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葫芦丝在民族乐器大家园中.doc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3030682 上传时间:2018-10-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葫芦丝在民族乐器大家园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葫芦丝在民族乐器大家园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葫芦丝在民族乐器大家园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葫芦丝在民族乐器大家园中.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葫芦丝在民族乐器大家园中.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葫芦丝在民族乐器大家园中,无论从形式还是演奏上都属于较为简单的乐器,通过近十几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它并喜欢它,到目前已经成为一件普及型的乐器,尤其是在现在的大中小学、老年大学,甚至在幼儿园中作为提高音乐美育和普及音乐教育的首选乐器,因此“葫芦丝教学”作为一个命题亟待研究。现在很多学习葫芦丝的人很盲目,从乐器的选择到学习都没有很好的定位与把握,因此,笔者从专业的角度及葫芦丝的教学经验出发,与葫芦丝爱好者做一下交流。一、乐器的选择作为初学者,乐器的选择十指关重要的,尤其是在入门的时候,选择何种掉的乐器则是入门的基础,葫芦丝常用的调有降 B调、小 C 调、小 D 调、大 F 调、小 F 调、G

2、 调等,葫芦丝虽然形制相同、指法相同,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调高的不同,其中降 B 调属于中音型,小 C 调、小 D 调、小 F 调属于高音型,大 F 调、大 G 调、大 C 调、大 D 调属于低音或倍低音型。笔者认为初学者应根据年龄段而定,一般成人选择降 B 调葫芦丝为宜,因为降 B 调葫芦丝两孔之间的间隔适合成年人手指按孔的宽度,而且用气适量,便于练习气息和控制气息。中小学生根据手指长度和宽度的不同可选择小C 调或降 B调,小 C 调葫芦丝两孔之间的距离较降B 调略窄,适合手指短而细的人群,并且小 C 调和降 B 调用气相当,适合气息的练习。至于其他诸调,则是在练好以上两种调的基础上,有了一定

3、得功底后才能拿来练习,所以,初学者选择乐器要科学合理。二、练习基本功要持之以恒葫芦丝的基本功有三方面的练习,一是气息的联系,二是指法的练习,三是吐音的练习,三者相互独立又密不可分,吹奏任何一首曲子,无论是练习曲还是乐曲,三者的训练都缺一不可。1、气息的用气方法及控制力训练气息是一切吹管乐的基础,一般认为吹管乐的用气方法有三种,一是胸式呼吸法,即肺部气息呼吸,二是腹式呼吸法,即用丹田气息呼吸,三是胸腹式交替呼吸法。笔者认为演奏葫芦丝必须先学会腹式呼吸法,因为葫芦丝属于闭口吹奏乐器,主要用口来完成呼吸吐纳过程,运用丹田气息不仅气息充足,而且也符合生理规律,如果单纯的用胸式呼吸,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肺

4、部的功能,腹式呼吸的方法是用口吸气,气息下沉,同时腹部扩张,肌肉拉紧,呼气时腹部肌肉收缩、放松在一张一合、一松一紧中完成呼吸过程。在筒音作 5的情况下,低音区的 5、6、7 和中音区的 1、2、3 的用气较中音的 5、6 强,吹奏中音 5、6 时气息相对较弱才能够吹响、吹好,因此要做好气息控制力的训练。长音的练习是气息运用到吹奏实践的初级过程,练习长音不宜盲目,要严格控制好节拍,首先要以四拍为宜,按音阶上行、下行,当四拍的训练达到一定程度后,改为八拍的训练。但是笔者认为气息并不是越长越好,而是应当把握好尺度,这里的尺度即拍数、小节数,还有在吹奏乐曲时要按照乐句的长短去控制好气息的长短及强弱。2

5、、指法的训练指法就是运指能力,首先做到的就是手指的绝对放松,才能够提高手指的速度,一般情况下,初学者要从音阶练起,熟悉每一个音的音位,按照练习曲逐步练习,从专业的运指练习上去讲,从简单的音阶指法起步,然后是小度音程与大度音程的强化训练,指法联系的核心是运指速度。笔者的观点是吹奏任何一首指法练习都不能急功近利,而是先固定好一个速度节拍,逐步加速练习,同时要做好气息的搭配。3、吐音的训练吐音是靠气息冲击舌尖发出 T 或 K的声音,主要有三种:单吐、双吐、三吐,葫芦丝音乐整体上讲究轻与柔,所以吐音不宜太重,要以轻巧为主,葫芦丝的三个基本功练习是相辅相成的,每天都必须加以训练,而且要持之以恒,葫芦丝初

6、学者不要往往急于吹奏乐曲,忽略了基本功的联系,这事不可取的。三、乐曲的选择当今葫芦丝乐曲可谓是琳琅满目,各种风格的乐曲如雨后春笋,整体上可分为传统乐曲与现代派乐曲。传统乐曲多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简短的民歌小调或是经过作曲家改编的民间乐曲或歌曲,也有部分创作的乐曲,这些乐曲演奏技法较为简单、篇幅较小。现代派乐曲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篇幅较长,风格广泛,而且技法运用较多,需要演奏者要有很好的功底和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作为初学者应从传统乐曲入手,掌握简单的吹奏方法和技巧,在对传统乐曲有一定的掌握能力后方能演奏现代派的乐曲,就是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方法。综上所述,葫芦丝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从乐器的选择、基本功的

7、训练及乐曲的选择上不能盲目,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要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学习,尤其是乐器演奏,没有一步登天的可能性,只能有很好的基础才能有很好的进步提高。【字体:小 大】 葫芦丝吐音技法小议金葫芦刘健 点击率: 13106 热 发表评论吐音,是吹管乐的最基本的技法,又名“舌吐音”,是靠舌头在气息的控制下发出“吐”或“苦”的声音,在技法标示上记为“T”和“K”,吐音使音符具有颗粒性的表现力,在葫芦丝的演奏中吐音的训练是三大基本功之一,因此要吹好葫芦丝,吐音的训练是极其重要的。在葫芦丝的学习过程中,由于没有正确的理论引导,常把吐音方法理解的甚为简单,其实不同的乐器所用的吐音方法是不同的。吐音主要是靠

8、气息的冲击,通过舌头发出“TK”得声音,这就有一个发音振动问题,是舌头整个部分发音还是舌尖发音,可以做一个实验,如果整个舌头在震动发音,发出的吐音听上去很笨拙,不灵巧。靠舌尖发出的吐音短促有力,颗粒性强。葫芦丝属于闭口吹奏乐器,因此用舌尖发音有以下几个优点:1、葫芦丝讲究轻柔的美感,舌尖发出的吐音明亮、轻巧;2、在演奏乐曲的快板部分时,舌尖发出的吐音能够配合上速度的变化。还有一点,怎样使舌尖吐音更完美,方法是什么,笔者的体会是,将发出气息的力量集中于舌尖部位,同时发出“吐”的音,但是在运用气息是要控制好强弱,强则音量太大,弱则吐音不清晰,甚至出现“咕”音,所以在运用吐音时气息的控制是很重要的。

9、双吐被认为是葫芦丝比较难以掌握的技法,双吐主要运用在十六分音符的节奏性中,发音是“TKTK”,“T”是强音,“K”是弱音,讲究强弱交替,双吐音多用于快板乐段中,学习双吐音不能操之过急,掌握好演奏方法,多加联系,要持之以恒才能够掌握。三吐音是单吐音与双吐音的叠加,主要运用在前八后十六和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型中,练习方法和双吐音一样,也要掌握好清晰度和速度。因此,吐音技巧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的训练出来的,要掌握好演奏方法,每天都要加强练习,才能把吐音练习好。毛病一:出现簧片的碰撞的沙沙的声音。原因:由于竹子的热胀冷缩,使粘在竹子上的簧片变形或松动。维修方法:毛病二:吹起来费力了。原因:簧片抬得太高了或葫

10、芦漏气了。维修方法:1.簧片抬得太高的话,可用爆发力去吹低音 5的单吐音一两次,但不要把簧片吹的太低了,如果把簧片吹的太低了,就会高音吹不出来,可把所有的孔都按住,把葫芦丝反过来吹,抬高簧片。2.葫芦漏气了,就用万能胶水或 502胶水粘起来就行了。毛病三:音不准了。原因:1.簧片吹久了沾了灰尘;2.是由于你的葫芦丝簧片是用胶水粘起来的,主、副管产生了热胀冷缩。维修方法:1.打开葫芦丝,用剃须刀片顶住簧舌,把灰尘擦掉就行了。2.如果是热胀冷缩的话,只要等天气变好就行了。是可拆的葫芦丝,可试着调一下主管的长短,如果你是演奏大师的话,也可以根据音高的变化,按全孔或半孔来调准音高演奏。这些只是葫芦丝毛

11、病中的一小部分,如我的办法还不能解决您的问题,那就只有请您亲自和我联系了,我非常乐意免费为你服务。筒音作 5 时低音 3 是葫芦丝的最低音,也是葫芦丝的泛音。吹奏低音 3时只需轻轻的气流即可吹出,在低音 3 的指法不变的基础上,如果加大吹奏的力度就会吹出低音5,也就是葫芦丝的筒音。单独吹低音3 比较简单,但是如果在乐曲中低音3 和低音 5在一起出现,有的还和高音 3 甚至其他更高的音加在一起,这时吹就比较难了,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学会气息的控制。当转到低音3 时要迅速将口中的余气收回,然后轻吹,吹高音时嘴再猛一下用劲即可转换,当然这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做到,初学者不妨试试

12、。葫芦丝演奏技能三要素:1.口要空口腔要空,每个音头要念“吐”字,用普通话念,舌头在下,口腔内就会空“O”,吹出来的乐音就会圆润。2.手要松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手指松弯,松而不懈,用指肚按空孔,要多练习实指颤音多练手指的力度和灵活度,在练习的过程中左右手从无名指到中指,到食指打开后,小指必须下按主管的侧边把握住葫芦丝。(右手在主管的右侧,左手在附管侧边)3.气要沉吸气时只要把小肚往外顶就可以了,我们讲的足下丹田气,平时就用腹式呼吸,吸气时小肚往外顶,呼气时吸气时小腹往里收,往后腰收即可。本站原创 文章录入:剑苗 责任编辑:蒙蒙 更新时间:2009-3-2 10:32:10 发表评论分享到: 民

13、族管乐演奏中,吐音是最常用、最普遍的一种技巧,葫芦丝、巴乌演奏也毫不例外地要借用吐音演奏技法、技巧来表现音乐。吐音演奏符号通常用“T”和“K”来表示,这两个符号的来源一般的理解为“吐”与“苦”的第一个拼音字母。关于演奏符号的来源我们暂时不讨论,而是就吐音的舌运动以及应用上作一个初步的探索,以使葫芦丝、巴乌的演奏及处理效果上获得一些新的启发。吐音的模拟汉字发音在民族管乐教材中,尤其是竹笛教材或教学中,有很多不同的表述方法,有“吐苦”、“的格”、“特可”、“嘟咕”、还有英文字母“TK”等等的发音为吐音舌运动模拟音。这些表述与演奏的实际效果也各有千秋,先不论哪种是最正确的、最权威的,而是需要对它他各

14、自的吐音舌运动模拟发音的动作有一个较为详细、科学的分析,了解各种动作的舌运动幅度、力度、发音效果等方面的特点,以分别合理的运用到葫芦丝、巴乌的演奏中。从我本人的实践与体验来说,吐音的强度、幅度大概可以归为以下三种:一、吐音训练的初期,为了训练舌的力度,可以“吐”“苦”来多练,在实际演奏中,舌尖运动位置较靠前,舌根运动的位置较靠后,爆发力强,气流速度快,发音较为饱满、结实,能起到强化训练的效果。同时舌头运动幅度也较大,因此舌头较容易产生疲劳,而且发音时容易带动唇肌联动,控制不好人影响到口形口风(在葫芦丝与竹笛演奏中比较明显)。二、吐音模拟发音为“的格”时,舌尖位置较“吐”靠后一些,舌根位置又较“

15、苦”靠前一点,爆发有力,发音也较为饱满,舌头的运动幅度相对“吐”“苦”要小,唇肌也较为松驰。三、吐音模拟发音为“嘟”“咕”时,舌尖位置较以上两种更靠后,舌根位置也更为靠前,即与以上两种舌运动相比较,“嘟”“咕”的舌头动作幅度最小,不易疲劳,但爆发力弱,音头的强调力度也相对较小。应用中针对舌运动幅度与吐音力度酎情使用,如演奏顿音、断吐或需要强调音头的时候,应该用第一种或第二种较为理想;在快速连续双吐时,既要求吐音音头明显、清晰,又要求连贯、快速、均匀,这时运用第二种更为合适;在连线内的音或是大连线内套有小连线的情况下,小连线的第一个音就应该强调一下,但力度上又要与前面吐音有所区别,因此,这里适合

16、用第三种力度较弱的吐音方法。演奏吐音时应该避免鼓腮和面部肌肉的颤动,舌头的运动也不能被观众察觉,表情应该自然、大方。吐音的舌运动幅度大小、强弱效果运用应该根据乐曲需要来设计,并非千篇一律或一成不变的,而需灵活运用。掌握好葫芦丝演奏需要进行许多的训练,除了了解葫芦丝的结构、特性、历史以及乐理常识等知识以外,着重要做到三点。第一是用气:气息的运用关系到乐音、乐句、乐段、乐章乃至整个乐曲的连贯、流畅,比如平吹、超吹的交替,长音气振音的处理、气息压力控制(避免出现“咕”音)、循环换气法、换气的位置处理等等。气息的训练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深呼吸或闻花香时的状态),从长音训练开始,通过较长时期的坚持,循

17、序渐进,逐步掌握的;第二是用舌:舌头的运用通常指的是吐音,即单吐、双吐、三吐。单吐的训练一开始就要从“吐”和“苦”这两个字的舌头运动做发音练习,即单独做“吐吐吐吐”和“苦苦苦苦”的分别练习;双吐的时候要做“吐苦吐苦”以及“苦吐苦吐”或者是“的格的格”以及“格的格的”的分别练习,使舌根发音的力度、音量、音色与舌尖的发音完全相同;三吐则是由1 个单吐+1 个双吐或者是 1 个双吐+1 个单吐构成的,只要前面的单吐与双吐的训练比较扎实,三吐则是水到渠成;第三是用指:即手指的运用。手指的控制最终是由大脑控制的,因此手指的训练其实就是大脑的训练。手指的练习应该从音孔的开、闭开始着手,一方面需要控制手指开

18、孔时高度不宜过高(约 1-2cm),另一方面要做到闭孔时的准确和弹性(快速而不漏气,类似敲击),开、闭手指训练要做到小臂、手腕、手指的放松,开孔的手指不宜过高,闭孔的手指不宜过于紧张,只要将音孔盖住不漏气即可。练习时先从单个的手指开、闭的交替训练,先慢练,做到放松、均匀,然后再做多个手指的配合开、闭训练,要求做到同时起落、配合紧密。颤音是指一个音与该音上方二度或三度音程关系的音快速、均匀交替发声产生独特听觉效果的音,颤音有很准确的音程关系,与气振音、指振音在颤动的幅度上有所区别。训练颤音,要求在气息不断的前提下,手指均匀、慢速、有力的开闭上方音孔,以训练手指的弹性和敏捷性,当慢速训练(每拍开闭

19、音孔两次)一段时间以后(约一三个月),手指运动相对自如、快捷、有力后,再逐步加快(每拍开闭音孔三次到四次)。练习颤音时切记不能急,需要一个熟练控制手指运动的过程,而且一定要注意手指的均匀、连贯和持久,欲速则不达。颤音训练时,要求肩、小臂、手腕、手指均为放松状态,任何一个环节的紧张都将影响颤音的质量。常用的方法是在练习长音的过程中,加入颤音的练习,这样可以一举两得,手指开闭的次数应该相对多一些,通常开闭应该不低于 16 次。单吐是一切吐音的基础,依靠舌头的前后伸缩运动,使舌头有力地向前冲击,击打牙齿和上软腭之间位置,当舌头迅速收回时,口腔发出了“吐、吐”的音,这种发音方法就是单吐。根据音乐表现的

20、需要,由于用舌力度不同,单吐还可分为轻吐和断吐。断吐最适合吹奏强、顿、结实有力的音或乐句,要求用舌力度要强有力,富有弹性,发音短促,缩短原音符的时值。轻吐是在呼气的同时,舌尖向外轻吐一下,产生一个弱音头来完成,它和断吐的区别在于舌头伸缩的距离和弹吐的位置不同。轻吐主要用在每个乐句开头第一个音和乐句转折处。在吹奏叠音、打音时加一个轻吐,可使叠音、打音的出现更准确清晰,建议大家使用。轻吐不宜吐得太重,否则会影响乐曲的连贯性。尽量不要换气,尤其防止吐一下换一口气的毛病。吹奏过程中小腹要加强控制。 双吐比单吐速度要快,适用于十六分音符节奏型,发音时舌尖有发“吐”音的动作,舌根有发“苦”音的动作,要练至

21、两者的力度一致。开始时可用念字法,到后来就不用真正念出来了。 初学双吐时除了要看文字说明外,更重要的要用心去体会、摸索。比如,刚学双吐,在“吐”与“苦”之间容易出现尾音或两个音分得不十分清楚,而解决的办法无法用文字来完全描述,这就需要你不断地调整口形、舌形舌位、力度、口腔内的余气量,最终你会找出最佳的属于自己的解决办法。关于双吐音的练习,建议在保证葫芦丝质量的前提下,注意练习时口腔内的感觉与连续说“吐苦、吐苦”时的感觉是基本一样的。葫芦丝的双吐音没有其他民族管乐器那么容易掌握,主要原因是由于葫芦丝本身是靠簧片与竹管的耦合震动而发音,在吹奏第一个音“吐”与第二个音“苦”时,气流在几乎断开的同时,

22、簧片震动不能立即停止,也就是说第二个音“苦”要受到吹前一个音“吐”时有簧片震动所产生的余音对它的影响,不能做到象吹笛子等乐器双吐音那么干净。特别是低音区更难掌握,要注意吹奏低音区时在气流较强的情况下,舌头肌肉也要相对放松,气息不能太急,否则不易发音和控制音准。双吐舌的动作尽量小,喉咙与嘴唇要紧中有松,要注意控制高低音的气流变化。三吐由一个单吐加一个双吐构成,有如下几种形式:吐 吐苦 吐 吐苦吐苦 吐 吐苦 吐吐 苦 吐 吐 苦 吐 在正确掌握了双吐的吹奏方法以后,再进行三吐练习就容易多了,不论是以“吐、苦、吐”还是以“吐、吐苦”,都是三吐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四分音符用单吐,十六分音符用双吐或三

23、吐来吹奏,双吐和三吐也可以结合使用。三吐最适合表现欢快、热情、跳跃奔放的曲子。一般颤音的奏法是先将本音发出,接着迅速而均匀地开闭本音的上一音孔,使本音与其上方大二度或小二度的音迅速均匀地交替出现,最后落到本音。大、小二度的选择一般由该调的自然音价决定。葫芦丝的颤音也有小三度的。 颤音,是指由按主要音和上方相邻音的手指快速、均匀地交替颤动而形成的。一般用在乐曲的引子或华彩段和高潮中出现,是为了加强效果和烘托气氛时运用。颤音练习是手指运用技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手指的灵活性、独立性和持久性,还有弹力力度等,所以必须拿出足够的时间长久地练习。练习时手指要按严音孔,不要出现漏气现象,手指要保持

24、松弛状态,要让每个手指都能做到富有弹性和灵活跳动。演奏颤音时要有一定的力度,并用吐音吹奏音头。颤音可以由慢渐快或由快渐慢。波音由本音与上方二度音迅速交替演奏一至二次而形成。 波音,是由本音与上方二度音迅速地交替演奏 12 次形成的一种音波。波音虽然可以稍微吹得明显一些,但决不能吹得很强、很生硬,不能使音波比本音还强还突出。手指要快放轻落,手指的动作应该一致。除了本音外,其他各音忌用吐奏。波音的速度同样可快可慢,要根据乐曲的速度及音符时值的长短再决定。叠音是若干个音的重叠,起装饰作用,有二度叠音、三度叠音、四度叠音等几种,在听觉上以主音为主,听不到装饰音但又丰富了本音。叠音,是通过一个或几个音重

25、叠,起到装饰作用,这种技巧比较常见。叠音的演奏主要通过手指的敏捷动作,把本音孔与邻近或间隔的音孔快速而准确地按一下。叠音的使用上,一般在乐句的开始和两个同度旋律之间加入上方的装饰音,这种技巧在民族管乐中较为常见,虽然在一些传统乐谱上没有明显地标明,但在实际演奏中可以灵活运用。一般来说,过于快速、激奋的乐曲不适合使用,多用于慢速悠扬的乐段。手指不宜抬得过高,动作要迅速,并富有弹性。吹奏时在本音的音孔上打一下,用于区分同度音。 打音是出现在相同的两个音中第二个音之前的下方二度,也就是说打音主要在连续吹奏相同音高时采用。它与叠音的不同之处在于,叠音出在本音上方二度或三度,吹奏打音的方法是用手指轻打本

26、位音孔。这种技巧也较为常见。打音的使用,是在处理相同音时为了把它区分开而采用的一种技巧,在同一音的按音孔上再用手指打一下。吹奏打音,手指按发音孔要比叠音更快些,按闭发音孔手指动作须有力,如果手指按发音孔的动作慢而无力,会出现叠音的效果,这一点必须加以注意。虚指颤音在演奏时能产生似弦乐揉弦的效果,方法是在本音下方二度音孔上,用手指平稳扇动。 滑音分上滑音、下滑音和复滑音三种。 上滑音,由一个较低的音滑向另一个较高的音,即手指由较低的音孔向较高的音孔方向顺次逐个抹动抬起,同时气息要加以配合,口劲由大渐小,风门由小渐大,口风由急渐缓由细渐粗。下滑音,全部动作与上滑音刚好相反。复滑音,由低音滑到高音再

27、从高音滑回低音,或由高音滑到低音再从低音滑回高音。滑音是葫芦丝演奏中一种重要的传统技巧,适当地运用滑音,能使葫芦丝的旋律更富于歌唱性,表情更为细腻,其具有圆润华丽的特点,甚至可以产生模拟效果,如人声等。滑音的演奏是通过口风的缓急并配合手指动作的快慢来完成的,是利用手指逐渐开放或关闭音孔(向上或向下慢慢移动到需要到达的音位)所产生的效果,从筒音开始至最末一个音孔之间都可以上下滑奏。 气震音,依靠腹肌和横膈膜有弹性的颤动,通过丹田提气、小腹自然向里收缩和用力,使平稳的长音有规律地强弱交替,开成一条水纹般的音波,对音乐产生美化和装饰的效果。指震音,吹奏长音时,手指在音孔边或音孔上方均匀迅速地扇动,产

28、生与气震音相似的波音。腑震音也叫气震音,是依靠腑部收缩力量引起的气流震动。初学者很不好找到感觉,我练习的时候采用的是在吹一个长音的时候,第一下吹得要强,第二下吹得要弱,腑部肌肉也随之有规律地震动,强弱强弱,如此反复。开始的时候慢些,随着感觉的出现,再逐渐加快,慢慢地就会找到感觉了。熟练以后再加上喉部、唇部的配合就完整了。它的震幅可随音乐变化的需要,由慢到快或由快到慢。扇指音,是指在该音上的手指上下迅速扇动,使这个音发出如微波颤动式的特殊音色。这是傣族民间固有的特殊演奏方法,可用于竹林深处,代替指震音那部分效果很好。记得听过一次芦萧情,好象也是用此技巧演奏的。严格地说,扇指音不是指震音,在演奏扇指音时,也可以利用手指在本音孔旁大约五分之一处,上下、快速、均匀、连续开闭形成一种音波,同样也会收到很好的演奏效果,建议大家采用。指震音也叫虚指颤音或隔孔打音,顾名思义,不是扇动本音孔,是在本音的下二孔,平稳扇动,如果吹奏“3”音时就用右手食指扇动“1”音孔,吹奏“5”时用左手无名指扇动“2”音孔,吹奏“6”时用左手中指扇动“3”音孔。但它们所产生的效果有些相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