不知道,大学也有类似比赛,其危害性相较于社会上的“野鸡比赛” ,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如今的大学校园中,各类竞赛五花八门,有些竞赛名头响亮,乍看水平很高,参赛门槛却极低,且赛事组织极为松散,赛后评奖标准把控不严,甚至参赛即可获奖,奖状和证书毫无公信力和含金量。同学们将这类比赛戏称为“野鸡比赛” ”,可就是这种比赛却吸引了
34、大量学生参加,人数还渐有上升之势。这种比赛是如何出现的呢?这些挂名某市某省甚至全国的比赛,都不是由政府或者权威部门主办的,主办方大多是企业和基金会。近年来,国家放宽了市场准入制度,网上甚至出现了“一元钱注册公司”的新闻,而公司的命名大多以行政区划开头,这就让这些公司有了可趁之机。有些公司虽然资本不足,实力薄弱,名称却冠以某省某市的名头,主办的比赛在一番操作之后就有了响亮的名字,例如省(市)大赛。“野鸡比赛”为什么在大学校园畅行无阻呢?首先,学校相关部门对获奖证书审核不严,统统予以认可,大学生又对荣誉充满向往。即便最初只有少部分同学参加,当他们在各种评优评奖中占得先机后,就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效仿。
35、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怪圈。有的学生进入大学后放松了自我要求,在学业上难有精进,无法取得真正有含金量的荣誉,只能从这些“野鸡比赛”中寻找成就感。一些组织或者公司利用大学生的这种心理,刻意诱导,请君入瓮。有些比赛,参赛前先收取报名费,然后象征性地评个奖,甚至明说参与即可获得证书。从主办方角度看,搞个组委会,印一堆证书,盖上红章能有多大支出呢?基本上是一本万利,稳赚不赔。仅仅是报名费就赚得盆满钵满,顺便还扩大了知名度,何乐而不为呢?有些明白人,知道这种比赛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不过证书唾手可得,既能为各种评优评奖增添砝码,还能增加个人履历的“厚度”与“丰富性” ,戳穿它干嘛呢?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倘若
36、说清楚了,不知道会受到怎样的攻讦和嘲讽,大家还是“乐得糊涂”吧。“野鸡比赛”究竟能带来什么呢?从大学生角度看,相当于花钱买没有含金量的证书,只是自欺欺人;从学校角度看,一些学生为了所谓的证书投机取巧,影响了大学里的公平竞争氛围,败坏了校8园风气。遏制“野鸡比赛”盛行的现象,大学管理者有着不容推卸的责任。除了把好入口与审查关,不让“野鸡比赛”进校园,更要釜底抽薪,加强对比赛的筛选与识别,不认可那些没有含金量的比赛,让比赛组织者和参赛者无利可图。“羊肉哥”送 8 年爱心羊肉:这个“秀”会一直做下去2018 年 01 月 02 日 11:17 来源:郑州晚报 2018 年 1 月 1 日,新年第一天
37、。一大早,位于三全路与丰庆路交叉口西南角的“羊肉哥全羊老店”里,本报持续关注的“羊肉哥”孙合理,已经和妻子刘晓爱及周口太康老家赶来的表弟开始忙碌起来,他们一年一度的派发爱心羊肉活动又要开始了。“从 2010 年,我骑着三轮做生意向环卫工、残疾人、贫困家庭赠送烧饼夹羊肉串至今,派发爱心羊肉这个活动已经坚持了 8 年,每年元旦和母亲节两个固定时间,派送羊肉累计超过 2000 斤,加上捐赠的现金,总价值将近 10 万元。 ”孙合理向前来采访的媒体介绍自己的公益历程。上午 9 点整,孙合理夫妇将铁架子和长桌子搬到店外,并将一扇扇羊肉挂在铁钩上,然后进行分割。一旁的小音箱播放着歌曲爱的奉献 ,在寒风中让
38、人感到温暖。今年和往年一样,派发 110 份新鲜羊肉,寓意一心一意。 “这些羊肉都是山羊肉,专门从我太康老家采购的,吃的都是无添加的天然饲料,鲜美筋道而没有膻味,为的就是让大家吃上放心的羊肉。 ”孙合理对自己家的羊肉很有信心。上午 10 点,集中派发的时间到了,不少环卫工、残疾人和低收入居民已经在现场聚齐。孙合理和表弟将羊肉分割并称重,刘晓爱负责装袋和分发,每份为一斤。据一知情人称,其实孙合理去年从之前的小店搬到这里后,并没有赚到多少钱,现在还有外债没还清。那么,孙合理为什么还要坚持做公益呢?孙合理的母亲双目失明、双腿残疾且精神失常,父亲患肺癌病逝,无奈之下,他小小年纪就来到郑州打拼,最先是在
39、一家饭店当学徒,学得一手烧烤羊肉的绝活。8 年前,孙合理开始在陈寨花卉市场附近摆摊卖烧烤,其间,看到残疾人乞讨,触景生情想到了自己残疾的母亲,非常感慨,便将个人经历写到牌子上,挂到烧烤车上,遇到残疾人都会拿出烧饼和羊肉串让他们充饥。后来又扩大到关爱环卫工和其他困难群体。当日,前来领取免费羊肉的残疾人等群体,还领到了爱心企业提供的每人一瓶补酒。有人说他是做秀,孙合理:这个“秀”一定会做下去“我到羊肉哥的店里领羊肉已经是第四年了,这家的羊肉确实好吃,回去包饺子或者炖羊肉,也有迎接新年的心情。谢谢孙老板的爱心,我们一定把工作干得更好,对得起这份关心。 ”环卫工苗师傅说。为了这次派发活动,孙合理一共采购了 6 只羊,除现场凭票发放的 110 份羊肉外,一些行动不便无法前来现场领取的残疾人朋友,他会亲自将羊肉送上门。当日的活动中,郑州晚报和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评选的 2016 年度全国“最美家乡人” 、郑州交警二大队民警周水斌,郑州“最美家乡人” 、郑州铁路公安处民警崔晓春,爱心导盲犬服务中心主任关骊等省会精神文明的先进人物,为“羊肉哥”助力鼓劲。“只要我的店一直开着,我就会将羊肉派送活动继续下去。 ”“羊肉哥”孙合理当众承诺, “有人说我这样是做秀,就算是做秀,这个秀我也会一直坚持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