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图书情报——教育洞察力专辑2010。5。.doc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3016220 上传时间:2018-10-01 格式:DOC 页数:166 大小: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图书情报——教育洞察力专辑2010。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6页
图书情报——教育洞察力专辑2010。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6页
图书情报——教育洞察力专辑2010。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6页
图书情报——教育洞察力专辑2010。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6页
图书情报——教育洞察力专辑2010。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图书情报教育洞察力专辑 2010。5。目录本文档由【 中文 word 文档库】 提供,转载分发敬请保留本信息;中文 word 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范文、教育、学习、政策、报告和经济类 word 文档。word 文档新中国教育 60 年回顾与反思方晓东 李玉非(3)人民教育 奠基中国余冠仕(10)2009 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教育研究编辑部(19)长三角教育联动发展战略思路与构想薛明扬 沈健 刘希平(32)论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岳继勇(36)论帕夫雷什中学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智慧的影响席梅红(39)2010 年关注什么?李希贵(43)教育政策理性的现实诉求姚文峰(47)重审教育选择

2、理论和实践徐伟 王德清(51)树“教育是民生之本”理念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54)人本主义心理学实践孟娟 彭运石(56)让教育走向生命世界胡继渊(60)杜威教育思想中的“职业生涯”理念吴薇(63)美国大卫帕金斯的元课程理论解读赵慧臣 何媛(66)对因材施教中“休谟问题”的考察夏正江(69)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呼唤解放思想的深化叶澜(74)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效的归因分析罗红艳(77)新课程背景下教研员“下水教研”的再认识张建芳(80)新课程改革三次“学术争论”的回顾与反思孙传远(83)校本研修中哥本哈根环境的建构韩亚成 丁琼(86)为了精神生命的主动发展余慧娟(88)公民教育的民族性研究臧宏(9

3、6)回归教育的本质贾聚林(97)教育的本质刘京海(99)教育的本体解释扈中平(101)不可“定义”的教育郝德永(103)教育的问题归因与思维突破孙世杰(109)教育不能承受之重余慧娟(114)建立教育行政仲裁制度,解决学校管理纠纷吕珩(118)让学生全面而个性地发展周新华(121)科学地研究苏州教育的四个问题鲍寅初(124)南通教育奚土瓦(128)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卢湾教育钱锦(130)卢湾减负启示录陈骁 赵锋 平泳佳(134)闸北教院沈祖芸 臧莺(140)提升“立人”教育内涵建设地方特色名校刘立春(143)县域内乡镇教育的重组周生芳 袁桂林(145)“县中模式”就是这样铸就的一个农村教师的教

4、育回眸与反思李勇斌(149)“2009 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在巴黎召开董秀华(152)教育资源配置的竞争机制研究王寰安(154)美国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及其启示梁珊 赫栋峰(158)哈佛大学图书馆墙上的 20 条训言(161)新中国教育 60 年回顾与反思方晓东 李玉非“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党和政府把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奋斗目标,不断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开辟和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道路。60 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经历了两大时期、六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实现了四大转折并坚持了一条主线,取得了巨大

5、成就但仍任重而道远。一、两大时期、六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教育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个发展历程是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并相互制约的。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时期、六个阶段。两大时期是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分为前 30 年和后 30 年。第一个时期从 1949年 10 月至 1978 年 11 月,是在毛泽东教育思想指导下,创建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时期。这一时期教育建设与探索的经验及教训,都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借鉴。第二个时期从 1978 年

6、12 月至 2009 年 10 月,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指导下,初步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基本框架,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大国的时期,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两大时期又各分为三个阶段,共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 革故鼎新: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初步建立。从 1949 年 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至 1956 年初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初步建立的阶段。新中国的教育是在一个经济落后、文化教育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党和政府确定了在全国范围内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文化教育政策;确立于教育为人民服务、为工农服务,为国

7、家经济建设服务的教育建设方针;强调新教育的建设要以老解放区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特别要借鉴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教育建设的重点是改造旧教育,建设人民新教育。各地政府和军管会妥善接收、接办原国民党统治区的公立学校、外资津贴学校和私立学校;建立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并在各级各类学校里建立共产党、青年团、教育工会、学生会、少先队组织;贯彻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政策,发展师范教育,建立新型人民教师队伍;坚持教育向王农开门,确保了工农干部和工农群众及其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建立新型大学,调整高等学校院系、专业结构和布局;颁布新学制,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有计划地发展教

8、育事业,各级各类教育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大力扶持和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使许多少数民族结束了没有学校教育的历史。1956 年教育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进而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第二阶段 独立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全面建设和曲折发展。从 1956 年中共八大召开到 1966 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全面建设和曲折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国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从而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教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教育的总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

9、的途径。这个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对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发挥了持久的指导作用。教育建设与发展的重点是实行“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在教育制度、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展开全面建设和改革,加快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但由于缺乏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也由于党的指导思想出现丁左倾错误,导致教育发展出现了失误。在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反右倾等运动中,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出现反复,使教师队伍受到冲击。1958 年至 1960 年的教育“大跃进” ,造成教育发展的大起大落。然而,党和国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通过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了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

10、制定了学校工作条例和一系列规章制度,使我国的教育事业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第三阶段 由乱到治: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受挫及其初步恢复。从 1966 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到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遭受严重挫折及其初步恢复的阶段。教育领域作为“文化大革命”的首发地和“重灾区” ,教育思想被搞乱;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坚持的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和干部政策受到严重践踏,广大教师、干部不仅受到政治上和身体上的摧残,而且由于长期不能从事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接受培训提高,导致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下降;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一度瘫痪,学校教学秩序遭到全面破坏,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时断时续,无

11、政府主义思潮和“读书无用论”思想一度泛滥,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行造成负面影响;学校基本建设停滞,大量校舍被侵占,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损毁极为严重,使教育事业发展受到严重的破坏,在许多方面出现大幅度的倒退,少为国家培养了数以百万计高中级专门人才,也降低了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留下了极为深刻的教训。对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在教育战线的倒行逆施,周恩来、邓小平在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广大教育工作者也与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抵制和斗争,而且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忍辱负重地工作,对教育教学和学校科研工作作出了贡献。1976 年 10 月,中共中央粉碎了“四人帮” ,以党自身的力量

12、纠正了错误。在邓小平的亲自领导和推动下,教育战线率先拨乱反正,推翻了“两个估计” ;乎反冤假错案;以恢复高考制度为标志,开始恢复和整顿教育教学秩序。尽管在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里,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中还不可避免地带有“抓纲治教” ,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等“左”的痕迹,但教育工作的初步恢复和整顿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全面恢复和改革作了准备。第四阶段 拨乱反正:教育改革开放全面展开。从 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以前,是我国教育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的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

13、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重点也从为阶级斗争服务转变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由此拉开了教育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序幕。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教育的战略地位。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从战略高度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道路。教育改革从局部到全局,取得突破性进展。在 1985 年以前,教育战线以全面恢复和调整为中心,对教育进行一些局部的改革。其重点是普及小学教育;改革中等教育单一结构;完善高等教育内部层次结构,建立学位制度;建立高、中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兴办广播电视大学。为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尽

14、快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1985 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决定从教育体制改革人手,着力解决教育体制与教育制度的深层变革问题。教育体制改革的任务是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等。教育体制改革带动了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与此同时,农村和城市教育综合改革相互促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全方位展开,从而使整个教育的发展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第五阶段 改革创新: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从 1

15、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到 2002 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前,是我国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阶段。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我国制定并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面向 2l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提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蓝图和宏观思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对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加快依法治教进程,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根本保障;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即深入改革以往那种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教育体制,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的教育新体制,进一步增强了教育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力;作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

16、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素质教育作为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进入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新阶段,并推动课程、教学及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教育事业的发展进入快车道。教育普及程度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到 20 世纪末,我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宏伟目标;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阶段的飞跃;各级各类教育都得到迅速发展,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框架。第六阶段 转变方式:教育又好又快科学发展。从 2002 年 12 月中共十六大召开到 2009 年 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0 周年,是我国教育进入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新阶段。教

17、育战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转变教育发展模式,坚持统筹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和区域教育的协调发展,统筹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新进展。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 、巩固和提高的新阶段,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目标如期实现,西部农村学校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了全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扩大招生规模,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增强了大规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能力。高等教

18、育质量不断提升,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深化以增强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现代化建设的贡献能力不断提高。推进素质教育迈出了重大步伐,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深入人心,德育、体育工作得到加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取得显著成效,强化基础教育的公益性,推进均衡发展,缩小学校差距;基本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使人民享有更加平等的教育机会。应该指出的是,共和国教育发展的两大历史时期与各阶段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其时间的划分不可能是绝对的;一个时期或阶段向另一个时期或阶段的发展不是瞬间发生的,而是一个过程。我们把共和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两

19、个时期和六个阶段,是为了揭示共和国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以便正确地把握共和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及其走向。二、四大转折、一条主线。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发展中的四次重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四次重大的历史性转变,一是完成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我国开始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二是实现教育为阶级斗争服务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转变,这是教育工作重点的转移,是教育地位作用的提升,我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道路;三是实现教育从为计划经济

20、服务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转变,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四是实现教育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推动教育又好又快科学发展,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这个转变仍在继续进行之中。共和国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四次重大历史性转变,存在着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这是一个从新民主主义教育开始,到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建立,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逐步形成、发展和提高的过程。因此,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是新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永恒主题。贯穿于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条主线是指,我国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紧密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不断总结教育实践的成功经验并借鉴国际教育发展的有益经验,

21、开辟和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道路。基于上述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的历史首先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同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历史。在新中国建立和发展的历程中,我党相继形成了两个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与此相应的教育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教育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中涵盖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它是不断发展和开放的教育理论体系,既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理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又在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22、它是完整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科学地阐明了改革开放 30 年来教育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全面论述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其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的历史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历史。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以及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共和国教育发展的历史既是一部认识史,又是一部实践史。在各个历史时期,教育思想观念的飞跃对教育改革和

23、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又不断丰富和完善教育思想和理论。因此,我们既应该充分肯定新中国教育的巨大成就,也应该科学地对待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偏差和经验不足,在探索过程中所出现的曲折和失误。不能因为有了失误就抹杀成绩。第三,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1956 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要以苏联为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为了贯彻报告中的精神,教育部门系统检查和回顾了在学习苏联教育经验方面的教条主义表现,提出和制定了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的政策和举措,开始了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

24、实践。1982 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国教育不断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 20 世纪末,我国已经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基本框架,并在新世纪新阶段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教育体系。由此不难看出,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与确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从这条主线来看,前 30 年与后 30 年两个时期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前 30 年奠定的坚实基础,就

25、不可能有后 30 年的快速发展和辉煌成就。特别是,如果没有前 30 年探索所取得的宝贵经验教训,就不可能确定后 30 年的正确道路。这后 30 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是因为吸取了前 30 年的成功经验,也从反面的教训中提高了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并使错误变成为正确的先导。三、成就巨大、任重道远。经过新中国成立 60 年特别是改革开放 30 年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 各级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是一个文盲、半文盲人口占 80的国家,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仅2

26、0左右。新中国成立仍年来,我国各级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建立起世界上最庞大的基础教育体系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实现了从文盲大国到教育大国的转变。普及义务教育和扫盲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到 2008 年底,实现“两基”验收的县(市、区) 累计达到 3038 个( 含其他县级行政区划单位 207 个),占全国总县数的991, “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 993。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 9954;初中阶段毛入学率 985。全国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 358。与此同时,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取得长足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速,北京、上海等一些经济发达城市已率先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2008 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

27、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达到 457607 万人,比上年增加 4858 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 74,比上年提高 8 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总规模居世界第一。 旧中国的高等教育十分落后。据统计,在 1912 年至 1948 年的 36 年间,我国共培养大学毕业生 2108 万人,全国只有 40 多个研究所,研究人员总共还不到 1000 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原有的各级各类学校进行了改造和扩建,兴建了大批高等学校,对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结构、布局和专业调整。改革开放以后,从恢复高考制度,到建立学位制度,我国高等教育总体规模迅速发展,逐步形成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

28、发展的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特别是 1999 年中央决定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短短 3 年就从 1998 年的 98,提高到 2002 年的 15,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职业教育、成人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大力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熟练劳动者和实用技术人才。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派出留学人员和来华留学人员规模均得到较大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国民人均受教育年限由 20 世纪 80 年代初的 45 年提高到 85年,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一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 10 年以上。全国总人口中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已

29、达 7000 多万人,从业人员中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数已位居世界前列,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二) 教育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建立起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改造旧教育、建立新教育、不断调整和优化教育结构等努力,初步建立起由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四大部分组成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我国教育结构上的变化有两大特点:一是在发展普通教育的同时,职业教育获得了历史性突破。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对于专门人才的需要,党和政府对原有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了改造和扩建,还兴建了大批中等专业学校。改革开放以后,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的比重,经历了一个“低一高一低一

30、高”的发展历程。进入 21 世纪,国家于 2002 年、2004 年、2005 年连续召开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步人快车道。2007 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 810 万人,在校生 1987 万人,分别占高中阶段全部招生人数的491和在校生人数的 439。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重要增长点。2007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 1908 所,其中高职(高专) 院校达到1168 所,占普通

31、高校总数 612。全国高等职业学校招生 284 万人,在校生 860 万人,分别占普通高校本专科全部招生总数的 502和在校生总数的 457,实现了我国教育结构的深刻变革,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初步形成了协调发展的局面。二是在发展传统学校教育的同时,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继续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建国后,我国成人教育包括夜校、函授等形式,着重为工农群众补习文化服务。从 1978 年到1998 年,我国先后探索了六种非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形式,即广播电视教育,成人脱产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博士学位教育,专业学位教育。从 1999 年到现在,网络教育等现代远程教育形式

32、进一步发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型社会的要求,非学历继续教育迅速发展。从首次教育到继续教育,从学校教育到校内外教育,从传统面对面教育到同时重视现代远程教育,我国教育的面貌正在发生改变,终身学习体系初具雏形。(三) 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支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共和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建国初期,在接管和改造旧学校,的同时,对旧学校的教职员除个别反革命分子外,给予继续留用。通过实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知识分子的政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运动,进行教师在职培训,培养新教师等措施,逐步建立起新型人民教师队伍。 “文化大革命”10 年,教师队伍遭到严重破坏,造成数量不足、青黄不接

33、、待遇较差、素质不高,队伍不稳的状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3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颁布,重新树立起尊师重教的社会新风尚。通过采取设立教师节、评选特级教师、奖励优秀教师、建立新工资制度、启动“安居工程” 、实施教师职务制度、加强培训和推进教师队伍法制化建设等重大举措,对稳定和扩大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一个以高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的教师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形成。通过人才强校计划的实施,推动城镇教师支援农村、师范生实习支教,缩小城乡教师质量差距,农村教师素质迅速提高。高等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凝聚了一大批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高校

34、教师的水平有了明显提升。60 年来,我国通过各种形式,改进和加强了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教师学历合格率大幅度上升。2008 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提高到 9927、9779、9155。民办教师问题基本解决。教师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住房条件明显改善。教师正在逐步成为受人羡慕的职业。(四) 教育经费大幅度增长,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有关法律规定: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经费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

35、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从 1997 年起,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07 年全国教育经费为 1214807 亿元,比1997 年的 2532 亿元增长 37978。人均教育经费从 1990 年的 58 元,提高到 2006 年的747 元,增加了 13 倍。同时,在公共教育经费配置中,优先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的增长,小学与高校生均预算内拨款之间的比例已由 2000 年的 1:15 调整为 2007 年的 1:3,与发达国家两类生均公共经费比例结构的现状较为接近。人民群众对教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教育经费总量逐年增加。同时,还适当使用了国内金融资金和世界银行贷款。据统计,19

36、92 年到 2005 年社会集资和捐资办学、助学的款项达到 16722 亿元。社会各界包括企业界和实业家、数以万计的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都加入了社会力量捐资助学的行列。各级各类学校的校舍、教学仪器设备、图书及体育设施等办学条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0 世纪 80 年代,贫困地区小学那种“黑屋子” 、 “土台子” 、 “泥孩子”的状况已一去不复返。据统计,小学、中学、高校校舍面积分别从 1990 年的 43、26、10 亿平方米,提高到 2007 年的 59、72、70 亿平方采,分别提高了 14、28、7 倍。(五)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逐步提高。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决定性进展

37、。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调动了各地办学的积极性,促进了基础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新体制,强化地方政府统筹责任。针对职业教育与用人部门脱节的情况,职业教育改革着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地区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的紧密结合,与劳动就业和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创造了地区合作、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模式,促进了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国务院部门所属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布局结构调整实现重大突破,基本确立由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办学、以地方管理为主的新的高教管理体制,部门办学、条块分割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性扭转,促进了高等学校与经济

38、社会发展的相适应,教育资源配置日趋合理,校均规模逐年扩大,办学效益不断提高。高等学校由免费上学到缴费上学、由包分配到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以及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等,都是高等教育领域与时俱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改革。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府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积极发展民办教育,初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参与办学,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学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自 20 世纪如年代以来,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得到较快发展。2007 年,民办高校在校生达到 344 万人,占普通高校在校生的183;民办高中、职业类高中在校生达到 504 万人,占

39、高中段在校生的 122;民办初中、小学在校生分别为 413 万和 449 万人,分别占初中和小学在校生的 72和43。民办幼儿园 869 万人,占在园幼儿总数的 37。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1999 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并以素质教育为主题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教育部门通过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等,抓住德育、课程教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等几个关键环节,素质教育已展现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形势,并开始取得实效。坚持依法治教。改革开放后,我国先后制定并颁布了教育法 、 义务教育

40、法 、 职业教育法 、 高等教育法 、 教师法 、 学位条例等重要教育法律,另有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国务院制定了扫除文盲工作条例 、 幼儿园管理条例 、 教师资格条例 、 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等教育行政法规数十项,各地出台的地方性教育法规有数百项,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数百项教育部门规章,初步建立起以教育专门法和行政法规为骨干,以教育规章和地方性法规为补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各项教育工作逐步走人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同时,教育督导制度不断完善。教育督导工作逐步纳入教育行政管理序列,并逐步形成一个国家、省、市、县四级教育督导网络,以及一支专职与兼职、行政型与专家型

41、相结合的督导队伍。与此同时,各级督导机构开展了多方面的教育督导评估工作, “督政”与督学相结合,监督、检查、评估、验收与指导服务相结合,督导检查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对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六) 促进教育公平,逐步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已成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坚持以发展促公平,从总体上增加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保障了城乡少年儿童小学、初中入学机会的公平,这是世纪之交教育以发展促公平的一个范例。坚持以改革促公平,在一定教育资源总量情况下,调整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

42、展差距,促进公共教育协调发展。在整体推进教育公平的同时,把统筹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推进教育资源配置方式调整的一个优先领域。各级教育入学率统计指标表明,我国男性与女性学龄人口、汉族与少数民族学龄人口之间的入学率已无明显差距。坚持以资助促公平,完善国家对困难家庭学生的助学体系。在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城乡学生学杂费,并为农村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提供生活补助。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共和国教育的 60 年是教育事业在曲折中蓬勃发展壮大的 60 年;是教育的战略地位日益巩固和提高的 60 年;是教育结构不断优化、质量和效

43、益不断提高的 60 年;是教育改革逐步深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日趋完善的 60 年。但是,从国际竞争和国内现代化建设的多方面需要来看,我国教育在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就决定了我国是在经济实力不强的条件下支撑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也决定了现阶段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同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而且这个矛盾是长期存在的。具体表现为,教育总体水平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投入不足仍是制约

44、发展的瓶颈;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基础设施、教师队伍的水平乃至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都相对滞后;终身教育体系框架尚未形成。教育的这种状况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也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因此,教育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央于 2008 年 8 月正式启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工作。 规划纲要将进一步确定 2020 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总体任务和重大部署,对教育规模、结构、质量以及分阶段和分地区的目标提出具体要求,明确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工作任务,明确中长期深化教育改革的重点,研究提出保障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反映

45、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时代进步对教育的新要求,也反映了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总之,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全面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努力让孩子们上好学的新阶段。预计 21 世纪前 50 年,我国要建成更加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建设世界最大的学习型社会,实现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战略转变,从人力资源大国跨人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摘自人民教育2009。17(27)人民教育 奠基中国教育部部长周济谈新中国 60 年教育改革发展余冠仕“新中国 60 年,教育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教育发展历程波澜壮阔,教育发展成就巨大辉煌。其中,最重要的成就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8 月

46、 17 日,教育部部长周济接受中央主要媒体采访时感慨地说。一、现实成就:2008 年 9 月 1 日,我国城乡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学有所教” 、 “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正在逐步成为现实。记者:一年前,我国城乡义务教育阶段 16 亿学生的学杂费全部免除。对这一成就您如何评价?您从 2003 年任教育部部长,至今已经 6 年多了,见证并亲历了这一历史过程,有着怎样的切身感受?周济: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一座伟大的里程碑,它惠及我国 16 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群众负担得到切实减轻。老百姓有一个顺口溜说得很生动:“种田不纳税,上学不缴费,农民得实惠,和谐好社会。

47、”充分说明这一政策是真正的惠民之举。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我认识一位乡村教师王月娥。2000 年,我在湖北省委工作的时候,曾经去看望过她。她每天划着船把孩子们接到湖中小岛的学校里上课,然后把他们送回去,长期坚持。当时学校条件很差,但她还是坚持下来,把教育搞得很好,成为当地农民最喜欢的老师。她后来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去年“两会”期间,我在人民大会堂碰到她。她说这几年他们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搬到岸上来了,条件也改善了很多,孩子们享受到了“两免一补” ,当地百姓也很高兴,托她带了一副对联到“两会”上来:“如今孩子有福气,九载公读不收费;党的政策真是好, 三农免税还补钱。 ”我们是一个有着 13 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完全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