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医内科肺系病证电子病历模板.doc

上传人:tangtianxu1 文档编号:3013043 上传时间:2018-10-01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肺系病证电子病历模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医内科肺系病证电子病历模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医内科肺系病证电子病历模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医内科肺系病证电子病历模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医内科肺系病证电子病历模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一节、感冒一、类证鉴别当与以下病证相鉴别:1风温:风温初起症状与感冒类似,但病势急骤,热势较高,汗出后不易迅速退清,咳嗽、胸痛、头痛较剧,传入营血可见神昏、谵语、惊厥。而感冒发热多不高,或无热,以解表宣肺药治疗即可汗出热退身凉,病势轻,病程短,不传变,预后好。两者不难鉴别。2时行感冒:时行感冒病情多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它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而普通感冒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流行特点。可资鉴别。二、辩证调护: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使室内空气时常新鲜,同时要避风寒,多饮开水,饮食宜清淡,忌油腻辛辣燥热,保持充足的睡眠。三、

2、病因:1、风邪;2、时行病毒。四、基本病机:卫表不和。五、预后:多良好,病程较短而易愈;但老年、婴幼儿、体弱者、时行感冒重症,须防止发生传变,或夹杂其他疾病。六、证治分类1风寒束表证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疼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喷嚏、流涕、咳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脉浮紧。属于中医“感冒”范畴,证属风寒束表,病位在肺卫,病性为表实寒证。风寒外束,腠理闭塞,卫阳被遏,故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寒邪犯表,太阳经气不舒,故头项疼痛、肢节酸痛;邪客于肺,肺气失宣,肺窍不利,故鼻塞、声重、喷嚏、流涕、咳嗽;表寒无热,故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浮紧,亦为风寒

3、在表之象。2)理法方药:中药辛温解表,宣肺散寒,可予荆防败毒散出入为治:荆芥 9 克、防风 9 克、甘草 6 克、茯苓 9 克、川芎 6 克、羌活 6 克、独活 9 克、柴胡 9 克、前胡 9 克、枳壳 6 克、桔梗 9 克、薄荷 6 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 (暂缓)备选方轻症葱豉汤;夹湿羌活胜湿汤:羌独活、川芎、蔓荆子、藁本、防风、甘草;风寒表实证麻黄汤;风寒表虚证桂枝汤.。加减表寒重:麻黄、桂枝。表湿重:羌活、独活或羌活胜湿汤。湿蕴中焦:苍术、厚朴、半夏。头痛:白芷、川芎。身热较著:柴胡、薄荷。2风热犯表证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恶寒轻,或微恶风、发热较著;头胀痛、面赤;咽喉乳2蛾红

4、肿疼痛、鼻塞、喷嚏、流涕稠涕;咳嗽痰稠;口干欲饮;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属于中医“感冒”范畴,证属风热犯表,病位在肺卫,病性为表实热证。风热外袭,卫表失和,故恶寒轻,或微恶风、发热较著;风热上攻,则头胀痛、面赤;风热上犯,肺窍不利,故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喷嚏、流涕稠涕;风热犯肺,肺气不宣,则咳嗽痰稠;风热伤津,故口干欲饮;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亦为风热在表之象。2)理法方药:中药辛凉解表,宣肺清热,可予银翘散出入为治:银花 15 克,连翘15 克,桔梗 9 克,薄荷 6 克(后下) ,竹叶 6 克,生甘草 6 克,荆芥穗 6 克,淡豆豉 9 克,牛蒡子 12 克,芦根 15 克。日

5、一剂,水煎,分二服。 (暂缓)备选方:葱豉桔梗汤(葱白、桔梗、栀子、豆豉、薄荷、连翘、甘草)发汗解肌、清热肃肺之力较桑菊饮强。加减:头胀痛甚:桑叶、菊花。咳嗽痰多;贝母、前胡、杏仁。可、咯痰黄稠:黄芩、知母、栝楼皮。身热较著:石膏、鸭跖草。乳蛾红肿疼痛:一枝黄花、土牛膝、玄参。时行感冒大青叶、蒲公英、草河车。热郁寒遏:石膏合麻黄。风热化燥伤津:沙参、花粉、梨皮。3暑湿伤表证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发热、微恶风、汗少、汗出热不退;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胸闷脘痞、泛恶;心烦口渴,小便短赤;口渴粘腻、渴不多饮;苔薄黄腻,脉濡数。属于中医“感冒”范畴,证属暑湿伤表,病位在肺卫,病性为表实热证。暑湿

6、伤表,表卫不和,故发热、微恶风、汗少、汗出热不退;暑湿上扰,故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湿热中阻,气机不展,故胸闷脘痞、泛恶;暑热内扰,热灼津伤,故心烦口渴,小便短赤;暑湿伤津,故口渴粘腻、渴不多饮;苔薄黄腻,脉濡数,亦暑热夹湿之象。2)理法方药:中药清暑祛湿解表,可予新加香薷饮出入为治:香薷 9 克,扁豆花 9克,厚朴 9 克,金银花 15 克,连翘 15 克,鲜荷叶 30 克,鲜芦根 30 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 (暂缓)加减暑热盛者:黄连、山栀、青蒿、黄芩。湿困卫表:豆卷、藿香、佩兰。汗出多去香薷。头痛加桑、菊、芷。心烦、小便短赤加竹叶、赤茯苓、六一 散;呕恶陈皮、半夏、竹茹;胸闷厚朴

7、、砂仁;纳呆神曲、麦芽、内金。4 表寒里热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发热、恶寒、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气急、痰黄粘稠;便秘尿赤;苔黄脉数。属于中医“感冒”范畴,证属表寒里热,病位在肺卫,病性为表寒里热证。表寒未解,故发热、恶寒、无汗、鼻塞、声重;内有蕴热,热攻于上,则心烦、口渴、咽痛;邪热郁闭于肺,肺失宣降,故咳嗽气急、痰黄粘稠;热结于下,则便秘尿赤;苔黄脉数,为里热之象。2)理法方药:中药解表清里,宣肺疏风,可予双解汤出入为治:麻黄 9 克、荆芥 12克、防风 9 克、薄荷 6 克、黄芩 12 克、生栀子 12 克、石膏 30 克(先入) 、连翘 15 克、桔梗 9 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

8、。 (暂缓)3备选方:(1)柴葛解肌汤:适用于太阳风寒之邪不解,又渐次传入阳明,即太阳阳明合病证。 (2)防风通圣散:用于表里俱实,证见便秘,身热不退,苔腻、脉滑实而数。(3)麻杏石甘汤:即可用于感冒属表寒里热者,又可用于流感属肺炎型者,邪热雍肺,身热咳喘。加桑白皮、知亩、芦根、银、翘、地龙。 (4)大青龙汤。5气虚感冒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恶寒发热,无汗,或热势不高,鼻塞流涕,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咳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倦,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无力。属于中医“感冒”范畴,证属肺气不足,病位在肺卫,病性为虚实夹杂。表虚卫弱,风寒承袭,气虚无力达邪,故见诸症。2)理法方药:中药益气解表,调

9、和营卫,可予参苏饮出入为治:党参 9 克、茯苓 15克、甘草 6 克、苏叶 6 克、葛根 15 克、前胡 9 克、桔梗 9 克、半夏 9 克、橘红 9 克、枳壳9 克、木香 6 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 (暂缓)备选方:气虚较甚者,亦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味;若表虚自汗,易感风邪者,可用玉屏风散加减。6.阴虚感冒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发热,手足心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或盗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鼻塞流涕,舌红少苔,脉细数。属于中医“感冒”范畴,证属阴虚型,病位在肺卫,病性为虚实夹杂。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故见诸症。日一剂,水煎,分二服。 (暂缓)2)理法方药:中

10、药滋阴解表,可予加减葳蕤汤出入为治:玉竹 15 克、白薇 15 克、葱白 15 克、薄荷 6 克、豆豉 9 克、桔梗 9 克、甘草 6 克、大枣 15 克。7.阳虚感冒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阵阵恶寒,甚至蜷缩寒战,或稍兼发热,无汗或自汗,汗出则恶寒更甚,头痛,骨节酸冷疼痛,面色晃白,语言低微,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无力。属于中医“感冒”范畴,证属阳虚感冒,病位在肺卫,病性为虚实夹杂。阳气不足,复感外邪,故见诸症。2)理法方药:中药助阳解表,可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出入为治:生麻黄 9 克、附子 9克、细辛 6 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 (暂缓)8.血虚感冒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头

11、痛、身热微寒,无汗或汗少,面色不华,唇淡,指甲苍白,心悸头晕,舌淡,苔白,脉细或浮而无力。属于中医“感冒”范畴,证属血虚感冒,4病位在肺卫,病性为虚实夹杂。营血不足,正虚不足以卫外,感受外邪,故见诸症。2)理法方药:中药养血解表,可予葱白七味饮出入为治:葱白 9 克、豆豉 12 克、葛根 15 克、生姜 9 克、地黄 15 克、麦冬 15 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 (暂缓) 第二节、咳嗽一、类证鉴别当与以下病证相鉴别:1哮证、喘证:二者均兼有咳嗽,但各以哮、喘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两者不难鉴别。2肺胀:兼有咳嗽、咳痰,但有久患咳、喘、哮等病史,以胸部膨满,喘咳上气,烦躁心慌,甚至面目紫暗,肢体浮

12、肿等证为主要表现。病程长,缠绵难愈。不难鉴别。3. 肺痨:咳嗽为其四大主证之一,以干咳,或痰中带血,或咳血痰为特征,常伴有低热、盗汗、形体消瘦。X 线胸部检查能确定病灶所在。鉴别不难。4. 肺癌:常以咳嗽咳血为主要症状,多发于 40 岁以上的吸烟男性,咳嗽多为刺激性呛咳,病情发展迅速,呈恶液质,肺部 X 线检查及痰细胞学检查有助于确诊。可资鉴别。二、辩证调护: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并注意避风寒,调情志,慎起居,戒烟酒,节饮食,忌食辛辣及生冷、肥甘厚腻之品。多饮水,以利排痰。三、病因:1、外邪犯肺;2、内邪干肺。四、基本病机:内外邪气干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五、预后:外感咳嗽易于表散清肃,治疗较易

13、,预后较好。但若发热不退,形衰神疲者多预后不好。内伤咳嗽若能及早治疗多能痊愈;若失治误治,病久及肾,发为肺胀,则治疗困难,预后差。 。六、证治分类(一) 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咽痒、咳嗽声重、气急;咳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苔薄白,脉浮紧。属于中医“咳嗽”范畴,证属风寒袭肺,病位在肺卫,病性为表实寒证。风寒束肺,肺气雍遏,不得宣通,故咽痒、咳嗽声重、气急;寒邪袭肺,气不布津,津液凝聚为痰,故咳痰稀薄色白;风寒上受,肺窍不利,故鼻塞流清涕;风寒外束,郁于肌表,则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表象。2)理法方药:中药疏风

14、散寒,宣肺止咳,可予三拗汤合止嗽散出入为治:生麻黄 9克,杏仁 12 克,甘草 6 克,桔梗 9 克、荆芥 12 克、陈皮 9 克、紫菀 12 克,百部 12 克,白前 12 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 (暂缓)加减:咳嗽较甚矮地茶、金沸草祛痰止咳;表邪较甚防风、羌活;咽痒甚牛蒡子、蝉蜕;鼻塞声重辛夷花、苍耳子;挟痰湿(痰粘、胸闷、苔腻) 半夏、厚朴、茯5苓;表寒未解,里郁化热(咳嗽音嗄。气急似喘咳痰粘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生石膏、桑白皮、黄芩。2风热犯肺证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嗄哑;咯痰不爽,痰粘稠或稠黄;喉燥咽痛,口渴;鼻流黄涕,头痛,肢楚,恶风身热;苔薄黄,脉浮

15、数或浮滑。属于中医“咳嗽”范畴,证属风热犯肺,病位在肺卫,病性为表实热证。风热犯肺,肺失清宣,故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嗄哑;肺热内郁,蒸液成痰,故咯痰不爽,痰粘稠或稠黄;肺热伤津,则喉燥咽痛,口渴;风热犯肺,卫表不和,故鼻流黄涕,头痛,肢楚,恶风身热;苔薄黄,脉浮滑,为风热之表象。2)理法方药:中药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可予桑菊饮出入为治:桑叶 9 克、菊花 12克、薄荷 6 克(后下) 、连翘 15 克、桔梗 9 克、杏仁 12 克、甘草 6 克、芦根 15 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 (暂缓)加减:咳嗽甚者加前胡、贝母、枇把叶;咽痛加射干、山豆根、金灯笼、土牛膝、赤芍;表热较甚加金银花、荆芥、

16、防风;痰黄稠加黄芩、知母、栝楼、山栀 风热伤络,鼻衄、痰中带血加白茅根、生地;热伤肺津,口燥咽干 加沙参、麦冬;夹暑合六一散、荷叶。3风燥伤肺证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干;痰中带血丝;鼻塞、头痛、微寒、身热;鼻塞、头痛、微寒、身热;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黄,脉浮数。属于中医“咳嗽”范畴,证属风燥伤肺,病位在肺卫,病性为表实热证。风燥伤肺,肺失清润,故见诸症。2)理法方药:中药疏风清肺,润燥止咳,可予桑杏汤出入为治:桑叶 9 克、豆豉 12克、杏仁 12 克、浙贝 15 克、山栀 12 克、北沙参 15 克、百合 15 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 (暂缓)加

17、减:表证较重加薄荷、连翘、蝉蜕、荆芥;津伤较甚加麦冬、玉竹;咽痛明显加玄参、马勃;鼻衄加生地、白茅根。凉燥伤肺:杏苏散加减:苏叶、杏仁、前胡、紫菀、冬花、百部、甘草。(二)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证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粘腻,或稠厚成块,痰多易咳;早晨或食后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苔白腻,脉濡滑。属于中医“咳嗽”范畴,证属痰湿蕴肺,病位在肺脾,病性为里实证。痰湿上干,壅遏肺气,故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脾湿生痰,故痰粘腻,或稠厚成块,痰多易咳;脾运不健,故早晨或食后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物加重;痰湿中阻,故胸闷脘痞,呕恶;脾气不运

18、,故食少,体倦,大便时溏。62)理法方药:中药健脾燥湿,化痰止咳,可予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出入为治:陈皮12 克、半夏 9 克、茯苓 15 克、甘草 6 克、白芥子 6 克、苏子 15 克、莱菔子 15 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 (暂缓)加减寒痰较重(痰粘白如泡沫,怯寒背冷)加细辛、干姜;脾虚加党参、白术;兼有表寒者加紫苏、荆芥、防风。病情稳定后服香砂六君子汤以资调理。2痰热郁肺证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粘稠色黄,或有腥味,难咯;咯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苔薄黄腻,质红。属于中医“咳嗽”范畴,证属痰热郁肺,病位在肺,病性为里实热证。痰热郁肺,肺失清肃,

19、故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热蒸液聚成痰,故痰多,质粘稠色黄,或有腥味,难咯;热伤肺络,则咯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舌质红苔薄黄腻,主痰热。 2)理法方药:中药清热肃肺,豁痰止咳,可予清金化痰汤出入为治:桑白皮 15 克、黄芩 12 克、山栀 12 克、浙贝母 15 克、栝楼皮 15 克、桔梗 9 克、甘草 6 克、橘红 9 克、茯苓 15 克、麦冬 15 克、知母 12 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 (暂缓)加减:痰黄如脓,或腥臭鱼腥草、金荞麦根、薏苡仁、栝楼仁;胸满、咳逆,痰壅、便秘葶苈子、风化硝、大黄;痰热伤津(口干咽干,舌红少津) 加天冬、天花粉;痰中带血加白茅根、藕节。3肝火犯肺

20、证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口苦咽干;痰少质粘,或如絮条,咯之难出;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加;舌红或舌边红,苔薄黄而少津。属于中医“咳嗽”范畴,证属肝火犯肺,病位在肺,病性为里实热证。肝郁化火,上逆侮肺,肺失肃降,故上气咳逆阵作;肝火上炎,故咳时面赤,口苦咽干;木火刑金,炼液成痰,故痰少质粘,或如絮条,咯之难出;肝肺络气不和,则胸胁胀痛,咳时引痛;肝郁火胜,故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加;舌红苔薄黄而少津,为火郁阴伤之象。2)理法方药:中药清肝泻肺,化痰止咳,可予加减泻白散合青黛散出入为治:青黛2 克(吞) 、海蛤壳 15 克(先入) 、青皮 9 克、陈皮 9

21、 克、黄芩 15 克、桑白皮 15 克、地骨皮 15 克、知母 12 克、粳米 30 克、甘草 6 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 (暂缓)加减:肝火旺加山栀、丹皮、赤芍;咳甚加海蛤壳、栝楼仁;胸 闷胁痛加枳壳、郁金、丝瓜络; 津伤口渴加沙参、麦冬、生地、花粉;咯血加大黄、丹皮、地榆;咳嗽日久加百合、诃子、五味子以敛阴生津止咳。4肺阴亏耗证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干咳、咳声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或声音逐渐嘶哑;手足心热,午后潮热,颧红;形瘦神疲;舌红,少苔,脉细数。属于中医“咳嗽”范畴,证属肺阴亏耗,病位在肺,病性为里虚热证。肺阴亏耗,虚火内灼,肺失濡润,故干咳、咳声短促;虚火灼

22、津为痰,肺损络伤,故痰少粘白,或痰中带血;阴虚7肺燥,津液不能濡润上承,故口干咽燥,或声音逐渐嘶哑;阴虚火旺,故手足心热,午后潮热,颧红;阴精不能充养,故形瘦神疲;舌红,少苔,脉细数,亦阴虚内热之征。2)理法方药:中药滋阴润肺,化痰止咳,可予沙参麦冬汤出入为治:北沙参 15 克、麦冬 15 克、玉竹 15 克、天花粉 30 克、银柴胡 12 克、青蒿 12 克、鳖甲 15 克、扁豆 15 克、甘草 6 克、山药 30 克、茯苓 15 克、桑叶 9 克、川贝 3 克(吞) 、知母 12 克、杏仁 12 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 (暂缓)备选方二冬二母汤:麦冬、天冬、川贝母、知母、沙参、百合、生

23、地黄、桔梗、苦杏仁、梨皮。加减咳嗽较甚加紫菀、冬花、百部; 痰粘难咯加海蛤粉、海浮石、栝楼、黄芩; 痰中带血加丹皮、山栀、藕节、白茅根;潮热骨蒸加银柴胡、青蒿、地骨皮、功劳叶。 第三节 哮病一、类证鉴别当与以下病证相鉴别:1喘证:两者都有呼吸急促,但哮指声响言,为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粗困难,是多种急慢性肺系疾病的一个症状。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两者不难鉴别。2支饮:虽也有痰鸣气喘症状,但多逐渐进行性加重,病势时轻时重,发作与间歇的界限不清,咳与喘重于哮吼。而哮病反复间歇发作,突然发病,迅速缓解哮吼声重而咳轻或不咳,可资鉴别。二、辩证调护:避风寒,调情志,慎

24、起居,戒烟酒,节饮食,忌食辛辣及生冷、肥甘厚腻之品,防跌倒。三、病因:1、外邪侵袭;2、饮食不当。3体虚病后。四、基本病机:“伏痰” (宿痰)内伏于肺,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引触,致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气道挛急,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气喘。五、预后:发病早期正气不虚者如积极治疗预后多良;病久正虚者,或发时病势急重者预后多不佳。六、证治分类8(一)发作期1、冷哮证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呼吸急促,喉中哮鸣如水鸡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咯痰量少;痰色白、稀薄而有泡沫,或呈粘沫状;面色晦滞带青,形寒怕冷;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

25、受寒易发;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属于中医“哮病”范畴,为冷哮证,病位在肺,病性为里实寒证。寒痰伏肺,遇寒触发,痰升气阻,壅塞气道,肺失升降,故呼吸急促,喉中哮鸣如水鸡声;肺气闭郁,不得宣畅,则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咯痰量少;痰从寒化为饮,故痰色白、稀薄而有泡沫,或呈粘沫状;阴盛于内,阳气不得宣达,故面色晦滞带青,形寒怕冷;病因于寒,内无郁热,故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外寒引动伏饮,故天冷或受寒易发;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主寒。2)理法方药:中药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可予射干麻黄汤出入为治:射干 9 克、生麻黄 9 克、苏子 15 克、沉香 6 克(后下) 、干姜 9 克、细辛 9 克(先入) 、半夏

26、 9 克、蝉蜕6 克、僵蚕 12 克、紫菀 12 克、冬花 12 克、五味子 12 克、大枣 15 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 (暂缓)加减痰壅喘逆不得卧-合三子养亲汤、皂荚表寒里饮,寒象明显-小青龙汤加苏子、杏仁、白芥子、橘皮等咽干口燥,痰涎稠粘,咯吐困难 -加服祛痰灵。变证气虚痰盛发作频繁,喉中痰鸣如鼾,声低、气短不足以息,咯痰清稀,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舌淡苔白,脉沉弱治法:温阳补虚,降气化痰方药:苏子降气汤:紫苏子 12 克、半夏 9 克、前胡 12 克、厚朴 9 克、陈皮 6 克、甘草 6 克、当归 6 克、生姜两片、大枣 1 个、肉桂 3 克(后下) 。风哮风寒袭肺,触发伏痰,诱发哮

27、喘。呼吸急促,喉中哮鸣,咳嗽不已,咯痰清稀,胸膈满闷,面色晦滞带青,或见头痛,畏寒,身热,苔薄白,脉浮紧。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平喘。方药:苏陈九宝汤:麻黄 9 克、苏叶 9 克、杏仁 12 克、薄荷 6 克(后下) 、细辛 6 克、半夏 9 克、陈皮 12 克、生姜 9 克、甘草 6 克。2.热哮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喘而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粘浊稠厚,排吐不利,或黄或白;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饮,不恶寒;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属于中医“哮病”范畴,证属热哮,病位在肺,病性为实热证。痰热壅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阻塞气道,故喘而气粗息涌,喉中痰

28、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作;热蒸液聚生痰,痰热胶结于肺,故咯痰粘浊稠厚,排吐不利,或黄或白;痰火郁蒸,则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苦;病因于热,肺无伏寒,故口渴喜饮,不恶寒;舌质红,苔黄腻,亦为痰热内盛之征。2)理法方药:中药清热宣肺,化痰平喘*,可予定喘汤出入为治:炙麻黄 9 克、黄9芩 12 克、桑白皮 15 克、杏仁 12 克、半夏 6 克、冬花 12 克、苏子 15 克、白果 12 克、甘草 6 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 (暂缓)加减 痰稠胶粘-加知母、栝楼仁、胆南星、浙贝母、海蛤粉以清化热痰;气息喘促加葶苈子、地龙以泻肺清热平喘;便秘加大黄、芒硝 内热偏盛加石膏、银花、鱼腥草。肺热内

29、郁,外有表证者:越婢加半夏汤。备选方阴虚痰热哮久热伤肺阴,且痰热不净,虚中挟实:发时喘急气促,或哮喘持续,咳呛,痰少质粘,口燥咽干,烦热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养阴清热,敛肺化痰麦门冬汤。3寒包热哮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痛、脉弦紧;烦躁、口干欲饮、便干、舌苔白腻微黄;胸膈烦闷、咯痰不爽、痰粘色黄,或黄白相间;。属于中医“哮病”范畴,证属寒包热哮,病位在肺,病性为表寒里热证。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故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喘咳气逆;表寒,故见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痛、脉弦紧;里热较甚,故烦躁、口干欲饮、便干、舌苔白腻微黄

30、;热郁蒸痰,气机不畅,故胸膈烦闷、咯痰不爽、痰粘色黄,或黄白相间。2)理法方药:中药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可予*出入为治:*。日一剂,水煎,分二服。 (暂缓)方药:(1)小青龙加石膏汤:用于外感风寒,饮邪内郁化热,而以表寒为主, 喘咳烦躁者。生麻黄 9 克,桂枝 9 克,炒白芍 9 克,半夏 9 克,干姜 6 克,细辛 6 克,五味子 12 克,生石膏 30 克(先入) ,杏仁 12 克,炙甘草 6 克。(2)厚朴麻黄汤:用于饮邪迫肺,夹有郁热,咳逆喘满,烦躁而表寒不著者。厚朴 9 克,生麻黄 9 克,石膏 15 克(先入) ,杏仁 12 克,半夏 9 克,干姜 6 克,细辛 6 克,五味子 9

31、克。加减表寒重者-加桂枝、细辛。喘哮、痰鸣气逆 -加苏子、葶苈子、射干。痰稠黄胶粘-加黄芩、前胡、栝蒌皮4风痰哮证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哨笛;咯痰粘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随之迅速发作。属于中医“哮病”范畴,证属风痰哮证,病位在肺,病性为里实证。风痰阻肺,冲击声门,故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哨笛;风痰壅盛,则咯痰粘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肺气郁闭,升降失司,故喘急胸满,或胸部憋塞,但坐不得卧;无热象,故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风邪外袭,官窍不利,

32、故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随之迅速发作。舌苔厚浊,脉滑实,为风痰壅盛之象。2)理法方药:中药祛风涤痰,降气平喘,可予三子养亲汤加味为治:白芥子 6 克、10苏子 15 克、炙麻黄 9 克、杏仁 12 克、莱菔子 15 克、厚朴 9 克、半夏 9 克、陈皮 12 克、茯苓 15 克、僵蚕 12 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 (暂缓)加减痰壅喘急,不能平卧加葶苈子、猪牙皂角泻肺涤痰;或控涎丹。感受风邪而发作者加苏叶、防风、苍耳草、蝉衣、地龙5虚哮证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则持续喘哮;口唇、爪甲青紫,舌

33、质紫黯;咯痰无力,痰涎清稀或质粘起沫;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口不渴,舌质淡,脉沉细;颧红唇紫,咽干口渴,烦热,舌质红,脉细数。属于中医“哮病”范畴,证属*,病位在肺,病性为里虚证。哮病久发,肺肾两虚,摄纳失常,故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肺不主气,肾不纳气,故发作频繁,甚则持续喘哮;肺失治节,瘀血内阻,故口唇、爪甲青紫,舌质紫黯;气虚肺不布津,津凝为痰,故咯痰无力,痰涎清稀或质粘起沫;阳虚失温,故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口不渴,舌质淡,脉沉细;阴虚内热,故颧红唇紫,咽干口渴,烦热,舌质红,脉细数。2)理法方药:中药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可予平喘固本汤出入为治:党参 9 克、生黄芪 12

34、克、胡桃肉 15 克、沉香 6 克(后下) 、紫河车 12 克、五味子 12 克、苏子 9 克、半夏 9 克、款冬花 9 克、橘皮 6 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 (暂缓)加减肾阳虚加附子、鹿角片、补骨脂、钟乳石;肺肾阴虚沙参、麦冬、生地、当归;痰气瘀阻、口唇青紫桃仁、苏木;逆于上,动则气喘紫石英、磁石。6.喘脱危证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哮病反复久发 ,喘息鼻煽,张口抬肩,气短息促;烦躁,昏蒙;汗出如油,脉浮大无根;四肢厥冷,舌质青黯苔腻或滑,脉细数不清。属于中医“哮病”范畴,证属喘脱危证,病位在肺肾,病性为里虚证。肺肾气虚,肺不主气,肾不纳气,故哮病反复久发 ,喘息鼻煽,张口抬肩,气短息

35、促;正气欲脱,神明散乱,故烦躁,昏蒙;阴液耗伤,阴虚欲脱,故汗出如油,脉浮大无根;阳虚不温,故四肢厥冷,舌质青黯苔腻或滑,脉细数不清。2)理法方药:中药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可予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出入为治:人参9 克、炮附子 15 克(先煎 1 小时) 、甘草 6 克、蛤蚧 3 克(吞) 、山萸肉 12 克、五味子 15克、麦冬 15 克、煅龙骨 30 克、煅牡蛎 30 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 (暂缓)加减喘急面青,烦躁不安,汗出肢冷,舌淡紫,脉沉细另吞黑锡丹(镇纳虚阳,温肾平喘固脱,每次服用 3-4.5 克,温水送下;阳虚甚,气息微弱,汗出肢冷,舌淡,脉沉细数加肉桂、干姜;气息急促,心烦内

36、热,汗出粘手,口干舌红,脉沉细数加生地、玉竹,人参易西洋参。 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平时自汗怕风,易于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前喷嚏、鼻塞流清涕;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喉中常有哮鸣音;面色恍白,舌苔淡白,11脉象虚细。属于中医“哮病”范畴,证属肺脾气虚,病位在肺脾,病性为里虚证。卫气虚弱,卫阳不能充实腠理,外邪易侵,故平时自汗怕风,易于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外邪犯肺,肺气失宣,故发前喷嚏、鼻塞流清涕;肺虚不能主气,气不布津,痰饮内蕴,则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痰饮伏肺,气道不利,故喉中常有哮鸣音;肺气虚弱之征,故面色恍白,舌苔淡白,脉象虚细。2)理法方药:中药健

37、脾益气,补土生金,可予六君子汤出入为治:党参 9 克、生白术 12 克、山药 30 克、苡仁 30 克、茯苓 15 克、半夏 6 克、橘皮 6 克、五味子 9 克、甘草6 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 (暂缓)加减表虚自汗加炙黄芪、浮小麦、大枣;畏风、怕冷、易于感冒加桂枝、白芍、附子;痰多加前胡、杏仁。备选方桂枝加黄芪汤;生脉散合苏子降气汤加减:党参、麦冬、五味子、苏子、陈皮、半夏、冬花、甘草。2肺肾两虚证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平素短气喘息,动则为甚,吸气不利;痰吐起沫,或痰少质粘;心悸;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心慌,劳累后易发;或畏寒肢冷、自汗、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质胖嫩,脉沉细;或颧红,五心烦

38、热,汗出粘手,舌质红少苔,脉细数。属于中医“哮病”范畴,证属肺肾两虚,病位在肺,病性为里虚证。久病肾虚,摄纳失常,气不归元,故平素短气喘息,动则为甚,吸气不利;肾虚水泛,或虚火灼津为痰,故痰吐起沫,或痰少质粘;肾虚水泛为痰,水饮凌心,故心悸;肾虚精气亏乏,失于充养,则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心慌,劳累后易发;阳虚外寒,故见畏寒肢冷、自汗、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质胖嫩,脉沉细;阴虚内热,故见颧红,五心烦热,汗出粘手,舌质红少苔,脉细数。2)理法方药:中药补益肺肾,纳气平喘,可予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出入为治:熟地 15 克、山萸肉 12 克、胡桃肉 15 克、人参 9 克、麦冬 15 克、五味子 9

39、 克、茯苓15 克、甘草 6 克、半夏 6 克、陈皮 6 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 (暂缓)备选方肾阳虚:金贵肾气丸加减(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人参、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丹皮、熟附片、肉桂、蛤蚧尾、五味子)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加麦冬、当归、龟板胶、参蛤散。加减肺气阴两虚加黄芪、沙参、百合;肾阳虚为主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制附子、肉桂;肾阴虚为主加生地黄、冬虫夏草,并常服紫河车粉;第四节 喘证一、类证鉴别当与以下病证相鉴别:121气短:也有呼吸异常,但喘证表现为呼吸困难,张口抬肩,甚则不能平卧。而气短,亦即少气,呼吸微弱而喘促,或短气不足以息,似喘而无声,尚可平卧。两者不难鉴别。

40、2哮病:哮指声响言,为喉中有哮鸣音,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而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可资鉴别。二、辩证调护:避风寒,调情志,慎起居,戒烟酒,节饮食,忌食辛辣及生冷、肥甘厚腻之品,防跌倒。三、病因: 1外邪侵袭;2饮食不当;3情志所伤;4劳欲久病。四、基本病机:外感、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气无所主,肾失 摄纳。五、预后:与病程的长短、病邪的性质、病位的深浅有关。实喘一般易治(因邪气壅阻,祛邪利肺则愈) ;虚喘难治(气失摄纳,根本不固,难取速效;体虚易于感邪,致反复发作,往往喘甚致脱) 。六、证治分类(一)实喘1风寒壅肺证1)辩病辩证依

41、据:患者症见咳喘气逆,呼吸急促,胸部张闷;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粘;兼头痛、鼻塞、无汗、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属于中医“喘证”范畴,证属风寒壅肺,病位在肺,病性为表实寒证。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气壅实,肺气不宣,故见诸症。2)理法方药:中药宣肺散寒,可予麻黄汤合华盖散出入为治:生麻黄 9 克、紫苏 9克、半夏 9 克、橘红 6 克、杏仁 12 克、苏子 15 克、紫菀 12 克、白前 12 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 (暂缓)加减:表证重者加桂枝、白芷、细辛;寒痰阻肺,痰白清稀量多泡沫加细辛、生姜、白芥子、陈皮;咳喘重,胸满气逆射干、前胡、厚朴、紫菀。变证:外寒内饮咳嗽喘息,痰多

42、稀薄色白泡沫,形寒肢冷,背冷,口渴或渴喜热饮,恶寒发热、无汗,舌淡苔白滑,脉弦紧方用小青龙汤寒邪束表,肺有郁热,或表寒未解,内已化热,热郁于肺:喘咳上气息粗鼻煽,咯痰粘稠,伴形寒身热,烦闷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者麻杏石甘汤加加味:加黄芩、栝蒌、桑白皮、葶苈子、知母、半夏等。2表寒肺热证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喘逆上气,息促、鼻煽;咳而不爽,吐痰稠粘;胸胀或痛;形寒,身痛,无汗,苔薄白。属于中医“喘证”范畴,证属表寒肺热,病位在肺,病性为表寒里热。邪热郁肺,肺失宣降,气逆于上,故喘逆上气,息促、鼻煽;痰热内蕴,故咳而不爽,吐痰稠粘;热伤肺络,故胸胀或痛;风寒在表,故形

43、寒,身痛,无汗,苔薄白;里热伤津,则身热,口渴,汗出,烦闷,苔黄,脉浮数或浮滑。2)理法方药:中药解表清里,化痰平喘,可予麻杏石甘汤出入为治:生麻黄 9 克、 13黄芩 12 克、桑白皮 15 克、石膏 30 克(先入) 、苏子 15 克、杏仁 12 克、冬花 12 克、半夏9 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 (暂缓)加减:表寒重加桂枝。痰热重加栝楼、贝母。痰鸣息涌葶苈子、射干。3痰热郁肺证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稠粘色黄;或有血痰;伴胸中烦闷、身热,有汗,口渴喜冷饮,咽干,面红;尿赤便秘;苔薄黄、黄腻,脉滑数。属于中医“喘证”范畴,证属痰热郁肺,病位在肺,病性为里实热证。

44、邪热壅肺,蒸液成痰,肃降无权,故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稠粘色黄;热伤肺络,故见血痰;痰热壅盛,则伴胸中烦闷、身热,有汗,口渴喜冷饮,咽干,面红;尿赤便秘为热盛于里;苔薄黄、黄腻,脉滑数,亦痰热之象。2)理法方药:中药清热化痰,宣肺止咳,可予桑白皮汤出入为治:桑白皮 15 克、黄芩 15 克、黄连 6 克、生栀子 12 克、鱼腥草 30 克(后下) 、蒲公英 30 克、双花 15 克、连翘 15 克、杏仁 12 克、浙贝 15 克、半夏 9 克、苏子 15 克、知母 12 克、射干 9 克、栝楼皮15 克、炒地龙 12 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 (暂缓)加减:痰多粘稠加栝楼、海蛤粉;喘不得卧,

45、痰涌便秘加大黄、葶苈子;痰黄有腥味加鱼腥草、金荞麦根、蒲公英、冬瓜子;身热甚 加石膏、知母、金银花。4痰浊阻肺证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兼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苔白厚腻,脉滑、濡。属于中医“喘证”范畴,证属痰浊阻肺,病位在肺,病性为里实证。中阳不运,积湿生痰,痰浊壅肺,肺气失降,故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痰湿中阻,肺胃不和,故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苔白厚腻,脉滑、濡,亦为痰湿之象。2)理法方药:中药祛痰降逆,宣肺平喘,可予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出入为治:陈皮12 克、半夏 9 克、茯苓 15 克、甘草 6 克、白

46、芥子 6 克、苏子 15 克、莱菔子 15 克、苍术9 克、厚朴 9 克、枳壳 9 克、紫菀 12 克、冬花 9 克、旋覆花 15 克(包) 。日一剂,水煎,分二服。 (暂缓)5肺气郁闭证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每因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常伴精神抑郁,失眠心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属于中医“喘证”范畴,证属肺气郁闭,病位在肺,病性为里实证。郁怒伤肝,肝气冲逆犯肺 ,失于肃降,故每因情志刺激而诱发;肝气犯肺、 肺气郁闭,故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心肝气郁,心神失宁,故常伴精神抑郁,失眠心悸;舌淡红苔薄白为无痰、寒、热等;脉弦为肝

47、郁之候。2)理法方药:中药开郁降气平喘,可予五磨饮子出入为治:槟榔、沉香、木香、枳14实、乌药、厚朴、苏子、金沸草、代赭石、杏仁。日一剂,水煎,分二服。 (暂缓)加减:肝气郁滞重加柴胡、郁金、青皮等以增强疏肝理气之功;气滞腹胀,便秘加大黄以降气通腑(六磨汤) ;心悸失眠加百合、酸枣仁、合欢花(皮) 、远志;精神恍惚,悲伤欲哭合甘麦大枣汤以宁心缓急。附:水凌心肺 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喘咳气逆,倚息难以平卧,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小;怯寒肢冷,面青唇紫;舌胖暗,苔白滑,脉沉细。属于中医“喘证”范畴,证属水凌心肺,病位在心肺,病性为虚实夹杂,以里虚寒为主。阳虚水泛,上凌心肺,宣降

48、失职,则见喘咳气逆,倚息难以平卧,咯痰稀白;水饮凌心,心气受抑,故心悸;心肾阳虚,气不化水,水湿泛滥,故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小;阳虚不温,水停血瘀,则怯寒肢冷,面青唇紫;舌胖暗,苔白滑,脉沉细,为水饮淤血之象。2)理法方药:中药温阳利水,泄壅平喘,可予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出入为治:生白术 12 克、干姜 9 克、炒白芍 12 克、炮附子 15 克、茯苓 15 克、泽兰 15 克、益母草30 克、桂枝 12 克、北五加皮 6 克、桑白皮 15 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 (暂缓)备选方:也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合小青龙汤。(二)虚喘1肺气虚耗证1)辩病辩证依据:患者症见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

49、;咳声低弱;痰吐稀白;自汗畏风;咳呛,痰少质粘,烦热口渴,咽喉不利,面颧潮红,苔剥,脉细数;或舌质淡红,脉软弱。属于中医“喘证”范畴,证属肺气虚耗,病位在肺,病性为里虚证。肺虚不能主气,则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肺气不足,则咳声低弱;气不化津,则痰吐稀白;肺虚卫外不固,则自汗畏风;肺阴亏耗,阴虚火旺,燥热内生,则咳呛痰少质粘,烦热口渴,咽喉不利,面颧潮红,苔剥,脉细数;舌质淡红,脉软弱为肺气虚弱之象。2)理法方药:中药补肺益气养阴,可予生脉散合补肺汤出入为治:党参 9 克、炙黄芪 12 克、熟地 15 克、五味子 12 克、桑白皮 12 克、紫菀 12 克、干姜 6 克、半夏 6 克、陈皮 6 克、厚朴 9 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服。 (暂缓)加减气阴两虚(咳呛痰少质粘,烦热口干,面色潮红,舌红苔剥,脉细数,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中医/养生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