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公平讨论的作文导写2012 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著名高校不约而同地推出了面向农村考生的倾斜政策。清华大学有面向国家级贫困县的“自强计划” ,中国人民大学有帮助“家庭中三代无大学生”考生的“ 圆梦计划 ”,北京大学也在自主选拔录取中做出了候选人中农村户籍考生不得于 20%的规定。请针对以上内容,选准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评价:这样的实事材料作文难度最大,需要我们有较强的思辨能力,丰富的实事知识,不偏的立论观点,千万不要脱离材料!导写范文:倾斜贫困,拯救灵魂 众多著名高校纷纷推出面向农村考生的倾斜政策
2、,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全社会公正、公平、公开的大环境,而教育公平恰恰是这个社会发展阶段所必需的。在中国这片富饶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公平”的作用和意义极大,古有“不患寡,患不均”的极端思想,这种思想其实根深蒂固,所以屡有革故鼎新、改朝换代之惊天大业。哲学家笛福说过:公正是施政的目的;荀子更是认为:公生明,偏生暗。也因此,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必然少不了“公平”的存在。教育的公平不仅体现了“公平”的一个扇面,更体现了尊重人、让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本质。我们隐约可见,多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几十年来,甚至祖祖辈辈几百年来的辛苦等待与盼望,终于收
3、获一份“天大”的惊喜;多少寒门学子似乎再也不必为物质的匮乏而放弃精神的追求与灵魂的深塑,鲤鱼终能跃过龙门,迎接他们的,不再是“阴雨”的六月,而是充满“阳光”的未来;我们的社会与国家,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必然因这些韧劲十足、踏实肯干的青年人立于世界常青之林,中华民族唱响的,也许不再仅仅是“为富”者的赞歌,更多的是“贫困者”痛快淋漓的呐喊!苏轼说过: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国家离不开公平,而目前的教育,更是离不开公平,只因: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公正中的不公 因为贫穷等诸多原因,许多偏远、落后地区的寒门学子得不到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也就失去了成才最有利的客观条件,所以,北京大学
4、等著名高校不约而同地推出了面向农村考生的倾斜政策,但这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我们不能拒绝给人以公正,也不能拖延给人以公正”,诚然,几所高校在这个问题的态度上有其绝对的合理性,但在采取的措施上,似乎有不当之处,在这种“公正”的背后隐隐带着一丝“不公”。这种“不公”,体现了对他人的不公正,所谓的“自强计划”,无非针对那些“长期学习、生活在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或民族地区,自强不息、德才兼备、成绩优良”的学生,我们这些“富”家子弟不禁悲叹:为什么自己偏偏生于此处,而非贫困县?上天为什么不给自己机会造就自己的“自强不息”?我们或许还会有疑问:“德才兼备、成绩优良”的“他”是否真是“他”?“此他即彼他
5、”的社会丑闻似乎至今仍在!“家庭中三代无大学生”考生的“圆梦计划”更像是一场“黑色幽默”,这样做让那些“两代没有”、“一代没有” 的家庭情何以堪?这种可怜与同情在一定程度上更像是嘲讽与挖苦,这种“不公”,更是体现了对这样考生自己的不公正,我们不能否认,现在的高考毛病多多,但也正如有些人肯定的那样:有了高考,只要你有实力,我们可以拼得过包括“富二代”在内的一切力量!硬性地于自主招生选拔中做出候选人农村户籍考生不得低于20%的规定,无疑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一些考生的积极性与拼搏力,因为这种规定势必降低录取难度,成绩的偏低,竞争的不激烈,难以保证生源的质量,这与造就顶尖的人才的理念似乎背道而驰,而若初衷不是造就顶尖人才,又何必送他们进入“北大”等这样的高等学府?考生前进的原动力在无形中被抹杀的无影踪!水虽平,必有波;衡虽正,必有差。不可盲目地全盘否认整个教育,因为,教育必然存在阶段性与分立性,否则,“因材施教”从何谈起?休斯敏思曾说过这样生动的一段话:“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天赋的才能。就像缓慢但锲而不舍之于乌龟;狡猾而灵活之于狐狸;忠诚信赖之于猎狗;欢乐开朗至于百灵;优美轻盈之于天鹅。”我们要做的,似乎应如教育家理查德拉威呼吁的那样:“公平”不意味着用相同的方式对待每一个孩子,而是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实际所需。也许,我们做的很多,但是,远远不够大石桥高中 王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