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doc

上传人:tangtianxu1 文档编号:3013901 上传时间:2018-10-01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2.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的通知鲁政发20187 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现将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印发给 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山东省人民政府2018 年 2 月 13 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根据 国务院关于山东新旧动 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的批复(国函2018 1 号)精神,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发改地区2018 67 号)要求,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全面提

2、升 发展质量和效益,制定本规划。第一章 形势环境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我省在决 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前列的重要战略部署,既是重大机遇,也是重大责任,更是重大挑战。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我省有基础 、有条件、有能力实施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奋力开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第一节 基础现状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认 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 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新发展理念为 引领,深化供 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探索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经济 社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一)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全省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20

3、13 年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8.2%,2017 年达到 72678.2 亿元,居全国第 3 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 8 千美元提高到1 万美元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6098.5 亿元,年均增 长 8.5%。固定资产投资 54236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3649 亿元,分 别居全国第 1 位、第 2 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和“两区一圈一带” 战略深入 实施。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雄厚的综合实力为动能转换提供了充足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二)传统动能改造取得新进展。三次 产业结构调整为 6.7 45.348.0,第三 产业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对经济

4、增长贡 献率达到 56.4%。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 14.3 万亿元,居全国第 2 位,其中轻工、纺织服装、机械、化工、冶金、建材、医药等 7 大支柱行业占比约 80%。传统产业与信息、智能技术加快融合, 转型升级 步伐加快,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技术改造投资 1.6 万亿元以上,居全国首位,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过 1000 亿元的产业集群超过 10 个。钢铁、煤炭、电解铝、轮胎、水泥等行 业落后低效产能加速退出,为先进产能腾出广阔空间。(三)新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以新技 术、新 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22.6%。云计算、物联网、大

5、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等产业快速成长, 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10.2%。共享经济、平台经济、个性化定制、云智造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信息、金融、科研和技术服务等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快递服务增势强劲, 为加快培育新经济、促进人民群众消费 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四)创新创业迸发新活力。全社会研 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 比重达到 2.35%。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 5.5 万亿元,占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 比重达到 35%左右。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黄河三角洲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 设取得积极进展。国家企 业技术中

6、心、企业重点实验室、工业设计中心等创新平台数量均列全国第一。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试点)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水平建设。量子通信、高端容错计算机系统、深水半潜式钻 井平台、高速 动车等一批高端科技 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专业化、技能型、多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资源总量突破 1500万人。(五)改革开放增创新优势。简 政放权、商事制度改革和 营商 环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2013 年以来,累计削减省级行政 审批事项 641 项,省市 县 三级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全省市场主体达到 806.8 万户,位居全国第二。国企、 农村、金融、医疗、

7、教育、信用体系等重点领域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更加完善,主动融入国家“ 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中 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一批高层次开放平台率先建设,鲁港、 鲁台交流合作成果丰 硕。进出口总额 17823.9 亿元,实际使用外资 1210.6 亿元。优势产 能走出去步伐加快, 对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实际投资 100.6 亿元。(六)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绿 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主体功能区格局进一步优化。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快实施,全省 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比 2013 年分别下降

8、 41.8%、33.8%、66.2%、22.9%。水环境质量大幅改善,省控重点河流主要水质指标 COD 和氮氧化物平均浓度比 2013 年分别下降 9.0%和 36.5%。土壤和固废污染防治成效明显,工业固体 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率达 86.1%。人居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生态、美丽山东新形象初步显现。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省大而不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质量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化解过 剩产能、淘汰落后 产能任务艰 巨,传统产业占工业比重约70%,重化工业占传统产业比重约 70%,多数产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转型升级压力大,传统动能主体地位尚未根本改变。新 经济规模偏小,新 兴

9、产业 占比低,在人工智能、工 业互联网、车联网等领域实力整体偏弱,新业态、新模式处于起步或跟跑阶段,新动能对经济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研 发创新投入不足, 规模以上工 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仅占 7%,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能源消耗总量、主要 污染物排放总量均位居全国前列,资源环境承 载力接近上限。重点 领域改革 难度加大,国有经济战略布局亟待优化调整,民营企业活力不足,资本等要素市场发育仍不充分,市场配置资源能力和政府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开放型 经济发展优势挖掘不够 ,国 际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全面开放的广度深度有待进一步拓展。 这些是我省加快新旧 动能转

10、换必须着力突破的关键问题,迫切需要创新思路加快解决。第二节 机遇挑战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持续发 生深刻变化,我省 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必须深刻把握战略机遇的丰富内涵,积极应对复杂严 峻的困难挑战,在新一轮转型发展中赢得先机和主动。从国际看,新旧动能转换成为 世界经济复苏繁荣的关键。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进入长周期深度调整阶段,深 层次结构性矛盾集中显现 ,潜在增 长率持续下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曲折,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同时,创新正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孕育、集聚迸 发,特 别是信息技 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

11、等广泛渗透到各 领域,正在引 发国际产业 分工深刻变化,重塑世界经济格局。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 体纷纷调整发展战略,超前部署面向未来的创新行动,积极抢占发展制高点。从国内看,新旧动能转换成为 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 选择。 “十三五”以来,我国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不断增 强, 经济运行由降转稳的态势更加巩固。党的十九大深刻 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 为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 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战略、可持续发展

12、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 略, 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持续深化产权保护、国企国资、财税金融、政府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将进一步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从我省看,新旧动能转换的形 势迫切、任 务繁重,但潜力巨大、空间广阔。我省 发展阶段、经济结构、资源禀赋、区域位置特色鲜明、代表性强,既具备领先发展的基础和优势,也面临转型发展的风险和困惑,有能力也有 责任在北方地区率先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动能转换路径模式。省委、省政府以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抓住

13、山东新旧 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获批建 设的重大机遇, 统筹谋划、科学部署,加快健全完善促进新旧 动能转换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将有助于一揽子解决长期以来制约山东发展的瓶颈问题,全面增 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各级、各部门积极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强化危机意识 、树立战略思维、增强改革创新本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拥护、热切期盼齐鲁大地在新一轮发展中勇立潮头、再 创辉煌,全省上下形成了凝心聚力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浓厚氛围,具 备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工作基础和群众基础。第二章 总体要求第一节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 贯彻 党的十九大精神, 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

14、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新技术、新产业、新 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 产要素为 支撑,促 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实现传统产业提质效、新 兴产业提规模、跨界融合提潜能、品牌高端提价值,着力加快建设实 体经济、科技 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筹区域协调、城乡一体、 陆海联动和减排节能绿色发展,在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基础上,打造精简高效的政务生态 、富有活力的 创新创业生态、彰显魅力的自然生态、诚信法治的社会生态,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高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地、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地、承接南北转型发展的高地,推

15、动经济发展质量变 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推进山东由大到强、走在前列,建成全国重要的新经济发展聚集地和东北亚地区极具活力的增长极,为促进全国新旧动能转换、建 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出积极贡献。第二节 主攻方向把握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快推 动新技术异军 突起、新 产业培育壮大、新业态层出叠现、新模式蓬勃涌现 ,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引领支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产业智慧化。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运用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加快制造业智慧化改造,提升服 务业智慧化水平,推 动农业 智慧化发展,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

16、、能效标准,实现价值链向高水平跃升,促进“ 老 树发新芽”“ 有中出新”,实现传统产业提质效。智慧产业化。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端软件、物联网、车联网、空天海洋、生命科学、量子技 术、虚 拟现实 等领域,加速知识、技术、创意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打造一批战 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集聚区和特色产业集群,推动“筑巢引新凤”“无中生有”,实现新兴产业 提规模。跨界融合化。顺应产业融合发 展趋势,深入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培植壮大 农业“新六产”,加快制造 业与互联网融合、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旅游业与上下游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军民融合,推动产业行业交叉渗透

17、提档升级,不断衍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实现跨界融合提潜能。品牌高端化。深入实施质量强 省和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产品、企业、行业和区域品牌,加强质量标准建 设,推 动“山东制造”向“ 山东质造”转变,打响“好品山东”“好客山东”“ 诚信山东”“食安山东”品牌,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品牌高端提价值。第三节 主要目标到 2022 年,基本形成新动能主 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经济质 量优势显著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年均提高 1.5 个百分点左右,力争达到 30%。质量效益全面提高。 “四新”促“四化”成效明显,新兴产

18、业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 代海洋、医养健康产业不断壮大;传统产业加快改造,高端化工、现代高效农业、文化创意、精品旅游、现代金融服务持续做优,十强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 60%左右,发展的质量更好、结构更优、效益更高。创新能力全面增强。全社会科学文化素 质显著提高,自主创新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实力中的战略支撑作用更加凸显,创新创业生态更加 优化, 创新型省份建设再上新水平,创新型经济形态初步形成。生态环境全面改善。主体功能区 战略和制度深入实施,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水、土壤和大气质量明显改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城乡环境更加优美宜居,美丽山东建设成效显著,人与

19、自然和谐发 展新格局日益完善。动能转换体制机制全面建立。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进一步提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重点 领域关 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为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供强力的制度支撑。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全面形成。 积极融入国家区域发展 战略取得重大进展, 对内对外双向开放持续扩大,贸易投资 便利化程度显著提升,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国际竞争合作能力大幅提高。到 2028 年,改革开放 50 周年 时,基本完成 这一轮新旧动能 转换,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转高效,要素投入结构、产业发展结构、城乡区域

20、结构、所有制 结构持续优化,市场活力充沛,发展动力强劲。到 2035 年,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美丽山东目标基本 实现,文化 软实力显著增强 ,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在动能转换进程中,围绕国家 赋予的试验方向和重点任务 ,强化责任担当,深化改革创新,力争每年总结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 经验模式, 为全国新旧 动能转换作贡献。积极探索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和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并举的动能转换路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为去产能和振兴实体经济提供示范;探索建立创新引领新旧动能转换的体制机制,协同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 创新,为构建

21、创新创业良好制度环境提供示范;探索以全面开放促进新动能快速成长的动能转换模式,形成全方位、全要素、宽领域开放新格局,为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提供示范;探索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共进模式,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为 形成绿色发展动能提供示范;探索落 实国家战略新举措, 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海洋强 国建设、 乡村振兴、军民融合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放大国家战略集成效应,为形成战略实 施合力提供示范。新旧动能转换主要指标第三章 发展布局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以下简称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综合试验区包括济南、青岛、烟台市全域,以及其他 14 个设区市的国家和

22、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海关特殊 监管区。本 规划范围 以综合试验区为重点,覆盖全省陆域和近海海域。坚持梯次扩 散与节点辐射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集中集约相协调,加快形成“三核引领、多点突破、融合互动”的新旧动能转换总体布局。第一节 三核引领充分发挥济南、青岛、烟台市经济实力雄厚、创新资源富集等综合优势,率先突破辐射带动,打造新旧动能转换主引擎。济南:实施北跨东延、携河发展,在黄河沿岸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国家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集聚集约创 新要素资源, 发展高端高效新 兴产业,打造开放合作新平台,创新城市管理模式,综合提升基 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建设现代绿色智慧新城。

23、以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为引领,以东部高端 产业集聚区、省 级开发区 转换提升区、泉城优化升级区为支撑,以济南中央商务区、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为重点,构建“一先三区两高地”的核心布局。重点发展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 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量子科技、生物医 药、先 进材料、产业金融、现代物流、医养健康、文化旅游、科技服务等 产业,提高省会城市首位度,建设“大、强、美、富、通 ”的现代化省会城市,构建京沪之 间创 新创业新高地和总部经济新高地,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青岛:突出海洋科学城、战略母港城、国际航运枢纽和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 综合功能,以青岛西海岸新

24、区、蓝谷核心区、高新区、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为引领,以胶州湾青岛老城区有机更新示范带和胶州、平度、莱西等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园区为支撑,构筑“四区一带多园”的核心布局。重点打造新一代信息技 术、轨道交通、智能家电、海洋经济、高端软件、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航运物流、财富金融、影 视文化、 时尚消 费等国内外领先的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分享经济、标准经济、绿色经济等引领潮流的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创造条件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打造国 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国家重要的区域服务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提升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地位,争创国家中心城市,打造国际海洋名城

25、,形成国家东部地区优化发展的增长极,建设更加富有活力、更加时尚美丽、更加独具魅力的青岛。烟台:发挥环渤海地区重要港口城市、先 进制造业名城、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优势,强化中心城区引领作用,以烟台经济 技术开发区、烟台高新技 术产业 开发区、蓬长协作联动发展区为重点,以烟台东部产城融合 发展示范区、招 远经济技术 开发区、中心城区功能与产业更新带、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 支撑,形成 “五区一带一园”的核心布局。重点发展海洋经济、高端装备、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石化、先 进材料、航空航天、金融商务、医养健康、文化旅游、高效农业等产业,打造先进制造业名城、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

26、示范区和面向东北亚对外开放合作新高地。第二节 多点突破以淄博等 14 市国家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 术产业 开发区以及海关特殊监管区等为重点,创新园区管理运营 机制,明确各市 产业发展方向,培育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打造若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区域经济增长点。淄博:布局新能源电池及新能源汽车、智能卡及微机 电等未来 产业,壮大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文化旅游、现代金融等新兴产业,改造化工、陶瓷、纺织等传统产业,淘汰建材、钢铁等行业落后产能,打造全国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 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新型工业化强市、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枣庄:布局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壮大信息技 术、新能源、新材料、

27、医养健康等新兴产业,改造化工、机械机床、煤电、建材等传统产业,淘汰平板玻璃、水泥等行业落后产能,打造智慧枣庄和资源型城市创新转型持续发展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东营:布局航空航天服务等未来产业,壮大石化装 备、新能源、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改造化工、冶金、造纸、纺织等传统产业,淘汰 炼油、 轮胎等行 业落后产能,打造绿色循环高端石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石油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试验区。潍坊:布局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新能源电池等未来产业,壮大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基材料、信息技术、现代种业等新兴产业,改造装备制造、汽车、化工等传统产业,淘汰 钢铁、造纸等行业落后产能,打造国家 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

28、区、虚拟现实产业基地和国际动力城。济宁:布局第三代半导体、生命健康等未来 产业,壮大信息技术、文化旅游、生物医 药等新兴产业,改造工程机械、能源、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和资源型城市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泰安:布局人工智能、生命健康、信息技术等未来产业,壮大高端装备制造、文化旅游体育、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改造建材、化工、 纺织等传统产业 ,打造彰 显泰山魅力的国际著名旅游目的地城市和智能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威海:布局生命健康、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壮大医 疗器械、海洋生物、时尚创意等新兴产业,改造机械装备、纺织、海洋食品等传统产业,打造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医疗健康产业示范城

29、市和中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日照:布局生命健康、通用航空等未来产业,壮大文化旅游、海洋生物医 药、现代物流、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改造 钢铁、汽 车零部件等传统产业 ,打造全国一流精品钢铁制造基地、临港涉海产业转型升级 示范区。莱芜:布局航天航空服务等未来产业,壮大清 洁能源、冶金新材料、全域旅游等新 兴产业,改造钢铁、汽车及零部件等传统产业 ,打造高端 钢铁精深加工 产业聚集区、清洁能源研发制造基地,打造全国产业衰退地区 转型发展示范区。临沂:布局生命健康、航空航天、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壮大信息技术、磁性材料、文化旅游、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改造商 贸物流、工程机械、木业、化

30、工等传统产业,淘汰钢铁、陶瓷等行业落后产能,打造国家内外贸融合发展示范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德州:布局生命健康、航空航天材料等未来产业,壮大新能源、生物医药、体育、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改造化工、 纺织等传统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京津冀鲁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京津冀 协同发展示范区。聊城:布局医养健康、新能源汽车等未来产业,壮大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改造纺织、造纸等传统产业,淘汰冶金等行业落后产能,打造全国领先的铜铝精深加工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建设京津冀 协同发展试验区。滨州:布局航空航天材料、新能源电池等未来产业,壮大高端装备制造、高端化工、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31、,改造有色金属、 纺织等传统产业,淘汰火电、 电解铝等行业落后产能,打造国家级轻质高强合金新材料产业基地和粮食产业融合循环经济示范基地。菏泽:布局生命健康、高端装备 、前沿新材料等未来 产业,壮大高端化工、生物医药、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 ,改造机 电设备、农副产品加工和商贸物流等传统产业,淘汰水泥、纺织、印染等行业落后产能,打造医养健康示范基地、 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试验区、中国牡丹城。第三节 融合互动坚持深度融合、互利共赢,立足各地现实基础和比较优势,创新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着力在产业升级协作、要素资源配置、基础设施互通、生态环保共建等重点领域深化改革探索,促进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和互 动发

32、展,努力 实现全省整体效益最大化。推进优势产业统筹培育,优化全省 产业布局,引 导区域间产业 有序转移、整体升级,培育新兴产业特色经济集群。加快 产业链条向上下游延伸,提高产业区域配套水平,提升经济发展一体化水平。推进要素资 源统筹配置,健全区域合作利益分享机制,促 进园区、企业、 项目协作,增强资产、资本、资源配置的精准性和系统性,形成更加开放完善的市场体系。推进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坚持全域 规划全域共享,健全完善智能化、 现代化、一体化综合交通网,围绕能源、水利等领域实施一批跨区域的重大工程,提高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推进生态环境统筹治理,强化环境同治,完善主要污染物治理区域联 防联控长效机

33、制,加强生态建设,提高区域生态安全保障能力,提高生 态文明建设水平。第四章 化解过剩产能置换形成新动能把去产能作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优化存量资源配置的首要任 务,探索建立市 场自动出清的长效机制,实现企业优胜 劣汰、 产业转型升级。第一节 明确去产能重点妥善处理政府和市场、短期和 长期、存量和增量、供给和需求关系,根据市场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去产能行业、领域和力度,使产能利用率保持在合理区 间。生铁粗钢电解铝。支持钢铁企 业转型开发高铁、核 电、船舶等领域高端产品,推进济钢产能化解调整,建设青岛、日照先进钢铁制造产业基地、莱芜精品钢生产基地、临沂高端不锈钢产业基地、肥城特种钢产业 基地。 严禁

34、电解铝行业违法 违规建设及盲目新增产能,采用替代关停方式,留存高端产能和装 备,重点 发展航空航天用板(型)材、轨道交通车辆车体用铝材、车体模块化零部件、高性能特薄板带材等铝型材产品,继续保持铝精深加工行业世界竞争力。煤炭煤电。进一步压缩煤炭生 产规模, 积极引导安全无保障、资源枯竭、赋存条件差、环境污染重、长期亏损的煤矿产 能有序退出。加快推 进煤矿企 业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合理安排煤电项目核准建设时序,停建、缓建一批煤电产能,淘汰一批落后煤电,确保实现煤电机组结构调整预期目标。玻璃水泥。按照国家统一部署,严格控制普通建筑玻璃新增 产能,重点突破超薄、高 强、无碱、镀膜、高透光率等高性

35、能产品关键技术和装备,促进生产和精深加工一体化发展。加快发展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生产水泥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重点 发展核电水泥、高镁低收缩水泥、低碱水泥等特种水泥,推动水泥产业实现绿色发展和延伸发展。电动车轮胎。加快淘汰低速电动车产 能, 严格治理低速电动车违规 生产和违法使用,防范新能源汽车产业低水平盲目发展。 进一步提高轮胎产业 集中度,提升品牌价 值。重点发展轻型载重子午胎、工程子午胎、航空胎等特种轮胎,开发绿色轮胎、雪地轮胎、安全 轮胎、智能轮胎等乘用车轮胎新产品。第二节 优化去产能路径综合运用法治化、市场化手段,分类施策、多措并举、 标本兼治,引导企业压减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

36、能,提高供给结构适 应性和灵活性。坚决遏制过剩产能扩张。严格 执行国家和我省关于产能过 剩行业投资管理规定, 严禁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核准备案 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 项目, 对确需新上项目实行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严禁办理土地(海域)供 应、能 评、环评、安评审批和新增授信支持等业务。加强市场供需趋势研判和信息引导,防止新 兴产业一哄而上、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形成新的产能过剩行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执行 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对工艺装备落后、产品质量不合格、能耗、安全及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项目,重点跟踪加快淘汰。持续抓好重点行业违法违规 行为专项整治, 对不达标

37、企 业、设备和生产线限期整改,在规定期限内仍未达到要求的,依法依规强制关停。推进产能合作共赢。科学调整 产业布局,引 导产业转型转产 、环保搬迁和梯度转移,支持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优化技术路线和产品结 构,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特色经济。支持优势产 能行业走出去,开展国 际产 能合作。第三节 完善去产能政策加快完善困难企业差异化处置机制, 创新债权债务、 职工安置等配套政策,切实保障企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分类处置僵尸企业。把去产能与深化国企改革、推进企业兼并重 组和升级改造相结合,对现有资产资源仍有一定价值的僵尸企业,鼓励和支持 优质 企业实施收购重组,以 产权转让、资产

38、置换等多种方式盘活有效资产。对重组有难度的企业 ,鼓励和支持企 业通过经营托管、厂房及设备租赁等途径盘活资产。对资不抵债、重 组无望的僵尸企 业,在评估风险和成本的基础上,推动其依法破产清算。有效化解债权债务。依法落实 企业重组所得税减免等优惠政策,研究去产能和产业升级企业停产期间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支持金融机构做好呆 账核销和抵债资产处置,完善不良资产批量转让政策。探索设立企 业破产专项基金,多渠道筹集资金,专项解决僵尸企业及去产能企业破产启动经费和资产处置资金周转等问题。对母公司承担的关 闭去产能企业及僵尸企业贷款,由债权人和债务 人平等协商减息等相关债务 重组方案,最大限度地帮助企 业近

39、期解危、远期解困。妥善安置企业职工。科学制定 职工安置方案,明确安置途径、 补偿标准、资金来源和再就业措施。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采取协商薪酬、灵活工时、培训转岗等方式,稳定现有工作岗位,缓解职工分流压力。优先将化解过剩产能分流职工 纳入就业创业扶持范围,鼓励兼并重组企业优先吸纳原企业职工,破 产企业清算资产优先用于清 偿职工欠薪、欠 缴的社会保险费、 经济补偿金和职工安置。支持钢铁、煤炭、原油等 产 区打造创新创业平台。第五章 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形成新动能密切跟踪国际科技、产业发展 趋势,加快互 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扩容倍增、重点突破,打造先进制造业

40、集群和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培育形成新动能主体力量。第一节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积极落实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国家战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深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各行业、各领 域广泛渗透应用,构建泛在互联融合智能安全的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到 2022 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 6500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5%。培育前沿信息产业。积极发展人工智能,推动类脑研究,加快计算机视听觉、生物特征识别、新型人机交互、微机电 系统、智能决策控制等应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量子通信测量计算等产业,争取在 济南设立国家量子技术标准化委 员会,开展量子通信网 络基础设施共享服务平台、量子

41、通信 标准和安全性、核心关 键器件等技 术攻关。大力发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产业,加强关键核心器件研 发,丰富内容 创作,支持多领域应用。积极突破先进驾驶辅助系统和无人驾驶技术。做强核心基础产业。提升发展高端 计算机设备,推 进具有自主知 识产权的大型服务器、海量存储等云计算基础设备、 终端设备产业化,巩固我省高端服务器产业领先地位。突破发展高性能集成电路产业,着力攻关核心通用芯片技 术,争取将山东纳入全国集成电路产业战略布局。壮大发展新型显示产业 ,重点 发展模组、智能可穿戴、显示终端和激光投影,加 强有机发光二极管、低温多晶硅、 电子元器件等核心和关键技术研发。吸引国(境)内外大企业来鲁建设

42、集成电路研发中心和生产线、高世代液晶面板生 产线 。创新发展家电、电力、汽车、能源、医疗等多领域多用途电子 产品。构建自主可控高端软件体系。 强化“ 软件定义”,在基 础支撑软件、面向新一代信息网 络的高端软件、工业软件及服务 、信息安全 软件、大型行业软件、数据处理与服务等领域,突破并掌握云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关 键共性技术,支撑新 业态新模式 发展,提高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保障能力,逐步实现关键领 域、重点行 业软件系统国产 化。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开源软件发展。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实施工 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和智能制造工程,支持企业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装备

43、, 实施智能制造“1+N”带动提升行动,培育智能制造生态体系。探索 创新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在线增值服务、分享制造等“互联网+ 先进制造 业” 新模式,打造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支持青岛创建国家工业云制造创新中心。拓展融合创新应用。突破大数据核心技 术,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大数据产业链、价值链和生态系统。深入实施“ 互联网 +”行动计划,推 进大数据在政 务、 农业、商贸、物流、民政、教育、医疗、交通、旅游、质监、警务、就业及社会保障等生产生活领域的综合应用,推动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打造高水平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完善云计算产业链,形成一批大数据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支持 济南、青

44、岛等有较好条件的市 创建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支持济南建设国家云计算装备产业创新中心。加快 发展物联网,重点突破智能传感器及节点、高端集成以及网络通信、云安全等关 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系列产品。积极发展地理信息产业,建设国家北斗 导航数据山东分中心、国家高分数据与应用中心山东分中心,推进各领域北斗应用示范。第二节 高端装备产业加快推动高端装备创新发展,突破关 键技术与核心部件,提升综合集成水平,创建“中国制造 2025”国家 级示范区,打造国内一流的制造 业创新中心和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到 2022 年,高端装备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 5300 亿元,占地区生 产总值 的 5.3%。完善

45、智能制造产业体系。重点 发展高精度、高可靠性中高端工业机器人,突破高精度减速器、高性能控制器、伺服电 机、精密测量、高端液 压元件等核心零部件和关键应用软件,推进高档数控机床、智能加工中心研发与产业化。建 设具有自主知 识产权的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积极 发展医疗健康、家庭服务、教育娱乐等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大力发展增材制造、绿色制造、微纳制造、再制造等先进技术和工艺,提升现代计量综合测试水平。强化轨道交通装备领先地位。依托国家高速列 车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发展高速动车组、高档客运列车、城市地铁、快速重载货车,配套发展轻量化车体、车轮、轮轴轴承、高性能 转向架、传动齿轮箱、发

46、动机、牵 引制动系统、通信信号装备等关键零部件及运营管理系统。规划论证建设时速 600 公里高速磁悬浮试验线、时速 350 公里以上高速 轮轨试验线,建 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制造和集成服务基地。加快新能源及配套体系发展。加快推 动电动汽车系统集成技 术创新与应用,重点 发展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以及 LNG 等清洁能源汽车,突破动力电池、关 键总成、驱动电机系统、电控系统、智能网联汽车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研制,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发动机、大排量发动机、高效电机、自 动变速器、关键液压件、精密减速器等动力装备。支持 济南、青岛、烟台等市打造新能源汽 车、客 车、房车产业化基地

47、,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山东布局外商独资新能源汽车企业。探索新能源汽 车分时租赁、 储能电 池充换电、分布式能源等新模式。推动通用航空装备突破发展。重点 发展飞机总装、部装及机载设备、航空发动机、航空铝型材、芳纶蜂窝材料、钛金紧固件、航电设备等关键部件,大力发展市场需求大的民用直升机、多用途飞机、特种飞机和工业级无人机,加快通用飞机重大制造项目建设,支持青岛等有条件的市建设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促进石油工程装备转型升级。加快石油工程装 备技术创新,促进总装及配套产业协调发展,重点发展超深井钻机、压裂设备、大型压缩机,加快输变电设备、石油管线等配套设备升级,加快油气工业环保、非常规油气开采、高

48、精尖炼化仪表等高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建设国家石油石化装备制造基地。第三节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突出新能源新材料基础性、先 导性、 战略性作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新材料融入高端制造供应链,建设具有国内尖端水平和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新材料研发、检验检测中心和产业发展高地。到 2022 年,新能源新材料 产业增加 值力争达到 4400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 4.4%。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动能源生 产与消费革命, 实施能源开 发清洁替代和能源消费电能替代,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 费中的比重。重点突破 风能光能互 补、先进燃料电池、高效储能与海洋能发电等新能源电力技术瓶颈,综合推广利用氢 能源,加

49、快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中国氢谷建设,打造氢能源 综合利用示范区。加快 发展生物 质供气供热、生物质与燃煤耦合发电、地热能供热、空气能供热、生物液体燃料、海洋能供热制冷等,推 进新能源多产品联产联供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发 展。做优做强新能源装备。重点发 展大功率风机、海上 风电机组 、中高温高效太阳能集热、光伏系统集成等装备产品及关键模块,智能 输变电设备、高压超高压成套设备、高速铁路变压器等智能电网及配套设备,提高本土化配套率。重点发展百万千瓦级及以上第三代、四代核电装备研发制造,打造世界一流的核 电装备产业集群和核技 术自主创新集成基地。超前布局前沿新材料。大力开发智能材料、胶体材料、仿生材料、纳米材料、新型超 导材料和生物基材料等,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广泛带动性的创新成果。推进石墨烯特色资源高质化利用,加强专用工艺和技术研 发,打造 济南、青岛、 潍坊、 济 宁、威海、菏泽等石墨烯研发生产基地。突破钛合金、高强度合金钢、高温合金、耐高温高强度工程塑料等增材制造专用材料。发展光电子材料,建设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碳化硅、铌酸锂半导体产业和光电子产业基地。加快发展基础优势材料。做大做 强氟硅材料、新型聚氨 酯、特种橡胶、功能塑料、合成树脂等先进高分子材料。大力发 展新型陶瓷、特种玻璃等无机非金属材料。培育壮大碳 纤维、氨纶芳纶、玄武岩纤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往来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