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荷蓧丈人一、导入新课。 季氏将伐颛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今天我们来学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的文章。二、指导预习1.默读课文,细看注解,基本读懂课文。2.在课本上补写出第一段省略的成分。3.课文共两段,分别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4.本文反映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三、研习新课1.指名学生试译第 1 段(1)解难:“ 子路从而后”子路跟着孔子出行,落在孔子后面。从,跟随, “从”后面省略了“孔子”;后,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落后之意。“以杖荷蓧”以,介词,用;荷() ,肩负;蓧() ,除草的农具。“四体”,四肢。“食()之”,请他吃饭。食, “请吃”。
2、(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作答荷蓧丈人是怎样一个人?荷蓧丈人是一个隐者。隐者,一般属于道家学派。道家主张清静无为,主张避世,主张“小国寡民”。在他们看来,孔子到处奔波,试图整治天下,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子路对荷蓧丈人的态度如何?子路见此人出语不凡,于是恭恭敬敬地站在那里。 (“子路拱而立”)荷蓧丈人留子路住在他家,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又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有何用意?荷蓧丈人开始对子路很气愤,很骄傲,见子路对他恭恭敬敬,又热情地接待他。这是有用意的,是向子路展示田园生活的宁静、安闲、团聚。实际上也向子路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即清静无为,隐居避安。孔子为什么要命令子路再回去见荷蓧丈人?孔子深知道家
3、学者们的主张。命令子路“反见之”,是想告之以君臣之义。2.讲读第 2 段(1)指名学生翻译第 2 段(2)讲解重点字词:“ 洁”,形容词用作使动词。“大伦” ,指君臣之义。(3)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请同学们在第 2 段中找出最能反映孔子政治主张的语句。最能反映孔子政治主张的语句是: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4)歧义辨释:第 2 段就课文看,是写子路回来所发的一通君臣大义的议论。另一说法:“子路”下有“反子”二字,即“子路反,子曰” ,这一段议论似乎应该是孔子的话。此说是有道理的。3.归结全文课文分两部分,即两段。第 1 段以叙为主,叙述子路遇到荷蓧丈人的情况。第 2 段是子路对“不仕
4、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的一番议论。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赐其奉禄) ,臣对君就应有义(守其大义) 。所以,荷蓧丈人这样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就应该出来做官,帮助君主平定天下,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说:“不仕无义” 。他们认为:连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怎么可废除呢?荷蓧丈人为了在乱世之中保持自己洁白之身,却忘记了君臣之间的大伦,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君子出仕,不过是为了践行这种君臣的大义,即使自己的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应该出仕,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孔子认为,不逃避现实,积极行道,是人臣应尽的职责。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比起隐士来是积极的。四、练习1.指导学生完成“思考和练习”一。2.在下列括号中补上省略的成分:(1)明日,子路行,以(之)告(孔子) 。(2)(孔子)使子路反见之。 (子路)至则(丈人)行矣。3.笔译第 2 段。五、板书荷蓧丈人一、子路遇荷蓧丈人(叙述)荷蓧丈人:隐者 清静无为 隐居避世子路:恭恭敬敬(态度)孔子:欲告之君臣之义二、子路的一番议论(君臣大义)孔子的主张:不仕无义 反对消极遁世 知其不可 为而为之