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语文答题公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 ,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 ,设置悬念(小说) ,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 ;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 ;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5
2、、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1、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 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 ,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四)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
3、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公式:比喻:此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 。 ,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 象生动。拟人:此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 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夸张:此句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 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 特,富于形象反问:此句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
4、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排比:此句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对偶:此句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 明快,富于音乐美。二、插叙的作用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2、公式:此句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 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 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公式: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记叙
5、的要素的作用。公式: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描写手法的作用。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2、公式:外貌:描写了 的样子,表现了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环境描写的作用。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2、公式: .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 ,烘托了人物。 。的性格和品质。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
6、人物的性格和精神。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论证方法 的作用。1、在文段中找出相关的论证方法。明确知识:例证法主要是增强说服力,通过一两个典型事例,可以使阐述的道理令人信服。 引证法的主要作用是充实内容,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正反对比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使论证更为深刻。 比喻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论证更为具体生动形象。3、公式:例证法:采用了举例的方法,以 来说明 的观点,列举详实,说服力强。引证法:采用了引证法,以的名言来说理,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以来论述,深刻。比喻论证法:采用了比喻论
7、证法,以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了七、结合语境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特殊含义。公式:1、先解释这个词的本义。 2、描写了(或刻画了) 3、意思是 前后照应。公式:1、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找出关键词。 2、与 相互照应,表现了巧设悬念。公式:1、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 。 2、,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公式:1、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 2、描写了 ,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记叙线索。公式:以为线索,串连事例,塑造人物形象,集中表现了主题。十二、说明方法的作用: 1、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 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2、举例子:具体说明 _ 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
8、力。 3、作比较: 把_ 和 _相互比较, 突出强调了_ 的_特点. 4、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其作用。1、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侧面(间接)描写:其他的人或事细节描写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等。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2、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 :对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人称作用:1、第一人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2、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3、第三人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的反映客观内容,有
9、比较宽广的活动 范围。 十五、说明文阅读1、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 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 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 、 “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十六、说明的方法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 表、引用说明。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 说服力。 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
10、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 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
11、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 十七、说明文的语言品析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 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1)篇的作用基本同上。(2)这句话准确 /生动形象/ 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3)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
12、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A 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B 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C 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 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十八、说明文写法分析1、结合说明方法谈模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 ,使 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2、结合修辞手法谈模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 ,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3、结合表达方式谈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
13、格式如下: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 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 ,如.(具体举例) ,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十九、说明语段的作用 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 (1) 、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 前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 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 、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 ,使说明(作用) 。二十、说明文语特点:简洁性、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条理性、逻辑性、趣味性二十一、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1、 “”词好在哪里? 答题
14、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 2、 “”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 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二十二、议论文阅读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3、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 4、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作用二个要点。具
15、体如下: 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 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 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
16、点。 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 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 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 力。 (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2)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 式如下: 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3)文章提出中
17、心论点的方式: 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5、结尾的内容: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 的结论; (2 )重复或强化 的中心论点;(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 ;(4)补充论证了 。 (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做这个题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我们可以这样表述:首先引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的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提出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然后举阿基米德、王尔德事例证明了“珍惜内在
18、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 ,最后举一个火车上读书的少女为例向人们发出“人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的劝勉。6、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二个角度:(1)语言特点;(2 )语体特点。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 富有文采等) 。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信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一个应特别注意 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 分析。 7、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1)修辞:如比喻,可结合比喻特点谈,那就是形
19、象生动;如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如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等。 (2)论证方法: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 (3)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 ;以论证方法为主。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 分析。8、文段结构作用: (1)引出(全)下文;( 2)总结前(全)文;( 3)承上启下。 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 ,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两个具体答题规范格 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 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
20、(或的奇闻趣事) ,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 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结尾段的作用,请参照 5:“结尾的内容”回答。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一.文章开头结尾的作用常见答案开头的作用:1.吸引读者:(1)巧设悬念(2 )使用修辞(使文章文字生动) (3)充满生活情趣2.总领全文 3.奠定感情基调4.于后文发生某种关系:(1)对比关系(2)铺垫、伏笔关系(3)呼应关系(4)欲扬先抑结尾的作用:1.中心类:(1)点明中心 (2 )深化主题(3)拓展主题2.于前文发生某种关系:(1)对比(2 )呼应3.给读者留下思考余地和想象空间4.委婉含蓄,意味悠长二.关于总喻和分喻
21、的思维方式(用于带有较复杂比喻修辞的句子理解题)思考步骤:1.明确陈述主体(基石)2.分清本体喻体(重点)3.理清比喻内容(保障)三 .关于三种人称各自的好处问题第一人称:(我) : 1.使读者有身历其境之感 2.便于作者表达自己较复杂情感(我们):1.说理性 有号召力2. 抒情性 有感染力第二人称:(你,你们):1.赞美性质:亲切感2.批评性质:( 1)人:质问之势-气势强烈-表达情感(2)非人:拟人化同上第三人称:(他,他们):客观真实 四.常用的表现手法(手法;写法;写作方法;艺术手法)对比; 象征; 衬托; 比喻; 幽默; 讽刺; 巧设悬念; 侧面描写;欲扬先抑; 借景抒情; 虚实结合
22、;托物言志; 注: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名称上既有重合又有不同,要学会分清两者的差别五.文章多主题多情感时概括作者情感宜用划线摘句法(常见于写景抒情散文)1.划出中心句2.划出具有感情色彩的词3.分析词句所蕴含的情感,结合全文整理答案 (呵呵 听着太简单一点是吧?其实很难!)六.文章谋篇布局的常见类型1.一波三折(情节曲折,引人入胜)2.欲扬先抑(突出重点)3.结尾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引人思考)4.巧设悬念(吸引读者)5.逐层深入(环环相扣,结构严密)6.某种时空关系7.某种对比关系注:文章的结构特征是无穷的,掌握谋篇布局既是谈结构特征这一本质即可。七.句子赏析要点1.解析修辞2.描写角度
23、:(1)远近、高低、大小对比(2)虚实结合(3)视、听、嗅分层次 3.选材特征:(1)小事(2)细节(3 )某一方面八 .文章选材特点常见答案1.以小见大(易为读者接受) 常见于记叙文和小说2.多用古代故事,典故,寓言,诗词(增强文章文化底蕴) 常见于议论文和杂文3.选材角度宽泛(是文章丰富生动) 常见于散文九.文章语言特点常见答案1.生动形象(修辞多,语言华丽,多见散文)2.平实(多见小说,记叙文,哲理性散文)3.幽十.关于双层含义的问题1.浅层和深层浅层一般与文章内容有关;深层一般与文章中心有关浅层一般是物质性的;深层一般是精神性的2.虚写与实写梦;现实 幻想;现实 想象;眼前 3.角色主
24、体不同造成的含义不同十一. 逐层深入的集中常见类型1.逻辑性深入(分类无限,重在掌握什么是逻辑性)2.情感的深入夸大化;深入化3.从感性到理性十二. 新闻的先关知识新闻知识既可以单独出题,也可以在现代文阅读中出现,在高中知识点中地位较为重要,应予以准确把握。1.分类:消息(以叙述为主;简短精炼)通讯(以叙述描写为主;详细生动,完整叙述新闻全过程)2.新闻五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3.新闻四原则:报道及时;完全真实;内容新鲜;篇幅短小4.新闻的写作模式:标题(内容精髓所在)导语(开头第一句话或第一段;作用:揭示消息核心或吸引读者)主体(承接导语,详细叙述事实)结尾(内容发展的自然结果;作用:收束全文;呼应导语;升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