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死亡如此多情 死亡如此多情百位临床医生口述的临终事件有尊严地死去,一个不可能的期盼?书评人:陆晓娅死亡如此多情百位临床医生口述的临终事件编者: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中信出版社2013年7月 定价:38.00在另一个意义上,死亡也是一个机会,让人可以把最温暖、最温柔、最深刻、最深沉的情感释放出来,让爱变得浓烈悠长,生生不息,就是死亡也不能战胜。在人类用了如此多的精力和金钱研究如何“优生”之后,我们是否也需要好好研究“优逝”的课题,看看尊严地死去,能否不再是一个不可能的期盼?在“影像中的生死学”课上,带学生看完电影Wit (中文名心灵病房 、 深知我心 )片段后,我问了学生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如果你
2、得了无法治愈的疾病,生命已到最后关头,你是否愿意医生对你实施诸如上呼吸机、打开胸腔按压心脏等等有创抢救,这种抢救可能会让你多活上一两天?所有的学生都干脆地回答说:不要!第二个问题:如果是你的父母呢?很多学生犹豫了,回答说:还是要抢救的,即便最终不能起死回生。第三个问题:如果父母自己能做选择,他们会选择被抢救还是宁愿放弃呢?大多数学生用不确定的语气说,他们应该不愿意被抢救;少数学生很肯定地说:他们会选择安宁地死去,因为他们和我说过。孔夫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希望自己死的时候不要进行痛苦而无谓的抢救,但我们却希望自己的父母被抢救,这强大的让我们己所不欲,却要施于父母的力量是什么呢?是传统的
3、孝道文化?是有形无形的社会压力?是现代科学技术对人思想的裁制?还是人类对死亡的原始恐惧?人类的死亡,也许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物现象,但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得自然而然的死亡变得越来越少,死亡过程中出现的伦理挑战和社会问题却越来越多,越来越严峻。一边是贫困的家庭落得人财两空;一边是96岁的老人被束住双手双脚,接受无谓的治疗和抢救,最后几乎是含恨而死。这些难以理解的现象,似乎在提醒我们:也许,到了需要重新思考死亡的时候了。但在一个充满死亡禁忌的国度,谈论这些挑战和问题,常常是引起不解、不安和回避,就连选修我课程的学生都会被问:活得好好的,干吗去选生死学呢?所以,我特别钦佩那些愿意讲述临终事件的医护人员
4、,120余篇口述实录,120个真实的故事,让我们对与疾病有关的死亡,以及死亡对死者本人、家属和医护人员带来的挑战,有个全方位、赤裸裸的了解。这种了解,是走向反思的起点。这些故事被收到一本名叫死亡如此多情的书中。读完全书,我才对这个奇怪的书名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确,死亡总是引起最强烈、最复杂的情绪:纠结、无助、无奈、怨恨、愤怒、委屈、失落、哀伤、惋惜、愧疚因此说死亡“多情” ,真是一点儿都不错。在另一个意义上,死亡也是一个机会,让人可以把最温暖、最温柔、最深刻、最深沉的情感释放出来,让爱变得浓烈悠长,生生不息,就是死亡也不能战胜。有点想不到的是,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那么多医生的情感流露。想象中,医生
5、每天都要面对无数病人,面对生死,只有把情感压抑下去,才能稳住拿着治疗器械的手。但是很多病人在逝去多年后仍然会被医生铭记,仍然会让医生在诉说时流下当初不曾滴落的热泪。或许正是这种在“人”的层面、而非医患角色中的相遇,才是让医学保持人性的力量,而不是完全被技术绑架吧!抉择的艰难,当然是书中展现最多的主题。现代医疗技术虽然不能战胜死亡,却可以人为将生命拉长或者缩短。在这样的情境下,到底以什么为坐标来进行抉择?生命的长度还是生命的质量?家属的意志还是病人的意愿?金钱的多少还是生存的几率?抉择之难,不仅仅来自于无法确定的未知,也来源于价值的混乱。书中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国临终关怀的缺失。因此,一位
6、肿瘤医院护士长的口述,就显得特别珍贵。面对一位脾气暴躁、 “不甘心”死去的“成功人士” ,护士长毫不回避地和他讨论死亡,给他推荐相关的书籍,让他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并在临终前为爱人过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生日,最后安宁地离开世界。这位护士长深知,临终病人不仅需要减轻肉体的疼痛,更需要化解精神上的疼痛,因为做到了这一点,护士长在叙述这个故事时,是面带微笑的!新京报纪 实 连 载 ( 4)口 述 者 : 钱 琪性 别 : 女年 龄 : 49岁工 作 单 位 : 美 国 梅 奥 医 院 ( Mayo Clinic) 肾 脏 与 高 血 压 科 采 访 时 间 : 2012年 4月 19日 上 午采 访 地
7、点 : 浙 江 省 杭 州 市 天 元 大 酒 店整 理 者 : 杜 卉请 尽 一 切 努 力他 是 一 个 80多 岁 的 韩 国 男 性 病 人 , 因 为 心 梗 住 进 了 我 们 医 院 的 重 症 监 护 病 房 , 而且 一 住 就 是 将 近 一 年 , 每 天 的 医 疗 费 用 超 过 15000美 元 , 总 计 高 达 数 百 万 美 元 , 这 在美 国 医 疗 史 上 实 属 罕 见 。他 也 接 受 了 人 工 心 治 疗 , 但 高 龄 、 心 梗 病 史 等 糟 糕 的 基 础 状 况 , 使 得 人 工 心 并 没有 很 好 地 发 挥 作 用 。 他 的
8、肺 脏 、 肝 脏 、 肾 脏 等 多 个 器 官 也 逐 渐 开 始 衰 竭 , 于 是 , 他 的 全身 开 始 插 满 各 种 管 子 。他 躺 在 病 床 上 , 只 对 陪 护 他 的 妻 子 和 他 的 韩 裔 主 治 医 生 的 韩 语 询 问 选 择 性 地 有 反应 。 大 约 他 生 病 前 极 有 钱 , 也 是 个 极 强 势 的 人 , 他 恭 顺 的 妻 子 每 次 通 过 翻 译 跟 医 疗 小 组的 医 生 们 谈 话 时 总 是 说 : “请 尽 一 切 努 力 , 不 必 考 虑 费 用 问 题 。 ”而 他 的 几 个 儿 子 们总 是 对 母 亲 的 决
9、 定 表 示 支 持 。 不 但 他 的 家 人 们 会 这 样 要 求 医 生 , 那 位 韩 裔 医 生 也 信 誓 旦旦 地 说 : “放 心 , 先 生 他 有 80%的 希 望 走 着 离 开 医 院 。 ”可 逐 渐 地 , 除 了 这 位 医 生 外 , 其 他 的 医 生 们 不 再 持 乐 观 态 度 。 肺 科 医 生 说 , 他 的肺 功 能 不 能 恢 复 正 常 了 , 必 须 依 靠 呼 吸 机 。 感 染 科 医 生 说 , 他 的 人 工 心 里 已 经 感 染 了 真菌 , 但 他 的 状 况 不 适 宜 手 术 置 换 新 的 人 工 心 。 肝 脏 科 医
10、 生 说 , 他 的 肝 脏 功 能 不 可 能 恢 复了 。 我 说 , 他 的 肾 脏 功 能 已 经 衰 竭 而 且 没 有 再 恢 复 正 常 的 可 能 , 他 的 余 生 是 没 有 办 法 脱离 人 工 肾 的 治 疗 了 。 可 是 , 有 人 说 : 肾 脏 坏 掉 了 又 能 怎 么 样 呢 ? 这 个 世 界 上 有 那 么 多 的人 靠 透 析 ( 人 工 肾 ) 活 了 十 几 二 十 年 , 作 为 医 生 的 我 们 , 即 便 病 人 只 有 1%的 希 望 ,我 们 也 要 尽 100%的 努 力 。于 是 , 尽 管 有 不 同 的 意 见 , 但 他 的
11、家 人 们 似 乎 更 愿 意 接 受 那 位 韩 裔 医 生 的 意 见 。梅 奥 医 院 的 医 疗 水 平 是 无 可 置 疑 的 , 但 他 的 状 况 并 没 有 好 转 。 每 次 去 给 他 做 人 工肾 治 疗 时 , 我 总 是 看 到 他 皱 着 眉 头 、 闭 着 眼 睛 。 一 天 天 的 治 疗 , 使 他 从 一 个 壮 硕 的 男 人逐 渐 变 成 了 “皮 包 骨 ”, 于 是 , 他 又 开 始 接 受 物 理 治 疗 。韩 国 , 大 概 跟 中 国 一 样 , 都 是 极 其 注 重 孝 道 的 国 家 。 对 于 生 病 的 父 母 , 儿 女 如 果不
12、 表 态 求 医 生 不 惜 一 切 努 力 进 行 治 疗 , 恐 怕 就 要 遭 到 不 孝 的 骂 名 。 看 到 这 张 黄 皮 肤 的 东方 面 孔 , 我 总 是 禁 不 住 想 起 我 的 老 父 亲 , 我 禁 不 住 问 自 己 : 如 果 这 是 我 的 父 亲 , 我 会 让他 遭 受 这 样 的 折 磨 吗 ?在 重 症 监 护 病 房 住 了 280多 天 后 , 也 许 是 他 的 妻 子 也 失 去 了 等 他 恢 复 的 信 心 , 终于 有 一 天 , 她 向 我 们 提 出 决 定 带 他 回 他 们 家 所 在 的 芝 加 哥 的 当 地 医 院 继 续
13、接 受 治 疗 。 听到 这 个 消 息 , 我 的 第 一 反 应 是 终 于 舒 了 口 气 。 一 架 备 有 各 种 生 命 支 持 装 备 的 直 升 机 将 他带 离 了 我 们 医 院 , 飞 回 了 他 的 家 。几 周 后 , 我 们 收 到 他 的 家 人 寄 来 的 感 谢 卡 , 说 他 已 在 回 当 地 医 院 后 不 久 离 世 , 家人 们 感 谢 我 们 在 过 去 几 个 月 中 对 他 的 救 治 。 看 着 感 谢 卡 , 我 心 中 却 没 有 一 丝 喜 悦 。口 述 者 感 悟在 梅 奥 医 院 , 病 人 的 生 与 死 并 不 是 病 人 自
14、己 、 家 属 或 者 是 医 院 任 何 一 方 可 以 单 独决 定 的 , 而 常 常 是 上 述 三 方 博 弈 的 结 果 。 在 医 疗 科 技 高 度 发 展 的 现 在 , 在 医 生 们 可 以 凭借 各 种 仪 器 和 药 物 显 著 延 长 病 人 生 命 的 今 天 , 我 们 是 不 是 有 时 候 也 应 该 停 下 脚 步 静 静 地想 一 想 , 对 病 人 ( 尤 其 是 那 些 临 终 病 人 ) 来 说 , 什 么 样 的 医 疗 救 治 才 是 最 恰 当 的 ?整 理 者 手 记其 实 , 就 在 采 访 钱 大 夫 的 一 个 月 前 的 一 天 早
15、 上 , 我 突 然 接 到 一 个 朋 友 的 电 话 , 说钱 大 夫 80多 岁 的 母 亲 突 然 大 面 积 脑 干 出 血 , 生 命 危 在 旦 夕 。 朋 友 还 说 , 钱 大 夫 在 美 国的 时 候 已 经 说 了 , 不 要 做 无 谓 的 治 疗 , 只 做 减 轻 痛 苦 的 对 症 治 疗 就 好 了 。一 个 月 后 的 采 访 中 , 我 尽 量 避 免 谈 起 她 的 母 亲 。 回 美 国 后 , 钱 大 夫 在 给 我 的 邮 件里 写 道 : 这 些 天 , 我 在 重 症 监 护 病 房 照 护 一 个 垂 死 的 病 人 , 入 住 重 症 监 护
16、 病 房 是 病 人 家属 的 要 求 我 想 , 对 一 个 脑 死 亡 的 病 人 进 行 各 种 医 疗 操 作 和 透 析 是 不 人 道 的 , 这 对病 人 是 折 磨 。 ( 待 续 )内 容 简 介这 是 一 部 由 百 位 医 护 人 员 共 同 完 成 的 感 人 至 深 的 文 学 作 品 。 它 用 叙 事 医 学 的 手 法描 述 了 医 者 亲 身 经 历 的 临 终 故 事 。 我 们 借 此 可 以 重 新 认 识 身 体 和 心 灵 、 痛 苦 和 疾 病 , 以及 生 命 和 死 亡 。 中 国 自 古 避 讳 谈 论 死 亡 , 但 只 有 了 解 疾 病
17、 、 参 悟 生 死 , 才 能 更 加 珍 惜 生命 , 热 爱 生 活 , 过 好 每 一 天 。【 出作为读者,我被死亡如此多情中那些真实的故事所感动;它让我看到面对死亡时的“百态”即人生百态,虽各不相同,却都显示了对生命、亲情的眷念。 作为参与者,在我采访和整理故事时感受到来自讲述者和故事人物的爱、温暖。这种感受,在观赏日本影片入敛师后也曾有过。从那时起,我开始关注死亡,思考死亡,在相关的采访中与人去探讨死亡。不要认为谈论死亡是晦气的事,其实它会让人更多看到生命中的阳光,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我也是在看完电影入殓师之后才有勇气打开这本书。尊重死亡;敬畏医生 是此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我恐惧并
18、厌恶死亡,但我又明白这是个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仅有的二十年的人生经历,只是让我隐隐摸到这个话题的冰山一角,我的奶奶在晚年时喜欢找人算命,说自己可以活到 100 岁,但在一年冬天她最终还是没有挺过“年关” ,那时我就明白,大多数的中国人是忌讳谈论“死亡”的前不久身为医生的母亲患癌症,从医者到患者的转变。我作为家属十分感慨。这本书看的过程中一直控制不住的落泪,我们确实太难直视死亡了。特别喜欢里面多次提到的一句话:To cure, sometimes. To alleviate, mor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偶尔治愈,常常缓解,总能安慰) 。 医生能做的实在有限,关
19、于生死关于选择关于临终关怀这本书都会让人有所启发。莎士比亚曾借哈姆雷特之口感叹:“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然而,在我看来,这看似宏大的问题其实对大部分人而言是个伪命题。我们首先不能选择是否降生,降生在什么国家,哪户人家,也很难选择自己何时离开,以何种方式离开。当然,选择自杀的人除外。不过在很多宗教里,自杀也是对神的亵渎,是不允许的,这也增加了人们选择如何死亡的难度。 我们中国人对于提到死亡是很忌讳的,哪怕是很多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者,大家普遍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 “不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第十一 )想不明白,就“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论语为政 , “子不语怪力乱神” (论语述而 )
20、 ,孔子的确是个适合做学问的人。这种不直面死亡的回避不仅使儒家无法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更使国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很少去思考探究人生的意义和目的,不是千方百计寻求“长生不老” 、 “长命百岁” ,就是想方设法研究如何“健康养生”和“无疾而终” 。我总认为这更多是对于我们身体的爱护,而非对我们生命的尊重,毕竟终究,所有人都是要离开的,生前较少思考死亡的人们难免在面对死亡和痛苦之时手足无措,不胜惶恐。 死亡如此多情这本书的出版,为帮助缺少宗教信仰的国人面对死亡,免于惶恐打开了一扇美丽的窗户。这本书记录了 60 多个医护工作者口述的患者临终故事。这些患者中有柔弱的婴儿,有青葱的少年,也有正当年成
21、人和耄耋老者,他们大都没有名字,却他们的故事却都具有触动人心的力量。想象着如果我是他们,或是他们的亲人、朋友,即便坐在满是陌生人的地铁上,也时常让我忍不住要掉下泪来。 我们往往习惯了“人民” 、 “国家” 、 “民族”等宏大的词汇和叙事方式,却轻易忽视了每个生命的价值。每个人都是宇宙中孤独渺小而又软弱的个体,我们都只能在很有限的自然条件下存活不超过 3 万多天,生命的脆弱和短暂让它更加宝贵,也应当让它更有价值和尊严。这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和选择,包括很重要的,对临死前治疗方式的选择。这也是贯穿这本书的一个理念: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选择一种有尊严的离开方式。 这本书始终在讲的另外一句话来自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想必这也是一句所有医生都耳熟能详的座右铭。这不仅仅揭示了医学所具有的局限性,更谦卑地指明了医生的最高价值:医者仁心,满怀对患者的同情、关怀和慈悲,才能为短暂而脆弱的生命带来更多的安慰。 虽然向死而生,但希望每一个生命都能“生如夏花之绚烂,逝若秋叶之静美” (泰戈尔飞鸟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