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上传奇透过现象看本质,“纪录片都假定是终于事实的,凡是能震撼人心的纪录片,其成功原因部分在与观众深信现场拍摄的影片是不能弄虚作假的”“真实”只是基础和立足点,在真实的背后有比真实更为重要的东西在纪录片的创作中要艺术的处理好真实与创造客观与主观,再现与表现,距离与参与,原生态与戏剧性等关系。纪录片究极体“真实再现”,近年纪录片代表作品海上传奇,“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的生命的喜悦或沉重。”,贾樟柯1993年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从1995年起开始电影编导工作。主要导演作品有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东三峡好人无用二十四城记海上传奇,其中三峡好人
2、获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海上传奇获第30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金兰花奖。法国电影手册评论他的首部长片小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贾樟柯还参与了大量的国际文化活动,成为当今亚洲最为活跃的电影导演之一著有贾想中国工人访谈录等书。,“海上传奇”贾樟柯作品十八段风云往事一百 年传奇巨变 上海的美丽传说华人的刻骨乡愁,此片的国际评价? 加拿大的环球邮报称,“海上传奇宏观地讲,是在描写聚散离合与心灵创伤。”? 英国最重要的电影四台称,“海上传奇仍然进一步地提升了贾樟柯在过去十年的卓越成就。”? 美国国际银幕评价:“海上传奇为上海这个城市的历史、建筑以
3、及它的电影传统书写了一封感人至深的情书。”? 美国SLANT杂志更是强调:“海上传奇富于美感又引人深思,是深具实验意义的纪录片,比起我们已经看到的其他影片,它更有资格在正式竞赛单元中占领一席之地。”,关于该纪录片的简要介绍? 海上传奇是贾樟柯献给上海这座城市的礼物。该片从2006年底开始筹备,2009年经历了长达一年的拍摄过程,于今年5月在法国戛纳电影节上首映,从7月2日起在国内影院展开了为期两个星期的放映。 ? 影片以充满感情的方式,通过十八个人物生动的私人证言,讲述了从1930年到1949年、文化大革命、一直到当前的上海记忆。? 海上传奇为上海这个城市的历史、建筑以及它的电影传统书写了一封
4、感人至深的情书。该片历史背景与文化反思? 19世纪中叶,帝国主义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一纸南京条约签订,上海正式开埠,从此各种各样的传奇与悲喜人生在这片土地上交替上演。? 百年后的今天,上海世界博览会让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在此。在她繁荣的背后抒写的是另一个传奇。,? “在世博会,人们更多看到的是现代化的上海,海上传奇呈现的是记忆中的上海。? “光鲜亮丽”不过是上海滩所有动人性格中的一小面,上海还有更广阔的诗意:命运变迁、人来人往,这些都蕴含着上海不为人知的美。该片的主题? 海上传奇讲的是上海,或者更宏观地讲,是在描写聚散离合与心灵创伤。1949年,很多上海人迁移到香港及台湾,离乡背井却躲过了“文化
5、大革命”。? ?海上传奇围绕着18个人物的故事,偶然穿插他们家族历史中忧伤的事件。贯穿整部电影的是女演员赵涛的脚步,她行走在城市中,有时甚至走在历史性的场景中。这是一个一直流浪的灵魂回到了当代的上海,她沿着黄埔江边走,唤醒着这个城市曾经经历的所有记忆。,该片视听语言的特色? 双时空交替? 题目的寓意:传奇的大手笔描述? 穿插人物的线索灵魂的游走与探寻? 电影化的叙事线索? 老电影的补充叙事? 震撼人心的影片配乐? 青灰色的影调构成? 特殊的人群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河流或狮子等的抒情寓意? 电影符号运用中的悲凉色彩,题目:“传奇”的大手笔描述? “上海这几年有被符号化的倾向,就是将上海的城市性
6、格简单化,最后变成浮华、风花雪月、物质。当然这些是上海性格的一部分,但也只是一个侧面。? 上海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密布全球,对外的迁移很多,那个地方就是一个码头,很多人来,很多人走。它又是个演出生离死别的地方,很多人都有传奇。” ? 上海过去曾经高度资本主义化,1949年之后又是社会主义改造很剧烈的地方,人的命运在这里呈现出的动荡,很多人都有传奇的经历、传奇的人生。他们共同的故事组成了一部关于上海的传奇。? ?其实,这并非一部仅仅关于上海的电影,从“上海”到“海上”的更动,涵盖了更广阔的地域范围,以及更苍茫的人生变幻。这是上海传奇,也是整个现代中国的传奇,? 演员赵涛在电影中的角色就是一个行走于上
7、海这座都市的灵魂,她是一个贯穿于电影始终的意向性人物。? 她一直在扮演一个不断寻找着的灵魂,在城市如鬼魅一般的游走,片尾,赵涛来到一个正在吃饭的男人身边,举起自己的照片潸然泪下,恍惚之间又突然消失,我们才感到她之前的寻找意义何在。 ? 她就像许多在岁月的长河中失迷的上海人一样,寻找着失落已久的根与情感。电影化的叙事线索,老电影的补充叙事? 贾樟柯并没有老老实实地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访谈对象,而是有意打乱了叙事的连贯性。但随着电影的推进,一条脉络渐渐显现。? 18个简短的访谈,如18块代表不同时代的拼图,而电影剪辑恰如针脚,一针一线地缝合起一个时代与另一个时代的缝隙。于是,一块历史拼图诞生:这既是
8、时代的,又是个人的。,? 海上花中国小城之春等多部老电影也都出现在影片中,成为海上传奇的补充叙事,同时也作为一个对比。? 苏州河里的一段空镜头剪辑,贾樟柯用同样的角度和手法再现一遍,从中,你能窥见短短10年间苏州河沿岸的变化。类似的还有中国里表现豫园茶馆的一段镜头的再现。在影片中贾樟柯以电影的方式向那些曾经的“前辈”们致敬。,?除了这些老电影外,作为补充叙事的还有城市公共空间里的群体影像,他们是:打麻将的老人、渡船上的人、世博会的工人、写字楼白领他们依旧是贾樟柯关注的芸芸众生。与那些讲述者不同的是,他们用自己的存在,构成了上海这座城市或大或小的传奇。这些电影的片段,将电影表现手法与历史、政治,
9、甚至个人对城市的看法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共同构建了影片的叙事。,震撼人心的影片配乐? 2010年,贾樟柯请老搭档林强为自己拍摄的纪录片海上传奇配乐,他提出:我想要两首歌,一首粤语,一首闽南语,分别代表当年上海人往香港、台北两地的迁移。林强几乎没有思索,推荐了许冠杰的浪子心声与邓丽君的雨夜花。? 林强从梁祝里采样了一个音节,作为整个影片开场、结束的主题音乐。? 梁祝就是关于分离、离散的故事,这恰巧也是海上传奇这部影片的一个主题。”? 采访天厨味精创始人的孙子,张原孙先生。他是一个保留很多老上海生活方式的人,喜欢喝咖啡、跳舞,听美国歌。这个片子的英文名字叫 I Wish I Knew ,也是因为他。
10、张原孙说他很喜欢好莱坞电影,三四十年代的时候最大的爱好就是看电影,唱电影里面的英文歌曲。编导问他:你最喜欢哪首歌啊?还能唱吗?他就唱了这首 I Wish I Knew 。? I Wish I Knew”,直译成中文是“我试着了解”,面对复杂而又茫然的上海,贾樟柯想必也在想着一样的事情,我试着了解青灰色的影调构成,? 电影色调是充满沧桑感的青灰色。? 贾樟柯说“我不愿意呈现一个浮华的上海,我想呈现上海的底色,这个底色就是生离死别,人来人往。”“很早的时候我去上海,就发现那些高大建筑的正面和背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别。上海的浓烈色彩,有很大一部分其实是想象出来的。真实情况是,上海的气候天气决定它有很多散
11、光的时刻,因此青灰色是它的主色调。另一方面,苏州河、黄浦江面上呈现的自然色彩,旧建筑的颜色,都是青灰、青白色。因此这部片子呈现出的整体色彩也是这种颜色。? 片子里的人物虽然都有各自的传奇故事,但是上海这座城市作为整个空间的展示,是一个日常的角度。导演想要还原的是这座城市的底色,而不是它奇异的部分。”,传奇中的人物? 杜美如:父亲留给我的只有一个姓? 杜月笙是上世纪上海滩的风云人物,20年代成为青帮头目,抗战胜利后又“晋升”为政治人物。贾樟柯认为,“杜月笙与上海密不可分,有关他的种种传闻不绝于耳。这几年随着国内环境的开放,杜先生抗战期间的作为和1949年前后的选择,也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杜先生的
12、人生代表了整个旧上海的生死沉浮,如果影片中没有他的段落,很难令人信服。”? 影片中,杜美如回忆说,自己的父亲从来不对家里人提及帮会的事情,唯一教给孩子的就是一些餐桌上的礼仪。在家中与其说他是黑帮教父,不如说他是一位温情的绅士。为了支持抗战,后期杜家的生活十分困顿,杜月笙不但要照顾全家的生计,还要供养为抗日牺牲下属的亲人们。他原本打算一家人移居到法国,但由于资金不足,所以继续留在香港,直至病逝。? 杜美如女士已经年届八旬,与人们想象中不同的是这位豪门之女并没有过什么奢侈生活,他和丈夫蒯松茂一直旅居在约旦,并在那里经营一家中式餐馆。但说起自己父亲的时候,她表示父亲其实只留给了自己一个姓。旅居香港之
13、后,杜月笙一家连到法国的钱都凑不齐,后来还是杜美玲邀请他们一家去台湾定局。这次出现在电影里,让人感叹光阴流转,故土乡情还是难忘特殊的人群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潘迪华:真实的花样年华,永远的微笑? 潘迪华是华语音乐圈中数一数二的世界级人物,其优雅、时尚、高贵的外形气质,和迷人的嗓音令人动情和动容,真正算是歌人合一,过耳不忘。潘迪华1931年生于上海,少年时期在上海度过难忘的时光,1949年虽和母亲移居香港。上世纪60年代她起步于夜总会,却是香港第一位签约EMI的歌手,在当年轰动乐坛,是签约英国EMI唱片的第一人,取得了轰动性的唱片销量,。? 年轻的潘迪华是万人的偶像,而年长后的潘迪华是贵妇人的
14、象征。也是众多导演心目中最完美的上海贵妇形象,举手投足高贵气场,令人侧目。她讲一口动听的吴侬软语,气质优雅毫不造作,现在这个年龄还很注意形象,一笑一颦之间道尽了老上海的奔波流转。王家卫、李安都邀请她参演过自己的作品,1991年,60岁的潘迪华凭借自己在阿飞正传中饰演的养母形象,获得了亚太影展最佳女配角。?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上海人,潘迪华在电影海上传奇中回忆起自己来港后的生活,和母亲的辛酸人生。从上海来港后,母亲靠“跑单帮”独立养大了潘迪华,他们母女仅相差16岁,感情很深。当说到自己的母亲作为一个传统女性,辛苦了一辈子时,潘迪华不能自抑,数次流泪。最后潘迪华献唱周璇的经典歌曲,充满老上海风韵的
15、永远的微笑,歌声里时间似乎就此定格了。,? 张心漪:三十年代摩登上海的古典爱情? 曾国藩外孙女,艾森豪奖学金得主张心漪对贾樟柯讲述了自己的爱情故事。虽然年轻时代身处绚烂繁华的上海,而且自己也从海外留学归国,但是张心漪对爱情还是有着传统中国式爱情的审慎与古典,充满知识女性独立自由的达观和豁然。丈夫追的他的过程,充满乱世儿女情长的跌宕情节。这些过程像是小说一样充满了时代感和浪漫色彩。贾樟柯给陈丹青看了这段采访,陈丹青都忍不住为老人的美好气质感染。? 贾樟柯是这么认为的:“张心漪保留了旧上海的语言,她的上海话与现在年轻人的上海话完全不一样,非常优雅。你听她的语言,就感觉是在读张爱玲的小说。我问她这么
16、多年没回上海有什么感受,她说,女人嘛,跟着丈夫到处跑,对我来说,这样一种流浪是一种浪漫。我觉得很感动,感觉就像小说一样。”? 作为一部纪录片电影,海上传奇能够走进国内院线,并且进军暑期档,十分难得。? 而影片里这些老上海女性的故事,浸染着时光的斑驳颜色,却那么清新和感动人,林强电影音乐就叫“留住芳华”,反过来可以这么说,海上传奇电影为这些奇女子们留住了绝代芳华,她们各自曲折故事,讲述时的仪表,象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再现,为这个城市增添一抹绮丽温婉的记忆。,? 费明仪:继承父亲的艺术细胞,为艺术献身? 费穆导演的小城之春已经是华语电影的教材。其女儿虽然没有走进电影圈,继承他的衣钵,但是依然从事着艺
17、术相关的事情。年少时曾想做记者的费明仪后来做了歌唱家,做了歌唱家之后的费明仪后来做了音乐活动家,身兼香港艺术发展局音乐组主席、香港合唱团协会主席等二十几个职务的费明仪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忙人,穿梭于两岸四地,音乐行政、艺术教育、文化交流已成为她生命的很大一部分。? 虽然费明仪没有“子承父业”,从事的是音乐工作,但她一直是影迷。2001年时田壮壮决定重拍费穆的小城之春,让她感觉在内地和香港其实有很多才华横溢的年轻人,都在为中国电影继续工作着。河流或狮子等的抒情寓意? 在时代的起转承合、人物的悲欢离合之外,河流也成为海上传奇的主角。在片中,贾樟柯用电影镜头反复再现上海的苏州河、黄浦江轮渡、台湾的高雄轮
18、渡和香港的天星小轮。? 正如贾樟柯所说。“一船船的人来,一船船的人走。城市所有的空间都可能变化,苏州河和黄浦江永远不会变。”,? 海上传奇中,码头、火车、船、轻轨轮番出现。对侯孝贤的访谈就是在火车上进行的,火车渐行渐远,弯曲的铁轨慢慢隐入黑暗深处。把我们的记忆拉回到电影海上花的时代。,贾樟柯的电影风格探寻? 从拍小山回家初露头角,到三峡好人捧回金狮,贾樟柯作品中的中国影像显然和各种惯见的宣传片、风光片们不一样,粗粝质朴的影像描摹地是连很多中国人自己都不熟悉的“那个中国”:拥塞、喧嚣、挣扎、困顿、茫然、彷徨,甚至脏兮兮,这样一个乡土似的中国,或者说“变化中中国的另一个断面”? 他的作品中均有他强
19、烈的个人风格:用充满诗意的手法去记述现代城市中的个人的历史。,这是海上,剧情简介 通过18位不同年代上海人的讲话,展现这座繁华都市百年的变迁。讲述者中既有韦伟、费明仪(费穆的女儿)、杜美如(杜月笙的女儿)这样的老上海,也有陈丹青、韩寒这样的新一代上海人,而赵涛将在其中演绎一段寻找恋人的故事,并以此“剧情”方式串起整部纪录片。,看电影片在上海渡口场景中开场,电影片段、采访记录、上海场景等影像穿插出现,以弄堂、淮海路、外滩、苏州河等为线索,杂糅娄烨苏州河、王家卫阿飞正传、谢晋舞台姐妹等电影片段,折射上海前世今生的故事令人唏嘘。而赵涛在片中穿行上海,给作品盖上“贾樟柯作品”的印记。,这是传奇,在上海
20、,在这座城市的背景上,书写着复杂的历史词汇:19世纪的殖民20世纪的革命,1949年的解放,1966年的文革,1978年的改革,1990年的浦东开放。,影片获奖2010年10月获美国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2010年11月22日获第13届蒙特利尔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大奖2010年12月20日获迪拜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单元金奖,在我用电影同步观察中国变革10多年后,我越来越对历史感兴趣了。因为我发现,几乎所有当代中国所面临的问题,都可以在历史深处找到形成它的原因。 于是我带着摄影机来到了上海,并追随着上海人离散的轨迹去了台湾和香港。几乎所有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人物,都和上海发生过关系。发生在上海的那些影响中国的事件,又给这座城市的人带来了生离死别的命运变迁。,当我面对我的人物,听他们不动声色地讲述惊心动魄的往事时,我突然发现我的摄影机捕捉到了,始终闪烁在这些讲述者目光中的自由梦。,中国纪录片的历史是从西方国家的摄影师来中国拍新闻片开始的。一代代传承着古板的方式,沿袭着一贯的风格,忽略了那些被历史和时间干扰了的事物本身,也省略了他们对生命和世界的想法。从一种声音的革新到别样的画面,真正的关注那些事物本身的灵魂,从人性和世界的认知角度来记录,这是我们的创新,也是我们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