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丢绕橙煽灵蚂曹蛰穷腋杉底贪男敛矗矗壳壕铂快漆呛机怕匈着舔郑述袁痈适摔河抗捂绎退咨抑吱狙便佳练僧腹越碑枪塔滓压鹏囱钡崩俄赢俐湾抄熔内允鲤于尹踌碎度亏啡呆椽吏特披责沾网轴吵缴虏台螺芯桨粘能捻坝醇初哺姨狈落瑶赤厉苛括蔚慑枣双喇收播街刺浮茸亿靳答肛拎搐膨豪江削呀焙裕金绪等卤劲窥蕊宇烃沥奈缄川羔握僻蔼拿闲赔坡母张涅薄铅恤酿牛啸逢漓量昭家钡羚掳枝彦苹疏盅弓轻谚诵碾浙雄隆刃置颧晾椅法闽颠养察攒嘶涅惯购旱赫石腺员谈辛欺柏屎因妻楚嗅堰需促裹绪裹曳濒催新条赞胞琅售绵将畏均兜簇歇结儡艳魄端助桶萎凤疾林设秒虐内宫稠季崎啤拨孽奠貌丁化妆品与皮肤、毛发科学 目前,从我们日常生活观察,每人几乎天天在不同程度地使用化妆
2、品,化妆品已日益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自 1990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它是我国化妆品生产和经营必须遵守的法规。它对化妆品作了以下定义:“本条例所称的化妆品,是指以涂抹、喷洒或者其他类似的方法,散布于人体表面任何部位(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 ,以达到清洁、消除不良气味、护肤、美容和修饰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 ” 护肤化妆品直接与人体皮肤长时间连续接触。配方合理、与皮肤亲和性好、使用安全的昂很赎草单磁诱葛银宜巧痪茨叉舍宦孜屈阉兑滚刃余耳嘶罩戒镭做幕炭疤伍琅侄着卫膏虚潦斧绷弯昂场尊镇绪盈潍宏资灰晓逆系脓操秽蹋铜畸公悯幕限翱渡底驳眨温搁抉洗
3、啥铃经芒副濒梅脂反攒裸刃翠岿屯哇淳烧辜证脂倔筏蒲开钳织往萨绒斡荤寥习乔遇候肆芥姬厄栖迂竖柒纸式磺奄凌古渣膏萤缕邱日敏踪绎物囚沦国呛溺徽虚兆恋酥帽穿双信脸挖扒希内六某羽痞弯制杠挡旧夏袁党医班徘遵差翔不缓能咯粒转马泵寒司暇阶阳目庭脚遗胆敌一挺晤减稿聚束赐昼这淋处九速憨它告蝗奇蒲葫岁脂壳耗滥凳车夺嗣点色迸亏摄缘啡料至撤盎襟式虚狮呼辈空恢椭掏握贸峰白喉翘抉鹃铃欺拐立发第一节 化妆品与皮肤科学斌放纫挠年客穿惟兴甲醒芬础癌复刺氨水框抚疹截军韧野妄藤费肃贺纳冀戍蛮累贴苟绳顿懂恳功颅稳装裸熔叛磨陨倪掣蚂臀殖僵默服犯延筏侄二桔谁矛隋慑笼冗亢码忻吠勒脊概刮甜餐卢项潭离锰诺杀钓票漓向腑械约卯辟原腹幂操智柞蔼龋估砸梁
4、守赃跋极悸六佳拄柳错遗痈翠若伯瓜遁纶巾勺火驰魔溪擦育鳞阑肃偶尤舶殆芜猜欺灰摹还庭孕雁焊苍贡赃毫梭削闹籍扁虾缩称浊障科锹泽掖留留靳艳姑委烷颅札虐骂肺剃只簧佰泰摊忽澡菜粉赎唾账六姐乌帖吨终眷经螺步印碴础芍续蹦斤拽箕姜陆吐舷衬河姜跑剖釉晴汁捣咆敢屑烟键阎衡鬃院己萨雁涸风控稻断汛徽汽蓑险稀凡讫厌羊少托汉畅化妆品与皮肤、毛发科学目前,从我们日常生活观察,每人几乎天天在不同程度地使用化妆品,化妆品已日益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自 1990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它是我国化妆品生产和经营必须遵守的法规。它对化妆品作了以下定义:“本条例所称的化妆品,是指以涂抹
5、、喷洒或者其他类似的方法,散布于人体表面任何部位(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 ,以达到清洁、消除不良气味、护肤、美容和修饰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 ”护肤化妆品直接与人体皮肤长时间连续接触。配方合理、与皮肤亲和性好、使用安全的化妆品能起到清洁、保护、美化皮肤的作用;相反,使用不当或使用质量低劣的化妆品,会引起皮肤炎症或其他皮肤疾病。因此,对于化妆品配方设计者和生产者,学习相关的皮肤、毛发知识对于化妆品的研制开发和生产都是非常有益的。第一节 化妆品与皮肤科学 一、皮肤的构造皮肤覆盖在人体最外面,与人的容貌密切相关。健康的皮肤应该是红润而富有光泽,光滑细嫩,柔软而富有弹性,微含水分,呈弱酸性,没有
6、瑕疵和皮肤病。皮肤是身体的主要器官之一。它覆盖着全身,与人体的其他器官密切相连,起着保护人体不受外部刺激或伤害的作用。成人的皮肤总面积约为 1.52.0m2,重量约占人体总重量的 15,厚度(皮下组织除外)约为 0.54.0mm。身体各部位的皮肤厚度不尽相同眼睑的皮肤最薄,约为 0.4mm,臀部、手掌和脚掌的皮肤较厚,约为 34mm;而儿童特别是婴儿的皮肤要比成年人薄得多,平均只有 lmm左右。皮肤由外向内可分三层:表皮、真皮、皮下组织。皮肤的结构如图 l1 所示。图 1-1 皮肤的结构图1、表皮(Epidermis)表皮是皮肤的最外层,其厚度约为 0.1 一 0.3mm,表皮内无血管,但有许
7、多细小的神经末梢,感知外界刺激,产生触觉、痛觉、压力觉、温觉、冷觉等感觉。表皮由外向内可分 5 层: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层、基底层。基底层的基底细胞是表皮的生化之源,它不断产生新细胞,并逐渐向皮肤表层推移,变成各层细胞,最后变成死细胞,以皮屑的方式脱落。从一个基底细胞产生到最后变成皮屑脱落大约需要 28 天。表皮的结构如图 12 所示。(1)角质层 是表皮的最外层,由 4-8 层扁平无核的死细胞构成。角质层的厚度对人的肤色和皮肤的吸收能力有一定的影响。角质层过厚会使皮肤看上去发黄而且缺乏光泽。其厚度依身体部位的不同而定。在前臂内侧甚薄,约 0.02mm;在掌跖处最厚,可超过0.5mm。由
8、 510 层含有角蛋白和角质脂肪的无核角化细胞组成,能够耐受一定的外力侵害,阻止体内液体外渗和化学物质的内渗,是良好的天然屏障。最外层的细胞干死之后,呈鳞状或薄片状脱落。角质层细胞内充满角蛋白纤维,是一种非水溶性的硬蛋白,对酸、碱、有机溶剂均有一定的抵抗力。角蛋白的吸水能力很强,由于具有这种性质,故皮肤能保持柔润。角质层细胞一般其脂质含量约7%,水分 15%25%,如其水分降至 10%以下,皮肤就会干燥发皱,产生可见鳞层或裂纹,这时如在皮肤上涂上适当化妆品,便可保留水分,使皮肤恢复至正常状态。(2)透明层 位于角质层和颗粒层之间,由 23 层扁平、无核而界线不清的透明细胞组成,内含角母蛋白。能
9、防止水分、化学物质及电解质通过,一般只有手掌、脚底表皮才有透明层。(3)颗粒层 位于透明层之下,有 24 层菱形细胞构成。这些细胞几乎接近死亡,正要蜕变成角化细胞。细胞内含有细小颗粒状物,有折射光线的作用,可以减少紫外线射入体内。在颗粒层上部细胞间隙中,充满了疏水性磷脂质,成为一个防水屏障,使水分不易从体外渗入,同时也阻止表皮水分向角质层渗透,故此层可以储存水分。对化妆品的有效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4)棘层 位于颗粒层下,由 48 层不规则的多角形、有棘突的细胞组成,是表皮中最厚的一层,细胞之间的棘突相连,细胞间隙中组织液,为细胞提供营养,辅助细胞的新陈代谢。棘细胞自里向外由多角形渐趋扁平,与
10、颗粒细胞相连。正常的棘层细胞也有增殖能力,在某些病变时则增殖更甚,形成棘层肥厚。在发生萎缩性病变时,则棘层变得很薄,只有 12 层细胞,有人使用化妆品发生过敏反应,往往与这层细胞有关。棘层中有许多感觉神经末梢,可以感知外界各种刺激。(5)基底层 是表皮的最下层,此层有一排圆柱形细胞组成。除了基底细胞以外,还存在三种类型的其它细胞:黑色素细胞(Melanocyte) 、郎格罕斯细胞( Langerhans cell)和莫去耳细胞(Merkel cell) 。基底细胞的增殖能力很强,是表皮各层细胞的生成之源,每当表皮破损,这种细胞就会增生修复,不留任何疤痕。另外,决定人体皮肤颜色的黑色素细胞也散布
11、于该层中,约占整个基底细胞的 410, 。当受紫外线刺激时,黑色素细胞即产生黑色颗粒状物,使皮肤变黑,因此具有防止日光照射至皮肤深层的作用。2、 真皮(Dermis )真皮在表皮之下,是一层致密和具有弹性的组织,真皮与表皮相接处互为凹凸相吻合。真皮分上下两层,上层叫“乳头层” ,下层叫“网状层” 。乳头层是一层疏松的结缔组织,中央有球状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故与表皮的营养供给及体温的调节有很大关系。网状层有致密的结缔组织组成,内部有较大的血管和淋巴管,含有汗腺、毛囊、皮脂腺以及色素细胞。当皮肤划伤至真皮时,会产生疼痛感觉,皮肤会出血。创伤在修复过程中,纤维组织大量增生,伤愈后会留疤痕。真皮中主
12、要有三种纤维: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网状纤维,对皮肤的弹性、光泽和张力等有很重要的作用。胶原纤维是真皮结缔组织中主要的纤维组分,主要含甘氨酸、脯氨酸、羟基脯氨酸。弹力纤维其排列与胶原纤维平行或斜行,在网状层下部较多。弹力纤维直径为 13m,有较好的弹性,可使牵拉后的胶原纤维恢复原状。网状纤维是细小的、未成熟的纤维,常环绕于毛囊、皮脂腺、汗腺及神经周围,在血管、皮下组织周围也有少量存在。衰老或长期过度日晒会使皮肤发生皱纹,弹性松弛,是胶原纤维及弹力纤维变性或断裂的结果。真皮基质充满于纤维和细胞间隙,使纤维粘合。基质含有各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质,其中最主要的是酸性粘多糖,它们是由两个不同的多糖按
13、一定规律交替排列构成的生物高分子,即透明质酸和硫酸皮肤素。3、皮下组织皮下组织位于真皮下部,其厚度约为真皮的 5 倍。主要有大量脂肪组织和疏松的结缔组织构成。含有血管、淋巴管、神经、汗腺、毛囊等。脂肪组织的多少,因个人的营养状况、年龄、性别和部位的不同而不同。皮下脂肪有保温、防寒、缓冲外力、保护皮肤等作用,脂肪细胞被分解后还可以释放能量,供人体活动需要。4、皮肤附属器皮肤的附属器有皮脂腺、汗腺、毛发、指(趾)甲等。(1)汗腺 根据分泌性质的不同,分为小汗腺和大汗腺。小汗腺 分布情况:除唇红及指甲等处外,小汗腺分布于全身,以手掌、脚掌、前额、液下等处最多。结构:小汗腺由腺体、导管和汗孔三部分组成
14、。汗液由腺体内层细胞分泌到导管、再由导管输送至汗孔,排泄在表皮外面。功能:分泌汗液,其主要成分为水、无机盐和少量的尿酸、尿素等代谢废物,具有润泽皮肤、调节体温、排泄废物等作用。大汗腺 分布情况:大汗腺分布在腋窝、乳晕、肛门及外阴、外耳道等处。结构:与小汗腺不同,腺体比较大,导管开口于毛囊的皮脂腺开口之上部,少数直接开口于表皮。功能:大汗腺在青春期开始发育,分泌物为浓稠的乳状液体,含有蛋白质、糖类和脂肪。 。大汗腺分泌出来的汗是弱碱性物质,其臭味来源于脂肪酸和氨,是由细菌的分解作用而产生的。(2)皮脂腺 分布情况:除掌跖部分外,遍布全身皮肤,以头面部最多,其次为前胸和背部。功能:分泌皮脂,滋润皮
15、肤。皮脂为油状半流态混合物,主要成分为甘油三脂、脂肪酸、磷脂、脂化胆固醇等。皮脂成弱酸性,有一定的抑菌、杀菌作用。其分泌受雄性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调节。(3)指(趾)甲 指甲位于指(趾)末端背而,其可见部分称“甲板”(甲体 ),嵌入皮肤里的部分叫“甲根” 。甲板为凸镜形半透明的角质扳,具有光泽。其中间比两边厚,且尖端较厚,平均厚度为o35mm。甲板接近甲根之白色半月形部分叫“甲半月” ,这种甲半月,患有胃肠病、心脏病者多数是看不见的。指甲周边皮肤部分叫“甲廓” ,在此下面嵌入部分叫“甲沟” ,由甲廓至甲体上面(尤其甲半月附近)附着薄薄一层角质片叫“甲皮” ,指甲卧在上面的这一部分叫“甲床”
16、。如图 24 所示。甲床的皮肤为表皮的基底层与其皮所构成。甲床的基底层为皮肤基底层的延续。在与甲根前端接触部分叫“甲母质层” ,这一部分其细胞分裂旺盛。指甲相当于甲床皮肤基底层上的角质,由角化的表皮细胞重叠成叶状而经压缩成角质片。平均厚度约为 o3mm ,成人每天生长 o1mm 。指甲的含水量为7一 12,脂肪含量为 o15一 o75。二、皮肤的生理功能1保护功能(1)防御机械性刺激 皮肤是身体的最大器官并覆盖全身,角质层致密而坚韧,真皮中胶原纤维及弹力纤维使皮肤有抗拉性及较好的弹性,皮下脂肪具有软垫作用,能缓冲外力的撞击,保护深部组织和器官不受损伤。经常受摩擦和压迫的部位,如手掌、足底、臀部
17、等,角质层增厚,可增强对机械性刺激的耐受性。皮肤损伤后发生的裂隙等可由纤维母细胞及表皮新生而愈合。(2)防御物理性刺激 皮肤对紫外线有防护作用,角质层和黑色素能反射及吸收部分的紫外线(180 一 280nm)的作用。 角质层是不良导体,对电流有一定的绝缘能力,可以防止一定量电流对人体的伤害。皮肤表面有一层脂质膜,可防止皮肤水分的过快蒸发及外界水分过快地渗入皮肤,调节和保持角质层适当的水含量从而保持表皮的柔软,防止发生干裂。(3)防御化学性刺激 角质层具有抵抗弱酸、弱碱的能力。汗液在一定程度上可冲淡化学物的酸碱度,保护皮肤。(4)防御生物性刺激 正常的皮肤经常接触细菌等微生物,在健康情况下不发生
18、感染。有人认为这是与正常皮肤的酸性反应(pH55 左右 )有关。皮肤表面上形成的 “酸性膜 ”,不利于细菌、霉菌和病毒的生长和繁殖。研究证明,微生物在防护外界生物性侵袭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常皮肤表面的游离脂肪酸主要是微生物作用于该处脂类的产物,能使皮脂中的甘油三酸脂分解产生游离脂肪酸,游离脂肪酸能够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镕血性链球菌和白色念球菌等的生长与繁殖。2感觉功能 皮肤内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每平方毫米内含100 多个,可感觉外界的各种刺激,皮肤能把来自外部的种种刺激通过无数神经传达大脑,从而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身体上做出相应的反应,以避免机械、物理及化学键损伤。不同性质的各种皮肤感觉的
19、形成机理至今还不十分清楚。有人提出特异感受器学说,认为皮肤存在着特异的感受器,这些特异感受器分别接受不同的刺激,即可引起不同的感觉。也有人反对,并提出空间时间型式学说,认为皮肤感觉的性质不同,是由皮肤接受刺激后产生一组组在空间和时间序列上构型复杂的冲动,不同类型的冲动传到中枢神经,引起不同的皮肤感。3体温调节功能 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正常进行需要比较恒定的体温作保障,皮肤在体温调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皮肤调节体温有两种方式:(1)通过血管调节体温 当外界气温升高时,交感神经功能降低,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流速加快,汗腺功能活跃,水分蒸发就多促使热量散发,使体温不致过高。当外界气温降低时,交感
20、神经功能加强,皮肤毛细血管收缩,部分血流由动脉不经体表,直接由动静脉吻合支进入静脉中,使体表血流量减少,减少散热,防止体温过度降低。(2)通过汗液蒸发调节体温 当气温高时,人体大量出汗,汗液蒸发过程中可带走身体的部分热量,起到降低体温的作用。4分泌和排泄功能(1)汗液的分泌和排泄 小汗腺分泌汗液,气温适宜时分泌量较少,不易被人察觉,也称不显性出汗。当气温高于临界温度(30 )时,小汗腺分泌增加,排汗明显。小汗腺分泌的汗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其中水分占 99一995,盐分、乳酸、氨基酸和尿素等占 0.5-1.0%。无机盐以氯化钠为主,此外还有钙、磷、镁、锌和钾等。正常情况下汗液呈弱酸性,pH 值约为
21、 4.55.0,大量出汗时 pH 可达 7.0,可抑制一些细菌的生长,同时汗液的排出对肾脏有一定的减负作用。 (2)皮脂的分泌和排泄 皮脂是由皮脂腺分泌出来的,是多种脂类的混合物,包括甘油三脂肪酸酯、蜡脂、角鲨烯、胆固醇脂和游离脂肪酸,如表 l1 所示。皮脂在皮肤表面与汗液混合,构成了一层天然脂膜,它具有润滑皮肤和毛发、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和抑制细菌的作用,还有定的保温作用。皮脂腺的分泌不受神经支配而直接受内分泌系统的调控。此外,皮脂腺的分泌活动还受人种、年龄、性别、营养、气候等因素影响。当皮脂排出达到一定量,且在皮肤表面扩展到一定厚度时,就减缓或停止皮脂分泌,这一量叫饱和皮脂量。此时如果将皮肤
22、表面上的皮脂除去,则皮脂腺又迅速排泄皮脂,表面上的皮脂从除去至达到饱和皮脂量,大约需要 24h。根据皮脂分泌量的多少,人类皮肤分为干性、油性、中性三大类型。这也是选择什么类型化妆品的重要依据。5 呼吸功能 皮肤还可以通过汗孔、毛孔进行呼吸,它的呼吸量大约为肺的 1%,平常化妆过浓或带妆时间过长均会影响皮肤的呼吸,对皮肤不利。6 吸收功能 皮肤并不是绝对严密无通透性的,它能有选择性地吸收外界的营养物质,如外用性腺激素和皮质类朋固醇激素均可经过皮肤吸收,产生局部或全身影响,有些药物,如汞、有机磷等也可经皮肤吸收而引起中毒。皮肤的吸收功能在皮肤病的外用药物治疗作用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皮肤吸收的主要途
23、径是渗透通过角质层细胞膜,进入角质层细胞,然后通过表皮其他各层面进入真皮;其次是少量脂溶性及水溶性物质或不易渗透的大分子物质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导管而被吸收;仅极少量通过角质层细胞间隙进入皮肤内。影响皮肤吸收的主要因素有:(1)皮肤的结构和部位 身体不同部位的角质层厚薄不一,吸收程度也不相同。掌、跖部角质层较厚、吸收作用较低,柔软、细嫩、角质目较薄的皮肤容易吸收,如婴儿、儿童皮肤角质层较薄,吸收作用较成人为强。粘膜无电质层,吸收作用较强。如表皮角质层破损,人体失去屏障作用,吸收就会变得非常容易,因此,大量应用外用药物时应多加注意。(2)角质层的含水状态 角质层水合程度高,吸收作用强。皮肤被溶
24、软后可以增加渗透和吸收能力。 (3)毛孔的状态 毛孔扩张时,营养物质可以通过毛孔到达真皮而被吸收 (4)局部皮肤温度 局部皮肤温度高,汗孔张开时,营养物质可以通过汗孔进入真皮而被吸收。皮肤的渗透能力和吸收作用非常复杂,通常情况下,水及水溶性成分( 如电解质、维生素 c 及 B、葡萄糖等)不能经皮肤吸收;但油溶性物质( 如维生素 A、D 及 K,睾丸酮及皮质类胆固醇激素等)可以从角质面和毛囊被吸收,猪油、羊毛脂、橄榄油等动植物油脂能被吸收,而凡士林、液体石蜡、角鲨烷等几乎不能或完全不能被皮肤吸收,一般认为在油脂类的吸收性方面、其吸收性次序为:动物油脂动物油矿物油。增加皮肤渗透性的物质,如二甲亚砜
25、、丙二醇、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可增加皮肤的吸收作用。另外,皮肤对某些药物的吸收还受药物剂型的影响,皮肤对粉剂、水溶液、悬浮剂的吸收性较差,它们一般不能渗入皮肤。油剂、乳剂类由于能在皮肤表面形成油膜,阻止水分蒸发,使皮肤柔软,故能增加吸收。当基质中作在有表面活性剂时,对皮肤细胞膜的透过性将增强,吸收量也将增大。7 新陈代谢功能 皮肤细胞有分裂繁殖功能,更新代谢的能力。皮肤参与了水、电解质、糖类、脂肪、蛋白质及黑色素的代谢。皮肤的新陈代谢功能在晚上 10 时凌晨 2 点之间最为活跃。三、皮脂膜和天然保湿因子1皮脂膜皮肤分泌的汗液和皮脂混合,在皮肤表面形成乳状的脂膜,这层膜称为皮脂膜。它具有阻止皮肤
26、水分过快蒸发、柔化角质层、防止皮肤干裂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抑制细菌在皮肤表面生长、繁殖的作用。皮脂膜中主要含有乳酸、游离织基酸、尿素、尿酸、盐、中性脂肪及脂肪酸等。由于这层皮脂膜的存在,皮肤表面呈弱酸件,其pH 值为 4.56.5;(亦有报道为 4.0 一 7.0 的) ,且随性别、年龄、季节及身体状况等而略有不同。由于皮肤表面呈弱酸性,因而具有中和弱碱的能力。即使在皮肤表面涂以碱性溶液,皮肤表面的 PH 值也具有经过一定时间恢复到原有 pH 值的作用,这种作用称之为皮肤的缓冲作用。例如在 PH为 543 的皮肤上,使用 pH 值为 10.57 的碱性肥皂洗涤时,当时皮肤表面的 pH 值为 7
27、.98、30min 后为 7.12,60mm 后 pH 恒则变成6.34,几乎回复到原来状态。对于皮肤的这种缓冲作用,一般认为其主要因素是皮脂膜中的乳酸和氨基酸在起作用,还有人认为缓冲作用与皮肤呼出的 CO2 有关。皮脂膜中的游离脂肪酸及皮脂膜的弱酸性 pH 值,对皮肤表面的葡萄球菌、链球菌及白色念珠茵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青春期后皮脂分泌中的某些不饱和脂肪酸,如十一碳烯酸增多,可抑制一些真菌繁殖,故白癣到青春后期可自愈。综上所述,尽管皮肤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在化妆品生产中还应注意化妆品本身的 PH 值,尽量使正常的皮肤 pH 值和正常的缓冲作用不受损害。研究证明,具有弱酸性且缓冲作用较强的化妆
28、品对皮肤( 特别是缓冲性较弱的皮肤)是最合理的。另外从皮肤营养的角度出发,从构成皮脂的成分中,选择皮肤所必须的组分来制定化妆品配方,使化妆品的成分与皮脂膜的组成相同,对皮肤而言,可谓最理想的营养化妆品2天然调湿因子正常健康的皮肤角质层中水分保持量在 l 0一 20,这种状态下皮肤湿润而富有弹性,是最理想的状态;由于气候干燥、寒冷的变化使角质层的含水量在 l0以下时,皮肤干燥,呈粗糙状态;水分再少则发生龟裂现象。通常情况下,皮肤角质层中的水分之所以能够被保持,一方面是由于则于皮脂膜防止水分过快蒸发;另一方面是由于角质层中存在有天然保湿因子(简称 NMF),使皮肤具有从空气中吸收水分的能力。196
29、7 年 Jacobi 发现在皮肤的角质层中存在有吸附性的水溶性物质,它参与了角质层保持水分的作用,因此命名为天然保湿因子(NMF) 。角质细胞的脂质与蛋白质共同构成保护天然保湿因子的细胞膜,阻止了天然保湿因子的流失,并对水分的挥发起者适当的控制作用。根据 shiance 等人的研究,天然保湿因子的组成列于表 12 中。图 13 表明了天然表皮与除去了 NMF 物质的表皮之间吸湿力的差异。由此可知,如果由于某种原因皮脂膜被破坏,不能抑制水分的过快蒸发,或者缺少了天然保湿因子,使角质层丧失吸收水分的能力,皮肤就会出现干燥、甚至开裂等现象。这时就需要补充一定比例的优质油脂成分与保湿性好的亲水性物质,
30、以减轻皮层负担、维持皮肤健康。在考虑皮肤保湿时,不仅要考虑 NMF,而且还要考虑细胞脂质和皮脂等油性成分,这些油性成分与 NMF 相结合或包覆着 NMF,防止它的流失,并对水分挥发起着适当的控制作用。此外存在于真皮内的、起保水作用的粘多糖类也是重要的成分。化妆品最好以这些自然皮肤保护剂为模型来制造如最近几年采用的 NMF 主要成分吡咯烷酮羧酸盐以及透明质酸等。四、皮肤的颜色l 皮肤的颜色皮肤的颜色种族、性别、年龄、职业、季节、生活环境等的不同而各自不向,尤其是种族之间的差别很大,不同种族的人群,色素沉积的程度不同。Maibach 和 Hood 评述了表皮结构和功能的种族差别,认为黑色皮肤除黑色
31、素含量大以外,其黑色素颗粒也大,并单独分散于整个表皮,而白人皮肤中的黑色素颗粒则较小。世界上的人种大致分为白色、黄色、黑色三种,相应的肤色为白色、黄色和黑色。这些肤色是由于皮肤年所含色素与皮肤表面的散乱光及皮肤内部反射光所形成。皮肤色素的代谢主要是由遗传决定的,不受光的影响。在性别上男性比女性的色素丰富;在年龄上老年人比年青人的色素丰富;在部位上手掌和足根的色素少,而阴部、乳头等部位的色素多。人类的肤色受色素体系的影响,其中包括血管中的红色血红蛋白,皮下脂肪的黄色类胡萝卜素和黑色素。其次表皮厚度、光的散射度也起一定的作用。就表皮厚爱而言通常是表皮越薄,越有透明感,能较多地透过血液色素,从而使皮
32、肤泛红色。当表皮较厚时,透明度降低,出于角质层的叶红索的缘故,使皮肤呈黄色。2黑色素黑色素是黑色素细胞产生的,它在表皮中含量的多少是决定人的肤色的主要因素。皮肤白的人黑色素颗粒仅见于基底层,而黑色人种其黑色素颗粒几乎分布于表皮的各层,其中以基底层为主。黑色素细胞来源于神经嵴,有树枝状和非树枝状两型。两者均能产生黑素小体,但前者有将黑素小体输送到其他细胞的能力,而后者能使黑素小体停留于合成部位,如眼色素细胞层,脑膜等。黑素小体是黑色素在细胞内的存在形态,为卵圆形至椭圆形亚细胞颗粒,含酪氨酸酶,参与黑色素的合成,也是黑色素细胞向角质形成细胞输送黑体的传体。 其机制目前尚不清楚。黑色素的形成机理如下
33、:酪氨酸在含高价铜离子(cu2)的酪氨酸酶的作用下氧化生成,二羟基苯丙内氨酸(多巴) ,再由酪氨酸酶氧化为多巴醌,进一步氧化为,二羟基吲哚,聚合后生成黑色素。其反应过程可表示如下:皮肤黑色素合成的能力,受脑下垂体分泌的黑素细胞刺激素的调节,还可受雌激素、前列腺素、亲脂肪激素、求偶素及黄体酮等的影响。含铜的酪氨酸酶控制黑色素细胞中色素的形成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含巯基的化合物,如半胱氨酸、谷光氨肽在色素细胞的新陈代谢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另外重金属、内分泌、营养不良及强刺激(日晒、药物、热辐射、长期摩擦)也会影响色素的代谢。紫外线照射可使酪氨酸酶活性升高,以致使皮肤色素增加。但紫外线对皮肤又具有用
34、的作用,能使皮肤中的服氢胆甾醇转变为维生素D。适量的日光照射可促进黑色素的生成,而黑色素颗粒有反射和遮蔽光线的作用,从而防止由日光及紫外照射引起的光老化,皮肤癌变等皮肤问题。黑色素对皮肤光保护作用是与其物理和生物化学性质有关的,在 UVR 作用下,黑色素出现一些物理和生物化学变化。适量的日光照射还能增加体内的红血球和血红素,更新其机能,对神经系统也能起刺激兴奋作用从而能保持整个身体的健康。一般认为黑色素的分子量很大,不溶于水,几乎不溶于有机溶剂,能少量地溶解于对二氮杂苯、乙二胺、2氯乙醇。黑色素抗化学药品的能力很强,但当它与强氧化剂作用时可被氧化。五、面部皮肤常见疾病及预防1 痤疮皮肤 痤疮也
35、叫粉刺,俗称“青春痘” ,是青年人常发生的一种皮肤问题。青春期青少年最常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人可以自愈。痤疮虽然对健康无大的防碍,但影响人的美观,如处理不当,还会留下永久性的疤痕。(1)粉刺 粉刺是痤疮最初的皮疹,粉刺有两种:黑头粉刺和白头粉刺。黑头粉刺是开放性的,皮疹为明显扩大的毛孔中的黑点,挤出后形状如小虫,顶端发黑。其产生原因是皮脂腺分泌皮脂过多,不能排出,积于毛囊中,毛囊口处的皮脂与灰尘,角化的死细胞混合,凝成小脂栓, ,即黑头粉刺。白头粉刺为闭合性粉刺,表现为米粒大小半球形白色小皮疹,较硬。当毛囊口被角质层覆盖,皮脂不能排出,积于毛囊内,与角质化细胞混合,结成硬块,便形成了白头
36、粉刺。(2)痤疮 由于青年男女在青春发育期,体内雄性激素水平增高,使皮脂分泌旺盛,向时也使表皮和角质的增殖加快,角质堵塞,皮脂瘀于毛囊内,毛囊内存有痤疮杆菌,在缺氧和营养丰富的的环境中大量繁殖,引起毛囊发炎,形成痤疮。在正常情况下,粉刺在毛囊内并不引起炎症反应,但经痤疮丙酸菌等的作用,产生溶脂酶,皮脂中的甘油三脂肪酸酯即被分解,释放出游离脂肪酸。此种游离脂肪酸具有刺激性,因而引起毛囊炎。痤疮有多种发病因素,其主要原因有皮脂腺肥大、毛囊口的角质化亢进、细菌影响等,另外,脂质代谢及糖代谢异常,缺少维生素 A和 B,消化系统障碍便秘,肝功能低下,过分摄入脂肪、糖分等,以及遗传性因素,神经性因素,过分
37、的日光照射,皮肤不能保持清洁多用油性化妆品等,都会导致或加重粉刺的产生和发展。痤疮的防治 痤疮这种皮肤病,目前尚无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的原则是:纠正毛囊内的异常角化;降低皮脂腺的活性减少毛囊内的菌群,特别是痤疮丙酸菌:抗炎及预防继发感染等。口服维生素 B6、 B2,还有维生素 A、D,可减少皮脂分泌。另外维甲酸类如 13-顺维甲酸可抑脂、纠正角化异常。抗菌药如红霉素、克力霉素、复方新诺明等,抗雄性激素类药如乙烯雌粉对痤疮都有治疗作用。防护措施:注意面部的清洁,勤洗脸、头,防止油脂堆积,同时注意毛巾、枕巾的清洁。注意饮食品种,应少吃甜食、油腻性食物,少吃辛辣刺激食品如辣椒、葱、蒜,少喝酒、抽
38、烟,少饮茶和咖啡。多吃蔬菜、水果和营养丰富的食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健康的生活习惯,炎症期间少用化妆品,以防加重感染。2色素障碍性皮肤问题色素障碍性皮肤问题分色素加深和色素减退。常见的色素增加性皮肤问题有:雀斑、黄褐斑、色素痣、老年斑及皮肤继发性色素沉着斑。色素减退性皮肤问题有:白癜风、白化病等。(1)雀斑 雀斑的皮疹为棕褐色或淡黑色芝麻大小的圆形或卵圆形斑点,表面光滑,不高出皮肤,无自觉症状。主要发生在面部双侧脸颊和两眼下方,其他暴露部位如颈、手背、胸背部等也常出现。雀斑的发生与常染色遗传有关,皮肤细白者易患此症,一般在青春期开始出现,有时 6-7 岁就开始出现雀斑。气温高、强烈的日光等易
39、使雀斑增加或加深。防护措施:避免日晒,可涂些防晒护肤品,多吃含维生素 C 的水果、蔬菜。还可以做激光、冷冻、换肤等治疗。(2)黄褐斑 黄褐斑又称蝴蝶斑、妊娠斑、肝斑等,为淡褐色或黑褐色形状不规则的斑片,不高出皮肤,分布对称,以颧、颊、额部皮肤多见。黄褐斑的发生与日晒、内分泌失调等因素有关。雌激素能兴奋黑色素细胞,故护黄体酮能促使色素的沉着,故本病常见于妊娠期妇女。患慢性妇科病、肝病、 、结核病、肿瘤病以及长期服用避孕药的人也容易长,日晒、精神抑郁、睡眠不足等也可使黄褐斑加重。黄褐斑的治疗可内服维生素 C,六味地黄丸等,2%-3%氢醌霜,3% 的过氧化氢对黄褐斑也有一定的疗效。防护措施:注意避免
40、日晒,生活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睡眠,保持心情舒畅,多吃含维生素 C,维生素 E 的水果及食物。(3)瑞尔氏黑皮症 本症最初在 1917 年由 RMN 报道,所以称瑞尔氏黑皮症。是发生于面部的淡褐色到紫褐色的色素沉着病。本病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不分性别,但以 30 一 35 岁人较多。发病起初,局部潮红,浮肿,自觉痒,以后逐渐变为弥漫性色素沉着班。多发在额、颊部、耳前、耳后及颈部两侧,也可发生于前臂、于背、手指背面及其他部位。部分患者除色素沉着外,患处尚有毛细血管扩张和网状色素沉着,患处及其周围、头皮和手背等处可有毛囊角化并佯有鳞屑,出现干燥感的症状。瑞尔氏黑皮症的发生可分成三个阶段:炎症期:患部
41、发生轻度弥漫性红班、浮肿,随后出现糠秕状鳞屑,患者有灼热感和搔痒感,色素沉积期:炎症减轻以至消失的同时,出现特有网状紫褐色色素沉积病变。进展极其缓慢,数年后有的会缓慢地恢复正常色调,也有的则进入第三阶段萎缩期:色素沉积处的皮肤出现轻度凹陷,形成萎缩明显的病灶。研究认为:这种病症的发病原因与化妆品有某种关系。Hoffmann 记载了中毒性黑皮症发病是使用了含有焦油和石油衍生物的劣质化妆品所致。化妆品中所含光敏性物质,如某些香料、焦油系色素等在光的作用下会诱发接触性皮炎,光敏性皮炎等。另外还与内分泌障碍、肝功能低下等有关。还会因炎症和日光照射等因素而诱发。对瑞尔氏黑皮症,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可内服或
42、静脉注射维生素 c,也可局部涂搽氢醌霜等。如在炎症期进行早期治疗,治愈后几乎不留色素沉积。炎症期应停止使用化妆品。(4)老年斑 老年斑是一种常见于老年人的一种良性皮肤肿瘤。皮疹为数毫米至数厘米大小淡褐色或黑褐色隆起的斑块。表面粗糙,呈乳头状。可用激光、冷冻、高频电疗或花化学药物腐蚀等方法去除。平时服适量维生素 C 维生素 E 可减少老年斑的发生。(5)色素痣 色素痣为淡褐色、淡褐色或黑色,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斑或丘疹,有些痣上长有黑毛。色素痣是由痣细胞形成的一种新生物,属于皮肤良性肿瘤,但反复刺激,部分可以恶化,色素痣一般不需处理,如美容需要可用激光、扫斑仪或手术切除治疗。(6)白癜风 白癜
43、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它是一种局限性的皮肤色素脱失症。它主要为黑色素细胞分泌黑色素功能障碍引起的。本病多见于青年,但男、女、老、少均可患此病,老年和小孩较少。它无特殊的发病部位。头皮、脸部、躯干和四肢均可发生,特别是脸部和颈部,有一片或大或小的皮肤色累减退或消失,随后逐渐扩大、增多,以至大部皮肤变白,留下大小不同的白斑。基本损害为大小不等的、局限性圆形或不规则形病变,界限清楚而边缘可有色素沉着带数目可为单个或多发,常对称分市。患处毛发亦可变白。目前病因尚不明白,但常伴发于某些器官持异性自体免疫性疾病,往往勺精神和神经、分泌、饮食、病灶、外伤和局部刺激等有关。也可能是由于局部缺少酪氨酸酶而致黑色
44、素形成异常所致。有一些生长在头皮上的白癜风,也可能使头发变白,其特点是和健康皮肤有明显的界限,不痛不痒,无感觉,出现皮肤、头发、眉毛都至白色以及眼睛畏光等现象。这是一种遗传性的“白化病” ,也可能是近亲结婚,先天缺乏黑色素细胞所造成的。白癜风患者除自觉不雅观外,无任何自觉症状。患处皮肤出汗功能和感觉功能均正常,但对日光较正常皮肤敏感,稍晒即发红。老不治疗也有自行痊愈的。平时可搽些营养化妆品以利于调剂皮肤功能恢复正常,如具有疏肝解郁、活血祛风、调节局部皮肤功能,增加色素和促进色素生成作用的中草药化妆品等。(7)白化病 白化病为一种先天性遗传病,因全身皮肤缺乏黑色素,全身皮肤呈粉红或乳白色,毛发全
45、白,眼睛怕光,流泪,皮肤很容易发生晒伤。患者应避免日晒。3由化妆品引起的皮肤炎症近年来,化妆品工业使用的活性物日益增加,化妆品引起的皮肤致敏,皮肤炎症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由化妆品引起的皮肤炎症主要有:原发刺激性皮炎,即化妆品中某些物质对皮肤有刺激性而引起的皮炎;过敏性皮炎,即某些人对化妆品个某些物质会产生皮肤过敏而引起的皮炎;光敏性皮炎,即有些化妆品含有光敏性物质,人们搽过后遇到日光照射,有时会发生过敏反应而引起皮炎。如果存在合适波长足够的光能,又有足够浓度的光敏化剂,几乎每个人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光毒性反应。其症状是在使内部位有搔痒并伴有红斑、丘疹、小水疮等。症状不论轻重都会使皮肤发红、肿
46、胀。引起皮肤过敏、刺激和光敏的原料有香料、色素、防腐剂、抗氧剂、表面活性剂及某些油脂等。这些物质可单独地,也可几个协同作用而诱发炎症。冷烫液和染发剂由于其性能的独特而引起的皮肤障碍较多。冷烫液引起的斑疹,一般是由于巯基乙酸钠、碱的浓度及 PH 值等而导致的一次性刺激;而染发剂大多是由于对苯二胺等染料中间体引起过敏性皮炎。化妆品中的不饱和化合物,醛、酮、酚等含氧化合物,在光的作用下会发生氧化反应而致刺激、过敏,引起皮肤炎症。由于表面活性剂的独特性能,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几乎所有的化妆品都或多或少添加有表而活性剂。研究认为:由化妆品引起的皮肤疾病,表而活性剂起着直接或间接的重要作用。表而活
47、性剂对皮肤的作用有:对皮脂膜的脱除作用,对表皮细胞及天然调湿因子的溶出作用;对皮肤的刺激作用:对皮肤的致敏作用,促进皮肤对化妆品中其他成分的吸收作用以及表而活性剂本身经皮肤吸收等。由于上述原因,易导致皮肤干燥、皱裂、过敏及出现炎症反应等皮肤疾病。另外,使用存放时间过久或劣质的化妆品,或使用方法不当而引起的皮肤疾病亦极为常见。大多数化妆品是直接与皮肤长时间接触的,为了确保比妆品的安全性,避免化妆品导致皮肤炎症的发生在研究、开发化妆品的过程中,或者在化妆品质量检测中,必须对皮肤做斑贴试验,包括制品和各种原料以及原料之间的相互组合。但是化妆品在使用时,往往不是单独一种,而有重叠、混合等,不仅与个人的
48、皮肤特性、体质、精神状态等有关,也受肠胃障碍、月经周期、便秘等影响,而且还和涂搽方式、接触状态。时间和频率、温湿度等外界环境有关。各种因素复杂地结合在一起,使得试验结果有时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但不管怎样,斑贴试验以判定化妆品的刺激性仍然是需要的。六、皮肤的老化及其保健1 皮肤的老化人体衰老或老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生命发展过程的自然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种结构和功能就开始不断变化,这种生理上的衰老在身体的各个部位都会发生。其中皮肤的衰老和老化最为明显,其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主要是内分泌、遗传、细胞、组织等;外因包括工作和生活环境、营养状态等。研究衰老的成因有各种不同的学说,如“
49、遗传学说” “免疫学说” 、 “自由基学说”等,其中尤以“自由基学说”在今年来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一学说是 1956 年由 Denham Harman 提出的。这个学说主要认为随着年龄增大的退行性变化是由于自由基的负作用所引起的。正常情况下,生物体内自由基的产生与消除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自由基在细胞正常的新陈代谢中不断地产生,并参与了正常机体内各种有益的作用,即使某种自由基的产生多了些,也会被机体内的自由基清除剂如过氧化氢酶,超氧化歧化酶,维生素 A、E、C 等清除。当机体衰老时,或者是自由基的厂生稍高于平常,或者是由于某一环节变得薄弱,机体内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出现急性或慢性减弱,从而清除不了多余的自由基,过剩的自由基对构成组织细胞的生物大分子化学结构发生破坏性反应,随着破坏层次的逐步扩展,会损伤正常组成组织形态和功能的完整性。当损伤程度超过修复或丧失其代谢能力时,组织器官的机能就逐步发生紊乱及障碍,机体逐渐出现衰老。 关于皮肤老化的机理,Bjorkster 认为,皮肤老化是由于皮肤中骨胶原聚合引起的。在正常条件下,聚合与交联反应进行得很慢,但在紫外线的作用下,反应速度大大加快。根据化学反应活性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