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听雨》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3012864 上传时间:2018-10-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听雨》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听雨》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听雨》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听雨》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听雨教学设计-蔡甸区小集中学 周威【教学构想】这是一篇富有深切的人生况味和生动的诗情画意,底蕴丰厚的抒情散文。“听雨”自然要描写自然界的风雨之声,但作者不仅描写了听到的雨声,而且相关联想层出不穷,字里行间充溢着浓郁的人生况味从“听雨”这一题目来看,无非是描写自然界的风雨之声。本文不仅描写了所“听”到的雨之景,而且别出心裁,将人生境界、人生态度、人生追求化入文字,新意迭出,深切人理,隽永耐品。其文笔透着哲思与睿智。一是富含底蕴的文字描写。如“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 ”二是多处用了比喻、排比修辞手法,妙语如珠,俯拾即是;将听雨写得雅

2、致之极,显示了文字的机智,丰富了文字底蕴,一举多得,值得学习。三是诗词的巧妙引用,使文章语言更加绚烂多彩。如“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等语句引用得舒卷自如,很好地衬托出作者的精神境界。因为诗词歌赋、民间俗语等,大多是语言浓缩的精华,极富表现力。巧妙地暗嵌在恰当的语境中,会使文章饱满、厚重,增添几分韵味。这些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 明晰的条理结构。文章中有一些语句,或提示主旨,或提示主要内容,把这样的语句编放在文题前能吸引读者,引导阅读。开头与结尾简洁明了,照应严谨,昭示了主旨,可谓自然天成。要启发学生灵活把握文章结构。季羡林

3、散文听雨的线索就是作者在具体情境中“听雨”的情景和过程,只不过它不是很集中很完整,而是时断时续,常常为有关联想所切断。正是由于文章中的事件或情境不是很完整,其线索也就更多地表现为一些有象征意义的景或物,这些作为线索的东西是作者情思的寄托,教学中不可不格外注意。对文章人生况味这一主旨的把握,教学过程中不可苛求。古人有“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说法,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追求的艺术风格就是“淳朴恬淡,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涵”。因此,要善于通过关联性的牵引和阅读让学生自主体味出文字背后的底蕴。如同听雨,要有一份淡泊的心境,学习听雨,也应本色自然!从文本的教育价值来看,文本所反映的生活感怀,对当代

4、中学生的人文修养、人生态度的架构;对激发他们对生活的关注,关爱自然、关注民生、关爱社会的情感,以及求知不止的精神、严谨治学的态度,都是大有裨益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品味情景交融的意境,欣赏独具魅力的语言。2、积累中国古典诗、词,品味文字的情感。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体会作者对民生的关注。2、根据自己的体味,联系相关文本的表达技巧,走出文本,反映生活。情感目标:激发他们对生活的关注,关爱自然、关注民生、关爱社会。教学重点体会意境,品味情感。教学难点走出文本,反映生活。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文本:1、课前从天籁之音雨导入。师:“看着这幅

5、画面,你也听到了什么声音?(雨声)对,是很美的雨的意境。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写过一首春夜喜雨 ,大家会背前四句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师:“这首春夜喜雨体现了作者对国计民生的关注。 ”2、 那么今天这节课,我和同学们共度 45 分钟,一起走进北大教授,著名学者、作为农民儿子的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听雨 ) (幻灯课题“听雨” )设计理由雨,对于学生们来说,是熟悉的、写雨的诗句更是比比皆是。所以用音乐渲染,先引导学生回顾与文本有联系的诗句,不仅为下文教学作铺垫,也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自由、快速地浏览课文,体会作者听

6、雨时的心情。并要求能用笔从文中划出表达这种情感的词语。重点体验:作者的情感。设计理由 抓住情感线索,让学生从文本中找词语或句子,利于学生有效切入文本。三、品味探究,走进文本。1、学生回答前面的的问题(如:“无量的喜悦” 、 “心花怒放” 、 “兴高采烈” 、 “怡悦有加” 。等) (幻灯提示)2、他是如何描写听雨的这份喜悦感受?又是如何描写听到的雨声呢?(点学生朗读出文段“此时有声胜无声” )启:“让我们细心地品味一下这段文字美在哪里?” (幻灯出示配乐文段)赏:“请大家对照上面的文字,边默读边体会。 ”(学生品、议文段)讨论明确:运用了排比、比喻、四字词语或成语,也有巧妙地将听觉形象化为视觉

7、形象的短语。结:“这里作者运用比喻、排比、四字词语或成语化抽象为形象,将难以言表的雨声,通过具体的听觉和视觉形象表现得生动、细腻!”朗读:“大家一起来把作者听雨的这段喜悦的心情再赏读一遍。 ”(配乐朗读) 3、延伸、引导:师启:“那作者为什么今天兴高采烈地喜欢这场春雨呢?” “作者由听雨还联想到了哪些场景?” (幻灯)议:请学生自由品读,小组讨论。 (要求学生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结:“在罕见的大旱之中、想到的主要是麦子、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等联想:麦苗吮吸雨滴(变青了 )、二月兰(因雨)开出了小花、荷花(因雨而醒)准备力量冲击 (幻灯显示)启赏:作者在这四段中运用了哪些手法?(适当引导:

8、散文注重联想和想象,这里是实写还是虚写,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结:(虚实结合、拟人、排比、 ) (幻灯提示)师激:“这些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笔下的文字都鲜活起来,作者的思想在驰骋!依据大家刚才的回答,让我们再品读一下这些句子!”品读:(“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 不禁神驰千里,心 旷 神怡” 等) (幻灯文字)4、 主题探究启:作者满怀喜悦,通过联想着力地刻画这些场景,你读了以后有那些感悟?你觉得作者在关注什么?(幻灯出画面字幕) (学生小组交流)学生交流明确(“水是生命之源” ,作者在关注民生,又可说在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注人生等)(适当引导:你认为刚才同学们的解读中,哪种答案更切合文本的意图?)

9、师引:“你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这样的观点?”(“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 ”)结:关注民生、关注人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 (幻灯提示)5、作者在这里完全把自己当作一个“俗人” ,通过听雨表达了这样一份关注,那本文的四、五段为什么还要写古代“雅人”的听雨呢?(此环节教学时根据学情机动实施)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些雅人的听雨虽然也是在体味人生,但都仅限于个人悲喜。这对比(或反衬)出作者听雨的境界更高。师点拨讨论: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样一个到了望九之年的老人对人生的态度,他有着怎样的胸怀?设计理由 :在读、品文本的基础上,在思考环节上趁热打铁,沿续对精神、情感的品味,自然而然

10、而引出更深的主旨,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情欲诉。四、体验生活,走出文本。本文蕴含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作者不仅是听雨,而且是由听雨关注到了国计民生,也是听人生、思索人生。我们也应该学着去这样思索,前面大家学过课文海思 ,海思中有这么一段:(投影) (点女生有感情地读一遍)“无论你是带着怎样的疲劳、怎 样的烦恼, 请来这海滩上吹一吹 风、打一个滚吧,一下子就会返璞归真,获得新的天真、新的勇气。人们只有在这面深蓝色的明镜里才能发现自己。 ”那我们可不可以依据刚才的思考来一段雨思呢?(变投影)(学生思考讨论后表答)“无论你是带着怎样的思绪、怎 样的感怀, 请来听一听这春雨 吧,一下子就会豁然开朗,获

11、得新的启迪、新的收获。人们只有在这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里才能多一份关 爱。 ”(学生齐读)设计理由走进文本又跳出文本,从文本拓展到学习生活中的积累,又从生活进一步体验文本,这就是拓展延伸的要义所在。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延伸?本环节试着从已知文本和体验延伸到对人生况味的思考,进一步提升学生人文修养、端正人生态度,去积极思考人生。五、反映生活,升华主题。今天,我们欣赏了季羡林先生的听雨 ,体会到了他对“民生的关注” 、 “对社会的关爱” ,虽然作者已到了“望九之年” ,但诚如作者所说:“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 ,送给大家一句季羡林先生的名言:(点男生大声读)“我已经如此老了,但我道路的前方 还有百合花的影子,人生要永远有希望有温暖才行。”季羡林师:“这就是学术大师的生活态度,耄耋老人的人生” 最后,让我们来套用这句话,也来创造一句名言。(学生自由表达)(说出关键词后大声齐读)“我们是如此青春,但我 们道路的前方还有困惑(或梦想) ,人生要永 远有关爱有活力才行。”-四初中同学师结语:“同学们,读季羡林的散文如同照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里照出的,则是他一生的心路历程和生命形态。愿大家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都来做一滴春雨,关爱社会、感悟人生!”设计理由 回归阅读本质,反映学生生活,指导学生生活,让学生在成就感中形成崇高的生活品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