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脱模剂的脱模机理脱模剂是一种介于模具和成品之间的功能性物质。脱模剂有耐化学性,在与不同树脂的化学成份(特别是苯乙烯和胺类)接触时不被溶解。脱模剂还具有耐热及应力性能,不易分解或磨损;脱模剂粘合到模具上而不转移到被加工的制件上,不妨碍喷漆或其他二次加工操作。由于注塑、挤出、压延、模压、层压等工艺的迅速发展,脱模剂的用量也大幅度地提高。 脱模剂化学作用原理 极性化学键与模具表面通过相互作用形成具有再生力的吸附型薄膜; 聚硅氧烷中的硅氧键可视为弱偶极子(Si+-O-), 当脱模剂在模具表面铺展成单取向排列时,分子采取特有的伸展链构型; 自由表面被烷基以密集堆积方式覆盖,脱模能力随烷基密度而递增;但当
2、烷基占有较大空间位阻时,伸展构型受到限制,脱模能力又会降低; 脱模剂分子量大小和 粘度 也与脱模能力相关,分子量小时,铺展性好,但耐热能力差。 各种脱模剂的脱模机理MOLDSPATT(无硅型)硅类脱模剂 蜡类脱模剂脱 模膜 厚 极薄表膜 薄表膜(1 20) 厚表膜(0.11) (3050)脱模机理表面剥离(在脱模剂膜的表面剥离,如上图所示)层间脱模(在脱模剂膜层之间分割剥离,如上图所示)层间脱模特 征 非常薄的膜,模具污染少。表面剥离,迁移量少。 油膜,润滑性优越。油膜迁移量多,不利于二次加工。 涂装性优越。模具容易污染,模具清洗次数频繁。 脱模剂的脱模历程在模具表面喷涂脱模剂后,加入聚氨酯料成型时的实际界面如下图所示。脱模剂成型时界面图脱模时在A或C面剥离时称为界面剥离,在B层剥离时凝聚层破坏。 脱模剂的转移率转移率指的是脱模剂转移到制品上的比例。不同的界面剥离,转移率不同,如表所示。不同界面剥离对应的转移率剥离界面 转移率A 0A-B 22%B (4470)%B-C 93%不同的转移率使得脱模剂的脱模效果不同。由下图可以看出B层引起的脱模,最为合理,效果最好;理论上A面剥离有利于提高脱模次数。转移率与脱模剂脱模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