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石蛋造就大风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2015年第05期作者:单之蔷.doc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3056567 上传时间:2018-10-0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0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蛋造就大风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2015年第05期作者:单之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石蛋造就大风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2015年第05期作者:单之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石蛋造就大风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2015年第05期作者:单之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石蛋造就大风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2015年第05期作者:单之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石蛋造就大风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2015年第05期作者:单之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石蛋”造就大风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5 年第 05 期 作者: 单之蔷 标签: 中国国家地理卷首语 地质地理 福建平潭半洋石帆挺立在大海中的两个花岗岩“石蛋”在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海坛岛西北方向距海岸不远处,两块灰白色花岗岩巨石巍然屹立于万顷碧波之中,当地人称之为“半洋石帆”。两块巨石高者有 10 层楼高,以附近的渡轮为参照,足以对比出巨石的体量之庞大,两块岩石相互独立,共同坐落在更为庞大的花岗岩基底上。平潭县被人们称之为中国的“千礁百岛”县,全县共有 126 个岛、648 个有名称的岩礁,这些岛礁全部由花岗岩组成。经过漫长的风化史,如今这些岛礁上到处可见花岗岩石蛋地貌,其中最有名的就

2、是“半洋石帆”这两块巨大的“石蛋”了。摄影单之蔷石蛋名字很“土”很“土”,景观却很美很美海南岛三亚有一处著名的风景地“天涯海角”,人们大多去过或听说过。这里之所以闻名,除了地理位置特殊外(海南岛的最南端,除三沙外,离中国大陆最远),还有几块矗立在海边沙滩上的巨石是突出的景观。一块巨石上镌刻着“天涯”两个字,还有一块巨石上刻着“南天一柱”四个字。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这附近还有许多浑圆的没有棱角的大石头,有的独立,无依无靠;有的成堆,层叠在一起。落潮时,它们立在银色的沙滩上;涨潮时,它们又被蔚蓝环绕说起“天涯海角”来,在我的心中总是唤起一种矛盾的感觉。先是觉得这里很浪漫,碧海蓝天,仿佛是情侣的天下

3、;接着又涌起一种惆怅悲凉的情绪,因为想起了许多流放到海南岛的名人先贤,如苏东坡等;“天涯海角”的地理位置又特别适合伤古凭吊。总之“天涯海角”是一处很有文化品位的风景地。但是如果你要追问挺立在那里的构成风景的巨石叫什么?它们组成的地貌怎么称呼?我会告诉你:那些巨石的名字叫“石蛋”。可能有的人认为这名称很煞风景,以为这是当地原住民起的“土名”,但不是。这名称是地理学家命名的,说得全些,前面加上“花岗岩”三字,即“花岗岩石蛋”,由这些石蛋组成的地貌叫“花岗岩石蛋地貌”。新疆博乐怪石沟正在上演花岗岩风化史在我国,花岗岩主要出露在东部地区,特别集中在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等省区,但这些地区气候温暖

4、湿润,花岗岩体多被土层、植被等覆盖,很难看到大面积裸露的花岗岩。而西北地区,植被稀少,岩石风化物少,可以看到大范围裸露的花岗岩体铺展绵延。从空中俯瞰新疆阿拉套山低山丘陵地带的博乐怪石沟,花岗岩体上纵横的节理清晰可见,顺着横竖相间的节理,风化正在进行,我们看到节理中有土壤生成和植物生长,而节理划分的方格正在变成球形的凸起,这张图片可以让我们目睹正在进行中的花岗岩风化史。摄影李翔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地理学家曾昭璇的书中。曾先生是一位地理大家,擅长发现和命名新景观。他是广东人,对遍布我国东南沿海的花岗岩地貌一定很熟悉;他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系,本科学的是地理,硕士则读的是人类学。人类学的背景使他善于深入

5、民间进行田野调查。他早在 1960 年就出版了岩石地形学一书,书中对花岗岩景观进行分类、命名,其中“花岗岩石蛋地貌”就是在这本书中最早提出来的(曾先生当时以“石蛋地形”称呼)。这个听起来有点“土”的命名,如今在学术界广泛流传,谈花岗岩景观的文章,无不引用这一命名。虽然有人用“石芯、石核”称呼同类景观,但未能流传,人们还是喜欢“花岗岩石蛋”这个名称。为什么这个看起来很“土”的名字,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原因是这个名字不仅形象,而且触及了问题的本质,掌握了这个名字,理解了它的内涵,对于遍布中国各地的花岗岩风景你就很容易理解了。海南“天涯海角”海岸带的化学风化壳类花岗岩地貌海南省三亚市的“天涯海角

6、”是驰名海内外的旅游地,也是花岗岩造就的风景区,海湾沙滩上大大小小上百个花岗岩石蛋耸立,蔚为壮观,其中就包括高 7 米的圆锥形巨石“南天一柱”。按照地质地貌学家崔之久先生对花岗岩地貌的分类,这里应属于化学风化壳发育比较完全的地区,即有一个完整的从基岩过渡到红土层的风化剖面。但由于面朝大海,风化壳被全部剥蚀殆尽,而使其中的石蛋和石蛋层暴露出来。半洋石帆“石蛋”造就的风景我去过离“天涯海角”不远的海南省万宁市的东山岭。去那里的人大都会吃过当地一道有名的菜清炖东山羊,当地人说:这里的羊肉之所以鲜美,是因为这些羊生活在石头山东山岭上。所谓东山岭,就是一座丘陵状的石山,这座山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完全是由一

7、些大石头堆垒而成。其实这里也是一处花岗岩石蛋地貌。类似的景观,前不久我在福建又看到了。我坐船去福州市平潭县的一个海岛海坛岛,因为那里有两块石头很有名,当地人称之为“半洋石帆”。船行海上,远远地就看到那两块石头。起初很小,很不起眼,像是帆船时代一艘双桅帆船从地平线上驶来,那两块巨石像是两只张起的风帆。随着船的驶近,两块石头越来越大。恰好一艘巨轮通过,为其做了参照物,使我对它们的体积有了估算。我想那应该是几十米高的两块巨石。正逢落潮,船靠岸上,我来到了这两块巨石所在的小岛,所谓小岛,乃一块平缓的巨大礁盘。上岛方知两块巨石并不与礁盘完全相连,而是独立地置之其上。其中较矮的巨石与礁盘之间仅有六分之一相

8、接触,二者之间的缝隙如若继续发展,这块巨石可能会成为一块风动石。两块巨石一块高大:高 33 米,宽约 9 米,厚 8 米,长条状;一块低矮,高 17 米,宽约 15 米,厚 8 米,形状近似椭圆。两石虽然边缘都很圆滑,但有两个平行的面很平整,好像刀切一样。花岗岩风化强度分带剖面示意图花岗岩的风化过程因气候而异,在高温多降水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由于风化作用比较完全而深入,常会形成地表有红土层发育的风化壳。花岗岩风化壳厚度很大,通常有几十米甚至上百米,所以在实际情况下,很难观察到连续的花岗岩风化壳剖面。借助花岗岩风化强度分带剖面示意图,我们可以看到风化带如何变化:从深层新鲜的花岗岩基岩带到地表红土层

9、,花岗岩所受的物理和化学风化强度逐步加大,岩石的粒径越来越小直至成为黏土。在弱风化带和中等风化带内,顺着垂直、水平、斜交的一组组节理,流水不断地渗入、冲蚀,通过化学和物理的风化作用,使得块状岩体棱角处的砂粒率先脱落,并使风化持续地、层层深入地向石块的中心演进,最终把一个个方块状的石块变成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石蛋,并在接近基岩的部分形成石蛋层。当地壳进入抬升过程时,外力作用将会把风化壳上层的砂、土层一层层剥掉,石蛋就会暴露在地表,在进一步的风化作用下形成形状奇特的花岗岩石蛋地貌。绘图萧关小岛上还堆积有一些浑圆的大石,一看我就联想到了“石蛋”这个词。平潭县有 126 个岛、648 个有名称的岩礁,它

10、们都是由花岗岩组成,到处可见“花岗岩石蛋地貌”。许多岛屿是石蛋堆积而成的“石蛋岛”,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我眼前所见的“半洋石帆”。两块巨石虽然就是“花岗岩石蛋”,但这里侵蚀的动力来自于海水、海浪,因此它们又可称为海蚀地貌的一种海蚀柱。据说如此高大的海蚀柱,世界罕见。这处风景还有一个名字石牌洋。我觉得石牌也可能是石碑之误。因为明代旅行家与文学家陈第曾到此寻访,留下这样的五句话:“海上孤岛,上有二石,宛如碑碣,卓立中流,天下奇观。”他说两巨石“宛如碑碣”,石牌是不是石碑之误呢?姑妄猜之。从“半洋石帆”回来,我去了厦门鼓浪屿,发现鼓浪屿也是一个“石蛋岛”。鼓浪屿有一处景点叫日光岩一块直径几十米的大石头,

11、其实是摞在一堆石蛋之上的大石蛋。实际上从广西一直到福建的中国南部和东南部的海岸带,广泛分布着花岗岩。中国是世界上花岗岩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有 90 多万平方公里的花岗岩分布,占国土面积的 10%左右,而中国的花岗岩分布又以东部为多,东部地区又以广东、福建沿海为主,广东与福建的花岗岩分布就占全国的 30%以上。而在这两省,花岗岩地貌基本上是以石蛋地貌为主,因此在广东、福建、广西、香港的沿海地带,总能见到“花岗岩石蛋”,甚至可以说这一带的海岸就是以石蛋岛山、石蛋岸线为主的石蛋海岸,除了少数火山岩地区和河口三角洲之外。风化壳中的石蛋和石蛋层暴露出来,就是今天的风景要想理解中国东南海岸为什么是石蛋的海

12、岸,为什么南方的近海到处是花岗岩石蛋堆积的岛屿,甚至要想理解整个中国的花岗岩景观的分类和分布规律,我觉得要把一位地貌专家请出来,他就是北京大学的崔之久教授。崔之久教授一直以研究现代冰川而闻名,没想到他跨界到花岗岩的地貌研究。然而他的跨界研究确实视野开阔,见解深刻。他有一篇文章被广泛地引用,文章的题目是中国花岗岩地貌的类型特征与演化。他是从中国南方广泛存在的古老花岗岩的风化壳入手来谈花岗岩风景的。在很久很久以前,久到大约距今 2000 多万年至 700 万年前,中国南方大地形成了一个古老的夷平面(各种侵蚀、剥蚀作用形成的陆地表面,起伏平缓、近似平原),在湿热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下,我国东部广泛分布的

13、花岗岩地区,化学风化强烈,形成了深度在 2070 米之间的风化壳(个别地方深达 100 多米)。这个大面积的风化壳有些地方在东部沿海地区现在还存在着,它的结构是这样的:最上面一层被称为极强风化带,如今已是红土层,岩石的结构和颜色都消失了;下面一层是强风化带,已成为砂土层,岩石的结构不见了,但能见到矿物的颗粒;再下面一层是中等风化带,为砂土砾石层,这一层中已经有50%左右的成分是脱离了基岩的石蛋;接下来一层是弱风化带,这一层又称为石蛋层,因为大部分是脱离了基岩的粒径比较大的石蛋;最下面一层是未被风化的新鲜的基岩。崔之久教授独具慧眼的地方是,他把石蛋称为“造型石”,即建造风景之石。这是过去我从未听

14、说过的。崔教授还认为,随着地壳抬升,风化壳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剥蚀,下层的石蛋和石蛋层就会暴露出来。这暴露出来的奇形怪状的石蛋和石蛋层就是我们今天的风景。海浪把被掩埋的造型石石蛋淘洗出来了在不同地带,抬升的不同高度,都会影响到我们看到的花岗岩风景类型的不同。比如在地壳比较稳定,抬升轻微的地区,花岗岩风化壳会基本保留,在这些地方,河流和降水会冲出一些冲沟和崩岗一类的地形,这种地形没有观赏价值,构不成吸引人的风景。如广东梅州的五华、肇庆的德庆一带,地表就覆盖着一层几十米厚的花岗岩风化壳。风化壳中有造型石石蛋存在着,但是被上面极度风化的土壤层掩埋,还不能成为风景。但是同样是在广东和福建一带,同样是这层风

15、化壳,到了海边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使整个海岸地带摇身一变成了风景胜地,如厦门的鼓浪屿、福州平潭县的岛礁。原因是大海的波浪、潮汐的力量可以把风化壳中的泥沙岩屑冲刷得干干净净,什么极强风化带、强风化带、中等风化带都被海浪冲击得无影无踪,风化壳中层层叠叠的造型石石蛋裸露出来构成了风景。海南岛三亚的“天涯海角”那些巨石、“南天一柱”等不就是原来埋藏在风化壳中的“石蛋”吗?同样福建厦门那大名鼎鼎的鼓浪屿,其实就是大海从风化壳中淘洗出来的石蛋堆垒而成的;前面所提到的平潭县海坛岛附近大海中那两块像船帆一样的巨石,同样是被海水冲蚀出来的石蛋广西望君山五皇岭海陆过渡区的花岗岩石蛋地貌广西盛产石灰岩形成的岩溶地貌

16、(喀斯特地貌),如桂林的喀斯特峰林、乐业的天坑群等都有着高知名度。其实除了石灰岩,广西也有较大面积的花岗岩地貌,它们分布在广西的东南部。玉林市容县的望君山(大图)和钦州市浦北县的五皇岭(小图)就是两处典型的花岗岩山,山岭上具有花岗岩地貌特征的石蛋数量极多,垒叠在一起,虽都近乎于圆形,但大大小小,参差错落,很有美感。保存完好的石蛋垒砌造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较长地质时期内本地区地壳稳定性好。这里的花岗岩石蛋地貌不同于海滨和内陆,它是海陆过渡区的一种花岗岩石蛋地貌。大图摄影覃士柱小图摄影李景生黄山“石蛋”残留在峰顶的风景黄山、三清山、天柱山这三座山之间有联系吗?当然有,它们都是花岗岩构成的山,不过这

17、种联系太表面化了。它们之间更深层的联系是什么?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石蛋”。用“石蛋”这把钥匙也许能打开它们之间的秘密之门。不知你注意到没有,这些山也有“石蛋”,不过这些“石蛋”不是立在地上,堆在山坡,而是被高高举起,举在了一些陡峭石峰的顶端,成为了峰顶之石。如黄山的著名景点猴子观海、鳌鱼负龟、飞来石等;三清山的司春女神、猴王献宝等;以及天柱山的一些象形石,都是原来风化壳中的石蛋。这些被高高举在峰顶的石蛋,其实也曾经在地下,被埋在花岗岩风化壳的最下层。后来由于地壳进入了抬升阶段,风化壳随着地壳的抬升被不断地剥蚀,其中的红色土层,最先被降水等冲刷干净;接下来有少量石蛋的砂砾层也被冲刷得无影无踪;

18、随着这个过程的深入,整个风化壳的上部分都被清除了,只有石蛋和石蛋层残留着。随着地壳继续强烈的抬升,过去位于风化壳以下未风化的新鲜花岗岩开始进入风化过程,由于地壳进入了强烈的抬升阶段,花岗岩中的垂直节理在风化中开始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流水顺着垂直节理向下深入,岩石被流水切割成一个个陡峻的岩柱、岩峰,这就是我们今天在黄山、三清山、天柱山看到的那些峥嵘挺拔的山峰,不过在有的山峰的顶端可能会有古老的风化壳中的石蛋残留,这石蛋就是那猴子、乌龟、女神黄山和三清山都有类似风动石的景观,就是高高的石峰顶部有独立的象形石,如黄山的“猴子观海” (上图)和三清山的“司春女神” (下图)。上图摄影樊鑫下图摄影郝正良

19、其实这山峰顶部的“象形石”是古老的风化壳中的石蛋,后来随着地壳的抬升,抬到了现在的高度。这种景观可以归为“石蛋残留独立巨峰”这一类。右图是华山,山峰上已经见不到古老风化壳的残留石蛋。华山的山峰是新鲜的基岩从地下抬升起来的,恰好华山的花岗岩岩体节理稀少,因此华山的整体性强,巨大的山体、宽阔陡峻的悬崖形成了华山区别于黄山、三清山、天柱山的独特风格。摄影唐忠华现在我们又把黄山、三清山、天柱山(其实南岳衡山也可以包括其中)用石蛋联系起来了。原来它们都有古老的原始风化壳的痕迹石蛋的残留。石蛋有许多,但只有少数几个幸运的石蛋被这些年轻新崛起的花岗岩石柱顶在了头上,高高地举起。崔之久教授把这些花岗岩景观称为

20、:石蛋残留+独立巨峰型。黄山、三清山、天柱山都属于此种类型。华山没有石蛋、节理很少的大风景 大家都知道,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的西岳华山,也是花岗岩构成的山。华山有五座山峰簇拥在一起,从空中看好像莲花一般,所以古人称之为华山,“华”古语中“花”也。其实华山的五座山峰是地下岩浆凝固形成的五座穹隆状的岩株(较小规模的岩浆侵入体,出露面积通常小于 100 平方公里),后来构造运动地壳抬升使其上的盖层被剥蚀殆尽,五座岩株出露地表。随着地壳的抬升,伴随着冰雪风雨的侵蚀,华山越来越高,越来越险峻巍峨,成为我国著名的景观。怎样认识华山呢?它同样作为花岗岩构成的山峰,与黄山、三清山、天柱山有什么区别吗?它同古老花

21、岗岩风化壳及石蛋有什么关系吗?也可以用石蛋来认识华山吗?华山作为一座花岗岩的名山,它与黄山、三清山、天柱山的区别直观上看是这样的:华山的岩体巨大,似乎整座山从大地上升起,峭壁连绵如同屏障,悬崖高悬好似天幕,虽说华山是由五座山峰组成,但五峰中每一座都雄壮魁伟,都可独立成景。但黄山、三清山、天柱山却是由众多独立的石柱、石峰构成,这些石柱、石峰的体量完全无法与华山相比,华山以整体胜,黄山、三清山、天柱山以组合胜。华山的山峰好似一整块完整的白玉和盘托出,黄山、三清山、天柱山像是一堆碎银聚拢。华山几个山峰光洁的崖壁很少见到节理裂隙,其布局是大的断裂构造线控制的,黄山、三清山、天柱山到处是节理,其实它们的

22、峰林、峰丛都是节理制造的。那么华山与花岗岩风化壳和石蛋有什么联系吗?可以说有联系,按照崔之久教授的说法是古老的花岗岩风化壳一直分布到北方的阴山脚下。所以华山的头顶曾经有古老的风化壳存在,后来地壳抬升,并且抬升的幅度较大,这样风化壳被一层层地剥蚀去,最后连石蛋也没有留住,完全是地下新鲜的花岗岩升起来了。恰好这里的花岗岩节理稀少,节理是可以造景的,造那些石柱、石峰的风景。节理稀少的华山花岗岩就这样抬升起来了。至于石蛋呢?整个风化壳都被剥掉了,当然就没有石蛋了。但是石蛋作为中介,让我理解了华山的特色。北方的花岗岩:风放牧着的石羊群崔之久教授的南方红色花岗岩风化壳及其石蛋层的暴露理论,解释了像天涯海角

23、、鼓浪屿、半洋石帆等风景的形成及分类,也把黄山、三清山、天柱山之类的风景划归为石蛋残留+独立巨峰这种类型,华山被归类为无石蛋残留层的巨峰类型,这种巨峰的形成也是地壳更持续强烈抬升的结果。这些都是南方的花岗岩风景,崔之久教授把它们归为化学风化一类。我们都知道我国北方有许多花岗岩的风景,但这些风景都无法用风化壳及石蛋的暴露理论来解释,因为北方的干旱和寒冷使得北方没有发育这么深厚包含有石蛋层的风化壳。对北方的花岗岩风景,崔之久教授用物理风化来解释,包括寒冻剥蚀型和风化风蚀型。不同的气候条件对花岗岩地貌的形成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热带亚热带地区,以化学风化为主,温带寒温带、青藏高原区则以物理风化为主,新疆

24、、西藏、内蒙古地区属于后者。在西藏拉萨北郊拉鲁湿地的北山,寒冻作用占主导,花岗岩地貌类型单调。山体崩解形成的石蛋布满整个山坡(右图)。在内蒙古,风的作用不可小视,它常常把吹蚀和磨蚀作用相叠加,磨圆花岗岩的棱角并磨蚀花岗岩的表面。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的勃隆克沙漠区,花岗岩石蛋出露在山丘的顶部,磨圆度非常好(左图)。与这里相距不远的克什克腾旗大青山,分布着成群的岩臼景观,在约 1000 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近200 个花岗岩岩臼,堪称“世界奇观”(中图)。关于此处岩臼的成因,专家们至今也没有给出统一的观点,但主流的看法是:风蚀加冻融作用而成。右图摄影吕宇理 左、中图摄影杨孝我只想说的是风对北方花岗岩

25、景观的影响,因为寒冻剥蚀在南方那些花岗岩景区也存在。我想也可以用石蛋来看北方的花岗岩风景。无非是在我国南方,石蛋是埋在地下进行化学风化,在北方石蛋则是裸露在大地上进行物理风化的。我国北方是不乏石蛋风景的。在内蒙古的阿拉善我看到过层层叠叠的石蛋山;在甘肃的戈壁我也看到过石蛋山。北方的石蛋与南方的石蛋最明显的区别是:北方半干旱和干旱区的石蛋上分布着坑坑洼洼的石穴,南方的则很少见。北方尤其是西北,降水少,蒸发强,日照强烈,昼夜温差大。风沙磨蚀、冰雪冻融等作用,使得花岗岩的表面迅速崩解风化,强烈的风又进一步在岩石表面施加压力,最后甚至会塑造出石穴、石龛、石洞新疆额尔齐斯河峡谷巨型花岗岩体从地面拔地而起

26、新疆东北部阿勒泰地区的额尔齐斯河峡谷,是一条花岗岩广泛出露的河谷,这里的花岗岩地貌表现出大气磅礴的另类气质。河谷两岸几乎完全裸露的花岗岩石峰,从额尔齐斯河畔拔地而起,坡面陡峭又不失平滑,月光打在花岗岩被层层剥蚀并被流水冲蚀形成的富有纵向条纹的表面,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摄影郝沛记得那年我和地学专家范晓教授一起在新疆南部考察,他告诉我新疆北部阿尔泰山一带的花岗岩景观很精彩。他建议我去北疆的吉木乃县看看,他说那里有座山,当地人称之为神山,其实是一座花岗岩的山,山上到处是层层叠叠的花岗岩石蛋,当地人称之为“石羊”,许多花岗岩石蛋上布满像锅、像穴、像龛的凹洞,有的石蛋已经被掏空了,只剩下外面像蛋壳一

27、样薄薄的一层,有的石蛋直接贯穿了,形成了“石窗”,有的石蛋近地面部分被风吹蚀得凹了进去,好像“石檐”吉木乃后来没有去,错过了一个欣赏北方花岗岩景观的机会。额尔齐斯河花岗岩峡谷的美战胜了地理学北方干旱区的花岗岩地区只会形成低缓的丘陵、宽广的谷地,很难形成黄山、三清山、天柱山那样石峰林立、峡谷幽深的花岗岩风景,这是因为北方干旱区降水稀少,没有湍急的溪流顺着垂直的节理切割花岗岩的岩体。因此崔之久教授认为在中国最佳的花岗岩风景应该出现在北纬 25 度至 35 度之间的亚热带,因为这一地带降水丰富、河流众多。可是当像阿尔泰这样的大山出现在北方时,情况就不一样了。大山会增加降水,足够的降水会形成水量丰富的

28、河流。河流会切割岩体,造就风景。发源于阿尔泰山南麓的额尔齐斯河流经一段花岗岩地区,在那里造就了一段景观壮丽的花岗岩峡谷。范晓先生说:“额尔齐斯河上游的这段花岗岩峡谷,两侧山峰的造型非常独特:大多数为穹隆状、钟状。这样的山峰、这样的峡谷在中国其他地方还没有发现。”当我看到范晓教授给我的图片时,我确实认为这峡谷中的山峰、悬崖峭壁的美感丝毫不亚于黄山、三清山、天柱山它让我想起美国的著名花岗岩风景地约塞米蒂国家公园。我注意到范晓在描写额尔齐斯河花岗岩峡谷时,曾写到这样一个细节:额尔齐斯河峡谷所在的那条河流与另外两条河流相会后才形成了该河的干流额尔齐斯河。另外两条河流实际的长度都比峡谷所在的那条河流长,按照河流源头唯远的原则,这两条河流其中的一条应该成为额尔齐斯河的正源,也就是有资格叫额尔齐斯河。但是奇怪的是人们都把峡谷所在的河称为额尔齐斯河,而不顾哪一条河最长。范晓说也许是因为峡谷的美太吸引人了吧。我想,这就是美的力量吧。额尔齐斯河花岗岩峡谷的存在,颠覆了我头脑中固有的南方花岗岩景观比北方美的观念。也许在中国花岗岩的美不分南北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