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 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初级中学)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满分 150 分。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40 分)1在初中物理“眼睛和眼镜”一课的教学中,李老师用如图所示装置模拟近视眼矫正的原理,其中凸透镜代表眼睛的晶状体,光屏代表视网膜。当近视的“人”戴上眼镜时,烛焰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若此时“取下眼镜” ,只采取下列办法之一就能使“视网膜”上的像清晰,其做法正确的是( ) 。A将蜡烛远离透镜B将光屏靠近透镜C将光屏远离透镜D在蜡烛和透镜之间加
2、一个凸透镜2在如图所示初中物埋“测量小灯泡功率”的实验电路中,闭合开关,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A 端移动时( ) 。A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均增大B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均减小C电流表的示数增大,电压表的示数减小D电流表的示数减小,电压表的示数增大3图中每个 圆环半径相同、彼此绝缘、均匀带电,所带电荷量已在图中标出,则坐标原点 O14处电场强度值最大的是( ) 。A BC D4.如图所示,在 xOy 平面内有一列简谐横波沿 x 轴正方向传播,M、N 为传播方向上的两点,在 t=0 时 M 点位于平衡位置,且运动方向向上,N 点位于平衡位置上方的最大位移处。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波长为 ,k=0,1,2
3、,3,) ( ) 。AMN 两点间距离为(k+ )14BMN 两点间距离为(k+ )34CMN 两点间距离为(k+ )12DMN 两点间距离为(k+1 ) 5如图所示,墙上有两点 M 和 N 分别钉有两铁钉,M 和 N 的连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 45,两者的髙度差为 l。一条不可伸长的轻质细绳一端固定于 M 点的铁钉上,另一端跨过 N 点的光滑铁钉悬挂一质量为 m1 的重物,在绳上距 M 点 的 P 点系上一质量为 m2 的重物,平衡后绳的 MP 段正2好水平。则 为( ) 。12A 5B52C2D 26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经历了 ABC 变化过程,其压强随温度变化的 p-t 图如图所示。气体在
4、 A、B 、C 三个状态时的体积分别为 VA、V B、V C 则通过图象可以判断( ) 。AV A=VBVCBV A=VBV CCV AV BV CDV AV BV C7个 原子核衰变为一个 原子核发生 衰变的次数为( ) 。23892U 20682PbA6 次 B10 次 C22 次 D32 次8如图所示,纸平面内两个半径均为 R 的半圆相切于 O 点,半圆形区域内分别存在垂直纸面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一长为 2R 的导体杆 OA 绕过 O 点且垂直于纸面的轴顺时针匀速旋转,t=0 时, OA 恰好位于两半圆的公切线上。若选取从 O 指向 A 的方向为电动势的正方向,下列
5、描述导体杆中感应电动势随时间 t 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 )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9以“阿基米德原理”一课为例,简述物理规律教学的基本过程。10 “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 的基本理念之一。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际,简述“注重科学探究”的意义。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1 题 20 分,第 12 题 30 分,共 50 分)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11案例:某教师为了解学生对电功率等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了若干检测题,某学生对其中一题的解答过程如下:题目:图示为一种电饭锅的电路图,开关 S1
6、和 S2 都闭合时,电饭锅处于正常加热煮饭状态,只闭合开关 S1 时,电饭锅处于保温状态。已知 R2 的阻值为 44,保温状态电饭锅消耗的功率是40W,试问:(1)R 1 的阻值是多少?(2)电饭锅正常加热煮饭 10 分钟消耗的电能是多少?解:(1)P=UI,R 1= = =12102 220240(2)R 总 =R1+R2=44+1210=1254P=2W=2=220244600=6.6105( )答:R 1 的阻值是 1210,电饭锅 10 分钟消耗的电能是 J。6.6105问题:(1)指出学生解答中的错误,分析错误产生的可能原因,给出正确解法。 (10 分)(2)给出一个教学思路,帮助学
7、生掌握相关知识。 (10 分)12案例:初中物理“压强”一课,李老师希望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认识压强,下面是李老师“压强”一课的一段教学实录。李老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例如用手指按压面颊,面颊就会凹陷下去。同学们试一试,用手指和手掌去按压面颊,会感到什么不同。甲同学:用手指比用手掌要痛一些。乙同学:用手指比用手掌皮肤凹陷得要厉害一些。李老师:对,这个现象说明用力一样,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哪位同学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丙同学:感觉受力部位不一样,用手指感到指头处的皮肤受力,用手掌感到脸上的骨头受力。李老师:很好。让我们再看这样一个实验。(李老师拿出一块钢尺和几本教科书,将
8、钢尺架在教科书上)李老师:同学们,注意观察老师的实验。老师先将书本立着放在钢尺上(如图 a 所示) ,再将书本横着放在钢尺上(如图 b 所示) ,注意观察钢尺弯曲的程度。李老师:请大家说说上面的两种放置方法,钢尺受力的大小相同吗?同学们:相同。李老师:那钢尺弯曲的程度相同吗?同学们:不同。李老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从实验中看出,同样的物体由于放置的方式不同,其作用效果是不一样的。现在同学们请看,该物体横放时的面积与竖放时的相比哪个的要大些?同学们:横放时要大一些。李老师: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受力面积越小,产生的效果越明显;受力面积越大,产生的效果越不明显。问题
9、:(1)对上述课堂实录进行评述。 (15 分)(2)针对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改进教学的方案(形式不限,可以是教学思路、教学活动等) 。(15 分)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12 分,第 13 题 28 分,共 40 分)13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图示为初中物理某教材“声音的特征”一节中“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演示实验。演示如图 2.2-1 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钢尺。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任务:(1)说明教材中所述“改变钢尺
10、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钢尺”的实验设计意图。 (4 分)(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 (8 分)14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 关于“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内容要求为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材料二 初中物理某版本教科书中“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一节中有关“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内容如下: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你认为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存在怎样的关系?将你的猜想写在下面。设计实验怎样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 U?怎样测量通过电阻的电流 I?要研究通过电阻的电流 I 怎样随着电阻两端的电压 U
11、 的改变而变化,需要确定改变电阻两端电压的方法。想一想,如果用干电池做实验,怎样改变电压?如果用学生电源做实验,怎样改变电压?如果用滑动变阻器,怎样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在右边方框中画出能改变电压并可以同时测量电压和电流的电路图。进行实验按图连接电路,测量并记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R=_电压 U/V电流 I/A分析和论证分析表中的数据,看看在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存在怎样的定量关系。分析数据时也可以采用图像法,用图像的方法有时会更直观地看出两个量间的变化关系。请同学们根据上表的数据,在图 17.1-1 中画出各组数据对应的点,然后将各点平滑地连接起来,看看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存在怎样的关系。结论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_。材料三 教学对象为初中三年级学生,已学过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任务:(1)简述欧姆定律。 (4 分)(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电流与电压和电阻关系”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以采用表格式、叙述式等) 。 (2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