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历史教研组集体备课教案.doc

上传人:tangtianxu1 文档编号:3060241 上传时间:2018-10-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教研组集体备课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历史教研组集体备课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历史教研组集体备课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历史教研组集体备课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历史教研组集体备课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贺昌中学历史教研组集体备课教案年级 高二 学科 历史 课题 第四单元 第 11 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型 新授课主备人 强卫华参备人 高二所有成员备课时间 2012-4-14 投放时间课标要求 概述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2)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2、;(3)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2. 过程与方法:(1)搜集和展示资料数据,能比较建国初期、一五计划时期、十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文革时期等各个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或出现的挫折及其原因;(2)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探索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从中认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3)利用历史图片进行直观教学,体会我国经济建设的曲折历程。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2)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

3、验和教训,培养学生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要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明确我国经济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性。重点难点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难点:分析 20 世纪 5070 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师引导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导入新课】1949 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完成,中国的经济建设将迎来一个新的阶段,可毛泽东却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方面还是一个学生。”这位缺乏经济建设理论储备的小学生会把中国的经济引入什么样

4、的阶段呢?由此导入新课。【讲述内容】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年)【合作探究 1】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的原因是什么?【合作探究 2】一五计划建设时期,我国为什么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2)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 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 实力;(3)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而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工业 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 优先 发展重工业的策略;(4)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 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 的发展

5、。【师】展示成就。超额完成;先后建成四大重点企业(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并投产) 。【合作探究 3】我国“一五计划”建设项目中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生】东北地区。【师】联系目前经济战略,提示学生振兴东北,开发西北战略。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过渡】伴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从 1953 年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3、三大改造:【师】中国古代经济特点及土地改革后所有制的性质。明确:改造对象:即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基本途径和方式: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6、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意义:到 1956 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形成)二、探索与失误:1、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层层递进设问。中国共产党八大揭示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矛盾的实质是什么?党和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根据八大的决策,应该如何发展经济?你如何评价八大?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

7、状况之间的矛盾。规定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组织学生讨论:八大探索的意义。【生】讨论,结论。分析正确、成功探索、符合国情1、2、【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层层递进设问。中国共产党八大揭示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矛盾的实质是什么?党和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根据八大的决策,应该如何发展经济?你如何评价八大?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规定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

8、业国。组织学生讨论:八大探索的意义。【生】讨论,结论。分析正确、成功探索、符合国情大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确定都是十分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后来的历史,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发展证明,八大的路线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但在后来的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够坚持贯彻八大的正确路线,留下了历史遗憾;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师】投影八大二次会议的总路线。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1958 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设问:大家与八大比较发现有什么问题吗?【生】根据理解自由发言。对总路线的

9、全面评价:主观愿望上讲,它反映了党和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 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无可厚非。但从科学的角度讲,多快好省同时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忽视了 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客观效果上讲,催生了“ 左”倾经济思想和盲动的经济行为,直接导致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片面要求高速度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工业:制定出赶超英国和美国的高指标;(赶英超美)农业:对粮食产量的估计过高,出 现“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主观臆断的口号。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生产关系方面急

10、于过渡的一次典型实验,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求 纯。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脱离我国国情,脱离 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广大群众与干部的 觉悟程度,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后果: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 1961 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合作探究 4】观察图片,讨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生】关注教师提供的对比图片、数字比较,得出结论。失误的原因:历史 传统的影响。中国封建专制存在时间长,封建家 长 制思想很容易侵蚀党的机体,致使民主法制观念淡薄,易出现盲目服从;在整个民主革命 时期

11、,共产党一直用阶级斗争学说来指导革命,用群众运 动的方法解决问题 ,难以很快转变观念。急于改 变我国落后状况的主观愿望与经济发展的实际严重脱节。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 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很高,迫切需要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以毛 泽东为 首的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想尽可能纯洁革命队伍。国际 上社会主 义与资本主义对峙尖锐,使我党 领导人加速建 设社会主义以便对抗资本主义。经验教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 实际出发。在社会主 义 制度建立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

12、力放在首位。经济 建设必 须遵循客观规律,生 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 生产力的实际水平。必须 正确认识 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防止 阶级 斗争扩大化。必须坚 持民主集中制原 则,发扬党内民主, 坚持群众路 线。【师】引入新问题: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共产党在反思了经济建设中的问题后,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来恢复和发展经济。这八字方针表明在经济建设的探索上中共回到了实事求是的主线上。因此从 1962 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 1965 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过渡】令人遗憾的是,党中央 虽然在经济建设中对“ 左”倾错误进行了

13、纠正,但是并未能从思想上彻底解决“左”倾错误,因此酿成了延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三、国民经济的劫难:“文革”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师】展示资料:材料一:“文化大革命” 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 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 30 年全部基本投资的 80%,超过了建国 30 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材料二;根据材料思考:材料一说明什么问题?材料二的数字反映了什么问题,两度回升的原因又是什么?【生】依据材料回答,要求表述完整、准确、到位。“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使得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损失惨重。两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1

14、973 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是由于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而1975 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本课小结】【师】布置学生归纳 19491976 年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时的成功探索和严重失误。【生】归纳总结。【师】历次“五年计划”编制情况简介“五年计划” ,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新中国成立后,除 1949年 10 月1952 年底为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 19631965 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 1953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现在,每五年编制一个“五年

15、计划” ,全国共编制了 10 个“五年计划” ,现正在编制的是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以下是 10 个“五年计划”时间简介: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年)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 年)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 年)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 年)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 年)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 年)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 年)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 年)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 年) ;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 年)类别 1952 年 1956 年国营经济 19.1% 32.2%年代 国家财政收入 比上年1966 558.7 亿元 24.4%1967 419.4 亿元 25%1968 361.3 亿元 13.9%1973 809.7 亿元 5.6%1975 815.6 亿元 +合作社经济 1.5% 53.4%公私合营经济 0.7% 7.3%个体经济 71.8% 7.1%资本主义经济 6.9% 接近于零教学反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