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 .人文社会科学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社会科学以人的行为,即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社会科学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教育学、宗教学、社会学等,其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人文科学以人的本质,即人的文化生命的存在与活动,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人文科学包括哲学、史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等。本书第 5、6 册学习的题目主要有社会与经济、高等教育、择业、家庭与婚姻、城市交通、环境保护、青年问题等。这些话题大多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学习这些知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对象国社会结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第 7、8 册设定了如下题目:俄罗斯人的思维方式、自然环境
2、与民族性格、东方与西方、普世同情心、东正教的俄罗斯、创新性与艺术性、极端性等。这些话题大多属于人文科学。学习人文科学知识,有助于了解对俄罗斯民族的精神世界,了解俄罗斯人看问题的方式和道德价值体系。 6. , ? ? 修辞中性的词有:, , , , , , , , , , , , , , ;书面语体词汇有:, , , , ;口语体词汇有:, , , ( ), , , , 。 8. . ., (.), (.), (.); , (.), (.), (.);, , (.), (.);, (.), (.); , , (.), (.). 9. .1) (.) 2) (.) , (.) 3) (.) 4)
3、- (.) -5) (.) , 6) (.) 1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 . , , , (), (), ()?作家在人物言语中有时故意使用一些非标准语的形式,包括词汇、词法、句法、语音等方面,这里 , , 属于口语和方言的发音。运用非标准语形式的目的是为了现实地表现人物言语,赋予其真实性和可信性。是否使用非标准语形式还取决于作家的写作风格,肖洛霍夫、舒克申等人的作品最接“地气” ,他们小说中人物的语言最大程度地接近于真实的百姓语言,因此
4、常有表现地方特点的词汇和发音,包括大量的方言和俗语。 13. .神甫的言语中既有书面语、也有不少口语的词汇和句子,有时甚至也使用俗语。我们知道,词语的选择取决于多种因素。一方面,大量的书面语词汇显示神甫是一个有学识、有文化的人。此外,话题对用词的影响很大,神甫要给 讲解人生的意义,要展开哲学的话题,他必然要大量使用书面语词汇,包括许多术语,如: ; ; () ; ( ) ; ; () ; ; , ; ; ; ; 等。从词法来看,他的言语中有书面语的形动词短语:. , 等。句法方面,有书面语句型:. , .; 等。另一方面,神甫的话语中还有不少口语和俗语的表达,因为他与 的谈话毕竟是在一个无拘束
5、的场合,且两个男人边喝边聊,加之谈话对象 的农夫身份,这些都决定了神甫的言语中会使用口语词语,这样才符合情景和人物特征。神甫言语中用的口语词汇有:, , , , (.), ;省略句: ? ?;倒装句: , . , 等。 14. - .非纯直接引语,也译作“准直接引语” ,介乎于直接引语和作者言语之间,兼有它们的某些特点。与作者言语相似的地方,是它说话的角度表面上仍是第三人称叙述人,似乎仍是作者在讲话。但从其内容来看,明显属于人物的话语,在用词、语法结构、修辞色彩、语气等方面都带有这方面的痕迹。非纯直接引语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由于它富有表现力,鲜明生动,作家们常常把它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来使用。这
6、时作家好比是代替书中人物在说话,道出他们的思想、感情。在小说的叙事中,会不断出现叙事者语言和人物语言之间的转换,有时候人物语言用直接引语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更多的时候,视点的变化发生在不知不觉之间,形式上仍然是原来的叙事者语言,而实际上说话的角度已经移到人物身上,语言也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在学习文学作品时,要善于把握作者的写作技巧,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思想以及作家的创作意图。在这篇小说的其他部分也有非纯直接引语,读者可以尝试自行找出来。在以后各课的文学作品中都有这样的地方,教材中不再作为练习一一列出,需要读者自行体会。 15. ! , . . , , . - . , - ? - ?第一句话
7、, , , , 是叙事者的客观陈述,没有特别的修辞色彩,但从第二句开始便产生了变化。第二句的上半句还属 还算修辞中性,而后半句 则说话口气完全转到 身上,这是 的想法,也是他的用词(取代标准语的 或 ) ;再接下来的几个句子则完全属于非纯直接引语:这里有感叹句 !,这是 发出的感慨,有排比句 . ,有评价性词语 。运用非纯直接引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视角的转换,即从叙事者的客观陈述转移到人物身上,从而让读者体会到人物的所思所想、人物的感受,以便更加立体地塑造人物。借助于非纯直接引语,读者在不知不觉中站到 的立场上,了解他的心境和苦闷,与人物一起发出疑问:人为什么活着?在小说接下来的部分, 用内心
8、独白的形式进一步发出了对人生意义的追问“难道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一代代繁衍下去?”: . -? . , . , , . . . ? ? 17. ! , . . . . , , . , .这篇小说的主题是 ,确切地说是 ,或 。这个主题反映在整个作品中,特别是小说的前部分。小说一开头便出现了 一词,甚至先于主人公出场。在整个作品中, 总共出现 6 次(含人称代词 和同根动词 各 1 次) 。此外,与之相关的词语还有:名词同义词:, , ;其他相关词:, , , , , 等。上述词汇几乎全部表示负面的情绪,把这组词串起来组成的画面,就是发生在主人公 身上的痛苦,即很坏的心绪和内心的苦闷。 的内心苦痛
9、无处诉说,妻子根本无法理解他的怪异想法和行为。在与妻子简短的对话中, 用得最多的词是 ,它是话题,出现的频率最高,共出现 8 次(包括人称代词 ) 。使用频率次高的是动词 ,它表明 的状态,该动词的使用次数达 3 次。这组词语引出了小说的主题:人为什么而活着?人不仅生活在物质世界,而且还需要精神生活。每个有思想的人一定会追问“人从哪里来,要到何处去?”的问题。这虽是一个哲学问题,却又是每个人都要回答的,甚至像 这样的普通农民也在苦苦思索。找不到答案,他的内心就“生病”了。这部小说就是寻找人生真谛的故事。小说至此仅仅提出了问题,作者希望读者与小说的主人公一起去寻找答案。 18. ! , . ,
10、.这里提到了一个概念,叫做“主题”( )。所谓主题,指文学作品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和塑造艺术形象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主题是作家经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经过对题材的提炼而得出的思想结晶,也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评价和理解的表现。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如何确定形式和结构,都必须服从表达主题的需要。简单地说,主题是作者力图向读者宣传的思想。主题的表现手法不一。有的作品中,作者用自己的话语直接说出主题;有的时候作家借人物之口道出主题;还有些作品的主题不说出来,而让读者从中体会。在小说!中,主题思想主要是通过神甫的言语说出:. . , , . . , , . . . . , . . . 24. )
11、., , , , , , , , , .) ., , , , , , , , , . 25. ) , .1) , .2) , , .3) , , . 26. ) . . 用作插入语,表示“不但如此” , “而且” ,用在指出下句的重要性,例如: , , . 吸烟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 , . 我不但不同意,而且还要抗议。 是接续连词,用于连接表示补充或更重要思想的从句,汉语通常译为“况且” 。该连词也可写作 , ,例如: , , . 姑娘答应等他回来,况且等待不会很久。 用作副词,意为“或多或少” ,例如: . 关于这件事大家或多或少都知道。) , .1) , , .2) , , .3) ,
12、 , .4) ? .5) .6) , .7) . , .8) . 27. ) . , , . 和 作“秘密”解时,两词含义接近,可以互换。表示自然界的奥秘或尚未弄清、神秘莫测的事要用 ,如: , , 等。例如: . 究竟是谁在那些日子里放火烧毁了敌人的仓库,直到今天,对我们来说仍然是个谜。) . , .1) , , .2) , ()?3) ? . ().4) , .5) , , . 28. . , , , , , . 29. , . , , , , , , , , , , , . 30.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 . ,
13、, .这 三 个 动 词 的 用 法 特 点 是 , 它 们 不 能 用 表 示 身 体 部 位 的 名 词 作 直 接 补 语 , 当 表 示 “打( 抚 摸 ) 身 上 某 个 部 位 ”时 , 要 用 前 置 词 ( 三 格 ) , 如 , , 等 。 和 还 可 以 接 前 置 词 ( 四 格 ) , 如 () 。 指 猛 地 打 谁 一 下 , 如 要 指 连 续 不 断 地 打 人 , 一般 不 用 , 而 用 。) . () ( ); () ( ); () ( ); () ; ; ; ; . 32. , !. 1) . , , , , . 2) , ? 3) , , , .4)
14、, , , - , . 33. .1) , , ? , .2) , , ? .3) , .4) , , . 37. ) , , .这是一组同根词。 最常用,是表达该义的基本词。 指弄明白、搞清楚。 着 重 于 解 释 清 楚 。) , , , .1) , , .2) .3) , , . 3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9. .: , , , ;: , , , ;: , , , ;: , , ;: , , . 40. ) .1) , .2) ?3) , .4) , . 41. ) ,
15、 , , , . ( -) 指在特征、性能、外形等方面相同或相像的。 ( -) 也具有上述意义,但常用于说明外形上相像。 (-) 和 - () 表示在性能、内部特征的某些方面有共同之处的,前者在这组词中用得最广,后者具有书面语色彩,表示同类的、雷同的,往往形容抽象的概念。) , , , . , .1) , , . 2) , !3) 6,8% ( 3,2%).4) . 5) , , .6) , . 42. ) , , , . 有“ 信得过”的意味,强调可以托付和依靠。指人时,表示相信其为人和才干;指事物、现象时,表示相信其作用、功效等;指人的品质、能力、经验时,表示对其充分信赖。例如: , . 在这个人面前您什么都可以说,我们信得过他。 有“信任而尊重 ”的意味, 例如: , . 多看行动,少信空话。 强调完全依靠,例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