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历史的终结.doc

上传人:tangtianxu1 文档编号:3017311 上传时间:2018-10-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的终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历史的终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历史的终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历史的终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历史的终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福山:历史的终结“历 史 终 结 论 ”最 早 源 于 福 山 1988年 所 作 的 一 次 题 为 “历 史 的 终 点 ”的 讲 座 。 随 后 ,他 在 讲 座 的 基 础 上 写 成 论 文 历 史 的 终 结 ? 。 1989年 , 美 国 新 保 守 主 义 期 刊 国 家 利 益 发 表 了 这 篇 文 章 , 后 在 此 基 础 上 整 理 成 书 历 史 的 终 结 和 最 后 的 人 在 该 书 扉 页 上 的 两 句 话 表 达 了 它 的 主 题 : 自 由 民 主 的 理 念 已 无 可 匹 敌 , 历 史 的 演 进 过 程已 走 向 完 成 。 标 志 “历 史

2、 终 结 论 ”作 为 一 个 完 整 的 理 论 体 系 正 式 出 笼 。关 于 “历 史 的 终 结 ”的 思 考 并 不 是 福 山 的 原 创 , 根 据 奥 地 利 著 名 思 想 家 维 波 里 的考 察 , 最 早 提 出 “历 史 的 终 结 ”的 是 僧 侣 尤 阿 西 莫 , 在 他 的 著 作 论 三 位 一 体 的 本 质和 形 式 中 , 提 出 了 历 史 的 概 念 , 并 且 认 为 历 史 有 终 结 。 自 尤 阿 西 莫 以 后 , 历 史 的 终结 论 为 大 多 数 哲 学 家 承 认 。 在 众 多 哲 学 家 中 , 康 德 、 黑 格 尔 和

3、马 克 思 尤 其 引 人 注 目 。 康德 提 出 , 历 史 应 该 存 在 一 个 尽 头 , 也 就 是 说 在 人 们 的 潜 意 识 中 蕴 藏 着 一 个 使 整 个 历 史 具有 意 义 的 终 结 目 标 , 他 认 为 这 就 是 实 现 人 类 的 自 由 。 “在 社 会 立 法 之 下 , 自 由 已 跟 不可 抗 拒 的 权 力 即 与 公 正 无 比 的 市 民 机 构 做 做 最 高 阶 的 结 合 , 实 现 这 样 的 社 会 才 是自 然 给 人 类 最 艰 难 的 问 题 。 ”( 福 山 , 历 史 的 终 结 76页 ) 黑 格 尔 作 为 一 个

4、深 受 基 督教 影 响 的 哲 学 家 , 认 为 “国 家 的 存 在 乃 是 上 帝 在 尘 世 的 降 临 ”, 他 把 人 类 的 历 史 看 作为 一 部 精 神 斗 争 的 历 史 。 并 且 相 信 这 种 斗 争 不 会 无 休 止 的 进 行 下 去 , 因 而 , 历 史 的 进 步不 会 无 休 止 地 延 续 下 去 , 而 是 随 着 现 实 世 界 中 实 现 自 由 社 会 而 达 到 终 点 , 马 克 思 赞 成 黑格 尔 对 历 史 终 结 的 看 法 , 但 是 与 黑 格 尔 不 同 的 是 , 历 史 终 结 时 出 现 的 不 是 自 由 社 会

5、, 而是 一 种 全 面 能 够 满 足 人 的 需 要 、 使 人 能 够 全 面 发 展 的 、 理 想 的 共 产 主 义 社 会 。福 山 所 讲 的 “历 史 的 终 结 ”并 非 是 一 般 意 义 上 的 意 思 , 并 非 指 一 个 个 历 史 事 件 , 无论 是 重 大 的 , 还 是 严 重 的 事 件 诸 如 伊 拉 克 入 侵 科 威 特 和 “九 一 一 ”等 事 件 不 再 发 生 ,而 是 有 其 特 定 的 内 涵 。 “历 史 ”也 并 非 通 常 我 们 所 理 解 的 一 种 所 有 人 在 所 有 时 期 的 经 历 基础 上 被 理 解 为 一 个

6、 唯 一 的 、 连 续 的 、 不 断 变 化 的 过 程 , 而 是 借 用 黑 格 尔 、 马 克 思 所 讲 的历 史 概 念 , 因 此 , 福 山 所 讲 的 “历 史 ”即 社 会 形 态 。 “历 史 终 结 并 不 是 说 生 老 病 死 这 一 自然 循 环 会 终 结 , 也 不 是 说 重 大 事 件 不 会 发 生 了 或 者 报 道 重 大 事 件 的 报 纸 从 此 销 声 匿 迹 了 ,确 切 地 讲 , 他 是 指 构 成 历 史 的 最 基 本 的 原 则 和 制 度 可 能 不 再 进 步 了 , 原 因 在 于 所 有 真 正的 大 问 题 都 已 经

7、得 到 解 决 ”。 福 山 发 挥 了 黑 格 尔 一 柯 耶 夫 对 历 史 终 结 论 的 理 解 , 认 为 在各 种 社 会 意 识 形 态 相 互 竞 争 的 过 程 中 , 自 由 民 主 制 度 以 其 优 越 性 普 遍 的 、 人 人 认 可的 社 会 而 战 胜 其 他 意 识 形 态 , 诸 如 世 袭 君 主 制 、 法 西 斯 主 义 以 及 近 代 的 共 产 主 义 。 因 此认 为 自 由 民 主 制 度 是 “人 类 意 识 形 态 发 展 的 终 点 ”和 “人 类 的 最 后 一 种 统 治 形 式 ”, 并 构成 “历 史 的 终 结 ”, 即 西 方

8、 的 自 由 民 主 己 经 成 为 一 种 普 适 的 价 值 观 念 , 世 界 必 将 走 向 同质 。本书成书于苏东剧变、社会主义阵营解体、资本主义席卷全球似乎要一统天下的历史背景下,带着对过去的总结和对未来人类历史的构想,福山既充满乐观又深感忧虑的作出了关于历史的诸多思考:历史的本源是什么?推动历史发展的远动力是什么?为什么与资本主义分庭抗礼了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顷刻间淡出人们的视野?是历史的必然抑或历史发展的曲折?社会主义(抑或集权主义)究竟与自由民主制度差别在什么地方?能否存在一种探明人类历史规律的世界普遍史的思想?历史会终结吗?终结之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专制制度还是自由民主?共产

9、主义是否真正地衰落了?宗教或极端民族主义是否会卷土重来?自由民主本身究竟是好是坏?自由民主制度能否长治久安?会不会终有一天被其他社会形态所替代?如果有历史的终结,能否存在人类的“最后之人”?本书福山对他的这些疑问一一作出阐释。开篇从黑格尔和马克思哲学出发,福山重提并阐释了“历史的终结” 的社会科学概念,并认为现代自然科学和为获得认可而进行的斗争是推动“世界普遍史” 的出现和历史走向终结的两大动力,前者从物质生产力的角度阐释了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可能和必然性,后者能够解释自由化和民主化为何是全人类的必然选择。福山认为专制主义政权必将崩溃,被自由民主制度取代,理由是为获得平等认可的欲望始终驱使着人类的

10、历史活动。但福山深感忧虑的是,为获得平等认可的欲望无节制地泛滥下去,把自由民主制度推到顶峰后,会不会出现“人人相同、个个平等”却“没有理想、没有抱负”的“最后的人”?这个“ 最后的人 ”意味着什么?另外,福山还忧虑具有“ 某种家长式专制主义”的东亚社会会构成对自由民主制度的最大挑战,因为“人人不同、个个争先”的优越意识可能胜过“人人相同、个个平等”的平等意识,并且他本人也承认“专制国家能制造民主社会无法打倒的经济增长率” 。而且,福山还指出,西亚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和东亚的“新专制主义”(即东亚威权主义或威权政治)是自由民主制度的两大威胁,其中东亚的“新专制主义”是自由主义全球化的最大挑战。以下

11、本文从问题的提出、历史的初始、历史的动力、 “历史的终结”、 “后历史世界”等五个方面对福山的理论进行介绍。世界普遍史的思想福山在本书中开篇不久就讲到:“人类世界普遍史与一部世界通史不可相提并论。它不是我们所知道的所有人类事件的流水帐式的百科全书,而是一种尝试,试图想在人类社会整个发展过程中发现一种有意义的模式。历史的终结是所有世界普遍史中的题中之义。历史的某个重大事件只有产生更大的终结或目标才会具有意义,实现这一目标必然会推动历史走向终结。 ”一部世界普遍史所要回答的问题是:是否存在一个总的理由来说服人类向共和制政府(即我们当今所理解的自由民主制度)进步?所谓世界普遍史的思想无非就是为了引出

12、世界历史的发展的尽头的存在性与否,进而进一步阐明作者对得以终结历史的政治或意识形态的认识。因而它必将不作为全书论述的重点,而渗透于整书的关于历史的终结的论述之中。19世纪初的那场关于世界普遍史可能性的辩论尽管福山在开篇提出了众多的问题,但归纳起来,其要害有二:自由民主制度为何胜过其它各种制度?自由民主制度本身有没有缺陷?福山的全部理论就是建立在对这两大问题的解释基础之上的。福山首先探讨的是自由民主制度产生的深刻历史根源。历史的初始与“最初的人”福山认为现代自由主义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盎格鲁 撒克逊式的,另一种是日耳曼式的,前者以现代自由主义的鼻祖 英国的霍布斯、洛克为代表,法国和美国的启蒙思想家

13、如卢梭、杰斐逊等也当属此类,后者以德国的黑格尔为代表,康德和马克思等也可归入此类。虽然两种自由主义都追求人的自由解放,而且立论的起点无不是从历史的初始状态 “自然状态”或“类自然状态” 开始的。关于对“自然状态” 的理解,福山认为:“ 对那些先于黑格尔的早期现代自由主义理论家来说,关于人性的讨论只适用于对最初的人 ,即自然状态 下的人的描绘。霍布斯、洛克及卢梭从来无意把自由状态理解为对原始人的一种经验的或历史的解释,而是一种尝试以揭示人个性的因袭性,并揭示那些作为人的人所共同具有的特征。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 (The Phenomenology of Mind)中描绘了一个原始的“最初之人”

14、, “他生活在历史开始的时期,他的哲学功能与霍布斯、洛克和卢梭的自然状态的人 根本无法区别。也就是说,这个 最初之人是人的原型,拥有公民社会和历史进程开始前即已存在的基本人类属性。 ”这两种自由主义类型有着诸多区别,并且作者也把黑格尔与霍布斯、洛克的思想体系作了比较并试图发现他们的异同。黑格尔认为“在一场纯粹为了名誉的战斗中甘愿冒生命危险的意愿,在某种意义上是人类的本性,是人类自由之根本” 。霍布斯的伟大政治著作利维坦则指出“到底没有相信人是否自由关键是看他是否有道德选择能力”。而洛克赞成霍布斯“人有一种维持肉体存在的权力”的观点,洛克与霍布斯不同的是,他还认为“人还有一种享受舒适、致富的权力

15、”。对比三者,福山写道“在我们熟悉的盎格鲁 撒克逊的自由主义体系中,通常把自由理解为某种完全没有约束的状态。于是根据霍布斯的观点,从严格意义上讲, 自由 意味着妨碍物(我指对人的活动的外部阻碍)的消失,并且无论对有理性的还是对没有理性和生命的创造物都同样适用。 ”作为最初之人或自然状态的人不仅具有霍布斯的身体上不受束缚的形式上的自由,而且具有自然无法从根本上支配的超自然意义上的自由。这种只有包括他自己的本性、他周围的自然环境及自然法则。简言之,他应当具有真正的道德选择能力,能够在两种行为之间进行选择,而这种选择不只是根据哪个行动功利比较大来决定,也不只是一套情感和本能战胜另一套情感和本能的结果

16、,而是因为他本身就应当具有制定规则并遵守规则的自由。人特有的尊严不在于他是否具有高级的计算能力,使他比低级动物更聪明,而在于他自由的道德选择能力。历史的动力:自然科学的历史机制与为获得认可而斗争历史发展的动力机制实际上包括了物质机制和精神机制,物质机制是从生产力(体现为福山所称的“自然科学” 或“ 现代自然科学 ”)角度去分析,这可以解释为何会出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以及工业社会为何又会出现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但是,福山强调:“用经济学来解释历史既不完整,也不会令人满意。因为人不仅仅是经济动物。 ”精神机制是从人类的心理和伦理的角度 “为获得平等认可而斗争”,这解释了人类社会为何会出现

17、从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的过渡。关于自然科学的历史动力机制,福山认为:“科学方法的发现从根本上把历史划分为有先后次序的并且不循环的各个阶段,自然科学一旦被发现,它的进步和不断被发展为解释后来历史发展的许多方面提供了一个有方向性的历史机制 。 ”正是“自然科学”使“历史发展既有方向性也有普遍性”,福山认为自然科学的历史动力机制是通过两种手段发挥作用的,第一种手段是“军备竞赛” ,虽然“ 科学的普及为人类的世界性统一奠定了基础,但起初的原因则主要是国际体系中的战争和冲突”, “战争以一种非常敏锐的方法体现出社会现代化的必要性,而且也是最能检验现代化成功与否的标准。 ”因此国家的现代化总是不得不从国防现

18、代化开始, “更有甚者,军事强国的威胁还会要求它对其社会制度进行结构改造,尽可能适应技术的生产和开发”。第二种手段是“经济发展” , “现代自然科学通过不断征服自然以满足人的欲望使历史发展具有方向性”,我们可以看到, “工业化不只是在生产过程中密集地应用技术和发明新的机器,它也把人类理性运用于社会组织问题和创造合理的劳动分工”,而“不断合理的劳动组织带动社会结构大规模变革”。我们之所以“选择现代自然科学作为有方向性的历史发展的内在历史发展机制 ,因为它是惟一一个大家认为可以积累的大规模社会活动。 ”因此, “我们有充分理由认为,作为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结果而产生的历史是朝着一个惟一的、一贯的方向

19、发展的。 ”但是, “我们现在没有任何义务假定自然科学提高经济生产力的能力会使人有道德、更幸福、或者比过去状况更好。 ”不仅如此, “虽然自然科学可以被看作是有方向性历史发展的调节器 ,但它终究不会成为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福山深知:“毋庸置疑,世界上所有最发达的国家也是最成功的民主国家。但是,现代自然科学虽然已经把我们领到了自由民主这个圣经中的乐土的门前,但却没有把我们送进乐土里边,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先进的工业化在经济学上找不到必然会带来政治自由的理论根据。稳定的民主制度有可能出现在前工业 社会中,如美国在 1776年就已经实现。但是,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代,从明治维新的日本和俾斯麦主义的德

20、国,到当今的新加坡和泰国,都可以看到技术先进的资本主义与政治专制主义共存的现象。许多例子都可证明,专制主义国家能创造民主社会无法达到的经济增长率。 ”福山相信人类历史发展必然还有一个动力机制,正是这个历史动力机制推动着整个社会不断朝着“去专制化”或“民主化”的方向发展,福山认为这个历史动力机制就是“获得认可的欲望”。主人和奴隶的关系贯穿整个“前自由民主社会”,然而“ 却都不能从根本上满足主人或者奴隶获得认可的欲望。诚然,奴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被看作是(有完整认可的)人。但主人所获得的认可也不充分,因为其他主人并没有认可他,而奴隶的人格则还不完整。 ”在整个“前自由民主社会” 或“ 贵族政治社会

21、 ”中, “对未得到充分认可的不满情绪,构成了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福山把获得认可的欲望的历史动力机制总结和提升为:“人类历史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被看作是寻求一种满足主人和奴隶双方相互平等地获得认可的欲望的方法。历史正以一种实现这一目标的社会秩序的胜利而终结。 ”历史的终结按照前面所说,应该存在一个世界普遍史的思想,那么历史的终结的理论就不难理解。历史为何可能有“终结” 的时候?福山借黑格尔和马克思之口说:“黑格尔和马克思都曾相信,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终点的,会在人类实现一种能够满足它最深切、最根本的愿望的社会形态后不再继续发展。这两位思想家因此断言,会有历史的终结 阶段。 ”福山认为,

22、 “黑格尔将终结 定位于一种自由的国家形态,而马克思则将它确定为共产主义社会”。福山说:“在此之前的种种政体具有严重的缺陷及不合理的特征从而导致其衰落,而自由民主制度却正如人们所证明的那样不存在这种根本性的内在矛盾。 ”这是从根本上而言的,即从基本的理论、原则或制度上来说的,福山认为在现实中自由民主制度并非十全十美, “这并不是说当今美国、法国或瑞士等国家的稳定的民主体制已不存在不公正或严重的社会问题,但这些问题则是因构建现代民主制度的两大基石 自由和平等的原理 尚未得到完全实现所造成的,并非原理本身的缺陷。而且强权国家在的致命弱点在社会主义全世界范围内的大面积塌方的运动中,引起了全世界民主自

23、由人士的普遍反思。福山在本书中不止一次的将强权国家的弱点一一呈现。 “最致命的弱点是经济问题应该把经济问题放在一个更大的危机中来理解。这个更大的危机就是整个制度的合法性危机。更重要的是,那些感到愤怒的不仅是这个制度的受害者,而且也是它的受益者。 ”“缺乏合法性的权威意味着一俟某个独裁政府面临某些方面的政策失败,该制度就无法求助于更高级的原则。 ”“这些强国最有可能被摧毁地致命弱点,是其政治制度不具有合法性,即意识形态层面上地危机。合法性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正义或是正确,它是一种存在于人们主观理解之中的相对观念从根本上来说,则是他们相信希特勒的独裁是合法的。安全机器本身可以被胁迫所控制,但独裁者必须

24、在其中各个岗位上安插大批深信其独裁合法性的效忠者。 ”福山认为,希特勒和斯大林以他们非常大胆的社会及政治日程表重新定义了一个强权国家的含义,并试图向世界证明强权主义比之于自由民主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和号召力。然而他们的最终失败只能向世界宣判,自由民主是唯一的合乎逻辑的、能够跨越全球不同地区和文化的政治灵感,历史必将终结于自由和民主。后历史世界与最后的人福山把“历史终结” 之后的社会 “获得普遍平等认可”的社会 “自由民主社会”称为“后历史社会”或“后历史世界” ,而把此前的社会称为 “历史社会” 或“历史世界”。承袭前文,福山眼中的后历史世界自然是自由民主制下的世界。以欧共体为模板,他认为,后历史

25、世界必将是社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提高生产技术和创造新发明,而不是军备竞赛。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和市场活动成为统一的范式,世界的和平将由于自由民主的普及而失去了强调的意义。一切憧憬看起来都是美好的。然而,福山仍有所保留。让他深感忧虑的是“最后之人”的出现。获得认可的欲望是历史的发展的根本动力机制,而之所以要求认可的欲望无非是由于不平等的存在,从而产生获得比别人更伟大的认可的欲望。而当自由平等普及于后历史世界时,平等的理念必将把这种追求优越意识侵蚀殆尽,人人平等的意识取代了获得比他人更伟大的认可的欲望时,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不再存在, “人人相同,人人平等”的世界到来了。而这个世界中的不再有理想不再有抱负

26、的公民俨然成了“最后之人” 。福山的忧虑是正确的,早些时候尼采也相信,现代民主制度不是把奴隶解放成为自己的主人,而是让奴隶和一种奴隶道德获得了完全的胜利。自由民主国家最典型的公民是最后之人,一种由现代自由主义缔造者塑造的人,他把自己的优越感无偿献给舒适的自我保存。自由民主创造了由一种欲望和理性组合而成但却没有抱负的人,这种人经过对长远利益的算计,很巧妙地以一种新的方法满足了一大堆眼前的小小需要。 最后之人 没有任何获得比他人更伟大的认可的欲望,因此就没有杰出感和成就感。由于完全沉湎于他的幸福而对不能超越这些愿望不会感受到任何羞愧,所以最后之人 已经不再是人类了。“人人相同,人人平等” 却“ 没

27、有抱负 ”的“最后之人”到底会不会出现?该如何防止出现这种“奴隶道德”的“ 完全胜利”局面?“最后之人”会不会由于精神仍然未能得到完全满足而重返霍布斯和黑格尔所称的“为荣誉而血腥战斗”的“ 最初之人” ?福山就此发出警告说:“ 从长远看,自由民主国家存在着从内部被颠覆的可能,其罪魁祸首不是过度的优越意识 就是过度的平等意识,即对平等认可的狂热欲望。东亚的挑战“尽管目前还不存在能够系统地取代自由民主的社会制度”,但福山充满忧虑地担心“某些在历史上可能从未有过的新专制主义也许会出现在未来”, “这些新专制主义如果出现,肯定是由两种不同的人创造的,一种是尽管实行经济自由主义,但由于文化原因经历了长期

28、经济落后的人民,另一种是在资本主义竞争中取得非凡成就的人。 ”福山认为这些新专制主义以亚洲最具有典型意义,故有时又称为“亚洲新专制主义”,第一种情况表现为西亚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第二种情况表现为东亚威权主义(或集团主义) 。对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在当前的复活,可以视为穆斯林世界对标榜自由民主的西方资本主义席卷全球的一种回应。为了应对外来竞争和保持足够的内部竞争力,西亚伊斯兰世界在20世纪的初始阶段开始着手现代化,诸如此时的土耳其凯末儿革命等等。与日本的明治维新一样,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规划都试图把西方理性主义的原则引入生活和各个方面,从经济、行政管理和军事,到教育和社会政策。土耳其凯末尔的规划最为系统

29、, “伊斯兰世界从西方引进的最主要的精神财富是世俗民族主义”,埃及纳赛尔以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社会党的泛阿拉伯运动就受到了这种世俗民族主义的巨大影响。但西亚伊斯兰世界的现代化除土耳其外基本上是不够成功的,而且推行现代化规划的过程中又使伊斯兰传统文化受到西方价值的最严峻挑战,从而导致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复活。福山认为“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复活只是一种更陈旧、更教条的价值体系的返祖式复活”,这种复活“只能从伊斯兰社会的尊严在西方的技术和价值面前的双重失败来理解。它不仅未能把其传统社会坚持下来,也没有在仿效西方方面取得成功。 ”更重要的是,福山认为,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复活构成了对自由民主世界的隐性威胁。而

30、广袤的亚洲的另一端,远东的东亚则受困于家长式专权的政治制度的威权之下。家长式专制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经济原则相结合便产生了所谓的东亚威权主义。福山对东亚威权主义的忌惮要远远超过西亚原教旨主义,认为这足以构成对法美式自由主义全球化最大的挑战。在解释这一点时,福山将原因归结于更深层次的文化内因。他认为东亚文化的自我优越感造成精神上的自我膨胀和极度排外,尤其是东亚经济的起飞,容易产生东亚文化优越的错误认识。而对东亚经济现象的解释上,福山将其归因于集体主义或集团主义,在他看来集体主义是家长制政治制度下发展演化而来的,其本质是一种与西式自由思想相抵触的专制主义。当集体主义作用于自由主义,直接后果就是产生了奇

31、妙的经济现象东亚经济奇迹。这足以构成对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的史无前例的挑战。福山认为东亚集团主义可能会给亚洲社会带来五大恶果,一是连最温和的个人意见也会遭到拒绝;二是限制了妇女走出家门就业的机会;三是消费者几乎没有什么权利,必须接受他们没有什么发言权的经济政策;四是极端的条件下会成为滋生民族沙文主义和战争的温床;五是会导致高度的社会机能失调,如移民问题等。福山把东亚集团主义称之为“传统的亚洲价值”,他认为从长远来看,这种传统的亚洲价值观面对现代消费至上主义浪潮的冲击“总有一天会崩溃”。不过,福山对此显然感到有点信心不足,他认为“这种变化过程过去十分缓慢”,原因可能有三:一是“亚洲社会具有某种其成

32、员很难放弃的力量”;二“ 特别是当他们目睹其他国家实行非亚洲传统的社会制度并不成功时更是如此”;三是西方国家缺乏共同体意识所造成的社会问题。最后,关于“历史的终结” 这一理论,当世之人和后人的评说纷纭,不管褒贬与否,只是在对福山对这一理论的开创性的认同上,步调是一致的。福山为我们认识历史和研究人类的发展与未来都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板。这一著述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探讨亦为后来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法。当然对于此书,我们也应审慎看待,毕竟他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而非纯学术的立场来看问题,意识形态的偏见再所难免。全书通篇上下泛漫的意识形态上的攻诟之语不一而足,不得不令人怀疑福山眼中的“客观”二字何存?另

33、外关于美国的叙述部分似乎充斥着民族自豪感,诸如民主的。福山对亚洲价值和西方价值存有误解,把威权政治、等级制度、集团意识视为亚洲价值的全部内涵,这明显是有失偏颇的,并且威权主义并不是亚洲所独有的,在世界的其他地方都产生国这样或这类似的政权,诸如克伦威尔时期的英国拿破仑时期的法国亦是对外奉行经济自由对内专制独裁。故而所谓威权主义与亚洲的文化并没有必然联系。此外,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和东亚威权主义是对自由民主最大的威胁的说法并不妥贴。美国著名政治学大师萨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提到, “在这个新世界中,区域政治是种族的政治,全球政治是文明的政治。文明的冲突取代了超级大国的竞争。”区域乃至

34、世界范围内的冲突的根源是文明与文化的冲突,亨廷顿也承认,西方文明目前乃至未来若干年内仍是文明实体中力量最大影响最广的,然而,它的权力相对于其他文明正在下降。当西方试图伸张它的价值并保护它的利益时,非西方社会正面临着一个选择。其中一些试图竭力仿效和加入西方,或者“搭车” 。其他儒教社会和伊斯兰社会则试图扩大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以抵制和“用均势来平衡”西方。因此,后冷战时代世界政治的一个主轴是西方的力量和文化与非西方的力量和文化的相互作用。世界文明的多元性注定要存在差异,总会有与西方不同的声音的存在,即便是发生冲突也只是非西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并不见得儒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体系会威胁到自由民主制度。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中对民主有过这样诠释:“若是一个政治体制到了拒绝其社会的部分成员参与投票的地步,那么这种体制就是不民主的。 ”福山在他的著作中,多次提到美国在1776年即已确立了完全的民主。而众所周知,美国内战之前的超过人口的黑人是不可能拥有参选权的。当然瑕疵的存在并不足以抹杀福山的开创性意义,任何一个拥有独特到视角与睿智眼光的思想家都会名垂史册。而之于历史的终结理论,我们只能冀希望于有生之年能够亲身体会到:共产主义抑或自由民主,或许只有到历史真的终老的那一天才会明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