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ch04-jy-生活应激与应对.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3041158 上传时间:2018-10-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ch04-jy-生活应激与应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ch04-jy-生活应激与应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ch04-jy-生活应激与应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ch04-jy-生活应激与应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ch04-jy-生活应激与应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章 生活应激与应付4.1 应激与耗竭4.1.1 应激1. 应激的定义 应激 STRESS(联结社会心理事件与生理、心理疾患的中介概念)个体“察觉”到出乎意料的威胁或危险的环境刺激,机体内部因而产生的紧张“备战”状态。从机体与之相关的心身机制而言,即应激,就社会关系而言,即紧张。这种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功能的整体反应既可以是适应的,也可以是适应不良的。2.应激的研究者 Hans Selye, (1907 - 1982)汉斯塞尔耶,加拿大内病理生理学家、分泌学家、心理学家,生于奥地利。1936 年给实验大鼠注射不同物质,结果导致溃疡及某些免疫系统组织的萎缩,进而发现某些环境改变也会产生同样效果。

2、于是借用工程学的术语“压力”或“应力”指代这一非特异性反应。1936 年提出 STRESS 理论:机体内部突发的紧张状态。 R.S. Lazarus & Berkeley Group:对应激源的认知与其对情绪影响的相关每种情绪反应是一种具体的认知或评价的功能。认知过程是引起“应付”过程的原因,应付过程是对被评价情境的处理方式。3. 应激的生理反应 早在 19201930 年代 Cannon 就针对面对危险或威胁之时应激状态的生理反应进行了研究,发现交感神经兴奋,HPA 轴激活、 “应激激素”分泌增加,心率、呼吸加快,肝糖原释放,瞳孔扩大,皮肤、内脏血管收缩,血液涌向大脑和肌肉,使机体处于“战斗

3、或逃跑”的状态 HPA 轴: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与边缘系统密切相关。其中控制着情绪记忆的海马对皮质醇高度敏感。在皮质醇作用下海马有助于切断应激反应,结束边缘系统与 HPA轴不同部分的反馈。长期应激导致皮质醇长期过度分泌可产生海马老化,引起脑损害等一系列长期恶果。4. 应激效应 应激负效应:焦虑惊恐、瘫软晕厥,认知失真或扭曲、思维空白乃至僵死,应对无能、手足无措,身心崩溃。 应激正效应:“急中生智” , “情急智生” , “机变如神”积极调动一切资源,激发身心全部潜能,采用各种应对手段,直觉思维空前活跃,体能爆发恰恰在紧急应激状态下,人可能做到平常一般情况下做不到的事,建立丰功伟绩。4.1

4、.2 应激过程1. 应激过程图示认知评价 应激干预 警报动员 正应激源 应激反应 抵抗 应激状态 应激效应(生理心理行为) 负 衰竭崩溃 中介变量2. 应激源与应激反应 应激源:触发应激反应的原始刺激(体内、体外、社会) 应激反应:突发性、全身性、非特异性、保护性的紧张反应3. 应激过程 警报动员有机体发布战斗动员,引发情绪、增加紧张度,提高警戒性敏感性,调动体内在资源,采用各种应付手段,以满足事变要求。 抵抗应激持续,有机体的适应性处于最高水平,利用体内的全部资源,强化自我防御机制。 衰竭崩溃面临连续的极度应激,资源耗竭、应付失败,整合瓦解,代偿失调,以至全面崩溃。4.1.3 耗竭1. 应激

5、效应要素的特点 可预测性 可控制性2. 耗竭 最早于 1969 年由 Bradley 提出,其后于 1974 年 Freudberger 的Staff Burnout开创了对心身耗竭的研究。 定义:长期暴露于连续、极度的(职业)应激环境,资源枯竭、应付失败,整合瓦解,代偿失调,而出现的过度心理疲惫、机体损耗的状态 Christina Maslach(1981)的耗竭三成分:情感枯竭,非人化,自我成就感缺失4.1.4 应激源触发有机体应激反应的原初刺激1.职业应激 职业组织的特征和过程:组织氛围,领导方式,授权程度,参与决策水平,工作服务对象。 工作条件和人际关系:空间时间安排,职场生态环境,工

6、资福利,上下级、同事支持网络,职场可利用资源。 工作要求与职业角色特点:岗位职责,任务要求与冲突,个人绩效,职业满意感,家庭-工作冲突。2. 家庭危机与紧张 R.Hill(家庭危机研究先驱):ABC X 危机A:家庭事件潜在应激源B:事件发生时家庭有关资源的相互作用C:AB 两者与家庭成员所理解的事件的相互作用X:ABC 三者结合所造成的危机 T.McMurrain:区分促发危机产生事件的三种类型(1)渐发成熟性事件家庭生活周期中自然产生的转折点(2)消耗性事件应付期过分延长、危机积累(3)冲击性事件突发灾难3. 环境应激 物理化学生态环境:气候、海拔、污染 社会环境(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居所

7、、教育水平、人际交往) 自我导引(生活方式/生活风格、激烈竞争、高度紧张、要求高效率、高速度的城市白领工作与生活方式,赌博、酗酒、吸毒、药物依赖、网络成瘾、手机依赖、) “举杯浇愁愁更愁”:借用酒精、毒品或任何化学物质来麻痹自我、应付应激往往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LCU 生活事件 Life Change Units 若一年累计超过 300 分,来年患病的可能性达70%;150300 分,50%;不超过 150 分,则健康平安。4. 挫折与冲突 挫折阻碍(事件)+负性情绪应激:阻碍或干扰个人行为的某种情景以及这一情景所激发的心理感受,即挫折感,主要是一些负性情绪。 冲突矛盾 + 紧张应激:置身于相互

8、对立的事件、动机、目的、行为、冲动等的情境。(1) 接近接近冲突(approachapproach)趋向两个同样渴望但彼此不相容的目标时所产生的冲突。(2) 接近回避冲突(approach avoidance )为同一个目标所吸引和排斥时所产生的冲突。(3) 回避回避冲突 avoidance avoidance为两个不受欢迎的目标所排斥,并在强烈的压力之下选择其中一个目标时所产生的冲突。(4) 双重接近回避冲突(double approach avoidance)两个目标中的每一个都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冲突。4.2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4.2.1 PTSD1. 定义 遭遇了创伤性事件

9、后的应激反应,反应的情绪痛苦导致躯体症状,并影响社会功能。2. 发生过程 前提:创伤性事件。 行为表现: 回避、退缩行为;强烈的害怕、无助或反应恐惧,反复侵入性地回忆创伤性事件,反复痛苦地梦及该事件(闪回 Flash-back) ,涉及该事件就产生强烈情绪反应、激惹、过分惊恐等,以至刻意回避与该事件相关的刺激或场景,甚至产生社会退缩、自我封闭行为,影响或严重影响到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 后果:应激负效应。如果不加干预,并非每个人都能从 PTSD 中自然“康复” ,可数年乃至数十年残留应激障碍,影响生存质量。部分 PTSD 患者还有可能引起生还者内疚综合征。4.2.2 PTSD 诊 断要点症状达

10、一月以上、3 个月以内为急性,3 个月以上则为慢性。 遭遇创伤性事件。 应激负效应创伤性体验反复侵入性出现,痛苦的惨烈与残酷不见衰减。 持续的警觉性增高,惊恐反应。 躯体症状:睡眠障碍、免疫功能下降等。 持续的回避行为。4.2.3 PTSD 的病因学研究 PTSD 于 1980 年在 DSM- 中第一次被正式列入。 战争与性攻击是最常见的创伤性事件。 创伤性事件越严重,发生应激障碍的比例越高。但并非每一个遭遇过创伤性事件的个体就一定会发生 PTSD。 创伤性事件的严重性处于低水平时个体的先天易感性因素更显突出。 心理准备既可预防也可加重 PTSD。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与积极的问题解决应付策略是重

11、要的保护和预防因素。4.2.4 PTSD 的干 预和治疗 药物治疗:针对高焦虑和惊恐发作的如百忧解、帕罗西汀(赛乐特)等 心理治疗:(1)宣泄法:引导 PTSD 患者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恐惧、愤怒、内疚等负性情绪。(2)想象性暴露:在想象中重新体验创伤性事件,但加入对事件的自我控制、理性认知与情绪调节。咨询治疗师帮助患者有效把握暴露的程度与进度(系统脱敏) 。4.3 应激应对策略学习与心理弹力应对(Coping ):个体面对应激,不断调动自身能力资源而做出的认知调整或行为努力(排除不需要努力的自主性适应行为) 。4.3.1 问题指向性应对 改变人环境关系 强调环境事件的可改变性 努力改变环境条件

12、以解决困难和问题 对事不对人,针对问题就事论事人与问题分离,不因问题或困难否定他人或否定自我4.3.2 情绪指向性应对 调控情绪降低焦虑、减轻烦恼、消除沮丧,万千烦恼化解于灿烂的一笑 改变态度宽恕与自我宽恕 转换目标 认知再评价“酸葡萄策略” ,自我安慰、自我解嘲、幽默、豁达 情绪疏导和调控(1)学习对自我情绪的觉察和认知(2)学习冷静梳理、客观分析自我情绪的发展变化(3)促发健康的积极情绪,转移、排解、宣泄不良的消极情绪(4)积极主动创建产生健康情绪的环境,改变或避开引发或泛滥消极情绪的环境4.3.3 自我技能提高性应对 强调自我条件、自我行为方式的可改变性 通过学习和努力提高自我的社会技能

13、、工作技能、社交技能 创造条件以解决困难和问题4.3.4 外向求援性应对 主动寻求帮助敢于主动求助是自我强大的表现 积极利用社会支持系统 熟悉有关援助机构或网络:任何时候都不要犹豫,勇敢伸出你的求助之手;任何时候都不要犹豫,坦诚接受他人的援助之手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伟大友谊4.3.5 心理弹力1. 定义 心理弹力:面对应激、遭遇挫折、或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态度、昂扬精神,主动积极调动全部资源,成功应对,从而有效保证健康发展的心理调适能力。抗逆境反弹的恢复力。2. 影响心理弹力发展的因素: 个体自身因素父母、亲子关系,家庭环境,生理健康,心理易感性 危机程度 自我主动积极性 社会支持系统“即使我摔倒

14、了一百次,我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 ”鲁迅苦难,对天才是砥砺、对勇者是财富、对弱者则是无底深渊。3. 挑战挫折,磨练自我 勇敢接受现实、坦然承认挫折,认真积累阅历。 从挫折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与缺陷,从挫折中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 借挫折磨练意志、砥砺自我,提升应变能力。 激发更强烈的学习与成就动机,抗逆境,锻炼心理弹力,提升应变能力。 在逆境中更全面认识自我与世界。 在逆境和挫折中积极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能力。 冷静寻找今后的努力方向、奋斗目标。 认知评价更加全面,挫折承受能力增强,应付方法更加丰富,自控自制能力提升。4.4 应激与危机/自杀干预4.4.1 应激干预 认知改变 情绪调节 培养解决

15、问题的策略能力 提供社会支持4.4.2 自杀的危险信号1. 自杀的危险信号 被“死”的念头所包围,强烈的绝望无助感 反复或不断谈及死亡的话题或自己欲死的决心、打算等 极端的社会退缩,断绝亲属、朋友交往等 行为、心境的突然改变,突然的大量喝酒或使用药物等 突然放弃平时的珍爱或突然向亲友赠送礼品钱财等2. 自杀的风险因素: 家族史:家族中有过自杀的榜样,风险性大大增加 神经生理学:过低的 5-HT 水平与冲动、激惹、过度反应密切相关 目前存在的心理障碍或疾患 所遭遇的应激性生活事件 现有的人生社会支持系统海明威家族的自杀Ernest Hemingway (1899-1961),获诺贝尔文学奖。 1

16、961 年 7 月 2 日用双筒猎枪自杀。当年其父 29 岁时用左轮手枪自杀。 恩斯特 海明威的孙女,一位成功的好莱 坞女演员,正当盛年之时仿效其祖父自杀。3.偏见与谬误 真要自杀的人绝不会挂在嘴上说 那些一天到晚都在说要自杀的人最不会去自杀 那些很强悍很有主见很镇静的人绝不会去自杀 只有那些很懦弱、爱哭爱闹的人才会去自杀 内向的人比外向的人更可能自杀4.4.3 自杀干预原则: 组织自杀干预小组(单咨询师的力量不足以应付危机):迅捷、效率、合作 识别高危人群 检出高危个体的风险因素 消除或排除自杀工具及条件 解决即刻危机或困难,提供缓冲机会 提供社会、心理支持 提供应激应付策略,帮助解决危机和困难4.5 应激与健康4.5.1 应激与健康图示 心理障碍应 心 人格特征社会环境 应 应 心理反应 适应良好身 紧 认 知 评 价 付 付 激 张 遗传素质机体功能 资 方 生理反应 适应良好 状 躯体疾患 源 态 支持系统 源 式4.5.2 认知评价 中介调控系统 积极的认知评价组织调动一切资源,积极应付以解决问题战胜困难 消极的认知评价导致消极与不当应付 自我暗示自我预言4.5.3 人生支持系统: 生理健康及物质基础 人生信念,理想与奋斗目标 家庭亲情及关爱 同事,朋友,邻里等的友情关怀 事业,职业及社会地位,名誉等 社会支持,救援机构与设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