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字经之父母榜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字经。我今天要讲的就是三字经中的父母榜样。在“教之道,贵以专”后紧接的四句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就是“孟母教子”的故事,另外一种说法就是闻名的“孟母三迁”。这故事大家都熟悉,我就简单说一说。“昔孟母,择邻处”讲的是孟母为了让孟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几度搬迁,从墓地旁边,搬到了市集旁,又从市集旁边搬到了学校附近,才使孟子在学校旁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为了孩子成长必须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接下来“子不学,断机杼”又是什么故事?小孟子长大了要读书去了,孟子
2、进了学堂一开始兴趣还很浓,也挺用功,可是不久孟子又厌烦了。有一天孟子为了贪玩,竟然在上课时偷偷跑回了家,结果被母亲发现。孟母伤心极了,气的把自己辛苦织好的布拦腰剪断,孟子看了,愣在那里,不知所措。孟母用这块断开的布教育孟子说:“不专心读书,半途而废,将来就会和这块布一样成为没有用的废物。”这才使孟子恍然大悟,跪在母亲面前,立志以后会好好学习,终于成为了满腹经纶的大学者。在中国封建社会父亲是一家之主,妇女的地位很低,甚至大多数妇女都不识字。那教育孩子当然首先应是父亲的责任。但为什么三字经在提到教育孩子时却是先讲孟母如何教子,我想主要是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是孟子的思想,不巧孟子从小父亲就去世了,
3、并没对孟子的教育成长有多大影响。孟子是在他母亲行为教育下开始做学问,开始成为亚圣的人生旅程。所以母亲是一个孩子最早的老师更是一个孩子终生的导师。就像我,我尤其爱读书,就是我的妈妈带动的。她在我还不识字的的时候就每晚给我读故事书,用手指着一个字一个字的读,让我一边听故事一边认字;渐渐的识字多了,我也就喜欢读书了。到现在,对一些生活习惯的养成,妈妈的作用更是至关重要。我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终其一生的。那父亲教育孩子应负什么责任?又起什么样的作用呢?三字经接下来讲的是一个比较冷僻的故事,“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窦燕山是五代时期人,是历史上一个真实人物。他出身富
4、豪人家,非常有钱。但年少时的窦燕山为人不怎么样,虽然很有钱却十分小心眼,年到 30 膝下依然无子。有一天他梦见自己的父亲,父亲教育他:“你现在这样的为人处事,这种做法和行为举止是不对的,应该改过。”醒后窦燕山领受了父亲的教诲,修桥铺路、济难扶困,变成了名甲一方的好人、善人。不久后就有了五个儿子。窦燕山牢牢记住自己的教训,呕心沥血地去教育这五个孩子,后来三个中了进士两个中了举人。这就是“五子登科”的来历。三字经觉得仅讲“五子登科”的故事还不够,接下来就是非常有名的六个字,“养不教,父之过。”养,养育的意思,做爸爸的,不能光把孩子生下来而不教育他,那就是当父亲的过错。从历史上可找到很多故事来说明这
5、六个字,在我的身边我也看到、听说许多因为父母在外打工不在家,孩子教育有偏差的故事。每到这时候,我总是很感恩我的爸爸妈妈。如果说妈妈教会我生活,那爸爸就是教我做人。我的爸爸很严厉,只要有空,每天都陪伴我做作业,有的时候工作加班,但不论是凌晨还是到第二天清晨下班,他都会把我的作业检查并签字后再去休息,从不间断。还有我的爸爸经常和我聊天,谈生活、谈学习、谈理想就像这一次,我代表学校来参加比赛,这临时加的内容很多很难,实在记不下来,就哭着喊不要参加了,爸爸耐心的鼓励我,支持我,教我遇到困难不要轻言放弃,要做个迎难而上的人。我就这样被“逼”着重拾信心,在爸爸的陪伴下一直练习到深夜,现在,我站在这里,我爸爸居功至伟。 其实,我也知道,许多外出打工的爸爸也都深爱自己的孩子,可哪种好呢?虽说“养不教,父之过”,但父亲到底应教给孩子什么却是值得深思的。总之,不管怎样,我们才是父母最大的成就!父母也是我们最好的榜样!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