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愤导学案王鲁燕一 、教学目标:1、 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把握重点词语,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诗歌的创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感情课前预习1、作家及作品介绍(知人)陆游(11251210) ,字,号。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 、 渭南文集 。陆游: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 2、写作背景(论世)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
2、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 年) ,此时陆游已 61 岁,在山阴闲居了 6 年, “扫胡尘”“ 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 “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3、相关典故(1) 塞上长城:用了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自许为“万里长城”的典故。一次,皇帝欲杀檀道济,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2) 出师一表:用了诸葛亮写作出师表 ,上表后主刘禅,出师北伐的典故。4、解释字词 书:;愤:。 中原北望
3、气如山 气: 楼船夜雪瓜洲渡 渡: 千载谁堪伯仲间 伯仲:教学过程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试举一例加以分析2、探究: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 ,说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课外拓展民族的脊梁 灵魂的诗篇 过传忠 穿越时空回到和戎南宋 要品诗,先要品人,要品人,先要品世。陆游生活的时代是恰逢北宋受辱,南宋靡靡之音响唱不绝之时。正是国破家亡的悲惨处境造就了这个“亘古男儿陆放翁” 。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年近九旬的放翁对于自己的国家依
4、然怀抱许国丹心,至死不渝,然而这又包容着多少爱恨情愁的复杂的感情,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听!放翁的呐喊:“南宋,你何时才能尊严地屹立于世界!”他的声音响彻天地,他的灵魂传承不息。初涉官场同感幽幽之梦 早年的陆游才华横溢,初涉官场却屡屡遇挫,二十八岁临安应考,虽有状元之实,却不幸落败。这不仅是科举之试的黑暗腐败,更有他与当局者格格不入的抗战之议,以后发生的一切其实早已在这场失败的考试中初露端倪,注定了他郁郁一生的多舛命运。看,穷山上霜夕的孤灯下,是陆游寂寥的背影,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 ,有着勃勃雄心却又历经科举落第之痛的陆游怎能甘愿独守这凄凉呢?珠联璧合钗头凤铸永恒 如果陆游和唐婉的
5、夫妻情缘因为“恶人情”而夭折,那么他们的爱却因两曲珠联璧合的钗头凤而传唱不息。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 ,唐婉为爱而泪湿巾帕的背影如何能挥之而去?“晓风干,泪痕残” ,唐婉又怎能把千种愁怨,万般委屈道个明白?“难!难!难!”一往情深,始之不渝。爱在守望的痛苦中永恒。诗思泉涌亲历军旅生活 四十九岁幸遇知己王炎将军的陆游亲历了最为充实难忘的军旅生活。这一年可谓陆游的丰收季节,潜伏汉中,日行山南,为国效忠,成立关中根据地,誓把中原失地收回。他的豪情壮志在山南行中一览无余。平川沃野尽现陆游的坦荡胸怀,青青麦陇尽展诗人的欣慰自豪。洞察冷暧穿行田园山水 陆游的一生失意时多,罢官贬职乃家常便饭,
6、西入巴蜀,寻杜甫故居,追怀百里城,洞察世事冷暖。江岭哀郢,吊古伤今,千古同叹。面对罢官贬职的郁闷,陆游借山水田园释怀。 “冷官无一事,日日得闲游。万里山峡路,十年千篇诗” ,踏破铁鞋的寻觅带给陆游的是灵魂的洗礼,深入乡间田野的陆游对于农民更多了一份深切感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原本是对曲折山麓乡村、好客农家的赞美,却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哲理诗,相信陆游自己也是始料未及的吧。再起再落临川一梦成空 “报国无门,爱民有罪” 。这是陆游沉浮官场的一生的最真实的写照。当他再度被派往偏远地区任职之时,恰遇灾荒,打开义仓,赈济灾民,却惹怒龙颜,被再度罢职,临川一梦终成空。然而坚强的灵魂没有被
7、玷污,虽已没有年轻的体质,却仍然葆有青春的梦想。 “头未童,耳未聋,得酒犹能双脸红,一樽谁与同?”陆游何曾甘心过无为的一生,即使“身在沧洲” ,他依然“心在天山” 。陆游的诗词折射的是爱国主义情怀与人道主义精神的双重光芒,抒发的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丰富感想,李白与杜甫的诗意叠影,艺术地交错在陆游的灵魂深处。儿女情长深埋于心,而铮铮铁骨正是民族的脊梁!让我们一起铭记这灵魂的诗篇。书愤导学案答案课前预习:务观 放翁 爱国 书愤:抒发义愤。 书:写 瓜洲渡:地名,今在镇江对岸 伯仲间:兄弟之间。意为相差无几 气:豪气教学过程1、报国无门,功业无成。抒发了诗人既“悲愤”又“豪壮”的思想感情(1)对比
8、手法:诗中的“愤” ,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2)用典明志,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2、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书愤和杜甫蜀相 ,说说它们有哪些异同。 1) 、社会背景:离乱时代 2) 、作者经历:晚年之作 胸怀大志 不得重用(创作时间、生活境遇) 3) 、主要意象:诸葛亮: 杜甫忠心、功绩 (慨叹) 陆游矢志不渝(羡慕) 4) 、个人情感: 杜甫不得重用的痛苦(旷古悲凉) (壮志难酬) 陆游渴望北伐复国 (建功立业) (陆游以诸葛自况,渴望建功立业) 表达技巧: 杜甫情景交融 陆游用典明志 作品风格: 杜甫沉郁(深沉蕴藉) 陆游(悲愤)悲壮 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藉着豪壮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