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 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未来五年推动全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市场主体行为的导向,是全省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和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第一篇 总体思路“十三五”时期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
2、要讲话精神、闯出跨越式发展路子的关键阶段,是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必须准确把握国内外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必须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如期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章 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是全省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面对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的严峻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面对全省连续干旱和鲁甸“803”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的困难局面,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级各部门、各族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省第九次党代会
3、、九届省委历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两强一堡”战略实施,抢抓机遇、沉着应对、攻坚克难、奋力拼搏、开拓创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五年来,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高原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全省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双双突破万亿元大关,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翻番。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新增就业持续增加,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灾后恢复重建有序展开,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文化事业和文
4、化产业繁荣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民族团结边疆繁荣稳定的大好局面更加巩固,全省在“富民强滇”和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在谱写好中国梦云南篇章的伟大征程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十二五”时期是云南发展史上最好的五年之一,年均经济增速达到 11.1%,高出全国 3.3 个百分点,为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 2015 年以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深化世情、国情、省情认识,进一步明确我省发展的定位和目标任务,进一步增强发展的责任和使命,发展思路更加完善,发展举措不断创新,为
5、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同时,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主要是: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许多产业处于产业分工低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企业效益下滑;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收入差距较大;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消除贫困任务艰巨;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升;法治建设有待加强。问题就是导向,差距就是潜力,短板就是重点。我们必须科学筹划、沉着应对、
6、趋利避害、谋定后动,着力在转方式、调结构、增动力、强基础、破难题、补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未来五年,全省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国际形势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从国内形势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十三五”全省发展面临着许多难得的机遇,主要表现为: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明确的新定位、赋予的新使命、提出的新要求,为云南在
7、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性机遇;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为全省跨越式发展带来了重大战略性机遇;国际经济和区域经济格局的深度调整为全省跨越式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开放性机遇;国家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性机遇;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大脱贫攻坚力度为全省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性机遇;全省“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全面提速和“两型三化”产业升级方向的进一步明晰,为全省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性机遇。同时,“十三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承载着既要如期脱贫、与
8、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要推动转型升级、跨越式发展的双重历史使命。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是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和全面推进依法治省迈出坚实步伐的关键期,是全省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是全省“四化”同步的加速推进期,是全省抢抓机遇进行开放型经济建设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总体是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机遇大于挑战。全省上下必须树立问题导向及机遇意识,积极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认清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担当历史责任,走出一条超常规、以实现
9、经济转型升级为着力点的跨越式发展的路子,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第二章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
10、式,抢抓发展机遇,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省,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第三章 发展理念实现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11、。创新发展。必须把人才作为支撑跨越式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全省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营造创新环境,不断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创新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促进硬实力与软实力同步提升,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筑牢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发
12、展和生态建设双赢。开放发展。必须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深化国际合作和国内区域合作,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形成“走出去”“引进来”双向开放新格局,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落实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省各族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厚植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经济发展之源。第四章 发展目标紧紧围绕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努力实现以下新的目标要求,推动跨越式发展。经
13、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基础上,全省经济年均增速 8.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经济总量和质量效益全面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高于经济增长幅度,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发展空间格局得到优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具有云南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日趋完善。形成内畅外通、网络完善、运行高效的
14、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成跨区域、保障有力、绿色安全的能源保障体系,建成区域互济、均衡优质、高效节约、安全可靠的水资源保障与利用体系,建成共享普惠、高速高效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互联互通、功能完备、高效安全、保障有力的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形成有效支撑和引领云南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的五大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
15、全国平均水平。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创新引领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升,创新成果转化率大幅提高,创新人才合理分享创新收益,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更加浓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比较充分,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特殊困难群体生活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入推进,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
16、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更加巩固发展,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取得更好成效。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提升。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开放型经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连接相邻省区、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能力大幅提升,开放平台和机制进一步健全,各类开放合作功能区基本建成,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全面加强,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显著
17、提高,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新突破。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主要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能源和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城乡人居环境不断优化,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各方面制度建设实现新进展。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第二篇优化空间布局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
18、和社会规律,按照“做强滇中、搞活沿边、联动廊带、多点支撑、双向开放”的发展思路,以昆明中心城区和滇中新区为核心,以滇中城市经济圈、沿边开放经济带以及参与国家“孟中印缅”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为重点,以澜沧江开发开放和金沙江对内开放合作经济带为重要组成部分,以六个城镇群为主体形态,加快构建“一核一圈两廊三带六群”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空间格局。第五章强化昆明核心作用全力推进昆明中心城区与滇中新区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全省最具活力的增长核心。一、提升昆明中心城市功能着力提升昆明作为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金融、创新中心的作用,努力把昆明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着力加强昆明市与
19、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州、红河州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重点推进城际间快速轨道交通建设,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努力将昆明市建设成为全国性和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充分发挥昆明市人才资源和各类创新平台集聚的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打造区域性产业创新中心。充分考虑滇池盆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向外转移和扩散重化工业和一般加工业,腾出空间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着力提高昆明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能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开放型、国际化城市。到2020 年,昆明中心城市人口达到 400 万人左右。专栏 1 昆明中心城区昆明中心城市包括五华、盘龙、西山、官
20、渡、呈贡 5 区,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金融、科技及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旅游、文化创意、会展、健康服务等产业,打造总部经济和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积极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物流中心、采购中心、研发中心、中介服务中心、培训中心、旅游集散和会展服务中心,使之成为全省对外开放合作的中心城市、引领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龙头。二、加快推进滇中新区建设有机融入昆明城市发展,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分步骤实施,把滇中新区建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经济增长点、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综合试验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策源地。加快建设适应新区发展的交通、
21、水利、能源、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重点推动昆明主城区的交通走廊向安宁片区、嵩明空港片区延伸。依托安宁工业园区、杨林经济技术开发区、昆明空港经济区等重点园区,加快发展现代生物、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以金融、现代物流、健康服务、文化创意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突出产城融合发展,完善市政配套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创新体制机制,搭建开放合作平台,完善政策措施,推进形成支持新区建设的良好氛围。专栏 2 滇中新区云南滇中新区由国务院 2015 年 9 月正式批准设立,位于昆明市主城区东西两侧,初期规划范围包括安宁市、嵩明县和官渡区部分区域,面积约 482 平方公
22、里。第六章充分发挥滇中城市经济圈支撑作用牢固树立协同发展理念,打造整体优势,把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核心区、我国高原生态宜居城市群,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推动路网、航空网、能源保障网、水网、互联网的统筹规划和共建、共享,努力形成适度超前、互联互通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加快路网建设,重点建设滇中城市经济圈高速公路网环线、连接线,加强国省道改造和农村公路建设,积极推进高铁、国铁及联络线建设,利用既有国家铁路、新建国家铁路和新建城际铁路,形成城际铁路客运网,鼓励主要城市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打造昆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曲靖市、红河州等区域
23、性综合交通枢纽。着力构建国际化广覆盖航空网,加快推进民用机场、航线网络和昆明长水国际航空枢纽“两网络一枢纽”建设,适时推进有关新建、改扩建机场建设项目,建设一批通用机场。完善能源保障网,构建以昆明、玉溪、曲靖、红河为主的滇中负荷中心,推进城市、工业园区电网建设,升级改造县城及农村配电网,提高城乡供电质量和用电水平,依托中缅油气管道和安宁石油炼化基地,完善成品油管网布局,开展成品油储备应急设施建设,配套建设压缩天然气母站及液化天然气项目,加快天然气储气库、城市应急调峰储气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城镇燃气输配管网建设。加强水网建设,重点加快推进滇中引水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设一批大中型水库和大中型灌区,完善
24、供排水渠系和管网。加强互联网建设,超前建设信息网,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通信枢纽、区域信息汇集中心,加快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建设,实现城市、重要场所和行政村连续覆盖,超前部署下一代移动通信(5G)网络,所有行政村实现光纤通达。到 2020 年,实现经济圈州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 2600 公里以上,高速公路里程达 2400 公里;形成滇中全线双环电网,城市管道气化率超过 90%。二、加快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产业对接和整合,引导优势生产要素聚集,积极培育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现代生物、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提升传统优
25、势产业,促进烟草、有色金属、钢铁、煤炭等产业改造升级,继续做强电力交换枢纽。大力发展旅游文化、金融、现代物流、健康养生、咨询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建设外销精细蔬菜生产基地、温带鲜切花生产基地和高效林业基地。健全产业合理分工的利益补偿和分享机制,大力推进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和昆玉红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建设,加快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差异竞争、合作共赢的产业发展新体系。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推动产能过剩企业开展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推动钢铁、水泥等行业走出国门,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到 2020 年,经济圈
26、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 20%,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 70%。三、加快推进市场体系一体化突破行政分割、市场壁垒束缚,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区域性大市场,不断提高各类市场运行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加快推进昆明综合保税区物流基地、红河综合保税区物流基地、楚雄综合物流园区、玉溪研和综合物流园区等物流基地和园区建设,促进资本、人才、技术、服务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加快推进市场体系一体化。到 2020 年,经济圈电子商务的交易份额占批发交易的比重提高到 15%以上。四、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整合、优化、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资源,构建资源共
27、享、制度对接、流转顺畅、城乡统一、待遇互认、公平透明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协调统一的跨行政区域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机制。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制度,在省内率先推动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推动实现经济圈内三甲医院之间检查结果的互认。到 2020 年,经济圈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 9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 95%以上、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 6 张。五、加快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强化昆明、曲靖、玉溪、楚雄、蒙自等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构建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山坝结合、城乡一体、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抓好曲靖市、红河州国家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增强城市整体竞争力、吸引力、承载力、文化魅力,全面提
28、升城镇发展品质。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共同繁荣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到 2020 年,经济圈城镇人口达到 1560 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50%。六、加快推进生态环保一体化促进区域生态同保共育,完善生态安全格局,强化区域环境联防联控,建立滇中城市经济圈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切实加强跨界水污染和区域性大气、土壤及固体废弃物污染等整治,加大滇池流域、抚仙湖流域、牛栏江流域的保护与治理,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搭建环境监管协作平台,共建宜居宜业的生态文明家园。到 2020 年,经济圈三大水系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超过 8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城镇污水处理率
29、超过 9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专栏 3 滇中城市经济圈滇中城市经济圈是指包括云南省中部的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和楚雄州全境并拓展延伸至红河州北部(蒙自、个旧、建水、开远、弥勒、泸西、石屏 7 个县市)组成的经济圈,国土面积 11.46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29%,区域集中了全省 2/3 的坝区、44%的人口、65% 的生产总值。第七章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孟中印缅”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推动铁路、公路、航空等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我省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发挥好在“孟中印缅”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
30、走廊建设中的主体省份作用。一、积极参与国家“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面向印度洋,以中缅铁路、公路等国际运输通道为依托,打造以昆(明)保(山)芒(市)瑞(丽)为主轴,以保山腾冲(猴桥) 泸水(片马)和祥云临沧 孟定(清水河)为两翼的对外开放经济带。以沿线节点城镇为支撑,以互联互通、投资贸易、产业发展、能源资源、人文交流等为重点,以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腾冲边境经济合作区、瑞丽跨境经济合作区等为平台,创新开放合作机制和模式,推动自由贸易协定签署和“孟中印缅”自由贸易区建设,全面推进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南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家“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全面提升云南
31、西向开放合作的层次和水平。二、积极参与“中国中南半岛 ”经济走廊建设面向太平洋,以中越、中老铁路、公路等国际运输通道为依托,以建设昆(明)磨(憨)、昆(明)河(口)经济带为抓手,以沿线节点城镇为支撑,以旅游文化、农业发展、轻工产品、绿色经济和人文交流等为重点,以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昆明综合保税区、红河综合保税区、河口跨境经济合作区、磨憨跨境经济合作区等为平台,争取实现中越准轨铁路连通,积极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全面推进与东南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全面提升云南南向开放合作的层次和水平。第八章加快建设沿边开放、澜沧江开发开放和金沙江对内开放合作经济
32、带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错位发展、联动开发”的原则,挖掘发展潜力、厚植发展优势、拓展发展空间,打造和培育全省新的经济增长带。一、着力增强沿边开放经济带发展活力以扩大开放为主线,以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为抓手,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建设沿边城镇、加大脱贫攻坚、推动沿边开放合作、巩固沿边生态屏障、建设和谐边疆为重点,努力把沿边开放经济带建设成为全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前沿和窗口。实施沿边铁路、公路贯通工程,建成沿边高等级公路,推动沿边铁路建设,完善沿边地区交通网络布局。重点建设沿边跨境新通道,积极推进红河蒙自、怒江等机场建设,争取新开口岸机场,建设一批沿边通用机场,形成外
33、接周边国家,内连省内腹地的综合交通、能源管网、物流通道和通信设施。强化沿边能源资源加工产业基地、面向周边市场的出口加工基地、区域性国际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充分发挥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开放平台的功能作用,推动磨憨、河口等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外向型产业园区,积极承接国际国内加工贸易订单和加工贸易企业转移,大力发展烟草、蔗糖、茶叶、橡胶、水果、淡水渔业、畜牧、木本油料等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积极拓展跨境旅游业,逐步形成沿边地区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体系,真正将沿边地区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优势、发展优势。优化沿边城镇空间
34、发展布局,加强芒市、腾冲、景洪、普洱等城市建设,建设好龙陵、金平、绿春、麻栗坡、马关、富宁、澜沧、西盟、孟连、江城、勐海、勐腊、盈江、陇川、泸水、福贡、贡山、镇康、耿马、沧源等边境特色县城,建设瑞丽、磨憨、河口、孟定等重要口岸城镇,全面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大怒江州全境、红河州南部山区、文山州石漠化片区脱贫攻坚力度,深入推进精准脱贫,确保沿边地区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支持边境地区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实施边境重大疾病、动物疫病和有害物种入侵屏障建设工程,积极探索跨境生态共保模式,维护沿边地区各族群众的生态福祉,建设沿边绿色生态走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加强麻栗坡老山、龙陵松山等爱国主义教育
35、基地建设,提高沿边地区各族人民的国土意识、国家意识,切实增强沿边地区各民族守边固边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维护沿边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建设和谐繁荣稳定边疆。专栏 4 沿边开放经济带沿边开放经济带包括保山市、红河州、文山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德宏州、怒江州、临沧市等 8 个州、市中的腾冲、龙陵、河口、金平、绿春、麻栗坡、马关、富宁、澜沧、西盟、孟连、江城、景洪、勐海、勐腊、芒市、瑞丽、盈江、陇川、泸水、福贡、贡山、镇康、耿马、沧源等 25 个沿边县、市。该区域与缅、老、越 3 个周边国家接壤,国土面积共 9.25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 23.5%;人口占全省的 14.3%,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的
36、20%,生产总值占全省的 11%,人均生产总值为全省平均水平的 70%。二、加快培育澜沧江开发开放经济带以绿色发展为主线,以发展生态旅游文化产业为重点,统筹推动区域联动、资源整合、整体开发,努力把澜沧江开发开放经济带建设成为全省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合作前沿带、绿色经济发展的示范带。实施沿江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力争经济带沿线高速公路基本贯通,积极推进沿江经济带铁路连通,加快推进滇藏铁路等经济带外联铁路通道建设,加密布局建设德钦支线机场及一批通用机场,推动澜沧江湄公河航道和港口升级,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形成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网络。统筹推进水利、能源、信息、口岸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实施澜沧江引水灌
37、溉工程。打好绿色生态牌,巩固提升茶、蔗糖、咖啡、橡胶等优势农产品,因地制宜发展清洁能源、生物医药、旅游文化等特色产业,建设普洱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把澜沧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重要清洁能源基地、高原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深化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拓宽经济发展的领域和空间,使澜沧江经济带成为联结南北、内外联动、全面开放合作的经济带。聚焦贫困群体,加大支持力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滇西边境山区片区扶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滇西北“三江”并流、哀牢山无量山、南部边境生态屏障,走出一条绿色发展
38、、生态富民的科学发展之路。专栏 5 澜沧江开发开放经济带澜沧江开发开放经济带是全省国土开发开放空间重要的南北轴线,是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前沿,在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区域范围包括迪庆州的德钦县、维西县,怒江州的兰坪县,大理州的大理市、漾濞县、宾川县、永平县、云龙县、洱源县、剑川县、鹤庆县、南涧县、巍山县,保山市的隆阳区、昌宁县,临沧市的临翔区、凤庆县、云县、永德县、双江县、耿马县、沧源县,普洱市的思茅区、孟连县、镇沅县、景谷县、澜沧县、西盟县、江城县、景东县、宁洱县,西双版纳州的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共 7 个州、市 34 个县、市、区,地域面积 13.08 万平方公里
39、,占全省的 33%。人口占全省的21.6%,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 55%,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 17.6%,人均生产总值为全省平均水平的 81%,森林覆盖率为 67%。三、加快培育金沙江对内开放合作经济带以融入长江经济带为主线,以加强与周边省(区、市)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合作为重点,努力把金沙江对内开放合作经济带建设成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长江上游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强沿江开发规划和空间管制,统筹推进岸线开发利用、水污染防治和生态廊道建设,推进区域生态共同建设、共同保护、共同监管,确保一江清水流出云南。联合四川、贵州和重庆周边省(市
40、),推动建设昭攀大(丽)铁路和高速公路、渝昆高铁、沿江高速公路等跨省大通道,打造丽江区域性旅游枢纽机场,建设一批通用机场,加强水富等港口建设和金沙江航道整治,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工程,构筑沿江综合交通网。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与优化升级相结合,强化与周边省(区、市)合作,主动与沿江下游省(市)对接,探索联合共建产业园区和承接产业整体转移,推动产业错位发展,打造清洁能源及载能、生态旅游、生物等产业集群和临水产业基地,加强金沙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按照沿江集聚、组团发展、互动协作、因地制宜的思路,增强楚雄、昭通、丽江、香格里拉等城市辐射带动力,合理发展县城和小城镇,构建“层级合理、多点
41、支撑、良性互动”的城镇发展新格局。以昭通镇彝威革命老区、迪庆藏区和丽江小凉山等为重点,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专栏 6 金沙江对内开放合作经济带金沙江对内开放合作经济带是我省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前沿,是全省重要的资源富集区,是我省开展省际合作的重点区域。区域范围包括迪庆州的香格里拉市、德钦县、维西县,丽江市的古城区、玉龙县、永胜县、华坪县、宁蒗县,大理州的鹤庆县、宾川县,楚雄州的大姚县、永仁县、元谋县、武定县,昆明市的东川区、禄劝县,曲靖市的会泽县,昭通市的昭阳区、鲁甸县、巧家县、永善县、绥江县、水富县,共 7 个州、市 23 个县、市、区,地域面积 8.27
42、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 21%。人口占全省的 16.3%,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 11.8%,人均生产总值为全省平均水平的 72.6%。第九章有序推进六个城镇群协调发展统筹城镇规划建设,推动城镇群内部各城镇之间的互动发展,将城镇群建设成为“四化”同步发展、集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的核心区。一、重点发展滇中城市群提升滇中城市群对全省经济社会的辐射带动力,加快建设昆明省域中心城市,曲靖、玉溪、楚雄区域性中心城市,安宁、晋宁、嵩明、宜良、富民、石林、马龙、宣威、澄江、易门、禄丰等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构成的四级城镇体系,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城镇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滇中城市群 1 小时
43、经济圈,把滇中城市群建设成为全国城镇化格局中的重点城市群,全省集聚城镇人口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城市群。到 2020 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50%。二、加快发展滇西和滇东南城镇群加快发展以大理为中心,以祥云、隆阳、龙陵、腾冲、芒市、瑞丽、盈江为重点的滇西次级城镇群,将滇西城镇群建设成为国际著名休闲旅游目的地,支撑构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门户型城镇群。到 2020 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40%。加快发展以蒙自为中心,以个旧、开远、建水、河口、文山、砚山、富宁、丘北为重点的个开蒙建河、文砚富丘滇东南次级城镇群,将滇东南城镇群建设成为我省面向北部湾和越南,开展区域合作、扩大开放的前沿型
44、城镇群和全省重要经济增长极。到 2020 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40%。三、培育发展滇东北、滇西南、滇西北城镇群积极培育以昭阳、鲁甸一体化为重点的滇东北城镇群,将滇东北城镇群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示范区”,云南连接成渝、长三角经济区的枢纽型城镇群。到 2020 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30%。加快培育以景洪、思茅、临翔为重点的滇西南城镇群,将滇西南城镇群建设成为全国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云南省最具民族风情和支撑构建“孟中印缅”和“中国 中南半岛 ”经济走廊的沿边开放型城镇群。到 2020 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35%。加快培育以丽江、香格里拉、泸水为重点的滇西北城镇群,将滇西
45、北城镇群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联动川藏的国际知名旅游休闲型城镇群。到 2020 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30%。第三篇 加快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以云贵高原独特自然生态环境孕育的特色生物资源为基础,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为重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适度规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之路。第十章转变农业经营方式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一、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核心、家庭经营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为主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为关键,通过家庭农场、专业合作、股份合作、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加强社会资本租赁农地监管和风险防范,严防耕地“非农化”和撂荒。引导农村产业集聚发展,高标准推进红河州、保山市隆阳区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庄园、绿色经济示范区示范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